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行業有很多俗語,比如:
選址定生死,運營定成敗
選品如選將
門頭亮,生意旺
環境留人、菜品留人、專業留心、服務留情
這些順口溜,作為餐飲人千錘百煉總結出來的經營哲學,幾乎是餐飲人對餐飲業底層經營理念的共同認知。
絕大部分人以為掌握了這些俗語,就掌握了餐飲經營的本質,事實上真是這樣么?
其實并不然。
1
營業額怎么來的?
如果說門店經營只看一項指標,這個指標就是營業額。我們無比的重視選址、品類、環境、服務、結構、上新等等,這些所有動作目的,就是為了做營業額。
我們往往認為,做好了以上的動作,就能穩定和提升營業額。事實真的這樣么?并不是!
因為選鋪面、定品類、提環境、做服務是我們經營動作,并不是我們經營目的。甚至營業額,也不是我們動作的目的,營業額只是我們這些動作的結果,我們要看透這些動作背后,本質性的邏輯。
從德魯克偉大的社會職能論出發,如果說門店經營只有一項目的,這個目的就是服務顧客。我們經營餐飲本質性的目的,是為顧客吃飽吃好服務的,服務顧客,才是我們根本性的目的。
所以做餐飲,必須具備顧客思維,從顧客角度出發,重新定義餐飲經營的本質性邏輯。在選址、品類、環境、服務之上,探尋本質,這個本質,就是營業額=流量×轉化率×復購率×客單價。
2
餐飲是一門經營流量的生意
“選品如用兵”,這句話的關鍵邏輯,是選擇品類,就是區分競爭環境,錨定關鍵顧客。
“選址定生死”,這句話的關鍵邏輯,是選擇鋪面,就是匹配門店的目標顧客,方便獲取足夠的目標顧客。
選擇品類和選擇鋪位,兩項工作的內在邏輯,就是錨定、匹配和獲取顧客。所以選擇品類和選擇鋪位的核心關鍵詞,就是流量。
我們來看在深圳有45家直營門店的老碗會菜單。老碗會門店全部位于深圳,門店面積大多約150平至200平,開店選址以辦公聚集區為主、購物中心為輔,核心產品為陜西面食和小吃,門店單店營業額集中在約50~60萬元。
我們看老碗會的菜單,已經很難將它定義為一家快餐門店,從菜單上看,事實上老碗會已經是一家跨界簡餐的“大店”。
老碗會大部分的門店都位于辦公區,辦公區的快簡餐生意,有極其鮮明的特征。
辦公區的餐飲客群消費喜好,中午市幾乎以吃飽為主,就餐預算低,但是對產品特色要求高,因為長期的中午市工作餐,需要不同的、有特色的產品類型,緩解顧客吃膩、吃厭。
同時中午市的顧客需要快速就餐完畢,回辦公室能夠小睡午休,所以中午市的工作餐需要餐廳出餐迅速、快吃快走,對環境體驗沒有什么要求。
配圖:廣州花城匯中午用餐場景,辦公人群的中午消費特征為快吃快走、對消費環境幾乎無要求。
而到了晚市,辦公人群結束了一天的工作,跨入夜生活時段,三五朋友同事小聚,成為主流。晚市的就餐需求,從吃飽轉向社交。
燒烤、火鍋、粥點走熱。辦公區的餐飲業態,會面臨嚴峻的消費時段、消費場景不匹配的窘境,他們往往只能做一個中午市。
而老碗會的破局之道,則是通過產品結構設計,大范圍擴充產品線,圈定更多的、不同消費喜好的顧客,滿足中午市、下午茶、晚市的不同消費需求,打造全時段的消費場景,擴充流量池。
老碗會通過擴充小吃產品線,如水餃、烤面筋、燒雞,主要是為了提高快餐產品的配菜類別,增加快餐消費類型的客單價。
而烤羊腿、水盆羊肉,甚至一段時間,老碗會還上線了烤魚,則是為了在晚市中,老碗會的定位從快餐向特色簡餐轉型,滿足工作人群晚市的聚會需求。
我們再來看一看,跟老碗會處于同一賽道的、曾經風光無限的遇見小面的菜單,兩個行業頭部品牌殊途同歸,都在不斷的擴充產品線,門店類型從單一產品結構的快餐類,向簡餐轉型。
配圖:遇見小面的菜單
3
轉化率和復購率的秘密
很多人會疑惑和不屑的反駁,說快餐業的終極目標不是麥當勞肯德基么?不是連鎖化、標準化么?老碗會、遇見小面這些品牌,不過是創始人沒有戰略定力,標準化不去打透,反而隨意加產品迎合市場。
