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版后有些用戶會接收不到推文,請星標本公眾號」
濃眉大眼的咖啡頂流星巴克,翻車了!
過期巧克力、抹茶液、過夜糕點這些原本應該丟棄的食材被照樣拿來賣,主管帶頭篡改賣剩下的食材保質期,最夸張的是擦完垃圾桶的毛巾,竟然繼續用來擦咖啡機器和吧臺!
一向標榜“人文關懷”,以高標準嚴要求自詡的星巴克,竟然干出了這種連街邊大排檔都不一定干的事!
有網友把它在黑貓投訴平臺上1252條投訴卻從無一條回復受理的事跡也挖了出來,一時之間,群眾對于星巴克如此傲慢態度的熱議飆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事情曝光之后,雖然星巴克連夜道歉,但這一次,再誠意滿滿的道歉也得不到大家的認同了。星巴克的人設,由此轟然崩壞。
星巴克的人設崩壞,其實也是它如今面臨種種困境的反映之一。咖啡經濟,在中國也發展的如火如荼。
上世紀80年代,雀巢率先打入了中國市場,解鎖速溶咖啡領域;上世紀末,星巴克在北京國貿開了國內第一家門店,主打現磨咖啡。尤其在2017年以來,
星巴克中國規模快速擴張,稱得上是“一路狂奔”的狀態。
盡管占據了咖啡領域的頭部地位,但
在規模擴張的同時,星巴克的優勢也卻正在消失。
據星巴克2021財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在中國市場內,星巴克呈現了增長放緩的態勢:收入約9.1億美元,同比增長約45%,客均消費單價同比下滑約9%;同店銷售額盡管同比增長了約19%,也不及預期。
究其原因,只能說是
在有限的賽道中,擠進了太多的玩家。
面對巨大的蛋糕,資本紛紛進駐咖啡市場,連鎖精品咖啡館、便利店、甚至新式茶飲品牌…..種類比比皆是。
與此同時,如瑞幸咖啡類國內品牌紛紛崛起,憑借強大的資本力量瘋狂設立門店,短短半年的時間就在國內開了超過500家門店,甚至在兩年之內就完成了美國上市。一杯中杯美式或者拿鐵15元-25元,瑞幸的價格也更親民。
如今,一面維持現磨、精品咖啡的定位路線,一面在星冰樂、自助餐等領域突破嘗試,
但星巴克能維持住自己“YYDS”的地位嗎?
不管你是否承認,周圍有越來越多的人都開始習慣喝咖啡了。
而隨著咖啡的逐漸普及,對于大城市當中的中產階級來說早就已經養成了在工作日的早上必須要喝一杯咖啡的習慣,否則都不能稱之為自己已經“完全醒來”。
而這種習慣,一方面促使咖啡門店開始在早餐生意上大做文章,但另一方面也使便利店咖啡成為了其中“隱性的受益者”。
眾所周知,如711、全家以及后來的羅森等便利店,在自己的門店都開展了現磨咖啡的業務。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在很多寫字樓附近的便利店,尤其早餐時間段進來購買一杯“提神醒腦”的咖啡的人數絕對不亞于買其他食物的人數。
甚至有便利店店員坦言說:
門店的咖啡銷量一直都非常好,甚至和店里的茶葉蛋受到了同樣的歡迎程度。
而大家都知道,茶葉蛋在便利店的早餐當中一直處于絕對的C位。
最便宜的便利店咖啡只需要6塊錢就可以買到,而且隨處可見。
對于便利店出售咖啡來說,這并不是一個突然產生的現象。
像之前提到的三家便利店其實在幾年前就已經開始了此類業務,而目前國內有不低于5萬家的便利店在銷售現磨咖啡。
甚至有不少消費者在社交媒體上評論說,便利店的咖啡喝起來感覺也并不比星巴克的差多少。
據數據顯示過去幾年間,便利店銷售的咖啡數量平均每年已經超過了1000萬杯。
