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應鏈+數字化雙劍合璧,成就鍋圈高速擴張發展

    ━━━━━━


    在“吃”的方面,中國消費者從不抵觸嘗鮮,也從來不會被徹底滿足。 
     
    尤其是隨著新人群的崛起和購買力的增長,健康、顏值、零食化,以及懶人經濟下的快速、便捷、一人食等趨勢的疊加,讓食品成為這兩年消費領域創新最多的賽道之一。
     
    不僅在存量的品類中爆發出了大量的創新機會,在新需求的涌現中也長出了鍋圈這樣的新物種。
     
    從2017年在鄭州開出第一家火鍋食材超市開始,4年間鍋圈幾乎以一己之力,開辟出了一條全新的賽道,不僅新注冊的公司數量激增,海底撈、三全等巨頭也紛紛跟進,開出了自己的火鍋食材超市。
     
    而鍋圈也并未止步,除了火鍋以外,燒烤、鹵味、速食、生鮮等品類也相繼被納入版圖。看似無序擴張,實際上從一開始其瞄準的就是“在家吃飯”的家庭餐桌全場景。
     
    今年3月,鍋圈食匯宣布完成3億美元D輪融資,這已經是過去不到兩年的時間里,鍋圈拿到的第五輪融資,累計金額超30億元。
    同時,其門店數量也從2018年底不到300家,到今年4月激增至6000多家,覆蓋全國200多個地級市,1000個縣城。
     
    “我們今年的目標是干到1萬家店。”除此之外,鍋圈今年推出的一人食方便速食品牌“憨憨”,也在天貓、京東等平臺迅速起量,銷售額躍居TOP3。面對這火箭般的速度,質疑也隨之而來:
     
    跟傳統的火鍋、生鮮賽道的玩家相比,鍋圈有沒有真正的壁壘和不可替代性?快速擴張下的門店和供應鏈管理如何跟上,是否會重蹈過去便利店資本燒錢打法的“覆轍”?未來更大的想象空間在哪里?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專訪了鍋圈的相關負責人。“生命終究會找到自己的出路”,有生命力的品牌也是一樣,很多旁人看來無解的困局,鍋圈其實早就有了自己的答案。
    “把火鍋食材從批發市場搬到社區門口。”跟很多新品牌強調的創新品類不同,鍋圈一開始所定位的火鍋食材超市–社區餐飲零售化的新物種,并不算一個多么新的生意。
     
    海底撈等火鍋品牌在很早以前就開始做火鍋外賣,在家吃火鍋所需要的底料、食材也大多可以在超市、菜市場或每日優鮮等生鮮電商平臺購齊。
     
    一個看似“新瓶裝舊酒”的樸素生意,為何能支撐起鍋圈幾十億美金的估值?原因很簡單,鍋圈跟生鮮店、菜市場、生鮮電商等最大的區別在于,后者是用渠道的邏輯在賣“食材”,而鍋圈是用品牌的邏輯在賣“新食品”。

    事實上,鍋圈85%的產品都是獨家研發,鍋圈對食材翻譯成食品的能力很強,用鍋圈負責人的說法叫“食材食品化,餐飲零售化”,本質上就是用社區連鎖的業態,從火鍋品類切入餐飲零售化賽道。而這樣的打法能迎來爆發:
     
    一方面跟這兩年市場和需求的變化有關。今天的中國正在經歷類似日本八九十年代的人口結構變遷,單身、孤獨、家庭結構變小、女性就業率的提升,都導致了傳統家庭做飯場景的減少。
     
    再疊加都市快節奏的生活,以及健康、消費升級等新思潮,以一人食、懶宅經濟為代表的新消費趨勢便應運而生。如何快速便捷、有品質地解決在家吃飯的問題,成為重要訴求,經歷疫情之后更是如此。
     
    尤其是沒時間、注重健康、又想有點儀式感的90、95后年輕人,自己買菜做飯和直接叫外賣都不是最佳選擇。而鍋圈要做的,正是提供“在家吃飯”場景下的第三種解決方案。
     
    由此,其所押中的遠遠不止于火鍋品類居家場景的補充,而是一場家庭廚房的“效率革命”。其實日本也是在類似的社會階段迎來半成品菜、預制菜市場的高速發展期,對于中餐來說,高度標準化的火鍋、燒烤品類自然是最合適的切入點。
     
    火鍋作為餐飲最大的品類,萬億市場自然不小,但鍋圈志在整個家庭餐桌,包括食品、食材、供應鏈等在內的15萬億大市場。

    事實上,今天已經有很多消費者在鍋圈購買底料、食材回家不是吃火鍋,而是用來炒菜,提高做飯的效率,這也是鍋圈今年往預制菜、半成品菜、方便速食等品類拓展的底層邏輯。
     
    另一方面,火鍋食材超市的業態能成立也得益于鍋圈的精準卡位。其實在家吃火鍋的需求一直存在,只不過以前是被生鮮、凍品這樣的大品類所覆蓋,但需求的量變會帶來市場的質變,當傳統品類無法繼續滿足,細分業態的機會就會出現。
     
