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消費品市場已變成了一個供大于求的市場,進口產品與本土產品之間的鴻溝也越來越小。作為一名普通的消費者,我再也不會覺得進口產品是可望不可及的,而會更加理性客觀地看待自己對于不同類型產品的需求。 就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中國再次辦起了“進口博覽會”,不禁要問,中國這個市場對于進口產品的需求究竟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呢?讓我們以快速消費品市場為一個斷面,看一看當代中國消費者的轉變。 凱度消費者指數城市家庭消費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的一年,中國快速消費品市場整體增速為5.1%,略低于去年同期,其中,本土產品增長4.2%,而進口產品的增長是7.1%。雖然進口產品的增速較去年同期明顯放緩,但是依然引領著整個中國快速消費品市場的增長。 如果拆分到食品和非食類,情況大有不同。非食類增速依舊高達14%,進口美妝產品依然是推動非食類增長的最大功臣,而進口食品的增速遠低于非食類。 由此我們看到,對于想通過進博會介紹產品進入中國的國外廠商來說,食品與非食品的玩法將非常不同。去年我們的文章中曾經分享過進口美妝產品的趨勢,那么今年我們就來說一說進口食品企業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從食品各大類來說,乳制品一直是一枝獨秀,占據進口市場35%的份額,其中最大功臣自然是嬰兒奶粉。但隨著嬰幼兒配方奶粉注冊制的實施、海外代購監管政策愈發嚴格,以及國產高端品牌的崛起,進口嬰兒奶粉產品這兩年遭遇的挑戰也越來越大。 而進博會作為一個與國內經銷商和消費者直接對話的平臺,對于進口奶粉企業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崛起舞臺。 在去年的進博會上,達能、雀巢、紐仕蘭等全球乳業巨頭們都不約而同地將最新的嬰幼兒配方奶粉帶到展會現場。低敏配方、有機天然等更創新的產品成為進口產品的殺手锏,這些進口奶粉在進博會“首秀”后,通過跨境電商等平臺正式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為企業帶來了可觀的銷售。 此外成人奶粉、液態奶等品類,進口產品這兩年也保持著雙位數的增長,是進口乳企的新藍海。很多國外乳企也利用這一契機,開始將一些傳統乳制品以外的個性化產品例如兒童奶酪、烘培奶油、寵物奶粉等通過進博會介紹到了中國,進一步拓展了品類的邊界。 除了乳制品以外,保健品是食品類中另一個“網紅”。進口保健品給中國消費者帶來的保健新概念,在這幾年的消費品市場上掛起了一陣旋風。 來自澳洲、新西蘭以及歐美的各大保健品牌將原來中國消費者模糊的健康觀念升級到了更加專業化的細分領域:護肝、明目、抗疲勞、關節健康、心腦血管健康、美容、美甲等功效讓這個品類在中國市場上持續升級。 除了這兩個大品類之外,這兩年進口產品增速比較快的還有咖啡、蜂蜜、寵物食品等品類,而這些高速增長的進口產品基本上都在滿足中國消費者更健康、更舒適的消費追求。帶有這些標簽的進口產品,也必將成為未來進博會上的“流量擔當”。 第二屆進博會已于2019年11月10日在上海閉幕,從目前一些廠家透露出來的消息中我們也能看到這些端倪。 例如總部位于法國的達能集團,就在最近與中國國際進口博覽局簽約,成為第二屆進博會虹橋國際經濟論壇鉆石會員。展品數量超過120款,比去年大幅增加50%。包括中國消費者所熟知的愛他美、諾優能、紐康特和依云等,以及有機嬰幼兒食品品牌Happy Baby、植物基明星品牌Silk等“網紅”品牌,全面覆蓋了中國消費者對于健康、高端食品的需求。 中國的消費者在不斷地成長,眼界也在不斷地開闊,他們越來越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樣的產品,追求什么樣的生活。對于國外食品企業來說,雖然進口食品在中國高速增長的春天已經過去,但是帶著健康、環保、舒適生活理念的產品精耕細作這個市場,依然可以迎來豐收的秋天。 本文來源于《凱度消費者指數》 點擊標題,閱讀往期熱點文章~ 可“大”可“小”的休閑零食,背后消費邏輯是什么? 曾飽受爭議的“涼白開”,今年憑啥要賣20億? 方便面進入“價值戰”時代,面企該如何創新突圍? 食醋產業將迎來“最好的時代” 涪陵榨菜為何增長明顯放緩,疑似漲價惹的禍 2019年水、面營收大增,今麥郎欲圖謀千億市場 一年賣出三千萬,經銷商卻悔稱:“把太多資源投在了海底撈!” 凡注明“來源:XXX(非食評方)”的圖文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平臺轉載旨在分享交流,并不代表贊同文中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所用圖片均來自網絡,如無意中使用了您的圖片,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會及時刪除!
原創文章,作者:食評方,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84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