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餐飲O2O
餐廳消費火爆,飲品店排起長龍,美食街熙熙攘攘……國慶假期,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接觸型消費加快回升,餐飲消費加快恢復。據統計,今年上半年,餐飲業收入達21712億元,同比增長48.6%,消費規模基本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國慶期間,大大小小的飯店,在生意紅火起來的同時,在產品、渠道、場景等方面不斷創新,滿足了餐飲消費的新需求。
一線城市餐飲火爆,數據增長亮眼
1、北京:較2019年增長20.5%
北京市商務局重點監測的百貨、超市、專業專賣店、餐飲和電商等業態企業實現銷售額63億元,同比增長7.6%,較2019年增長20.5%,兩年平均增速9.8%。全市52個重點商圈7天客流量3298.7萬人次,同比增長3.6%。
巴奴毛肚火鍋在國慶節前開業了北京的第7家店,位于北京市通州區的,在試營業一周即登上大眾點評通州區火鍋熱門榜第一名。巴奴進京3年達到開業即登美食榜單的成績,得益于“穩扎穩打”和“產品主義”的策略。
老字號國慶專屬菜、特色面齊登場,曲園酒樓“元勛宴”、玉華臺“開國第一宴”、砂鍋居“歡度國慶 花開富貴”糖藝、冷葷拼盤,為家宴助興。松鶴樓、同和居邀市民享“國慶吃面 國泰民安”新民俗,向祖國傳遞美好祝福。紫光園、鴻賓樓和東來順營業額同比分別增長17.8%、12.9%、12.3%。
北京消費季“京選餐廳”推薦京味美食,和蘋菓局“新青年”派對、老舍茶館“砸金蛋送好禮”,各式風味美食、主題活動滿足食客需求。
從第三方平臺上看,餐飲交易單量、交易額同比分別增長27.4%、29.2%。
2、上海:比2020年增長16.0%
在消費新地標和老牌商街商圈的雙重帶動下,上海的國慶消費市場呈現出購銷兩旺的特點。
來自消費市場大數據實驗室(上海)的監測顯示,國慶七天長假,上海全市線上線下消費總額達到765.88億元,同比2020年增長16.0%,同比2019年也增長12.8%,線下消費回流明顯,勇立新消費、新模式、新業態蓬勃發展的“潮頭”。
上海市商務委抽樣調查的200家零售和餐飲企業數據顯示,國慶期間實現銷售額57.7億元,同比2020年增長9.7%,同比2019年增長13.1%。
其中,上海環球港、嘉定印象城、港匯恒隆、合生匯、大華虎城、寶山萬達、靜安大融城、長泰廣場、尚嘉中心等銷售額同比增長兩位數以上。
在36個商圈中,消費金額排名前三的商圈分別為南京西路、南京東路和陸家嘴。
3、深圳:明顯好于去年國慶國慶期間
走訪深圳多個購物中心的餐館發現,大部分餐館都恢復了疫情之前的“煙火氣”,熱門、網紅餐飲品牌更是門前人滿為患,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叫號都到了60桌以外。
國慶假期,深圳南頭古城剛開業的喜茶手造店門口排起了長隊,消費者不僅能品嘗手炒冰,還能了解黑糖、麻薯、芝士、鮮果等原材料的手工處理、制作過程,邊逛邊吃。
喜茶高級副總裁張海龍介紹,線下消費場景升級已經成為新的消費趨勢,消費者對門店的體驗要求也在提高。“我們希望用有設計感的門店空間,為消費者帶來不同的消費體驗,比如在北京前門店品味‘京味兒’,在成都寬窄巷子店品鑒‘蜀繡’。”
一名川菜館的工作人員說,目前的生意基本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水平了。“國慶節之前,一天的外賣訂單有大概兩三千塊,現在國慶節來了,堂食的人更多,算下來一天的流水應該能有個幾萬塊。”
該工作人員表示,今年國慶的生意明顯去比年國慶時好,“去年大家對疫情還心有余悸,感覺今年大家都放心了許多了。”
二線城市受疫情影響,餐飲呈上下波動
1、武漢:營業額比2019年同期上升18.9%
10月1日至7日,武漢餐飲業協會對市區30多家大中型餐飲企業進行抽查統計,這些餐飲門店平均日營業額達50萬,更有多家大型餐廳日營業額突破百萬,營業額比2019年同期上升18.9%,而2020年國慶假期營業額則比2019年同期上升4.9%。
據了解,像湖錦、三五醇、艷陽天、小藍鯨、樂福園、九龍、東鑫、太子、金谷、雅和睿景、新海景、和鳴宴、艷陽景軒等大店,客流量主要集中在婚宴、生日宴、壽宴上;
像粗茶淡飯、湖濱客舍、夏氏砂鍋、紅鼎豆撈、牛者燒肉、鶴舍、老村長、魚癡漁醉、牛者燒烤、劉胖子、阿布杜、蔡林記、四季美、麥香園等特色餐飲門店,客流量則主要集中在商務宴請、家庭聚餐以及旅游打卡上。
2、長沙:多家網紅餐飲店大排長龍
十一期間,網紅城市長沙晉級十大熱門城市,五一廣場、黃興步行街、國金中心、太平老街等熱門商業區的客流量巨大,游客摩肩接踵,十分熱鬧。
其中,網紅餐飲品牌茶顏悅色買奶茶排了1小時,黑色經典臭豆腐排了40分鐘,超級文和友線上排隊動輒就1000多號…。
