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流量紅利“消失”了,鐘薛高們是怎么崛起的 ?
食品飲料行業,存不存在這種焦慮呢?可以先看2個消息:一個壞消息:購買其實變少了。根據凱度消費者指數的報告顯示,2018年,食品行業銷售額增長4.7%,飲料行業銷售額微增1.5%,增幅均低于快消行業整體增幅5.2%,且增長原因多是為產品價格的增長所驅動,購買頻次和單次購買量卻都出現了下滑。[1]一個好消息:線上網購依然有助于增長。2016年,新零售概念開始被提出時,線下渠道的創新就層出不窮,無人零售、生鮮零售等新業態幾經起落,表現均還有待觀察。而線上渠道方面,凱度數據顯示,2018年網購對食品飲料市場成長的帶動作用更加明顯,對增長金額的貢獻達到73%,線上電商市場的增量還有很大期待空間。[2]然而,食品飲料行業依托線上渠道,就一定能保證增長嗎?困境在于,線上渠道的流量紅利,正在消失。QuestMobile數據顯示:2019年1季度,移動互聯網的MAU(月活躍用戶數量)增長僅有762萬,同比增速首次跌到4%以下。[3]線上渠道最重要的指標之一:流量的增速正在放緩。一時間,“流量紅利時代即將結束”的聲音四起。然而,天下從無新鮮事,2003年,以淘寶為代表的線上平臺電商崛起時,線下門店在喊“流量紅利”的結束;90年代購物中心崛起時,百貨商場在喊“流量紅利”的結束……流量紅利真的結束了?還是,只是轉向了下一個新渠道?
在平臺電商還被叫作新渠道時,三只松鼠從淘寶一路打到上市。而近年走紅的鐘薛高,將小紅書這樣的“社交電商”作為市場看開拓的戰略級伙伴,如今在小紅書搜“鐘薛高”,能跳出近5000個筆記,而筆記背后,是上線一年賣出 700 萬支雪糕的驚人戰績。先看懂新渠道的人,會得到獎勵。對于飲料食品行業,在零售的“人-貨-場”游戲中,關于增長的挑戰層出不窮:
“人”:在渠道碎片化的年代,如何在消費者溝通上降本提效?品牌數據集中在大平臺,如何扭轉被動?如何打造品牌的“私域流量池”,加強消費者洞察?
“貨”:產品同質化嚴重,如何破局?新品迭代越來越快,如何快速反應,準確決策?
“場”:下沉喊了這么久,如何更高效降本地下沉,抵達低線城市的消費藍海?
一切的答案,都指向對線上新渠道:社交電商的探索。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食品飲料行業開始進軍社交電商,挖掘存量市場的同時,開啟增量市場。今天就和大家一起,看懂新渠道:社交電商。前方大量干貨預警!鑒于文章較長,結構梳理如下,以便您預覽:為什么會出現社交電商?
1、看懂新渠道,還是要先要看懂新零售
“2013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馬云與王健林同臺頒獎2012年,馬云和王健林當眾開了個1億的賭局:看10年后,電商能不能在中國零售行業占比超過50%。短短4年后,馬云提出了“新零售”,游戲不再是“淘寶”們和“實體店”們的爭奪戰,而是回歸零售的本質:“人-貨-場”。傳統的零售交易鏈里,“貨”→“場”→“人”是主流,商家出“貨”,并通過渠道,也就是賣貨的“場”,盡量做到最大觸點鋪貨,以此接觸上購買的“人”。在物質不那么豐富的時候,有“貨”就意味著有銷量;后來競爭激烈了,“場”變成核心,爭取到好位置才能贏。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消費者已經可能在任何時候,任何場景下購物,強調渠道間(包括線上和線下渠道的競爭)已不再有意義,于是“人”,也就是消費者,成了最關鍵的因素。通過數據了解并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并且線上線下協同,為消費者打造無差別的購物體驗,才是新零售的增長之道。
