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篇丨46家食品飲料創投公司“大揭秘”,深度解析長紅基因

    上篇文章對飲料、乳制品、咖啡、方便食品、預制菜細分賽道及入選的26家創業公司的分析和判斷。

    本篇文章將對零食、茶葉、烘焙、冷凍、代餐、調味品細分賽道及入選的20個品牌進行分析和判斷。


    根據Forest Sullivan數據,2020年中國休閑食品行業的是市場規模為7749億元,2015-2020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6.6%。從品類上看,傳統的糖巧蜜(糖果、巧克力、蜜餞)在我國休閑食品市場中所占比重最大,2020所占比重為24.2%。其次為烘焙蛋糕、膨化食品、休閑鹵制品、堅果炒貨、餅干和其他。其中,休閑鹵制類目復合年均增速最快,2015-2019 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18.8%,仍有較大市場潛力。 
    我們之前在
    《甘源食品IPO過會,重經銷商模式的傳統零食公司在當前中國零食市場的競爭與發展思考 | FEII Daily》
    中分析過,休閑食品里存在兩種類型公司:一種是綜合零食品牌,其產品組合涵蓋多種零食細分品類,如線下零售基因比較強的來伊份、良品鋪子,互聯網起家的三只松鼠、百草味;另一種是大單品大通路的思路零食公司,如洽洽、甘源、有友等公司,明星產品對于公司整體業績占據比較重要的地位。
    整體休閑零食行業長期存在壁壘低,同質化競爭,品牌集中度相對較低。又因為涉及細分品類繁多,新渠道、新消費趨勢,給到創業品牌切入的機會。新一波的新銳品牌,大多以大單品的路線進行切入休閑食品創業。王小鹵、三胖蛋、每日黑巧、水軍都是典型的例子。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a1零食研究所

    今年作為a1零食研究所成立的五周年,a1創始人兼CEO周煒平在周年慶典上,明確了企業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即在2026年完成超100億的銷售目標,順利登陸資本市場。a1入選了我們
    19年的年度榜單
    ,因為今日資本的持續投資加碼,引起我們額外的關注。
    對比今日資本投資的三只松鼠以堅果和電商起步,良品鋪子以線下加盟店起步,從品牌發展來說,a1從重點發力烘焙品賽道拓展到綜合零食。目前a1營收多來源于線下,一方面通過600多個經銷商進入全國KA渠道,另一方面,開設直營店,目前已有8家。
    此外,a1一直在跟永輝、紅旗、世紀聯華等零售商探索新的模式,比如結合永輝的渠道特點來做選品進場,把門店搬進永輝的倉儲店、品牌館。從產品和店鋪選址來說,a1是一家對”腰部消費者“和”下沉市場“有較高專注度的品牌。
    在產品端,a1每年推新不多,選擇了聚焦,集中資源保證新品打爆的效率。從2018年的a1蛋黃酥,2019年的a1云蛋糕、2020年的a1西瓜土司,2021年推出a1糕中松。此外,為了更好地推動產品層面的研發和創新升級,a1在2021年啟動“超級研發”計劃,與江南大學、廣東省生態設計工業研究院共建全球食品研究院。
    供應鏈端在山東組建“德州超級工廠”,一個園區內集合了40余家自有、戰略合作工廠,以“新四化”即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集約化實現對產品的全方位管理。而我們看到,德州市開融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對a1進行了股權投資。
    按5年后100億規模的成長計劃,a1的發展速度不算慢。且幾輪一線基金和國有資本的投資背書,a1已經算是很頭部的食品創業公司。但不管是在烘焙細分市場,還是走向綜合零食賽道,直面三只松鼠良品鋪子這樣的前輩企業的競爭,a1還需要在產品創新、全渠道拓展和深耕、品牌建設上持續發力。