    相比于大型超市、菜市場,鍋圈這種社區集合的新物種店型的價值在于離用戶更近,且目的性更強,消費者不用花時間在“找東西”上,也能更好地滿足家庭火鍋場景所特有的,多種類、小分量、免清洗切片等菜場照顧不到的痛點。
     
    “餐飲堂食往后退一步,生鮮原材料往前推一步”,這就是鍋圈所要占住的全新生態位。消費者對于火鍋、燒烤食材品牌認知的空白,意味著行業正處在搶占心智的最佳窗口期,這也是鍋圈要如此快速擴門店的重要原因。
     
    “需求被教育出來之后,我們還要不斷地加速。品質、效率、社區占位幾條腿同時跑,和整個賽道搶時間、搶空間。”鍋圈負責人說。
    需求和模式決定了起勢,那什么決定了鍋圈的現在和未來?回過頭看,鍋圈的發展看似坦途,實際上每一步都不容易。
     
    品類上,基于場景和人群拓品類的邏輯并不陌生,但不同品類之間有著迥異的供應鏈和生意邏輯,能真正走通的并不多。
     
    而鍋圈從火鍋到燒烤,再到方便速食,卻都迅速得到了驗證。早在4年前,鍋圈就開始了燒烤領域的滲透,如今已探索和研發了超100種燒烤食材,并推出了家庭無煙燒烤鍋,成為火鍋燒烤的頭號品牌。
     
    另一方面,“憨憨”作為鍋圈生態孵化出的第一個DTC品牌,不僅完善了鍋圈的產品布局,還拓展了線上電商渠道,推出不到半年,就在天貓等平臺銷量跑到了前三。包括今年開始嘗試的生鮮、預制菜等品類,也都逐漸步入正軌。
     
    門店上更是如此,社區店這種高密度、地域性強的模型,如何跨區域和異地復制一直是難題,借助資本燒錢圈地的打法也基本都以失敗告終。
     
    然而鍋圈卻在過去幾年,以令人咂舌的速度開出了6000多家門店,并已連續兩年實現盈利。不僅如此,還成功下沉到三至六線城市,四線及以下城市的門店數量占比達到40%。
     
    理論上下沉市場有著更廣闊的人群和空間,有一定時間又注重性價比和參與感的下沉市場人群,也確是鍋圈最理想的土壤。但消費力的不足和基礎設施的欠缺,卻讓下沉的生意并沒有那么好做。
     
    鍋圈憑什么能在這么多維度上實現突破,做到門店、品類的雙向擴張?答案有兩點,一是穩健供應鏈,二是全方位數字化。
     

    01



    十年餐飲供應鏈底盤


    先說供應鏈。鍋圈創始團隊都是餐飲出身,從大排檔到火鍋,一起摸爬滾打了十幾年,并在當時做到了全國最大規模。也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看到了上游食材供應不規范、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并發力To B食材供應鏈領域。

     
    多年創業所積累下的餐飲供應鏈資源和經驗,也成為鍋圈起步最重要的底盤,和做新品研發、品類拓展的基礎設施。
     
    到今天,鍋圈在上游合作的ODM/OEM工廠已有近600家,并在上海、成都等地自建了4個食材研發中心,通過渠道壟斷供應鏈,也給了鍋圈反向指導工廠生產和研發的話語權。
     
    而C2F的模式,讓鍋圈終端門店成為工廠直連消費者的通道,減少中間環節的層層加價所帶來的成本優勢,亦成為鍋圈打造性價比的利器。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同樣的品質下,鍋圈的價格要比餐飲店低40%-60%,比超市低30%-40%。
     
    這樣的性價比優勢也正在被帶到“憨憨”等新孵化的品牌身上。
     
    除此之外,鍋圈還搭建了一套高效的物流體系,17個現代化中心倉、30多個分倉冷配物料網絡、1000多個冷凍前置倉,是鍋圈能做到食材次日達和產品日流轉20萬件的關鍵,也為門店擴張和進擊3-6線城市市場打下了基礎。
     
    不過基于此的異地復制,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在選品上討了巧。過去社區店跨區域最大的難點就在于供應鏈的本土化運營,鍋圈一開始所切入的火鍋燒烤食材,70%都是凍品,工業化程度高,這樣一套倉儲冷配體系已經足夠支撐全國性的門店擴張。
     