新零售下,交易鏈已變為“人-貨-場”,以“人”為主因此,新零售的“新”,本質上是“人-貨-場”的重構。零售的交易鏈,從以往的“貨”→“場”→“人”,變成“人”→“貨”→“場”。相應地,對于渠道來說,“場”上的規則,也變成了以“人”為主。一方面,這體現在:消費者的主動權變高了。線下商超時代,品牌用貨架和物料單向地向“人”傳達“貨”的信息;平臺電商時代,消費者開始會看評價來了解產品;而社交電商出現后,消費者的主動權大大提升,在購買行為中加入了自拍、分享、吐槽、推薦等帶有明顯社交特質的互動方式,顛覆了品牌從前以“貨”為主傳播和營銷的玩法,提升了購物體驗。另一方面,渠道也從“物以類聚”,變成“人以群分”。不管是拼多多的拼團,云集的分銷,還是抖音的內容社群,背后的底層邏輯都是:“以人聚人”。裂變,就是在這種邏輯下產生的。相對于流量由一個中心通過算法分配的傳統平臺電商,社交電商這種“去中心化”的創新模式,引流的效率和成本都得到了提升。在新零售的大趨勢下,社交電商以“人”為主,抓住了零售模式的本質:消費者的購物體驗更好,線上商家在關鍵的“引流”上效率更高,成本低。這個新渠道,理所當然地崛起了。
2、獲得新增長,是每屆“新渠道”誕生的本質
時間回到2015年前,平臺電商們正當年:流量紅利的困境還沒出現,平臺電商還沒被叫作“傳統電商”。淘寶、天貓、京東們被作為區別于“傳統線下渠道”,用新的零售模式,創造了新的購物場景,獲得了新增長的新渠道。這短短3年間,線上零售經歷了流量紅利的逐漸消失。根據《中國電子商務報告》的數據,中國電子商務交易額同比增長率,從2015年的36.5%后,就開始走下坡路:2016年為25.5%,2017年為11.7%,2018年為8.5%,增長以如此速度逐年放緩。[4]也是在這3年間,線上零售見證了社交電商的逐漸崛起。2015年,拼多多和云集誕生。2018年,以“拼團”起家的拼多多上市。成立不足3年,市值就直逼半個京東。2019年,走“分銷”路線的云集上市,成立4年,GMV(成交總額)做到200億,增長速度遠高于線下和傳統電商渠道。[5]2016年新零售開始后,中國社交電商市場規模和占比一路走高《2018中國社交電商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社交電商市場規模,預計達到11397.78億元,較2017年增長66.73%。[6]相較之下,2015年意氣風發的“上屆新渠道”平臺電商,在《中國電子商務報告》里的交易額同比增長也才在36.5%,社交電商發展可謂相當迅猛。不僅如此,商務部還預計2020年中國網絡零售市場規模將達9.6萬億元,而屆時社交電商市場規模預計將達3萬億,對整體的占比達到約1/3。[7]儼然有望在線上渠道里“三分天下”的社交電商,規模也不可小覷。以云集和拼多多為代表的社交電商,正是在平臺電商的流量紅利逐漸減少的節點上,敏銳地發現了新的流量入口:擁有10億月活的大基數,還覆蓋了多種場景的微信生態。在這個以社交為屬性,天然有流量優勢的新場景下:拼多多聚焦消費者,而且是正忙著“消費升級”的天貓、京東們沒注意到的下沉市場消費者,主打低價,用拼團的方式迅速切入;而云集聚焦商家,用分銷的玩法,吸引了大量因難以獲取流量出“淘”的商家。就這樣,基于“以人聚人”的新零售邏輯的社交電商,在微信這樣有別與“平臺”的“社交”新場景下,開拓出了新的增長。這也意味著,社交電商接棒平臺電商,成為了線上零售新渠道。
社交電商主要有哪些玩法?食品飲料行業都怎么玩?
