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幾天要連載一位老板的創業經歷,很精彩,很干貨。他廚師出身,后開服裝店,逆襲之路開始,后移民國外,在國外繼續開店創業,也分享了在國外的兩次開店經歷,后面會一一分享出來:
我的從業經歷比較復雜,寫的多,你挑選著看吧!
我是80年生人,今年41歲。南京人。
從高中開始,在父親的要求下,利用寒暑假,開始系統的學廚。從初級的水臺殺生,到案板切配刀功,食品雕刻,最后上灶臺。
之后又去了山東,拜訪名師,接觸到北方菜系。學成后在青島的“海夢圓海鮮大酒店”工作。“海夢圓”在當時是號稱規模亞洲第三的海鮮飯店。它里面的熱菜,涼菜,面點,都是按照四大菜系劃分的。而我就在里面做淮揚菜。
“非典”后,回到南京,繼續從事餐飲。
當時在廚房有不少的老師傅,而我屬于年輕少壯派,掌握了一些師傅內傳的技術,技術沒問題,做著和老師傅一樣的活,拿著一樣的工資,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時常被排擠,這是很痛苦的事。當時年輕氣盛,就辭職了。被我家人痛罵了許久,直至今天,不論我做什么其他的生意,他們都覺得我不務正業。
辭職后,很長的一段時間,不愿意再進廚房。
我的堂哥,姐姐都是從事服裝生意的。在那個淘寶剛剛出現沒太久,還沒有“雙11”的年代,服裝生意還是很好做的。關鍵沒有油煙。
當時也沒有“小而美”的概念,僅僅本著“滾雪球”的心態,從小做起。在大學城的美食街找了一個8平米的小門面,一年8000元的房租。自己在市場上,按照自己的眼光拿了些貨。結果很慘淡,因為直男的審美實在傷不起。
于是我就向哥哥姐姐取經,看看他們都進什么風格的的衣服。他們也向我推薦了日本的“昕薇”“米娜”服裝雜志,每個月訂來看。我知道了“服裝搭配”,知道了各種服裝面料,各種剪裁,一條半身裙有著各種的形狀和穿搭,以及配飾,鞋襪的搭配。
短短半年,我的店就在大學城的幾個大學里小有名氣。
那時候我還沒有汽車,只有輛助力小摩托。冬天的時候,去市區鞋城拖鞋子,外帶服裝補貨,遠遠望去,小摩托像一座移動的城堡。一個多小時的車程,中途不能停下來,也不能亂動。因為車子倒了,貨倒了,一個人就很難再騎上去。南京的冬天很冷,而漫長。每次我到店里的時候,都要讓雙腿緩和10幾分鐘才有知覺。
想想,那時候真的是年輕,不然扛不下來。(后來有汽車了,不管下雨,下雪天,我看見路邊有像我當初一樣,騎著一個電動車或者小摩托,扛著很多貨,倒在路邊,艱難的想把車子扶起來的人。我都會把汽車靠邊停下,過去幫一把,哪怕自己也會淋濕。)
在大學城做了3年,我開始不滿足小店的利潤,把目光看向了市區。
在市區一條以寫字樓,銀行,餐飲,服裝,為主,連接市區一所大學的街道上找到一個門面。50平米,房租8萬,每年上漲5%。之前是做童裝的,轉讓費要求8萬。其實房東是不讓收轉讓費的,但轉讓店主說,轉讓費實際上是上家和下家私底的交易,你不給轉讓費,就見不到房東。
最后還是拿下了。
我記得轉讓費+房租+裝修+第一批貨,一共投資了26萬。
開業沒有做宣傳,沒有活動,只是每個消費的客人添加了微信,上新通知。現在想想,只能說當時的大環境好,加自己運氣好。
開業頭3天,每天都是2000-3000的業績,第四天,做到了6800。
當時雇了3個店員,早班1個+晚班2個。
店鋪服裝以日系雪紡,棉麻,為主。
月銷售額12萬左右。
房租6666每月。
這樣的情況到了第3個月,我就感覺出不對勁了。
1,雪紡,棉麻的日系服飾,在當時是年輕女孩子的首選,因為便宜,款式翻新快,緊跟雜志款。缺點是,價格賣不上去,“毛利低”,只能靠跑量。所以看每天店鋪人頭攢動,每款衣服都是幾十件的往外賣,但真的是賺的辛苦錢。你得讓客人試,試完一堆衣服得重新掛。小店里經常擠20多個客人。員工沒時間吃飯,上廁所,苦不堪言。
2,員工底薪+提成平均4000左右,3個人就是12000。這錢肯定是從凈利潤中來的,吃掉了很多利潤。
于是我開始了改革之路,改革后,我的月營業額從12萬到了25萬左右,店鋪的毛利也達到了最高。怎么做的,請聽下回分解。
最近,我的第一個付費課程–開店選址課,在抖音上線了。
下面是課程表,有需要的老板去哪里購買(抖音里搜索開店筆記)。
我周一,三,五,日,晚上九點會在抖音里直播,會有秒殺活動:
原創文章,作者:開店筆記,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1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