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松動,當大家走上街頭準備大塊朵頤的時候,鄭州的市民卻發現,那個陪伴了他們17年的西餐廳——“綠茵閣”消失了。 “綠茵閣”嵩山路店所在大廈物業人員表示,“綠茵閣”大概在3月底、4月初的時候就已經關店了,目前店面也已租給他人。 目前,“綠茵閣”在鄭州的所有門店均已是閉店狀態。 一代鄭州人的“西餐記憶”落幕了!
6月份,關于“綠茵閣”全面關店的消息才不脛而走,對于這樣的消息,大批鄭州市民直呼“好可惜”。
“綠茵閣”在2003年在鄭州落地生根,迄今已有17年的時間。曾經的“綠茵閣”在鄭州火到什么程度?
2015年,鄭州一家商場開業時,以“綠茵閣”作為餐飲招牌吸引人氣。
用現在的話說,曾經的“綠茵閣”就是年輕人的熱門打卡地。在很多鄭州人眼中,“綠茵閣”是鄭州西餐的“頭牌”,同時也是商場餐飲的“招牌”。
與很多餐廳關店所遭遇的境況不同,“綠茵閣”的關店引來了一片“挽留聲”與“痛惜聲”。
在關于“綠茵閣”關店的短視頻報道中,網友展開“回憶殺”。
情懷無可替代
在鄭州,很多人在“綠茵閣”完成了西餐“啟蒙”,這里見證了很多鄭州人兒時的美好回憶,同時,也記載了大量的“戀愛時光”。
在鄭州人的情感認知中,“綠茵閣”早已超越了一家餐廳的功能性,隱藏了很多“情懷”在里面。
惋惜“再也不吃到了”
對于“綠茵閣”的敗走小編也感到“心疼”。因為,很難見到一家餐廳在關店時,還被顧客們懷念著它家的招牌餐品,這一點,真的太難得。
秦皇炒飯、照燒魷魚筒、菠蘿炒飯、花生綿綿冰、港式凍奶茶……在一系列的相關報道下,老顧客們仿佛把“綠茵閣”的菜單又列了一遍,并感慨“再也吃不到了”。
秦皇炒飯更是 “出鏡率”極高,藏了那么多的“寶藏”餐品,卻黯然離場,著實令人惋惜。
2017年大變身,2020年謝幕!
雖然老鄭州人依然習慣于叫它“綠茵閣”,事實上,早在2017年,“綠茵閣”早已更名為“悅麗怡景”。
跟隨更名,“綠茵閣”做了三大調整:
1、變品牌形象
“改頭換面”從門頭開始,更名后,“綠茵閣”的門頭被撤掉,換上了“悅麗怡景”的全新招牌,有的門店內部設計也稍有變動。
2、變經營主體
鄭州“綠茵閣”原本屬于廣州綠茵閣的加盟店。當時,“綠茵閣”方面有透露更名原因是加盟費太貴,15年交了將近千萬的加盟費。在升級后,“綠茵閣”成為鄭州的本土餐飲品牌。
3、強調餐廳定位
“綠茵閣”在更名后更加聚焦本地生意,在產品上,更加趨向于提供有著親民價格的大眾化西餐。
關于“綠茵閣”的更名,雖然看似在很多地方都做了“升級”,但事實上,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種“改變”,而非“升級”。如今再回過頭來審視“綠茵閣”的更名,堪稱一大敗筆。
1、更名后品牌認知度斷崖式下跌
在如今對“綠茵閣”關店的報道中,竟然還有網友評論,“都不知道它改名了”。這就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了。
“綠茵閣”一位相關負責人透露,去年一年基本都處在虧本的狀態,大門店一個月賠四五萬,小門店賠一兩萬。自更名后,“綠茵閣”的生意就每況愈下,這與其品牌知名度大幅下降有著莫大的關系。該負責人表示,很多顧客以為“綠茵閣”不干了!