走進湖南長沙的蛙來噠餐廳,裝修、擺件、抱枕等都是以蛙為主題。“幾年前,大眾餐飲行業比較流行綜合餐飲,一家店可能有上百種菜品,店與店區別不大。而我們一直堅持做特色單品,聚焦牛蛙食材,開發多種口味,希望消費者想到吃牛蛙就會想到我們餐廳。”集團董事長羅清說。
3、南京:同比增長12.2%
“十一”黃金周期間江蘇省餐飲零售總額達153.49億元,同比增長12.2%。
主要表現在:特色街區、特色商圈吸客能力強,成為餐飲消費重要載體;各業態頭部品牌餐飲企業強勢發力,營業額同比增長超20%;婚宴、家宴單場平均桌數下降,但消費水平高,客單價整體上揚;鄉村休閑游人氣足,鄉土美食、地標美食受青睞;老字號餐飲、非遺美食,線上線下一體化,到店到家領略傳統文化體驗新方式;商業綜合體、美食街區延長營業時間,滿足百姓夜間餐飲消費需求。
南京小廚娘夫子廟門店每天接待消費者約1500人次,包間預訂至10月7日。“結合疫情防控需要,我們推出堂食、外賣、直播、網店4種消費方式以及特色時令菜肴。”江蘇小廚娘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紅霞介紹。
4、西安、福州和新疆受疫情反復影響,餐飲呈下降態勢
截止10月7日,西安市重點監測的54家大中型零售、賓館、飯店餐飲和批發市場實現商品銷售額15.15億元,同比增長7.78%。其中,商品零售收入14.74億元,同比增長8.63%。
因疫情反復與疫情防控要求,國慶期間西安市餐飲市場人流量明顯下降。餐飲營業額實現0.43億元,同比下降16.13%。但是,陜西地方特色的餐飲美食依舊是游客節日聚餐的首選,對餐飲市場消費有所拉動,飲食銷售額同比增長12.78%。
國慶假期不出游吃團圓飯
美食消費訂單同比去年十一增長49%
10月6日,美團發布《2021年國慶黃金周消費趨勢報告》。報告顯示省內游是今年國慶期間人們首選的旅游過節方式,全國異地消費用戶占比22.4%,本地消費用戶占比77.6%。
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好轉,國人消費信心進一步增強,十一黃金周消費經濟持續回暖。綜合美團各業務(餐飲、住宿、旅游、娛樂、出行等)的消費數據來看,今年國慶節期間的總體消費額同去年國慶節相比上漲29.5%,較2019年國慶節同比上漲51.6%。
今年國慶期間,婚宴、生日宴會、親朋好友聚餐等需求增加,促使全國餐飲消費一片紅火。從美團上美食套餐、代金券等到店消費數據看,今年國慶期間通過美團App團購美食并到餐廳消費的訂單量同比去年國慶增長49%。同時,大眾點評App數據顯示,國慶期間必吃榜餐廳訂單量環比節前增長50.8%。
美團數據顯示,今年國慶長假美食消費熱門TOP10城市為成都、北京、深圳、廣州、武漢、重慶、上海、西安、杭州、長沙,其中長沙為今年新上榜城市。此外,南昌的美食相關消費訂單量同比增長128%,在全國主要大城市中增幅最快,去年受疫情影響嚴重的武漢同比增速達到101%。
從餐飲品類來看,火鍋成為國慶期間訂單量最高的正餐品類,并且仍然保持著較高的增速,較去年國慶增長29.9%。
美團買菜數據顯示,廣州火鍋訂單量增長78%、深圳火鍋訂單量增長65%、上海火鍋訂單量增長34%、北京火鍋訂單量增長26%,其中國慶節假期前4天,廣州消費金額最高的一筆訂單就是購買火鍋食材,總共花費了800元。
國慶武漢餐飲火爆的原因解析
據業內人士分析,今年國慶武漢餐飲火爆,主要有以下八大原因:
一是今年湖北消費券的發放拉動了消費市場,同時武漢市商務局國慶節前夕推出了網紅打卡地,兩套組合拳讓武漢的國慶假期持續火爆。
二是武漢的安全吸引了眾多游客,省市領導高度重視疫情防控,各級干部深入工作,常態化疫情防控在窗口行業落實得較好,使武漢的疫情防控成果顯著,激發了周邊省市和省內地市向往英雄城市的旅游熱情。
三是實施“雙減”后的首個假期,孩子們的作業少了,有了更多的時間走親訪友,外出增長見識,促進了旅游消費和家庭聚餐。
四是武漢餐飲企業倡導文明點餐、少點餐,實施光盤行動,讓消費者享受文明的同時也得到了實惠,贏得了更多的回頭客。
五是商家創新餐飲服務產品,激發了消費熱情,主題餐廳、互動型餐廳的創新,迎合了餐飲消費升級的需求。
六是文化旅游組合拳吸引了周邊省市和省內地市州的旅游熱情,星級酒店免費請外地游客吃熱干面等活動,激發了旅游打卡英雄武漢的熱情,讓武漢多個美食街區成為了熱門網紅之地。
七是各類宴會成主流,今年國慶節婚宴、壽宴、生日宴特別火爆,由于“三次”疫情的襲擾,推遲了大型聚餐活動,今年國慶節這些宴席成為了餐飲消費的主力軍。
八是天氣晴朗適合外出消費,今年國慶長假,大部分時間天氣晴好,利于出行和消費,促進了家庭外出聚餐消費、郊區度假,武漢遠城區景點餐飲也十分火爆。
中國飯店協會會長韓明表示,大眾餐飲市場迎來升級新趨勢,品質、安全、口味是餐飲企業吸引消費者的關鍵,在此基礎上,特色、文化、體驗式消費過程是餐飲企業贏得市場的重點。
原創文章,作者:辰智,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0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