三月的第一天,坐在灑滿陽光的房間里,寫下這篇文章時,心里小小的激動。新冠疫情在2月份中旬最高峰時,在全國有將近八萬確診病例,外加不計其數的疑似病例。然而現在……
自1月25日全面爆發以來,時至今日過去了1個月零一周,全國已有26個省份新增確診病例歸零。而更加振奮的消息是,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現有疑似病例只有800多人了,而其中絕大部分是湖北疑似病例。這就意味著,醫院之外的環境已經越發安全,也許這是春天的三月帶來的最好的消息。
從疫情地圖上看,全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退燒”,不少地區從深紅到淺紅,再到變白,這個過程看上去真的很美妙。而對于餐飲人來說,更美妙的是下面這兩張圖的對比。
上面這兩張圖分別是2月7日餐飲商戶營業率和3月1日餐飲商戶的營業率情況對比。相比疫情的“退燒”,餐飲的熱度似乎在持續升溫。從數據上來看,全國餐飲門店營業比例已經超過50%,其中廣東領銜開門營業的門店數已經超過70%。
更為喜人的是,營業額持續走高,且營業額增速(12%)遠高于客流量增幅(3.4%)和賬單數增幅(2.9%)。這說明客單價在持續走高,看來無論是訂外賣還是吃堂食,食客的信心都在逐漸恢復。復蘇,也許比我們想象的要快!
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形勢也依然嚴峻。開門營業的門店,生意大部分依然都不太好,“不開門是等死,開了門是賠本賺吆喝”已經成為餐飲人的共識,而這種情況,尤其是堂食的復蘇,似乎還要持續一段時間。從堂食和外賣的具體比例來看,外賣的增長率雖然強勁,而堂食復蘇的曲線尚不明顯。
從各業態營業情況來看,雖然大多業態依然是堂食占比較高,但正餐和簡餐外賣的營業額占比已經超過20%,西餐和茶飲業態的外賣比例甚至超過了30%。相比正常的日子來說,外賣占比猛增了6到10個百分點,這意味著什么呢?
■ 首先,大多數餐飲商戶的外賣依然是通過平臺流量實現的,雖然部分商戶在疫情期間果斷開啟了基于私域流量的自媒體外賣,但大部分商戶依然維持原狀。那么在外賣平臺抽點23%到30%的情況下,外賣銷售額增長的6%到10%,相當于拉動了平臺3%的增長。疫情進展到今天,對于外賣平臺來說,反倒成了重大利好,甚至逼著各地餐飲協會聯合發出外賣平臺降費公開信,這種場景著實有些讓人匪夷所思。
■ 其次,“外賣救不了餐飲企業”已經成為業內共識。據西貝老板賈國龍透露,目前外賣業務單日營收由原來的十幾萬增長到了兩百多萬,但這對于西貝來說只能說是杯水車薪。為什么外賣救不了餐飲企業?
? 其一,中高端餐飲企業附加值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服務,一旦變成了“質優價廉”的外賣餐盒,消費者未必會領情餐企的這份真誠。
? 其二,依然是成本問題。在原材料價格普遍上漲的情況下,餐飲企業的毛利率普遍在50%左右,而疫情期間,這個毛利將會變得更薄。假如使用平臺外賣,將會直接再損失一半的毛利。再加上外賣讓利、騎手、打包等成本,可以說在外賣不加價的情況下,基本就是賠本賺吆喝。
? 其三,外賣并不是說干就干這么簡單,外賣的增長很大程度上來源于運營。如果說堂食是大廚與服務生主演的大電影,那么外賣就是餐廳、平臺、騎手、顧客共同演繹的“三部曲”了。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貿然登陸外賣,怕是還沒有找到套路,疫情已經結束了。
基于上述分析來說,餐飲企業面對當前的疫情復蘇期,必須要做的兩件事:
一是,盡快建立自媒體外賣,并大力發展自配送和自提業務。
二是,做好自己,建立“高感知”安全,迎接堂食復蘇。
一場疫情,把外賣再次推到了風口浪尖,對于是否應該全力投入外賣的爭議不絕于耳。但可以肯定的是,餐飲企業不能坐以待斃,即便是“杯水車薪”,但“蒼蠅再小也是肉”,餐企在這個特殊的時期,關注的重點本來也不是“增長”,而是“止損”,外賣或多或少成功的扮演了“止損英雄”的角色。