這種認知是淺白的,麥肯在國外是快餐,但是在國內,麥肯從來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快餐,而是特色簡餐。
麥肯本身具備了優質的全時段餐廳屬性,這些年來,麥當勞和肯德基通過發展麥咖啡和K咖啡店中店,真正形成了覆蓋早市、午市、下午茶、晚市、宵夜市、外賣六個市的全時段、多場景的綜合性餐廳。
在中國餐飲市場,還沒有那家中餐餐廳,具備這樣的特質。
配圖:麥當勞新店形象,麥當勞進入中國,對自身的定位從來不是一家快餐餐廳,而是一家簡餐類型的歡樂餐廳。
產品、場景、文化的限制,使得一小部分認知高維的快簡餐連鎖品牌重新思考品牌戰略路徑,不管是遇見小面也好,還是老碗會也好,甚至包括老鄉雞、外婆家、綠茶、北方家宴等等。
他們探索出了另外一條路徑,弱化流量思維,深化存量思維,從轉化率和復購率上下功夫,打造復合型產品結構,提升門店經營績效。
在一個區域內,門店覆蓋的人群基本上是恒定的。當一家門店覆蓋5萬人的人群。轉化率每提升1個百分點,就能多帶來500人的客人。
假設門店的轉化率為5%,月度復購率為3次每月,月進客數則為7500人次,復購率每提升1個百分點,進客數則多750人次!進客數直接提升了10個百分點。
轉化率和復購率每提升一個百分點,能帶來十倍增量的營業額收益,轉化率和復購率對門店帶來營業額的增長,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
而絕大部分餐飲人,往往沒有認知到轉化率和復購率的重要作用。
配圖:轉化率、復購率和客單價的關系。在門店流量一定、轉化率一定的情況下,轉化率提升1個百分點,客單價提升20個百分點,門店營業額可同比增長67%!
在外婆華南門店的產品結構里,我們很明顯的能發現,外婆家的產品結構里,川菜占比超過20%,外婆家在杭幫菜系里加入川菜,是為了增加菜品口感的包容度,更大化的提升復購。
廣州有一個很知名的東北菜品牌,叫北方家宴,有八家門店。北方菜在廣州屬于小宗菜系,為了提升轉化率,北方家宴在產品結構里加入了湘菜。
配圖:外婆家菜單,作為一家杭幫菜餐廳,外婆家在產品里加入了水煮牛肉、水煮蝦等川菜。
另外一個為了提升轉化率和復購率的極端例子,則是老鄉雞在深圳新開的創新店。老鄉雞一家快餐品牌,深圳店面積(加上外擺)高達約四百平。
門店除小碗菜外,還有粥點、鮮榨飲品、酒吧臺預調雞尾酒等等,遠超傳統快餐產品線的產品售賣。老鄉雞深圳店的客單價高達60多元,是老鄉雞標準店客單價的2.5倍。
配圖:老鄉雞深圳首店,整體面積預估超過350平。
老鄉雞深圳店達到正餐標準的門店面積,可以寬裕的利用空間,塑造不同于快餐擁擠、密集的,偏舒適型就餐環境,增加顧客體驗,帶來復購率的增加。
飲品、小吃、粥點、酒水的加入,是為了試探性開發下午茶和宵夜市時段,俘獲更多不同類型的顧客,增加轉化率。
老鄉雞的這套全新模式能不能成,還有待評估。
配圖:老鄉雞深圳店客單價已經高達60多元,從門店實際體驗來看,環境增值、產品減值,綜合來看,性價比偏低,符合下午茶、宵夜市消費的產品極其有限。
4
流量定生死,客單決存亡
如果說流量、復購率、轉化率決定一家門店的生死,客單價則決定門店的利潤。
在營業額=流量=轉化率×復購×客單價這條公式里,我們假設一家門店日均待客數為200人,客單價50元,毛利率60%,月固定運營成本為10萬元。客單價從50元提升到55元,客單提升10%,日營業額從10000元提升到11000元,同步增長10%。
營業額與客單價增速正向關系不僅于此,營業額、客單單和門店純利潤率的比值更為關鍵。當門店客單價位50元時,門店純利潤為8萬元;當客單價增加10個百分點到55元,門店純利潤則為9.8萬元,凈利潤增長了19.4%!
