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78
期
餐飲無壟斷巨頭 中國互聯網的蓬勃發展,誕生了一大批電商巨頭:如2019年阿里巴巴境內銷售額為4557.12億元(市場監管局處罰阿里的標準就是銷售額的4%,即4557.12億*4%= 182.28億元)。2020年阿里的收入是5097.11億元,京東收入是7458億元,蘇寧易購是2584.59億元,其他上千億的公司還有很多。 調研數據稱:在2019年,中國電商市場占有率,阿里巴巴以42.7%排名第一,其后分別是京東和拼多多,市占率分別為29.4%和5.4%。三大電商在我國電商份額占比達到了77.5%,市場集中度非常高。 餐飲業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全年餐飲收入是39527億,近4萬億的市場。但餐飲市場的巨頭企業體量跟電商比,就差遠了。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月,中國登記在冊的餐飲企業大概有960萬家。其中規模最大的是百勝中國,2020年擁有10506家餐廳,營收82.63億美元,折合人民幣540億左右。中餐的領頭企業海底撈2020年共有1298家門店,收入286億元。 除了這兩個餐飲巨頭,后面的品牌體量就明顯變小了:呷哺呷哺(包括湊湊)2020年收入是54.552億元,九毛九(包括太二)是27.15億元,廣州酒家是32.96億元。西貝沒有上市,公開渠道查詢不到數據,但據說2019年有55億元的收入。 諾大的4萬億餐飲市場,沒有一家收入能超過2%,僅有兩家(據公開數據)營收超過百億。沒有市場占有率,更不用提壟斷市場了。 海底撈董事長張勇曾經說:“我很難想象,哪一家餐飲能夠做到10%的市場份額。”這幾年,我們常常說不少餐飲企業在“狂奔”,但無論如何“狂奔”,如今營收過百億的只有兩家,過五十億的屈指可數。 不知道是欣喜還是可悲,中國餐飲業是不大可能出現類似“阿里巴巴”這樣因壟斷受罰的新聞。 壟斷市場需要的條件, 餐飲業都不滿足 壟斷市場需要什么條件呢?一個最簡單的標準就是頭部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反壟斷規則里,對于市場是否壟斷的份額標準大概是這樣的: 1、一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份額達到1\2的; 2、兩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份額合計達到2\3的; 3、三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份額合計達到3\4的; 以上三個標準,目前沒有任何一家餐飲企業可以做到。 很多學術論文都說,中國電商是個典型的“寡頭壟斷”市場,餐飲業有沒有可能進化到“寡頭壟斷”市場呢? 經濟學對“寡頭壟斷”是有定義的:寡頭壟斷是指一個市場中每個公司的產品無獨特性,并且競爭者的數量有限。 它的特點是: 1、基本上是同質產品,如基本的化學制品或汽油。 2、相對少的銷售者,如一些大的公司和許多小的跟隨大公司的公司。 3、公司相互監視市場價格,如果自己提高價格,顧客也不會太大規模的流失。 對比來看,電商行業的確符合上面三個特點,但餐飲業,一條都不可能滿足,原因如下: 1、餐飲市場基本沒有同質的產品。從品類上看,中式快餐、西式快餐、火鍋、小吃麻辣燙,產品差異性太大,各有各的消費群體。 2、相對少的競爭者也不存在。餐飲市場上哪個品類都喊著自己的賽道是“紅海”市場,無論是拼產品還是拼服務,競爭都相當激烈。一旦某個品類或者產品興起,無數跟風者馬上就跟著進場,市場迅速進入白熱化競爭階段。 3、面對同一類型的產品,消費者對價格非常敏感。比如同樣品質的麻辣燙,張亮和楊國福的價格差異不會太大,而且餐飲企業自己也不敢隨意提價。漲價是餐飲企業最難處理的事情之一,海底撈去年“偷偷”漲了價,還被網友罵上熱搜,只能道歉并調回原價。 餐飲行業不可能被巨頭壟斷 西貝創始人賈國龍曾打過一個比喻:好多行業是贏家通吃,只有老大老二,其他小品牌沒法生存。但在餐飲業,就像打水,你打的那桶不是我的,我打的也不是你的,大家做增量就可以了。餐飲品牌就像內蒙古草原上的花,每一種花都能開出它的魅力。 沿著賈國龍的思路,基本可以分析出,餐飲行業不可能被巨頭壟斷的兩大主要原因: 1、中國的餐飲業品類太豐富了。 大的分類有中式快餐、西式快餐、火鍋、小吃麻辣燙、正餐等。而且每個品類下面又分很多種,比如說火鍋,有以麻辣為主的川渝火鍋,南方地區的“打邊爐”、“潮汕火鍋”,也有北方的“老北京涮肉”,每個品類都能細分。而且每個細分都有自己的消費群體。做快餐的肯德基壓根沒把做正餐的大董當成過對手,大家互不干擾。 2、區域飲食習慣和口味差異。 中國地域遼闊,由于自然環境、氣候條件、民族習俗等的地域差異,各區域口味差別很大。“南甜北咸、東辣西酸”,眾口難調。以前存在所謂“八大菜系”,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口味側重。中國很難誕生一個統一全國的口味,也就誕生不了統一全國的品牌。 而且消費者在吃上會經常更換口味,今天吃點辣的,明天就可能追求清淡。一家餐飲企業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甚至連一個人的不同需求都難以滿足。 總結 沒有誕生壟斷企業的可能,并不意味著餐飲企業不能做大。 改革開放40年,中國餐飲業有了長足發展。尤其是連鎖企業興起后,餐飲企業迅速成長。三年前,餐飲業還在討論:為什么中餐沒有一家超過百億的企業,而三年后的今天,海底撈已經達到近300億元的規模。 在第六屆中國餐飲創新大會上,眉州東坡創始人王剛的觀點發人深思:之前,餐飲只是做菜、做企業,現在一定要上升到做事業、做產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改變“大行業小企業”的現狀。 畢竟:別人的頭上都有大山,只有我們中餐,是永遠的藍海! 栗軍13718277715(同微信) 真真18037518262(同微信)
原創文章,作者:餐企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4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