1、微商,打響社交電商第一槍
微商,算社交電商嗎?表面上看,以朋友圈、微信群等為主要渠道的微商,自帶社交基因,然而不規范運營,使微商透支了熟人信任,多層分銷的模式,又讓發展下線成為微商們的主要利益驅動,是以微商并不具備社交電商以“人”為主的本質。因此,在微商是否屬于“社交電商“方面,多數聲音持否定態度。但不可否認,社交電商崛起的“第一槍”,是在2013年前后,由微商的興起開始打響的。2016年,看到了這個新渠道潛力的AKOKO曲奇,繞過大品牌林立,且已初顯增長疲態的傳統電商,在微信朋友圈采取“佛系賣貨策略”。和大部分食品飲料行業一樣,烘焙的進入門檻較低,同質化嚴重,作為一個新興的品牌,怎樣才能從成千上萬的曲奇中突圍?AKOKO的做法是:把初始粉絲培養成種子用戶和代理商。通過這些粉絲,AKOKO對產品進行口碑宣傳和拉新裂變,高效降本地收獲了更多的忠實粉絲。同時,還將粉絲組成社群,根據社群的反饋,由“人”及“貨”,對產品及時加以微調改進。這種以“人”為本的渠道策略, 讓AKOKO成功突圍,在2016成立后的第2年和第3年,獲得資本共計近1億元融資,更在2018年天貓“雙11”期間,一躍成為曲奇餅干類目銷售額第一。
也是在這兩年,蒙牛、娃哈哈、伊利、新希望乳業和達利園等眾多食品巨頭,也紛紛開始試水微商,并將這個渠道改名為更容易被接受的“社交零售新渠道”。試水產品包括慢燃(蒙牛)、兒童飲料“晶睛”(娃哈哈)、纖躍小V常溫酸奶(雀巢)、新食機(伊利)等。這其中,有6個月就創造了4億銷售額的,也有因違規亂價導致產品價格體系混亂的。但嘗試從未停止。
2、微信生態下,涌現了一批基于強關系的社交電商
微商興起之后,在微信這個強社交屬性的超級流量池里,涌現了很多基于強關系的社交電商。社群,朋友圈,個人號,公眾號,小程序…一起構成了在玩法上充滿想象力的微信生態。最常見和最有代表性的,還是以拼多多為代表的拼團,和以云集為代表的分銷。以拼多多為代表的拼團模式,主要基于類似家人、熟人等強關系形成裂變,并在市場方面另辟蹊徑,用低價快速切入到下沉市場,實現了和正往高端化轉型的傳統電商的差異化,得到了快速發展的機會。拼團本質上是C2B(客到商)模式,從用戶端反向驅動和影響供應端的廠家或商家,進而指導更精準產品的再生產。[10]對迭代越來越快速,需要迅速得到反饋,并做出決策的食品飲料行業來說,這類社交電商可以成為快速測試新品的理想渠道之一。2019年,拼多多7個食品飲料子分類的受歡迎程度排名隨著流量持續涌入,“拼”的玩法為很多垂直的食品飲料品類帶來快速增長。2019年,在7個食品飲料子分類中,零食/堅果/特產成為在拼多多最受歡迎的品類。[11]以云集為代表的分銷模式,同樣主要基于強關系,但比起拼團的C2B(客對商)模式,分銷的本質是B2B2C(商對商對客)模式,更著眼于商家的獲利模式設計。比如,云集、環球捕手、貝店等,都是主要以平臺商家給用戶的返利及優惠券為依托,借助于社交軟件進行推廣引流吸粉。雖然這種模式,也因為涉及多級分銷存在爭議。但分銷型社交電商相對微商最本質的不同,是對“貨”這個環節的升級:在云集,供應鏈和物流被平臺標準化,不需要店主壓貨,貨源、物流、倉儲、售后等也都由平臺統一負責。據悉,云集對“貨”也有嚴格的管控機制,退貨率超過5%的將不會上架。[12]這種模式下,“貨”的環節被標準化和正規化,消費者體驗得以提升,不會收到充斥在微商里的各種三無產品,店主的效率和成本也更優化,只需要通過社交渠道分享給自己的熟人,促成交易獲得銷售分成。分銷型社交電商,成為一種可持續的商業模式。相應地,增長也成為了必然的答案。2016年到2018年間,云集的活躍買家數由250萬人提升至2320萬人,GMV(成交總額)也快速增長,從18億元、96億元到227億元,2018年的GMV同比增速高達136.5%。[13]
這種增長,也被食品飲料行業所看到。2019年7月22日,“光明大白兔奶糖風味牛奶”在“云集”平臺首發,比天貓旗艦店和線下商超還早一天。