站在品牌發展的角度,更名本身沒有錯,喜茶也是更名而來。但如果品牌宣傳跟不上,那就相當于重新做了一個新品牌,將前十幾年的品牌積累瞬間“歸零”,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2、僅做了“表面功夫”
“怡麗怡景”,在名稱上其實它比“綠茵閣”更符合西餐的調性。但是,僅僅是更名,還遠遠算不上是“升級”。“怡麗怡景”事實上是完全復制了“綠茵閣”的消費場景、產品架構與服務模式等等。“換湯不換藥”的做法,會令一部分期望“怡麗怡景”帶來新鮮感的顧客感到失望。
忘了求變
更名,成為鄭州“綠茵閣”落敗的開始。但縱觀“綠茵閣”在鄭州的發展歷程,會發現,鄭州“綠茵閣”的落敗絕不只更名那么簡單。它犯了一個很多餐廳都會犯的一個錯誤——舒適圈待得太久,忘了求變。
更名的主因是“被動”,動作是“借鑒”的
上面有提到,鄭州“綠茵閣”更名的原因是因加盟費太貴。而因為加盟費太貴而更名的“綠茵閣”不只存在于鄭州市場。在鄭州之前,武漢的“綠茵閣”在2012年就更名為“半秋山”。
這意味著在“更名”這件事情上,鄭州“綠茵閣”的根本出發點是“被動省錢”;行為上基本是在“模仿”武漢“綠茵閣”,這與主動進行品牌升級有著本質的區別。
15年開了10店
截至更名前,按照相關報道給出的數據,鄭州“綠茵閣”15年的時間僅開了10家店,這與其當時在鄭州的名氣與受歡迎程度并不匹配。
成也“秦皇炒飯”,敗也“秦皇炒飯”
17年的時間,消費者仍然對鄭州“綠茵閣”的秦皇炒飯念念不忘。本著匠心的原則,17年做一碗炒飯的鄭州“綠茵閣”是值得稱贊的。
但是,如果17年了,能夠讓消費者產生深刻記憶的依然是當年的那幾款餐品,那就說明餐廳在產品創新上的明顯滯后。
通過以上表現,我們可以發現,鄭州“綠茵閣”基本是在停滯不前。如果說前幾年的鄭州“綠茵閣”享受著人氣爆棚的成就感,那么,后幾年的鄭州“綠茵閣”就已沉浸在自以為的舒適圈中無法自拔。
然而,市場允許餐廳永遠待在舒適圈里嗎?待在舒適圈太久,市場會想方設法讓你“不舒適”。
20年前,西餐對鄭州人還有著一種天然“神秘感”,鄭州“綠茵閣”恰好出生在西餐崛起的紅利期,好產品加上利好大環境,成就了鄭州“綠茵閣”的飛速崛起。而如今,西餐在國內餐飲市場早已不是一個特殊的餐飲品類,神秘感消失,同質化競爭增大。
特別是在近幾年,西餐領域品牌林立,網紅頻出,它們善于做新產品,玩新概念,不斷吸引著消費者目光。在西餐這個本身就講究“新奇感”的餐飲領域,如果像鄭州“綠茵閣”一樣不去主動求變保持消費新鮮感,終將會失去競爭的資格。
17年的時間,鄭州“綠茵閣”看似在按部就班的穩健經營,但其實它犯一個餐飲品牌經營的致命錯誤——短視。
更名,就要考慮到更名可能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從長遠角度針對更名在營銷、運營體系中做出相應的調整;做西餐,便要有做西餐的“自覺”,既要有“招牌”留客,也要有新品攬客,才能吸引西餐目標人群——年輕人的注意力。
從這些方面來說,鄭州“綠茵閣”事實上并沒有做品牌的思維。做品牌,不只盯著當下,不局限于某一個市場,也不會把品牌運營的成功與否僅僅視為某一家或幾家餐廳的營收得失。
品牌運營,放長線,才能釣大魚;而且,線越長,中間可能經歷的風雨越多,運營過程需要變通、創新的地方也就越多!
歡迎在評論區寫留言,與我們互動討論! 本文作者大箏,由餐飲界原創首發,轉載請注明來源餐飲界(canyinj.com ),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免責聲明:本文的提供資料部分來源網絡,僅供用戶瀏覽,但我們無法確保信息的完整性、即時性和有效性。若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侵權糾紛等問題,請及時聯系刪除,對此不承擔任何責任。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界,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0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