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億預制菜市場,鍋圈憑什么“出圈”?

    業內人士預計,2022年或將成為預制菜爆發式增長的一年。

    餐企老板內參  內參君 | 文
    近日,A股預制菜概念股頻頻漲停,國聯水產、大湖股份、惠發食品、春雪食品、同慶樓、全聚德等連續多日漲停,其他相關預制菜個股也拉升大漲。

    有分析人士指出,預制菜概念股股價上揚背后,是預制菜熱度再起。
    當下,春節將至,加之全國各地疫情時有發生,全國多家企業紛紛發力年夜飯等預制菜布局,各類套餐、禮品包上新不斷,一時間預制菜行業熱度被推至高位。


    數據顯示,2021年預制菜銷量同比2020年增長16倍。而就地過年等因素,更是推動春節期間預制菜銷量大增。商務部數據顯示,2021年春節期間,僅網上年貨節,年夜飯系列商品銷售額就同比增長96%,其中半成品增長380%以上。

    此外,某家生鮮平臺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在2022年元旦期間,在家火鍋、鮮花、水果等品類均實現翻倍增長,預制菜銷售額增長1.3倍。

    上述人士指出,2021年的春節期間,社會經濟和生產初步恢復,但應對就地過年及春節消費儲備不足。經歷過去一年預制菜行業的供應能力升級和品類拓展,業內人士預計,
    2022年或將成為預制菜爆發式增長的一年。

    有機構預測,
    未來3-5年,我國預制菜行業有望成為下一個萬億餐飲市場。

    “四大門派”各顯神通

    預制菜的便捷、品類多、口味佳等特點,精準解決了現代忙碌都市人的吃飯“痛點”。

    隨著經濟水平提升和消費結構的變化,加之疫情對于堂食的限制,預制菜由原來向餐廳供應,轉為直接面向C端消費者,預制菜廣闊的市場空間也因此被打開。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共有超過6.9萬家相關企業生產預制菜。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數據顯示,疫情期間,90%以上餐飲企業發力外賣產品,其中91.6%企業出售半成品和預包裝食品。基于產品和銷售屬性,當下預制菜的“玩家”可以分為“四大門派”。

    一是專業派,這類企業主營業務是生產預制菜,擁有成熟的自建工廠和預制菜品牌,且已經搭建完成相對完善的銷售渠道;

    二是新零售派,即是直接聚焦C端市場的新零售企業,在預制菜賽道扮演前沿趨勢開拓者,用快手菜抓住年輕消費群體;

    三是餐飲派,餐飲企業主要優勢是擁有自有餐飲門店銷售渠道和中央廚房;

    四是綜合派,這類企業以速凍為主營業務,出于看好預制菜發展前景,相繼進入行業。

    預制菜的派系細分和高速成長,很大程度源于經濟水平提高和生活需求的重構。同時,消費者的購買力增強,尤其是年輕家庭消費者的購買力呈現增強趨勢,他們也能夠接受“付費省時間”。

    據相關研究數據顯示,有71.9%的消費者購買預制菜是因為其節省時間。此外,30.4%和24.9%的消費者分別是因為“不喜歡做飯”和“不會做飯”而選購預制菜。

    作為深耕預制菜賽道的鍋圈,在傳統預制菜模式之上,通過創新和升級,服務更多的用戶群體和用餐場景,解決了日常的在家吃飯難題。從品類需求上,鍋圈不僅推出了快手菜,還有火鍋、燒烤、一人食、自熱鍋等;另一方面從應用場景的多元化來看,鍋圈能夠滿足居家吃飯、朋友聚餐、戶外野餐,以及最新推出的年夜飯等多場景。

    數據來源:iResearch,山西證券研究所

    從供應鏈到產品研發

    逐一破解難題

    不過,盡管預制菜餐飲參與者眾多,但仍處于初期發展階段。大部分的預制菜布局企業,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首先,從產品和服務上來看,預制菜的利潤很大程度受制于原材料食材的價格和供貨影響。相關數據顯示,原材料采購金額與營業額趨勢基本成正比波動,餐飲企業購買原料花費金額占營業額(采購占銷比)比重較大。對比餐飲各業態采購占銷比,其中火鍋、中式快餐采購占銷比較高,分別為38.8%、37.7%。

    因此,源頭采購和自建工廠,成為預制菜行業的普遍解決方案,但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擁有搭建供應體系能力。