        王小鹵

    據王小鹵創始人王雄回憶,在19年從鹵豬蹄轉型進入鳳爪賽道,當年4月泡椒鳳爪品牌有友的上市極大地鼓舞了他,也堅定了他all in鳳爪品類的決心。2021年,王小鹵保持著持續的增長,據宣稱僅線上渠道銷售可達6億。
    產品上,主打的鹵味鳳爪,將雞爪經過8小時浸鹵,然后經油炸呈虎皮狀,再用老鹵湯浸泡12小時,最終雞爪對比其他視覺上更大,口感上也更軟糯。憑借產品特色,加上線上全渠道流量打法,王小鹵將虎皮鳳爪打造成爆款,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消費者心智占領。
    在品牌宣傳上,王小鹵聯合環時互動在年初推出了《生活向我出手了》系列廣告,又在10月份推出了5支短片,都以清奇腦洞和反轉,最終突出“王小鹵虎皮鳳爪,銷量突破5000w/一億袋的國潮鳳爪”這個核心口號。跟香飄飄奶茶“一年賣出XX杯,杯子連起來可繞地球X圈”異曲同工,傳達出產品的受歡迎程度,凸顯品牌銷售實力和記憶點。
    據稱目前王小鹵已經進駐了全國幾乎所有大型商超便利,包括幾大新零售平臺。鹵味零食市場,線下勢必還會是主戰場。持續提升線下渠道的滲透,是王小鹵下一步需要重點考慮的。

        每日黑巧

    在長期被外資品牌占領的糖巧市場,2019年每日黑巧順應減糖無糖化的趨勢,以更健康的黑巧克進入市場,試圖打破長期有品類無品牌局面。2020年稱得上每日黑巧的“爆發期”,在
    年度榜單
    中我們有提及:在4月、9月和12月完成3次融資、推出了核心產品線DARK MILK 、抓住了一些流量增長的渠道,線上銷量也邁上一個新臺階。2021年,每日黑巧在持續發力增長,雙十一銷量同比增長達400%。
    巧克力的隨機購買屬性很強,大部分購買場景發生在線下。而因為進口食品代理商的背景,線下渠道正是每日黑巧的擅長。每日黑巧圍繞一二線城市已經布局了將近10萬多終端,針對不同渠道,會區分產品規格。比如在便利店等解決及時性需求的場所,銷售小規模的產品,在賣場型或現代渠道,單次購買價格較高的場所,增加產品包裝的片數。
    據每日黑巧創始人Ethan在
    FoodPlus2021年4月份會員日活動分享
    ,線下渠道占每日黑巧銷售近60%。而2021年,每日黑巧在線上也同樣在發力,天貓做到了黑巧類目第一,通過公眾號+社群+小程序的形式做私域,已積累了7萬多用戶。
    在產品端,2021年每日黑巧推出了OAT MILK燕麥黑巧克力產品線,以純植物基配方,采用德國酶解技術將燕麥風味融入巧克力,共有麥香原味、燕麥椰椰味、燕麥拿鐵味三款。基于當下市場熱門需求迅速反應,并能創造引領性產品,可以看到每日黑巧的優秀的研發能力。
    在營銷側,除了官宣王一博為每日黑巧全球代言人,利用特質匹配的明星,借由明星流量提升品牌知名度。同時展開與分眾的合作。由于分眾傳媒覆蓋人流與每日黑巧的人群吻合,而每日黑巧線下渠道已經具備密集度,可以承接住分眾宣傳帶去的流量。 
    目前黑巧類目下,每日黑巧一枝獨秀。在億邦動力的采訪中,Ethan對每日黑巧2022年提出了250%的品牌增速預期。此時往往都是自己跟自己的競爭,每日黑巧在持續的產品創新能力、渠道、營銷建設上,以及在巧克力賽道中比肩甚至超越知名品牌的品牌塑造和運營能力,依然有很多要修煉內功的地方。