    當然,要做“在家吃飯”全場景的鍋圈顯然不會止步于此。今年,鍋圈食匯旗下第一家生鮮工廠在鄭州建設完成,并開始小規模試點社區團購,算是正是進軍生鮮零售的賽道。
     
    今天,在通過火鍋食材完成門店的規模化,有了基礎的流量支撐之后,反過來再補本地化供應鏈的坑,接入生鮮品類,這樣的破局路徑,在整個社區連鎖業態中也具有一定的開創性。
     
    相信鄭州只是第一站,等生鮮模式跑通和被驗證之后,全國性復制也不會太晚。
     

    02



    數字化構筑“平臺”雛形

    再說數字化。其實鍋圈在很早的階段,準確地說是在第二家門店的時候,就開始有意識地進行數字化布局,因為完全是根據業務需求進行自有研發,IT部分配置了600多人,光2020年的研發投入就高達1億。

     
    到今天,這一套完整的從前端門店到后端供應鏈的數字化管理系統,在鍋圈的門店復制和新品研發中都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一方面把用戶、收銀、門店、物流、供應鏈等全部打通,通過人工智能、云計算來不斷優化整個產業鏈的運作效率,在產業鏈的維度構建整體的競爭壁壘。
     
    而在前期選址、用戶管理、食材采購、產品定價、品類優化、精準營銷等方面的全鏈條智能化服務,也大大降低了連鎖加盟的經營門檻。
     
    也正因為此,2019年鍋圈門店銷售同比增長400%,2020年疫情期間也保持平均每天12家店的擴張速度。據鍋圈統計,目前的線下門店中,一個加盟商開3家店的占比為23%,且關店率極低,不到1%。這也意味著鍋圈基本摸索出了一套良性、有效的加盟機制。
     
    “現在的這套系統已經足夠支撐我們2萬家門店的運營。”由此可見,2023年開出2萬家門店的目標并非虛言。
     
    另一方面,通過數據平臺沉淀用戶行為數據,再基于算法和數據分析,來挖掘不同區域的用戶偏好,促進門店收入增長和用戶復購。同時根據真實的用戶畫像反向做產品研發,也能提高新品研發和品類拓展的成功率。
     
    “今天我們可以給一個消費者貼三十多個不同消費維度的標簽,希望未來可以有200個。”據鍋圈負責人透露,為了更長足的發展和加快數字化的迭代,鍋圈還投資布局了“多點”(零售數字化企業)。
     
    “中國零售數字化做得好的,一個是便利蜂,一個就是多點。融合之后,我們一起合作做了個‘鍋立方OS’,相當于一個更底層的社區零售操作系統。”
     
    正如其所說的,鍋圈無論是老店增長、新店擴張,還是品類延展、迭代,都離不開供應鏈和數字化的建設,而當這兩方面的能力溢出,開始為上下游、甚至跨界賦能時,鍋圈作為一個品類品牌也初步具備了平臺級選手的雛形。


    今天,各個賽道的新品牌都在加速涌現,但像鍋圈這種速度快、底盤穩的卻不多見。
     
    在供應鏈、數字化的支撐下,目前鍋圈門店出售的500多種食材全部來自自研,產品已覆蓋火鍋燒烤食材、方便速食、預制菜、生鮮、凈菜、飲品、小吃、休閑零食、調味品、火鍋/燒烤器具等多個品類。
     
    門店方面,今年1萬家,2023年2萬家也都在預期內,包括“憨憨”在內的品牌矩陣和線上電商渠道也開始逐步搭建起來。但門店規模是有天花板的,品類擴張也有能力圈,當鍋圈這一階段量變的終點逐漸可見,下一階段的質變會是什么?
     
    “先做深,再做寬,未來我們會投很多上游的食材、預制菜、調味品企業,通過資本和行業的賦能,變成食品化進入鍋圈的渠道,最終會形成一個食品行業的小米生態鏈。”
     
    在鍋圈負責人看來,投資“多點”是第一步,鍋圈要從一個品類品牌真正跨越成為一個圍繞“在家吃飯”場景的平臺級品牌,整合行業力量來布局生態和拓寬商業邊界,會是下一階段的關鍵。
     
    “目標是五年做成一個千億收入的公司。”圍繞“在家吃飯”這樣一個15萬億的大市場,完全有機會成長出一個千億規模的新品牌,而從目前的格局來看,鍋圈依然擁有著最大的可能性。
    *本文由浪潮新消費原創,作者曹瑞。

    編輯 | 王瑞靜

    精彩回顧

    天財商龍:成就偉大的小企業

    福利 | 餐飲數據不會分析怎么辦?3個數據,發現成本管控大問題!

    天財商龍數字化地圖2021升級版發布啦!
    4大知識體系、18大主題、
    120個模塊、1000+個知識點
    餐飲企業必備的經營知識庫!
    趕快掃碼搶購吧!

     
    戳閱讀原文,了解我們。

    原創文章,作者:天財商龍智慧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7783.html

    (0)
    上一篇 2021年7月9日 18:03
    下一篇 2021年7月9日 21:01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