    專注于在家吃飯賽道多年的鍋圈,主要提供火鍋、燒烤、快手菜等多種居家餐飲預制菜品類。基于多年餐飲行業經驗,創始團隊自2017年創立公司至今,一直堅持
    深耕供應鏈體系、充分把控產能。

    為保障產能供應,鍋圈不斷加大投入力度,通過自建和合作等方式,譬如自建牛肉工廠、入股丸類凍品企業等,強化供應鏈實力。同時,鍋圈還通過統一的供應鏈管理體系,將食材生產標準化,保證產品質量和生產供應。
    此外,鍋圈
    直接與上游近600家ODM和OEM工廠合作
    ,實現單品單工廠,保證每項單品品質最優、價格最優,打掉多個中間環節,直接供應門店,極大地縮短了供應鏈路和環節,節省了成本,進而讓利于消費者。

    其次,預制菜是制作半成品,以便儲存并為二次加工留出空間。但是一些菜品口味復原存在難度,消費穩定性不足。因此,對于諸多預制菜企業而言,產品的研發和口味的精準調配極為重要。

    據鍋圈相關負責人表示,鍋圈在全國范圍內已成立
    6個研發中心
    ,目前已有
    300人左右的研發團隊
    ,其主要工作就是研究各個地域菜系美食,以期可以轉化為規模供應的預制菜品。
    對于其中可開發的菜系、產品,鍋圈通過大量的試驗和研發,調配出最正宗的口味,研發最適合包裝、冷凍的預制菜,并將居家加熱的工序,也細致地納入考量因素當中。


    圖:鍋圈預制菜品



    目前,隨著冷鏈技術的完善和產品制作工藝的精細化,預制菜的口感和營養與堂食或者自家下廚差別已經越來越小。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何計國曾表示,“預制菜一般不會做到熟透,就做到7分8分,然后我們再加熱,預制菜跟我們在家里做的菜從營養上來說區別不是很大。”

    鍛造數字化能力

    不斷提升“長跑能力”

    除了深挖多種菜系、品類研發和精細化運營供應鏈體系外,鍋圈能夠在此次預制菜賽道中脫穎而出,也得益于其與時俱進的數字化運營、管理模式。

    一直以來,鍋圈深知數字化對用戶和其自身運營能夠起到乘數級效率提升作用。為此,自創立以來,鍋圈一直積極布局數字化,搭建云信息平臺。鍋圈的云信息平臺是一個集云計算、大數據分析和技術開發于一體的平臺,能夠全面數字化鏈接供應鏈、流通環節,全面提升供應鏈綜合管控力,打造包括智能零售、智能補貨、智能倉儲、智能物流等在內的智能商業體,可以輔助上游供應商及下游門店高效靈活處理前、中、后臺業務。

    鍋圈方面認為,餐飲零售企業的數字化發展核心,就是將會員、收銀、產品、后廚、管理和供應鏈全盤在線化,即通過物理門店和數字門店的結合,將線上線下一體化,目的就是清晰、可視化地了解門店經營和用戶、商品的情況。

    目前,鍋圈門店已超過8000家,同時在線上還采用了鍋圈APP和小程序,以及第三方外賣/到家平臺等多種方式,更好地滿足當下忙碌而無暇做飯的群體需求,進一步提升覆蓋的廣度和交易的頻度。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鍋圈還攜手多點Mall,協同打造“鍋立方”數字化平臺,將前端門店的點匯聚,形成點線面的一體化數字管理。目前,在餐飲及新零售行業中,鍋圈已成為數字化企業的樣本之一,而數字化也是鍋圈又寬又深的“護城河”。

    品類、供應鏈和數字化是鍋圈在預制菜行業迅速出圈的密碼,也是鍋圈能在這個熱門賽道取得亮眼成績的核心壁壘。
    不過,社會環境和消費者需求在未來依然是變量,因此也需要鍋圈等企業在商業模式和運營方面不斷迭代,以期在這場長跑中最終勝出。


    輪值主編|戴麗芬    視覺|張勁影
    歡迎餐飲老板、業界大咖投稿。
    投稿郵箱:nctougao@watcn.cn


    商務合作:
    栗軍 13718277715(同微信)
    真真 18037518262(同微信)
    轉載聯系:

    內參小秘書 neicanmishu(微信號)


    原創文章,作者:餐企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4089.html

    (1)
    上一篇 2022年1月17日 11:10
    下一篇 2022年1月17日 11:10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