        三胖蛋

    三胖蛋成立于2010年,但創始團隊從98年開始與向日葵產業打交道。據稱三胖蛋所有瓜子原料均來自自己的向日葵種植基地,發展了種業端、種植端到收儲端、生產端、銷售端的瓜子全產業鏈條。
    2013年推出三胖蛋罐裝原味瓜子,在各個環節圍繞高質展開,瓜子原料好(單價貴),選品嚴(淘汰率高),顆顆手選(人工成本高),包裝高端(包裝成本高)。以“顆粒大、無壞籽、十斤精選二兩“為核心賣點,三胖蛋定位在高端瓜子市場。據稱,全國每售出3罐原味瓜子,就有2罐是三胖蛋,單品累計售出4000萬罐。
    渠道上,三胖蛋最初主要通過特渠打開局面,例如與海底撈、中石化易捷、八馬茶業、老舍茶館等品牌達成戰略合作。目前已經全渠道鋪開,線上的京東、天貓、抖音、拼多多,線下的沃爾瑪、盒馬鮮生、永輝、BHG、OLE、7fresh、7-11等連鎖系統,還與叮咚買菜、美團優選、京東到家等平臺合作。
    2021年,三胖蛋于杭州成立電商公司加碼電商發展,同時提出2021年底實現“全國絕大多數城市方圓1公里可以買到三胖蛋”的計劃,據藍鯨財經報道三胖蛋近幾年的銷售增速都保持在60%左右。
    瓜子相對其他堅果來說,發展更為緩慢,長期以來由洽洽引領,從散裝無品類往品牌化、品質化、多樣化發展。瓜子的高端化發展,具備消費趨勢的必然性。作為瓜子龍頭的洽洽,在14年就已推出高端精品瓜子葵珍。從產品角度,尤其在原味瓜子,三胖蛋和葵珍很相似。在高端瓜子的競爭中,三胖蛋需要在產品、品牌端、渠道端持續發力。

        水軍

    相比瓜子,鍋巴所處品類更為細小,且各地鍋巴口味也不一樣,華東糯米鍋巴,華北小米鍋巴,西北以手工鍋巴為主,產業化工業化發展也更為落后一些。
    水軍鍋巴成立于2014年,經過研發探索和產品迭代,2016 年水軍推出了第一款“風味鍋巴”產品,把過去撒粉調味的膨化鍋巴升級為裹醬調味的糯米鍋巴,并開發出蟹香蛋黃鍋巴、海鮮糯米鍋巴、比心肉松鍋巴、川味火鍋鍋巴等不同口味。注重產品研發,水軍與江南大學達成長期戰略合作以實現產品矩陣拓展。2021年推出了黑金肉松烏米鍋巴。
    打破鍋巴傳統,制作工藝的改變帶來的是量產時供應鏈的升級。水軍團隊自己設計研發了全自動鍋巴裹醬設備生產線,并申請了專利。在 2021 年,水軍在供應鏈端進行了兩大投入,一是投入了 8000 萬元左右自建加工工廠,二是與江蘇農墾集團達成了合作,擁有自己穩定的原材料基地。
    根據魔鏡數據,水軍2021年淘系GMV在7000w左右,同比去年50%以上增長。而根據創始人之一張愈龍宣稱,線上線下三七開的比例,2021年水軍整體規模接近2億。水軍目標是成為中國的樂事,這對于它來說,不光是要將鍋巴打造成大單品,如何將水軍打造成年輕人喜歡的品牌,更是道阻且長。

    2021年,國內的茶葉全年銷售超過3000億元,這個數字自2014年起就一直處于連年遞增的狀態。茶行業在國內有如此大的市場份額,卻一直處于一個“有品類,無品牌”的狀態。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1、在過去多年中,知名茶企多以線下的方式進行售賣,并且普遍走中高端路線,不具備消費品特征;2、由于茶行業標準不統一,鮮有標準化的產品;3、面向消費者端,沒有增加消費頻次上的創新。
     
    中國茶行業市場在近些年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隨著市場環境與多元化的消費需求的轉變,茶葉的消費群體從以中老年人群向年輕人群擴散,茶產品逐漸變得“快消化”,傳統茶企迎來了新式茶企的挑戰,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國內茶行業經歷了從散裝茶到袋泡茶再到袋泡茶升級的變革。同時茶粉、凍干茶、茶原液產品的出現也讓我們看到茶產品的進一步創新可能。
     