對便利店的咖啡來說,之所以如此受歡迎,其實有好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
價格優勢;
星巴克一杯普通的拿鐵動輒就可以達到30元,而全家一杯拿鐵只需要12元,如果是全家的會員,甚至還能夠享受買1送1的活動。
算下來一杯僅需6塊錢,這種超高的性價比很難讓當下喜歡喝咖啡的年輕人不心動。
另外一個核心原因是便利店的
多樣化優勢
;很多人對咖啡的訴求更多的是一種剛需,主要是為了讓自己清醒起來,開啟一天忙碌的工作。
因此早餐時間段喝咖啡的人數非常多,既然是這個特殊的時間段,那肯定需要有其他的一些食物。但類似于星巴克這樣的咖啡店,絕大多數都是以甜食為主,便利店的多樣化顯然給當下的“打工人”帶來了更多選擇。
當然,既然被稱之為便利店,首先它的
便利優勢
一定是居于核心地位的。
盡管像星巴克這種咖啡領域的頭部企業也很難做到樓下隨便的一個拐角就能夠找到一家門店,但對便利店來說就可以很輕松的做到這一點。
咖啡通常被分為兩個領域,一個是現磨咖啡,另一個是速溶咖啡。在速溶咖啡領域當中,標桿顯然是雀巢。而現磨咖啡的領域,毫無疑問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星巴克。
世紀之初,中國咖啡市場“最靚的仔”是星巴克,但在當下也面臨著諸多后浪新勢力品牌的“圍剿”。
根據《中國現磨咖啡行業白皮書》顯示,我國一二線城市當中咖啡的滲透率已經接近70%,幾乎與茶飲品類相當。
對于一些已經養成日常飲用咖啡的消費者來說,每年喝咖啡的數量可以達到300杯,已經逐漸趨近于成熟的咖啡市場標準,咖啡也逐步從星巴克最初開啟的“社交貨幣”變成“日常飲品”。
在這個過程當中,一批極具個性化的咖啡新勢力逐步涌現。
以瑞幸、Manner為代表主打“快咖啡”場景的品牌,憑借自身較高的性價比和便利等特點,成為諸多消費者的首選。另外,伴隨著精品咖啡浪潮的來臨,Seesaw、M stand等主打“慢咖啡”場景的品牌逐步走進消費者的視野。不管是快咖啡還是慢咖啡,其連鎖品牌市場占有量都提升了2%左右。
盡管國內現磨咖啡頭部品牌依然是深耕多年的星巴克,但是它的市場份額正在逐漸被后來居上的咖啡新勢力所蠶食。
例如目前在資本圈極為火熱的Manner,對這個品牌來說真正出圈的時間應該是在今年的上半年,但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先后拿到了美團和字節跳動的投資。
作為一款定位平價精品的咖啡品牌,最初只在上海南陽路開了一家門店,而且還因為沒有座位所以顧客只能被迫選擇外帶。
但因其精選咖啡豆且講究品質,加上明確的打法,對那些真正喜歡喝咖啡的人省去了所有不必要的環節,雖然不是網紅,但想要喝到它卻經常需要排隊。
還有像M stand的和seesaw在今年都分別拿到了較大數額的投資。除了這些品牌之外,今年到融資數額較大的咖啡品牌,例如時萃等。
如此瘋狂且密集的投資舉動,在以前的咖啡市場當中非常少見。盡管是一些定位比較小眾的精品咖啡品牌,但是有了資本加持之后,這些品牌絕對不會只想做一個偏安一隅的小門店。
他們手中握有大量的資金,把開店作為當下最緊急的考核目標并逐步將目光放大到整個市場當中,
開始和星巴克搶生意。
瑞幸咖啡單杯價錢基本都在十幾元,疊加優惠券使用后一度不足10元。主打精品咖啡的Manner,單價則在15-25元之間,自帶杯還能減5元。
一杯咖啡,最主要的幾個成本無非咖啡豆、場地租金、人工三大塊。在這方面,瑞幸主打小場地的外賣模式,直接砍掉了昂貴的場地費用和多余的“精致服務”人工費用,硬生生地把一向被認為高端昂貴的咖啡價格打成了平民價,讓這個咖啡生意從此變成全民盛宴。