3、非微信生態下,也產生了基于弱關系的社交電商
日活10億的微信生態,雖然是社交電商的天然主場。但在微信生態之外,也有一批不同模式的社交電商崛起:以抖音、小紅書等為代表的內容型社交電商。由于平臺基因相比社交更偏內容。這類社交電商更多是基于弱關系,以內容為依托,通過興趣、愛好等形成有粘性的社群,對消費者進行精準“種草”。內容的銷售轉化有多能打呢?以近來尤其受矚目的直播為例:
為什么直播形式下的內容型社交電商,能成為引流和轉化都超強的渠道呢?答案就藏在它的名字里:內容、社交、電商。“社交”-更信任:主播,和其它平臺上的網紅、KOL、大V一樣,自帶明星效應,和消費者之間的互動方式也和 “粉絲經濟”一樣,能產生“一對一”的溝通假象,且主播聚集的人也都有一定共性,能形成社群。這些都提高了消費者的信任,使轉化更容易。
“電商”-更便捷:直播的購買路徑更短,沒有太多“復制鏈接-跳出微信去淘寶-下單”這種跨平臺的動作,在看直播的當下,消費者往往是“收到種草刺激”→“點擊鏈接”→“下單支付”,“所見即所得”的購買流程,更方便更流暢,轉化自然也高效。
快樂檸檬 ×抖音的「記錄你的半熟生活」主題活動頁面2018年,抖音上的一條網友推薦短視頻,在獲贊數量迅速攀升至26w+的同時,讓 Coco奶茶的“布丁青稞無糖加冰的焦糖奶茶”成為爆款。快樂檸檬 × 抖音的「記錄你的半熟生活」主題活動,更使其活動期間的總營業額環比上漲了 70%。[16]
社交電商“新”在哪兒?食品飲料行業如何借力,引爆新增長?
社交電商與傳統電商之間的差異,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流量的拉新和轉化。食品飲料行業而要了解社交電商的創新點,并借力得到更大的增長,不妨也可以從流量的角度看看。1、流量拉新,社交電商的天然優勢
流量拉新的方面,在傳統的平臺電商,商家的一個主要痛點,就是流量變少,獲取流量變難、變貴。而對于社交電商來說,在流量獲取上,卻擁有橫向的“分享裂變”和縱向的“下沉觸達”2大天然優勢。在傳統電商平臺,如淘寶,一般擁有1個流量中心。賣家要獲得流量,需要被動遵循平臺的算法,站里站外地優化關鍵詞,優化排名等,以尋求更多曝光。然而如今買家數量增速放緩,大量賣家還在那里,獲得一個流量的成本越來越高,大部分的商家都會被淹沒在消費者視線之外。
而社交電商引流的方式是“去中心化”的,即并不通過某個流量中心獲得,而是基于社交平臺或內容平臺,主動打造和依托線上線下多元的流量入口,并用拼團、分銷、內容社群等方式,讓引流變得更容易、更便宜。
達利集團就曾在2018年8月,采用“三級分銷”的方式,發起社交電商項目“fuluota芙羅塔”平臺進行微商試水,引流效果怎么樣呢?
項目初期上線不到12個小時,注冊人數就已超過6萬,賣出近10萬盒產品,活動當天微信指數攀升到30多萬。最后甚至由于火爆程度超過運營方的預估,先后2次平臺系統崩潰。[17]
三只松鼠的布局更長遠,從2018年4月就開始布局社交電商業務。到了2019年年貨節,一個月通過社交電商賣了1.9億。今年2月,更是正式與每日一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一方面,數據分析顯示,每日一淘用戶和三只松鼠的老用戶重疊率幾乎為零,該合作可以幫助三只松鼠通過社交電商尋求到新的增量市場。
另一方面,三只松鼠也能借助社交電商自帶的傳播屬性,打造“超級爆品”零食。目前,三只松鼠的巨型零食已經成為了每日一淘銷售件數多的單品之一。[18]不僅如此,使社交電商們迅速崛起的創新點,不但在于挖掘到新的零售場景,開發出新的引流模式,還在于定位到了新的目標人群:轉向下沉市場。
2015年成立,2016年9月,用戶數破1億,2018年3月,活躍用戶超過3億,僅次于淘寶與京東,2018年7月上市…拼多多們驚人的增長速度背后,是微信10億和淘寶6億活躍用戶中不重疊的那4億人。
