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頭剎車、新消費崛起,姚稷、魚非魚、巡湘記等怎么看?

    海底撈戰略關店300家,茶顏悅色第三次集中臨時閉店,頭部緊急剎車,讓餐飲業的這個冬天格外寒冷,也倒逼餐飲人重新思考餐飲業的未來趨勢、品牌迭代,以及組織架構的重構等等。

    餐企,包括中小餐企,該如何平穩度過后疫情時代的寒冬?餐飲業正在迎來什么樣的新趨勢,新趨勢下餐企又該何去何從?

    圓桌會議在主持人軍師智庫餐飲研究院創始人歐峰的引導下,特邀姚稷大鐵鍋總經理肖小軍、壹馬資本創始人小馬歌、魚非魚創始人劉峰、上海湘菜協會常務副會長/巡湘記創始人歐陽俊平、辰智大數據創始人葛建軍、魔學院華東區負責人雷云就“巨頭剎車陰影下的餐飲業”展開思維大碰撞。

    巨頭剎車
    為什么?如何看?
    主持人:“火鍋茅臺”海底撈緊急剎車關店300家,為什么?作為未過百店級別的品牌,又如何看待頭部剎車?

    姚稷大鐵鍋總經理肖小軍:

    作為一名職業操盤手,我認為操盤的本質是要解決單店盈利和品牌賽道的問題。
    在某一個賽道成立區域品牌或是大區域品牌時,有兩個基本要素:
    第一,品牌的根基點,即“單店的盈利能力+單店的投資模型”,無論是直營還是加盟,本質是盈利。從投資視角看,投資回報率也要重于投資風險。餐飲的本質還有顧客滿意度,當顧客滿意度下降時就走進了餐飲的惡性循環,這里就涉及到人才供應鏈的問題,人才供應鏈跟上才能保證顧客滿意度的維穩或提升,同時支撐持續擴張。
    第二,餐飲發展的幾個核心因素,一是組織,0-1為品牌孵化,1-N為品牌的標準化和迭代升級,N-N為品牌的裂變。在這個過程中,標準化、人才培養、選址建店籌店開店系統、店鋪營運系統,一個也不能少。

    打造品牌,一是建設品牌文化,二是完善組織系統加供應鏈系統,供應鏈系統又包括人才供應鏈、核心素材供應鏈和資金供應鏈。

    魚非魚創始人劉峰:

    從現在的時代發展以及消費者對于品牌的認知來看,不要太把自己的品牌當回事。
    從發展趨勢來看,人變了才有了消費改變,品牌不可能永遠迭代在前沿,總有淘汰的時候。

    針對魚非魚,在烤魚品類里魚非魚在上海算是比較活躍的品牌,但烤魚這個品類在老化。未來的機會點在于中餐有機會點,包括中高端餐飲都有機會點,魚非魚以上海為大本營做好本地發展。

    不糾結于曾經做了很好的品牌,而是放眼于未來能夠成就更好的品牌,這是良性變化的所在。

    巡湘記創始人歐陽俊平:


    巡湘記一直很穩健的發展,疫情之下反而加速的原因有兩點:

    一是開店模型很重要。巡湘記的開店模型建立基于過去十幾年的經驗,經過了反復的推演。在疫情期間,巡湘記也逆勢開了不少店,消費者反饋與經營表現都還不錯,今明年我們還會持續開店,巡湘記預計今年在上海區域開到20家門店。模型維度包括最優面積、選址策略、客單價定位、租金控制及回報周期等,在標準模型下開店,保證品牌的穩健發展。

    二是外部的環境和內部的體系。外部因素是湘菜品類經過多年市場培育后正在迎來利好環境,受眾人群越來越廣譜,還有就是地方菜系崛起的機會。就上海市場而言,目前市場上還沒有體量特別大的領導品牌,這對于巡湘記是一個機會。巡湘記在近兩年也逐漸搭建完善好內部運行體系,所以這兩年巡湘記會加速在上海開店的步伐,并根植于上海,將上海市場做透。

    辰智大數據創始人葛建軍:

    每一個品牌,每一個門店都有它的生命周期,這是不可逆的。

    海底撈關店存在服務供給供不上的原因,這是人才供應的問題。海底撈從2019年到今年上半年共開了1100家店,通過辰智的系統測算,有近400多家店的分數是極差的。因此辰智5月份就預判海底撈會關店。

    海底撈還存在品類問題。下周辰智會發布今年的《餐飲大數據白皮書》,其中一項數據,中國餐飲從2013年到現在,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特別是在2015年以后,每年新增100萬的門店。一直到2019年、2020年剎車,現在的餐飲門店總量又重回到2019年2季度的水平,大盤就在下降。過去7年高速增長的三個賽道,其中之一便是火鍋,有80萬的上漲,所以,火鍋品類也需要踩剎車。

    魔學院華東區負責人雷云:

    餐飲擴張無非兩點,第一點是供應鏈,第二點是發展人才的供應鏈。食材供應鏈可以復制,但人才供應鏈的復制很難。海底撈關店反映出它內部培養和人才體系存在一定的問題。了解到海底撈現有的企業大學平臺已不足以支撐他們的業務變化,準備更換。