瑞幸砍掉的,正是消費者為星巴克品牌溢價交的那一大塊智商稅,雖然相對來說消費者少享受了一些“精致服務”,但卻換回了真真切切的實惠。
現在國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喝咖啡的習慣,并且對咖啡這個“舶來品”的認知也顛覆,從高高在上的逼格貨變成普通的日常飲料。
這種低價模式,對瑞幸這種路線國產咖啡品牌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因為毛利率非常低,如果要在資本市場得到足夠多的估值認可,那么它就需要不斷高速地開店,通過規模化實現營收和利潤的增長。
這樣一來,雖然也加速了消費者對咖啡的認可和消費習慣,但一定程度上對把咖啡當做高端產品的星巴克來說,可以說是“毀滅性”的打擊。因為一旦咖啡被消費者當做普通產品,想要收高溢價的“智商稅”就難了。
數據顯示,中國很多咖啡重度愛好者多數都是由星巴克領進門的,但是目前出現了很多咖啡品牌新勢力,其顧客和星巴克的消費者之間有很高的重合度,以Manner為例重合用戶就達到了65%。 有一萬個新品牌,就有可能產生一萬種方式來“圍剿”星巴克。這些新品牌會采取獨樹一幟的打法,并試圖從中國咖啡市場當中分一杯羹。
讓13億中國人都養成喝咖啡的習慣,這門生意足夠性感,相信沒有投資人愿意錯過,從咖啡品牌的融資增長量上就可以看出這一點。
但不管是當年極度輝煌的瑞幸還是這些咖啡賽道的新勢力,都喜歡用人均多少杯來作為衡量標準。但尷尬的實際情況是,國內的咖啡市場并沒有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么大,更不存在所謂的萬億賽道。
據研究表示,中國的茶飲和咖啡市場整體加起來在去年也只有2000億規模。其中奶茶占據了60%的市場份額,在咖啡領域當中再去除掉20-30%的周邊產品,僅僅就咖啡飲品來說市場規模也只有500億元。
其實很多國內消費者對咖啡整體缺乏足夠的認知,大家對于咖啡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其中加的奶好不好喝,對咖啡的鑒別能力很多人是無法準確感知的。
另外一方面,普通人對于咖啡因每天的攝入量也是有限制的,加上現在的很多新式奶茶當中也含有咖啡因,兩者當然會相互影響。如果有人喝咖啡是為了里面的咖啡因來提神,那這些東西當下非常火爆的喜茶、茶顏悅色里面也有。
而時下極為火爆的奶茶領域,也會搶走不少咖啡的潛在用戶。
對于咖啡來說更多的是飲品形式上的創新,但是奶茶的變化多樣性顯然要更充足一些,里面可以加各式各樣的水果或其他原料。
因此對于很多咖啡品牌來說,在國內都不會只是單純的賣咖啡而已,最終都會走向“不務正業”的道路。
例如星巴克,除了咖啡之外門店內也會同步出售各種甜點、果汁及周邊產品等,而這些相關的食品也給星巴克帶來了不少的收入。
對于當下的咖啡品牌新勢力來說也是一樣,單純賣咖啡已很難有較大的前景,有些品牌甚至還加入到了小酒館的浪潮當中,計劃將“咖啡+酒吧”作為未來的產品矩陣運行。
恰恰是這些“不務正業”的咖啡新勢力抓住了未來,也才能夠從難以撼動的霸主星巴克手中奪得一片天空。
物只鹵鵝深耕餐飲零售化:門店突破250家,預制菜出口泰國
這家火鍋店開業一周就登上熱門榜第一!他有什么來頭?
直播間高效引流、商圈人群種草就近到店……,餐企的抖音經營秘籍
日銷1000杯!探訪咖啡品牌NOWWA后,我發現了“流量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