小鎮青年、中老年人、家庭主婦……這些價格敏感度高,裂變潛力大,數量龐大,卻在“消費升級”浪潮里被走高端化路線的傳統電商忽略的人群…曾經的零售邊緣力量轉而成為了社交電商的增量紅利。
凱度發布的《新零售時代下的品牌增長邏輯》報告顯示,2018年下線城市(指地級市、縣級市和縣)對食品飲料的金額貢獻,從50%增至57%,下沉市場是一個非常客觀的增長引擎。[19]而想要抵達下線城市的消費藍海,食品飲料行業可以與拼多多、抖音們合作,也能借新渠道之力,更高效降本地下沉。
2、流量轉化,來自新渠道的模式顛覆
消費者在傳統電商,一般是“人找貨”,即搜索式購買。然而如今的食品飲料行業,進入壁壘相對較小,產品同質化嚴重,無數細分品類下的產品們也在浩瀚的數據中彼此淹沒。在傳統電商的平臺里,讓“人”找到“貨”容易,但讓“人”找到“你的貨”,已是不小的挑戰。想象一下,在不同的線上渠道里賣產品,一個薯片品牌和它的消費者之間是這樣連接的:A. 想吃薯片了,在淘寶上搜出100+頁看起來都差不多的薯片去篩選。B. 甚至還沒想吃薯片,但看到朋友圈/直播/朋友推薦或發起了一款拼團,點擊即可直接下單。江湖上有一個說法:“把無數商品搬上線就是淘寶,把超市搬上線就是京東,而社交電商則是把口碑和口頭介紹搬上線。”早在2014年,今日頭條的張一鳴就說過:推薦是搜索的迭代。精準的匹配和推薦,成為了更高效的解決方案。而對于社交電商,匹配可以用大數據和算法完成,推薦更是天生與它們骨子里的“社交”基因相匹配。尤其對于食品飲料行業,在產品同質化嚴重,營銷信息過剩時,要讓自己的“貨”不被淹沒在一排排貨架、一頁頁淘寶頁面里,通過社交電商這個“場”,更主動地溝通、更精準地觸達相匹配的“人”,無疑會是個合適的解決方案。
2019華映資本×36氪WE來大會,微盟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孫濤勇談流量的進化社交電商的“推薦”行為模式,背后是“信任”心理機制。不同于信任透支的微商渠道,基于“推薦”的社交電商,更強調信任機制,進而把流量沉淀下來,從獲客成本越來越高的公域流量,拉到自己的“小魚塘”里,轉化成如微盟CEO孫濤勇提到的“可識別、可觸達、可運營的私域流量”。對于這個模式,有贊的CMO關予在2018年接受南方都市報專訪時,曾更直白地表示過:“線上流量增長的紅利期過去,‘單客經濟’時代已經到來,圍繞一群人做生意,讓這群人給自己帶來更多生意,是唯一還在增長的生意模式。”[20]信任到位了,轉化也就更容易到位了。從這個角度上說,從公域流量到私域流量的轉化,并形成社群進行精細化運營,是新渠道模式下對CRM的迭代。而通過社交電商,將傳統渠道的消費者導流到個人微信號、微信群、小程序或自主APP等“私域流量池”的做法,也可以成為食品飲料行業的新的增長驅動,主要作用在兩方面:提升溝通效率和升級數據洞察。提升溝通效率方面:作為快消品,食品飲料行業的促銷打折、新品推廣等營銷信息早已過剩,而商家還要面臨渠道碎片化,消費者注意力被大量分散的局面。“私域流量池”的建立和運營,能幫助精準、多次、低成本地觸達和溝通,進而更高效地引發復購、關聯消費和社交裂變。升級數據洞察方面:過往積累的數據,多集中在淘寶、京東等大平臺,品牌對數據的掌握相對比較被動,社交電商不但具有線上渠道的數據獲取優勢,還因為社交場景下更常見的互動玩法,和有別于傳統渠道的用戶人群,使數據具有更多維度的可參考性,用“私域流量池”收集、沉淀這些新渠道的數據,有助于品牌方更及時、更全面的數據洞察,進而反哺經營決策。
總結:看懂新渠道,解鎖新藍海