    壹馬資本創始人小馬歌:

    海底撈絕對是讓中國人驕傲的餐飲品牌,但一個品牌市場影響力足夠大的時候從戰略層面發生錯誤,那這個錯誤一定要用很長時間付出很大的成本才能糾正。

    海底撈在疫情之后,在戰略上發生了大錯誤,裂變和增長,開店門檻放低標準,沒有抵御住商場給的免租金誘惑,沒有根據這個時代消費者的喜好做出及時迭代;

    今天的海底撈向“錢”看,而非向前看。海底撈急于追求高增長、高估值,卻從之前的3000多億回到1400多億,戰略角度看是底層商業邏輯產生了問題;細的角度看是它沒有隨市場的變化而變化。

    疫情后一些熱門的賽道和餐飲企業被資本帶跑了。疫情讓餐飲資本化加速,但這個行業長期來看,一個優秀的的戰略領袖應該思考的是未來,而非當下的短暫勢能和利益。

    比如:想走好資本這條路一定要理解資本的定義,資本的全體系,資本市場的需求,一把手要有駕馭資本的能力。

    消費升級環境下,普遍“一把手”對新消費與新零售的理解還不夠,建議做深度的研究。

    無論是老品牌還新品牌,首先要洞察用戶,用戶是誰,用戶特點、喜好,圍繞用戶價值做產品體驗、產品設計,輸出品牌靈魂、組織力等方方面面做迭代和升級。如今,擁有Z世代的用戶是很重要的。

    一把手的認知和學習迭代能力以及對未來做品牌的理解,企業外腦的協同發展,決定著品牌的走向。一個優秀的戰略領袖不是為了日常而奔忙,而是研究戰略、研究創新、為了持續為用戶創造價值而做品牌。如果把這個事情搞明白是可以活的健康的。

    如何理解新消費?

    要不要在搶占“新”品類,做“新”生意?

    主持人軍師智庫餐飲研究院創始人歐峰表示,海底撈提出新的“啄木鳥計劃”,頭部品牌敢于正面問題的行為值得學習。
    兩年的疫情將五年后的維度拉到了現在。我們將面對數字化的競爭,需要數字化的會員、用戶,需要精細化的管理和人才化的組織發展。疫情的復雜性讓不確定的事情變多,其中包括新消費品牌的快速增長。從2019年開始至2021年被稱為“新消費元年”,作為已經沉淀數年的“元老”品牌,如何理解新消費?新消費趨勢下,品牌要不要在新品類中分一杯羹或者另立山頭重新找生意做?
    歐陽俊平根據巡湘記的發展歷程給出了這樣的思考:

    巡湘記從1.0版本到今年的5.0版本,巡湘記這兩年在做這方面的思考,也一直在做創新。去年年初,巡湘記做了一次市調,結果顯示,巡湘記的客群年齡偏大,主要集中在70后與80后,而如今購物中心的主流是90后與00后,巡湘記又恰恰開在購物中心里。如何在三年五年后依然保持品類領先地位,是巡湘記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去年,巡湘記針對產品、環境、文化展現等都做了一定程度上的調整。巡湘記希望通過一系列的改變,去迎合90、00后的消費群,去適配上海的城市調性。

    對于是做新品牌,還是在老品牌的基礎上進行升級,巡湘記團隊認為,巡湘記已經擁有一定的品牌沉淀,成立新品牌的成本與風險要遠大于在現有基礎上進行改造與升級。

    對于新消費,率先做場景設計感的魚非魚創始人劉峰認為:
    品牌自然老化是正常的,特色餐飲的魅力在于吸引時代人群。從人群分布來看,20歲出頭到30歲的人選擇度較高,品牌需要充分迎合這一部分人的喜好。
    在烤魚品類中,魚非魚無論是在空間還是產品上的創新花樣,均處于領先水平,但仍然老了。如今,魚非魚不是特別糾結于能否持續在上海的火爆度,大環境使然,今年的特色餐飲要“收斂”,穩重前行或者有效控店。
    做餐飲品牌創始人擅長的發展方向是每一個品牌應該走的路線。
    做接地氣的鐵鍋燉大鵝,姚稷大鐵鍋總經理肖小軍對新消費有著不一樣的解讀:
    姚稷創始人堅持產品戰略。姚稷大鐵鍋是基于特色產品確定自己的品牌屬性,姚稷大鐵鍋主張更突出食材以及出品的味道。
    目前,姚稷的選址主要集中在三個方向,一是臨街店,二是往臨街店靠,三是打磨購物中心店。姚稷這兩年在空間與品牌也在升級,特別是一些新店開業時,在空間、文化、視覺等方面也在做調整。通過調整,進入購物中心或將成為姚稷大鐵鍋質的飛躍過程。
    要徹底擁抱年輕人,傳統的模型要不要改變?壹馬資本創始人小馬歌從資本角度,為餐飲“一把手”帶來一些建議:
    餐飲被資本帶跑了。餐飲行業,一個好的創始人應該思考的是未來,而非當下。
    比如,消費升級環境下,普遍“一把手”對新銷售與新零售的理解還不夠,很多人認為新零售就是做預包裝。
    無論是老品牌還新品牌,首先要洞察用戶,用戶是誰,用戶特點、喜好,圍繞用戶做產品體驗,從產品設計、品牌理念、組織力等方方面面做迭代和升級。如今,誰擁有Z世代的用戶是最重要的。
    一把手的認知和創始團隊對于未來的認知,以及對未來品牌的理解,周邊大腦包括外行大腦的匹配資源,決定著品牌的走向。一名一把手創始人,不是為了日常而奔忙,而是為了持續為用戶創造價值而做品牌。如果把這個事情研究透,資本并不怕生命周期,因為可以根據行業的變化、產業的變化做出及時調整。