然而,“成本”始終是外賣最大的一座大山,如果控制不了成本,則外賣不但不能止虧,而且還會讓營收雪上加霜。而止虧的最簡單粗暴的手段,就是盡快建立自媒體外賣小程序,找回平臺奪走的近一半毛利。
除此之外,則是盡可能使用自己的服務員力量配送兩公里以內區域,并且大力推廣顧客自提業務。對于現階段來說,各個小區均處于封閉狀態,居民走到小區門口取外賣,與多走兩步到店內取外賣,差別已經很小了。況且,很多居民渴望“出門放風”,如果餐廳適時推出“自提優惠”,則可進一步促進顧客自提積極性,而餐廳也將因此而減少大量的第三方配送成本。
但無論外賣做得多好,餐飲復蘇的真正標志,依然還是堂食回歸,而堂食回歸的關鍵,則取決于顧客安全感的回歸。這場疫情對消費者心里的傷害是巨大的,想要讓他們重新回到店里,安坐在舒適的桌前品嘗美食,首先要做的是讓顧客認為自己所在的地方是安全的。
說到這里,各位一定認為我會講食品安全。當然,食品安全是必須的,但這次我不講,在天財商龍餐飲研究院的下一篇文章里,我會全面剖析有關食安的一些關注要點,所以在這里就不多贅述了。不過,前兩天在天財商商龍餐飲研究院的首期線上談話節目《智匯餐飲》中,小時餐飲時報創始人張時、大龍燚商學院院長劉好、中烹協休閑簡餐委主席夏連悅,均從不同角度提到了“高感知、既視感”的餐飲食安工作呈現。
簡單來說,雖然食品安全是餐企一項最重要的內功,但在這個特殊時期,更要將食安工作可視化,讓顧客充分感知到餐廳為食安所做的努力。而且,這場疫情雖然并非完全禍起食安,卻因此放大了顧客對于食安的關注。從這個角度來說,大到采購信息公示,小到健康證公示,以及無接觸餐廳、分餐制用餐等新的理念,均應做到讓顧客充分感知。可以說,誰先贏得顧客在安全方面的信任,誰的堂食就會越快的回歸。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這場疫情都徹底改變了2020年的基調,在人的一生中,這也是一次難得一遇的經歷。無論是餐飲人,還是食客,都從這次疫情中感知到了很多東西,餐飲之內的,餐飲之外的。如同下面這位天財商龍的老客戶,生活在郁悶的二月份,卻也體驗了不一樣的生活,面對三月則心中充滿了未知。
█ 在2020年這與眾不同的二月份中,全民變成了廚子,餐廳變成了菜市,大廚變成了主播,老師變成了群主,孩子每天可以名正言順的抱著平板和手機,家長不但不管,還會時不時說一句“認真看”。保安變成了哲學家,出門進門都得經受靈魂拷問,想清楚自己是誰,自己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然后再被當頭一槍以確認自己是否頭腦發熱了……
█ 在2020年這郁悶孤獨的二月份中,口罩成了奢侈品,街道成了無人之地,而人們久違的親情卻重新萌發。很多人發現,在家做飯并沒有這么難,忙碌的上班族也少有的連續吃了好幾次“團圓餐”。熊孩子好像也沒有這么“熊”,反倒顯得有些可愛……
█ 在2020年這哭笑不得的二月份中,“睡到自然醒,上班不出門”貌似也沒有這么美好,很多人發現SOHO的生活可以概括為“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擁抱工作”。企業微信和釘釘在全民SOHO的第一天就全線癱瘓,然后便開始了史上最密集一波迭代升級,倒逼產品真正配得上“辦公利器”的稱號……無論如何,這場疫情已經接近了尾聲。我們在這場疫情中,都經歷一段人生中的特殊歷程,感受了以往難以感受到的一些感覺,讓我們對生活和工作都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和憧憬。那么,就讓我們在萬物復蘇的三月份,重新迎接2020年真正的到來吧!
▼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
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天財商龍智慧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60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