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后回復數字“2”,加入系列食品微信群
來源:新零售智庫
作者:徐印州
九月的西雅圖天氣宜人,我參觀了向往已久的亞馬遜總部和Amazon Go。
之前根據網上看到的資料,我曾在一篇文章里這樣介紹Amazon Go—
“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于2016年12月已推出了 ‘新零售’的樣板,其Amazon Go線下便利店計劃的戰略意圖,直指在零售業中占據龐大份額的美國便利店市場。亞馬遜的Amazon Go便利店采用新型的‘無人超市’經營模式,消費者能實現真正意義的自助購物,不用排隊結賬。”
“它通過運用Just Walk Out專利技術,自動甄別消費者是將商品放回貨架上,還是取走,并通過Amazon Go APP上的虛擬購物車將信息發送給顧客,顧客取到所需要的商品后即刻就能夠離開商店。隨后,亞馬遜會通過Amazon Go APP將購物清單發送給顧客,包括各種商品的價格和信息,并通過APP與顧客完成結算。”
對于Amazon Go這種“Just Walk Out(拿了就走)”的新業態,我一直想探探究竟。終于,趁著亞馬遜一年一度的“父母日”(編者注:Parents Day,讓員工父母參觀亞馬遜總部的活動,作者女兒在亞馬遜就職),我在參觀了亞馬遜總部之后,去到這家問世不到一年的Amazon Go。
沒想到,由于嚴格的保密制度,我不能進入店內,只能在門口觀察。不過店內的景象一覽無余,在門外拍照也未被干涉。目睹的情景與在網上看到的記述基本相符。但是畢竟耳聞不如眼見,還是觀察到一些報道中所沒有說到之處。
作者徐印州在Amazon Go
并非拿了就走
Amazon Go位于西雅圖市區七大道亞馬遜總部Day One的樓下,附近有十幾座屬于亞馬遜的寫字樓,約有1萬多員工。目前Amazon Go并不對社會上所有的人開放,僅面向亞馬遜員工開放試驗——即便你是亞馬遜的員工,也必須履行一個申請的程序才能下載Amazon Go App,在入口掃描手機里的二維碼,確認通過后才能進店。如果沒有下載Amazon Go App,手機無法驗證,是不能隨便進來“拿了就走”的。
Amazon Go門外
Amazon Go的營業面積只有160多平米,這160多平米還包括一個30平米左右與賣場隔離的坐席間,供消費者“拿了”就來此處食用。商品幾乎全都是速食品、加工食品和飲料,還有極少量的快消日用品。從零售業態來判斷,Amazon Go與其說是一個小型超市,不如說是一間名副其實的便利店。
給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來此購物的人當中許多并沒有“拿了就走”,而是到隔壁的坐席間直接或經微波爐加熱后坐在那里享用。情境與廣州天河商圈內任何一間“7—11”等便利店看到的情景相似,只不過這個坐席間雖然屬于Amazon Go,但與賣場完全是隔離的。這個發現提醒我思考——國內的“新零售”究竟應該從 “無人便利店”做起,還是熱衷于“無人超市”?究竟哪些消費者需要“拿了就走”?哪些商品值得“拿了就走”?