    存量搏殺時代
    穩健增長是主旋律
    主持人軍師智庫餐飲研究院創始人歐峰總結,餐飲不是互聯網,不是靠燒錢,不是靠流量,品牌要回過頭來看立基點在哪里,確定自己是誰,自己在哪個生態位和生態圈,靠什么賺錢,品牌的增量在哪里?
    ▲軍師智庫餐飲研究院創始人歐峰
    辰智大數據創始人葛建軍從數據和品類的角度,對餐飲品牌的“第二曲線”給出解讀:

    無論是新餐飲還是老餐飲,本質還是餐飲。
    從大盤來看,餐飲過去7年高速增長的產業紅利沒有了,餐飲業進入存量搏殺的時代。接下來,是整個行業的慢增長。
    以快餐為例,擴張的核心是人才體系,必須要慢。中國的快餐門店體量是1200萬,現在每年增長到可供應的門店儲量在40萬左右。供給側下來,新餐飲也好,老餐飲也罷,在存量一定的情況下,會出現搶鋪的情況,老商場一鋪難求,新商場苦等租戶;新餐飲也不會有過度增長,如果有過度鼓吹出現泡沫,也一定會破。
    餐飲運營還要看趨勢,比如現在的中式快餐,二季度比一季度整體大盤降低12%,但中式快餐的粉、面卻逆勢增長了14%,其中,米飯類的快餐拖了后腿。再比如今年二季度的總營收和2019年同比基本持平,但今年二季的餐廳總量是910萬,2019年同期則是840萬,供給側增長了10%,等于單店產出打了9折。所以,餐飲人應該理性看待增長。
    品牌要找到自己增長的第一原因,是戰略上抓住了紅利?是產品上引領了市場?是選址上找到了優秀的模型?抑或是全渠道、新零售有增長?這些路徑都可以,但不要太樂觀,“穩健”,更符合未來3到5年市場的發展策略。
    餐飲品牌最大的風險就是開店,如果你虧損了后面開五家店都不一定能夠補回來。那么,相對于急速開店,品牌每年花時間去做風險管控,企業發展會更健康。
    專注于數字化培訓的魔學院華東區負責人雷云,針對數字化賦能品牌特別是小微品牌的增長提出觀點:

    一家企業的成功,有一個通用的公式:“企業成功=戰略組織力”,戰略確定之后,就是組織力,組織發展。

    無論是大品牌還是小品牌,組織要發展,第一要有足夠的人才供應,要考慮品牌能否能打造出自己的“黃埔軍校”,實現人才的持續供應;第二是小品牌除了資本助力之外,要更重視內功的修煉。像海底撈關店一樣,它可能需要退回去重新修煉內功準備再次擴張,其他品牌亦然。

    魔學院幫助企業的第一點就是學習系統化,餐企的前廳、后廚等崗位制定SOP標準,制作成標準的內容課程,放到相應的平臺上,貫穿到所有的人員,助力人才的成長,現在各地疫情都不穩定,學員的培訓線上系統化,比如魔學院的OMO課堂,基本可以實現各個門店實時參加培訓,和在現場基本沒有區別;第二點是數據可視化,所有的平臺,所有的員工無論是學習系統還是巡店系統,業務系統等等,公司的管理系統要實現全面數字化,工作人員的工作狀態、產品制作過程,學習成長過程等,都做到“可視化”;第三點是系統一體化,避免信息孤島,各個系統的數據整合到一起,幫助老板清晰地決策。

    感謝各位嘉賓的精彩發言,相信此次對話會為餐飲人帶來諸多的啟發。最后,臨近年終歲尾之際,希望疫情早日過去,餐飲業早日撥開云霧見光明;祝愿所有餐企,順利挺過疫情期,接下來,一年更比一年強。

    歡迎在評論區寫留言,與我們互動討論!
    本文由餐飲界原創首發,轉載請注明來源餐飲界(canyinj.com ),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商務合作:大箏 / 18923764126?(微信同號)







    免責聲明:本文的提供資料部分來源網絡,僅供用戶瀏覽,但我們無法確保信息的完整性、即時性和有效性。若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侵權糾紛等問題,請及時聯系刪除,對此不承擔任何責任。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界,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2000.html

    (0)
    上一篇 2021年11月23日 17:04
    下一篇 2021年11月23日 17:04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