當客單價增加20個百分點為60元時,門店凈利潤增加31%,到11.6萬;客單價增加30個百分點為65元時,門店凈利潤增加40%,到13.4萬。
配圖:利潤倍增公式。
客單價的增幅,與門店利潤的增幅不是同步增幅的關系,而是幾何倍數增加。
當然,我們不能一味的、不顧市場環境、不顧競爭態勢增加客單價,正常來說,通過產品、環境、服務的基礎打造,維持一個比市場基準客單價高10%左右的客單,是最優的客單定位。
餐飲行業諸多品類的發展,展現了這種通過綜合手段為提升客單服務,從而升級品類,形成品牌戰略優勢,最為代表性的品類是湘菜。
湘菜在十多年前,普遍性的業態是大碗菜,例如廣州佬麻雀的子品牌洞庭土菜館,就是大碗菜發展而來。在十年前,湘菜從大碗菜升級成為了,以飯菜真湘、炊煙小炒黃牛肉、香閣里辣、費大廚為代表的快時尚餐廳。
2016年后,佬麻雀、農耕記、老湘村帶起了湖南河鮮和土菜風潮。至此, 湘菜正餐大賽道,完成了三次大的品類升級。客單價從30至40元區間,提升到了80至90元區間。
配圖:總部位于廣州的老湘村,集團旗下還有另一個湘菜快時尚品牌遇見湘,老湘村已完成了從遇見湘的快時尚餐廳往湖南土菜系的品牌迭代。
品類升級的目的是消費升級,顯性的、直觀的衡量指標是客單價。提升客單價,不僅是品牌方在掌握品類主導權、隨之就可以掌握定價權。
比如海底撈、西貝這兩大餐飲頭部企業,逐年提升客單是他們的一貫動作,是自然而然的戰略,是通過品牌、自身綜合能力的提升,提升品類競爭的維度,高舉高打。
提升客單,也是人力、租金、食材等各項運營成本不斷升高,門店不得不為之。
5
被麥當勞、肯德基帶偏的餐飲人
曾經有一段時期,中國餐飲業言必之麥當勞、肯德基,似乎中餐不能標準化,就不能規模化,就不能做強做大。
然而事實是,中國的正餐行業走出了跟麥肯完全不一樣的路徑,甚至連快餐行業,老鄉雞、大米先生等頭部快餐連鎖品牌,現在的現炒快餐,門店重加工的經營模式,也跟麥肯有很大的不同。
配圖:老鄉雞深圳店運營模式,重運營程度,已經遠遠超過傳統意義上的快餐。
經營餐飲的本質邏輯,在于消費者需求。
中國菜系眾多,餐飲消費文化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豐富而多樣。即便是占中國餐飲業業態20%以上的火鍋品類,也有川式火鍋、重慶老火鍋、兩湖臘味火鍋、貴州酸湯鍋、嶺南清湯鍋(豬肚雞、椰子雞、潮汕牛肉火鍋等)、順德粥底鍋、香港打邊爐數十個火鍋細分品類,還有串串、冒菜、麻辣燙、關東煮等等等等。
所以妄圖通過標準化、單品化形成競爭優勢的餐飲創業者,結果只是自畫牢籠,將自己圈死在標準化的牛角尖里,反而忽視了中國餐飲市場復雜而多樣的業態、豐富而多變的消費習性。
我們如果不認知到營業額與轉化率、復購率、客單價三者之間的關系,我們就沒有理解中國餐飲市場,沒有理解中餐的消費者。
轉化率、復購率、客單價是餐飲經營最底層的邏輯之一,是門店產品結構戰略基石。
這些年來,我看到太多的餐飲人、太多的餐飲品牌認知錯誤、陷入標準化、定位理論、單品化的陷阱;而破局者,往往是那些無界的頂級餐飲人,他們破除思維牢籠,通過開放性的、多維度的思維模型,不斷推進品牌重生。
例如老鄉雞、例如大米先生、例如老碗會。
-END-
延伸閱讀
這個品類5年后誕生200億的玩家,中國餐桌鹵味行業趨勢研究
如何在近3000種小吃中突圍崛起?中國小吃產業大數據分析報告
坐擁100億,周黑鴨夫婦做起投資了,押對寶了嗎?
2021兩會落幕,給餐飲人哪些啟示?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92164760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2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