先進的人工智能應用
Amazon Go最核心的價值,是其先進的人工智能系統。大量傳感器集成來識別顧客的動作、商品以及商品位置,店內各個角度都安裝有攝像頭,在用戶刷手機進店之后,根據圖像識別移動軌跡跟蹤定位,并將其位置和姿勢的變換進行關聯,通過多維度姿態檢測,判斷顧客拿取商品的動作,確定其是否“拿了”。
最后是視覺收銀,從而完成無人收銀的整個過程,顧客無需現場付款,可以拿著商品一走了之。Amazon Go強大的機器學習(Machine Leaning)系統,不斷提高其人工智能的能力和水準,它的大數據運算能能力和識別能力日益增強。
除了人工智能系統配置之外,店內的陳設看上去與一般便利店無異,貨架不高,所有的商品舉手可得。Amazon Go不用RFID技術,但是每一件商品的包裝上都有特殊的編碼,既不是一般的RFID標簽,更不是普通的二維碼。
詢問了幾單商品的價格,都不算貴。因為“拿了就走”,所以顧客每次買的東西并不多。我了解不到這里的“客單價”,就我在現場觀察那段時間,“拿了”走出來的幾單都只有一兩件商品,估計也就十幾美元。Amazon Go是亞馬遜向“新零售”邁進的一個試驗品,立足于人工智能技術的高地,著眼于未來長久的發展。就目前而論,對比Amazon Go的高科技投入,再估計一下它的實際銷售額,恐怕暫時 “只賺吆喝不賺錢”。
核心不在“無人”,而是“Just walk out”
我感覺到,Amazon Go的先進和奧妙之處就在于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其亮點并非國內一些關于“新零售”的報道所強調的“無人”。在Amazon Go不大的店門內還是有工作人員的,畢竟還需要人工及時補貨和理貨。
還有,如果顧客拿起商品并不“拿走”,卻把貨架上的商品移位了,怎么辦?會不會把賬算到雖然移動了商品,但是并沒有把它拿走的顧客戶頭上,如何識別?據說Amazon正在攻克這個難題,不久可望解決。目前還需要現場工作人員將商品放回原處,使沒有被拿走的商品正確回到“初始狀態”。
Amazon Go購物袋及產品包裝
總之,真正做到絕對的“無人”尚需技術上的更大突破。美國的勞動成本非常之高,發展人工智能的一個重要的動因是為了降低人工成本。Amazon Go所代表的“新零售”其本質是人工智能,其專利是“Just walk out”,而不是“無人”。如果單純追求“無人”,無人售貨機這一零售業態早就有了,而且已經相當成熟。“新零售”必需建立在人工智能的基礎上來發展,Amazon Go的人工智能使購物更加快捷和方便,免受排隊付款之勞,確實值得學習和趕超。Amazon Go客觀上引領了“新零售”的潮流,主觀還是在試驗人工智能在零售商業的應用。
新零售業態最終是更好地滿足消費體驗
步Amazon Go的后塵,國內“新零售”浪潮來勢洶洶,模仿、借鑒、超越,出現了很多新業態。最熱門的“無人超市”,引起業內外人士廣泛關注和爭論。
我認為,以Amazon Go為代表的“新零售”業態,對于特定的消費群體、特定的商品、特定的區位是適宜的,但不可能涵蓋和取代所有的零售業態。如何更好地滿足消費體驗,如何覆蓋更廣泛的消費領域和更多的商品品類,如何更加拓寬營銷渠道,需要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技術創新領先,腳踏實地探索。
一個新的零售業態能否在競爭中成長,還取決于供應鏈是否健全和穩固。目前國內絕大多數無人超市、無人商店的商品價格并沒有因為減少人工而降價,反而由于前期實驗性的高額技術投入和技術支撐不穩定等原因使商品價格更高。盡管人工智能在商業中的運用和發展是大勢所趨,但也不能操之過急。國內包括“無人超市”在內的“新零售”究竟前景如何,最終還是由市場說了算。
(作者為廣東財經大學教授、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
提示:
*本文經新零售智庫(ID:newretailinsider)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系出處。
*投稿,內容合作,聯系Mote Chan(微信:motechenfbif)
/ 更多文章 /
親測「阿里無人店」:穿越一道「支付門」,你就完成剁手了
重磅 | 亞馬遜宣布137億美元收購天然有機食品零售商全食超市!
線下零售的“小時代”,重構人、貨、場的六個思路
FBIF2018
全球力量,領變未來——FBIF2018食品飲料創新論壇(點擊查看)將于2018年4月18日-20日在上海舉行。FBIF2018以“新品類崛起”為主題,FBIF2018論壇共三天,將包含全體大會、研發創新A(乳制品、飲料)、研發創新B(特醫食品、零食)、營銷創新和包裝創新四個分論壇。往屆FBIF吸引了包括可口可樂,百事,億滋國際,中糧,康師傅,統一,菲仕蘭,達能,星巴克,帝亞吉歐,蒙牛,伊利,利樂,雅培,農夫山泉,雀巢,嘉吉,三只松鼠,來伊份,良品鋪子,東鵬特飲等企業參與,預計1800位食品業界人士將出席FBIF2018論壇。更多信息,請在后臺回復“FBIF”。
/微信群/
添加王淼(Bill Wang)微信:wang494859121,申請加入代工、CEO、CMO、首席研發官、食品綜合、功能性食品、特醫、嬰幼兒、啤酒、生產&供應鏈、乳品、營銷、添加劑、餐飲、飲料、休閑食品、研發、設計、包裝、新零售、調味品等微信群(群成員包含雀巢,可口可樂,百事,百威,伊利,蒙牛,康師傅,農夫山泉,紅牛等全球高管)(級別可參考:FBIF2017嘉賓)。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創意文章
原創文章,作者:網絡轉載,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88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