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7日 No.833
1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道德經》第五十九章
白話文翻譯
治理人民要順應天理,最重要的是自我約束。唯有自我約束,才能說明有預見性。有預見性,可以稱得上積德厚重;積德厚重,則沒有人能探測到他的底線;底線不可探測的人,可以擁有自己的邦國;治國以有道為本,可以長久安全。這是可以把根本扎深、扎牢固,長久存在的道。
2
我們常說的“根深蒂固”,就出自于這一章最后一句中的“深根固柢”。
這一章,從自我約束開始,一直到根深蒂固,層層遞進,說明了安身立命的要義d。
這里有一個字叫做“嗇”,我們常說的吝嗇。這個詞現在來講是一個偏負面,貶義的詞,但在這里,實質上指的是節制節儉,自我約束。
道德經里也多次提到過“節制節儉”,比如在六十七章,就說過“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我們常說“多則惑,少則得”,唯有儉,才得以少。
我們剛剛經歷過一次疫情,有多少企業都因為這次疫情倒閉了。而這些倒閉的企業之中,有多少都是因為沒有“儉”,沒有做到預見性而導致倒閉的?
比如有一家飯店,本來經營的還不錯,之前顧客辦了不少儲值卡,賬面也有幾十萬的儲值金,按說完全可以扛到疫情后重新開業,但這些錢早被老板揮霍空了,突然斷了收入,資金鏈斷裂,跑路了。
類似這樣的例子還很多,不僅僅是餐飲,其他行業也有不少。
你說這樣的做法,符合道嗎?很明顯不符合啊。
3
這一章,對作為創業者,成為團隊的領導與管理者,很重要。
因為這一章所講的,就是安身立命、事業長青的長期路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從零到一”的邏輯。
從一開始,就講要能夠管得住自己,自我約束,節制節儉。從這里開始,不斷行道,積累德行。
而這一切意味著什么呢?就是要給我們留下足夠多的“變化空間”。
因為有些事情我們控制不了,我們能管得住的,只有自己。
我們多少都在受牛頓的影響,覺得很多事情都是可以算出來的,都是可以預測出來的。
但實質上,很多事情是算不出來的。如果二三十年前能夠算出來今天老齡化如此嚴重,我相信肯定不會有那么嚴格的“只許生一個”的計劃生育。
因為很多決策,結果反饋的周期是很長的,因此,我們無法精確的預測,所以說,要“早服”,要有預見性,不要去做什么精準預測管控,大方向沒問題的情況下,留好“冗余量”,打好“提前量”,給自己留好余地。
我們現在也叫做“冗余”,或者叫做“超配”。
比如經濟危機肯定會到來,而什么時候來,我們誰也不確定,也無法預測,只能“走一步看一步”,那我們能做什么呢?
多存一些錢,多留一些家底,就像有些日本企業,賬面上存著非常多的現金,甚至可以支撐企業兩三年的正常開銷。這樣的冗余量,怕啥呢?
那,這些錢是怎么來的呢?
“嗇”,克制節儉。現在有多少企業,賬面上有點錢,馬上就拿出去搞投資,各種折騰,給自己一點余地都不留,抗風險能力很差。
若能夠有足夠的預見性,有足夠多的冗余,這個祖師是不是就到了“無不克”的級別?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別人也就不知道他的底線在哪里了。
能讓組織做到“莫知其極”,這樣的領導者,他不就是有了自己的“國”了嗎?
經過了這一路的積累,有著深厚的基礎,并達到“莫知其極”的狀態,這不就是一個深根固蒂的,基業長青的企業嗎?
這不就是一部創業史嗎?
4
道理似乎不難,怎么用?
①、多約束
治理國家,管理組織,修身養性,相通的一個重要原則,那就是“嗇”,即節儉節制。
知道自己能改變什么,不能改變什么,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
②、早準備
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前提是要有足夠的準備與積累。而足夠的準備與積累,都來源于有前瞻性的準備。
有句話說的好“種一棵樹,最好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提前做好準備,懂得韜光養晦,懂得枕戈待旦,等待時機到來。
機會,不都是給有準備的人嗎?
③、深扎根
武術里面講的是“下盤穩”,你看小孩子練功夫,都是從練習“扎馬步”開始。講究的就是下盤要穩。
同樣,把企業做強,做長久,同樣也需要“根扎的夠深”才行。
就像很多連鎖餐飲企業,表面上看,只不過是門店多一些,可背后的團隊建設與供應鏈建設,都是非常繁雜龐大的。沒有這些作為基礎,又如何能夠保證前面不斷開疆擴土呢。
所以說,根一定要深,才能穩得住,要在基礎建設上投入足夠的資源與精力,才能保證長期的發展。
最后,祝你“得道”。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張大寬,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09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