在新零售背景下,“人-貨-場”被重構,社交電商作為以“人”為主的新渠道,迅速崛起。“以人聚人”的新模式,為社交電商的玩家,在傳統電商流量紅利逐漸消失的電商下半場,帶來了新的增長。社交電商區別于傳統電商渠道的地方,主要在于更容易、更便宜的流量拉新,和更高效、更低成本的轉化。流量拉新方面,社交電商發現了微信生態、內容平臺等新的零售場景,在流量上“去中心化”,引發裂變,還轉戰下沉市場,開啟了新的增量市場,和商家一起收獲流量紅利。流量轉化方面,社交電商用“推薦”迭代“搜索”,用“私域流量池運營”迭代“傳統CRM”,用一種更主動,更精準,因而更高效的零售方式,幫助驅動增長。而食品飲料企業在其中,也一直在實踐新玩法,并獲得新增長。同時,傳統的“人”,“貨”,“場”方面的行業痛點,也在社交電商這個線上新渠道里,得到了值得嘗試的新解決方案。更多思考
從平臺電商和社交電商的相愛相殺看:傳統平臺電商開始“+社交”,而社交電商也可以“+平臺”,未來的電商會如何衍化?更新的渠道會是什么形態?從社交電商自身看:在后流量時代,拼多多不再自我定位為社交電商,云集也從社交電商轉型會員電商,如何看待社交電商的最新衍化?從全渠道看:新零售時代,二元對立的賭局不再有意義,畢竟渠道碎片化的時代里,消費者隨時隨地都能進入購物場景。在這樣的背景下,食品飲料企業應該如何布局新渠道?從零售全局看:布局了新渠道就一定能獲得新增長?當新渠道崛起,“場”發生變化,“人”和“貨”一定隨之變化,關鍵是: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在大數據和供應鏈方面,食品飲料企業又該如何布局?增長的游戲里,瞬息萬變,而“蛋糕”有限,先看懂的人,注定先吃到“蛋糕”。關于這些新渠道和食品飲料行業的相關話題,您對什么方面最感興趣? 您有沒有一些想法呢?歡迎掃描文章底部海報二維碼,加入“新渠道”微信群,參與行業討論。[1]《新零售時代下的品牌增長邏輯》,2018,凱度消費者指數[3]《QuestMobile中國移動互聯網2019春季大報告》[4]《中國電子商務報告(2016)(2017)(2018)》[5]《云集深度剖析:一個復雜的綜合體》,2019年5月5日,36氪[8]《估值3.5個億,網紅曲奇品牌AKOKO到底是怎么煉成的?》2019年1月23日,鯨吞網[10]《從微信群說起,看中國社交電商和新零售的演變機會》,2018年11月14日,藍社區[11]《拼多多食品飲料行業營銷趨勢洞察報告》
[12]《云集IPO:從微商改良到會員電商》,2019年4月11日,36氪
[13]《云集到底是什么?》,2019年5月5日,東方財富網
[14]《成交量暴漲600%,天貓618開啟電商直播新紀元》,2019年6月5日,電商報
[15]《“淘寶一姐”薇婭的企業家夢》,2019年7月26日,中國企業家雜志
[16]《2018年抖音創新平臺營銷案例TOP10》,2019年2月15日,Social Beta
[17]《達利集團新品牌“Frota芙羅塔”芙小鮮進軍微商背后的故事》,2018年8月18日,鳳凰網商業
[18]《官宣!每日一淘攜手三只松鼠要搞一件大事情!》,2019年2月28日,中國網
[19]同[1]
[20]《“微信電商第一股”與拼多多劃清界限,社交電商五大模式各成一派》,2018年8月6日,南方都市報
提示:
*本文作者:Helen,編輯:Wilbur,FBIF原創首發,歡迎無條件轉發朋友圈。轉載請在后臺回復“轉載”了解規則。
*投稿與商務合作,聯系Wilbur(微信:aotokuer)
/ 更多文章 /
FBIF食品新渠道微信群
/FBIF食品微信群/
讓專業的人聚在一起
長按識別二維碼,后臺回復“2”加入全球最大食品微信群(4萬+食品人已加入)!微信群包括:CEO、食品綜合、代餐、乳品、飲料、素食、酒、咖啡、酸奶、烘焙、茶飲料、啤酒、零食、冰淇淋、方便面、新零售、保健品、特醫食品、調味品、餐飲、代工、營銷、新渠道、研發、設計、包裝等。
原創文章,作者:網絡轉載,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92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