    1992年立頓帶著方便又便宜且高標準化的袋泡茶帶入中國市場,并且改變了一代人的飲茶方式。立頓在國內的發展也可以看作為國內袋泡茶的發展縮影。到2005年,立頓在國內的銷售額就達到了28億美元,在那時,酒店、飛機場、火車站、辦公樓、電視里、立頓的身影幾乎無處不在。由于立頓一直沒有對茶葉進行質量上的追求,在產品迭代上也沒有快速的抓住新一代消費者的需求,隨著一波又一波的消費升級,消費者對袋泡茶也有了口味上的追求。
     
    許多國內的創業公司抓住了這一點,對袋泡茶產品進行了品質升級,將傳統以碎茶為主的袋泡茶換成了原葉茶,并且在風味上也更多的迎合了當下主力消費者的口味偏好,結合新式茶飲的風味推出拼配茶。2021年,國內茶行業依然沿著著袋泡茶升級的趨勢發展,新銳品牌圍繞著風味探索上進行產品創新,此外,茶行業的產品拓展思路也逐漸向咖啡行業發展,茶粉、濃縮茶液以及凍干茶等產品也正在成為新的產品拓展方向。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茶里ChaLi

    在袋泡茶領域里有一個增長十分迅速的新興品牌茶里ChaLi,在去年就有入選我們的榜單。這個成立于2013年的品牌,定位為茶包品牌和專業茶服務供應商,C端為主要營收業務,目前產品矩陣覆蓋了水果拼配茶、經典原茶、功能性茶、草本養生茶、有機茶、棒棒奶茶等。B端的渠道以酒店、辦公和餐飲為主。
     
    茶里的基本面建設相對全面,有茶園、合作社、茶學研究室為一體的上游基礎條件,在生產加工和研發等核心技術也經過多年打磨,可以說在如今的袋泡茶領域,茶里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力。
     
    今年茶里值得關注的是,2021年已經成為了淘寶雙十一銷售茶葉類目品牌交易排名第二,僅次于蟬聯第一名的大益,在2020年,茶里還在排名中位列第4。在產品創新方面,茶里也推出了凍干茶、冷泡茶等產品。2021年9月,茶里南沙總部基地的一期工程已經正式投產,包括全自動化生產中心、研發中心、國際茶學院,這也進一步的加強了茶里在研發和供應鏈方面的競爭力。
     
    茶里正在逐步的搶占立頓的市場份額,向國內袋泡茶巨頭發展。對于茶里來說,若想進一步的擴大市場份額,除了在C端市場上的持續發力,加大B端的布局也十分的關鍵。
     

       
     
    TNO

    在2021年的茶行業增長速度較快的產品中除了袋泡茶,還有另一比較有代表性的產品類型,即凍干茶粉、濃縮茶液等沖飲類茶產品。這類型的產品的發展邏輯與咖啡產品有些相似,賦予傳統飲品一個新的消費形態,在消費場景、方式上做了延伸。
     
    這也讓我們關注到了一個將咖啡的產品開發理論運用在茶飲上的新銳品牌TNO。品牌的創始人王駿桃曾為鷹集咖啡創始人及CEO,多年的咖啡從業經驗令其形成了一套咖啡研發方法論,也將方法論沿用到了TNO的產品開發上。
     
    產品于2020年12月正式上線,目前共有兩條產品線,分別為水滴茶以及棒棒茶,其中水滴茶是凍干茶粉,產品設計采用了美妝蛋的造型;棒棒茶則是TNO團隊的特有設計,區別于傳統包裝的袋泡茶。
     
    TNO目前的營銷主要以線上直播為主,銷售方面則采用全渠道布局戰略,已上線天貓旗艦店、小紅書,在線下則覆蓋一二線城市的精品商超,包括盒馬、Ole等。
     
    TNO在茶產品上進行的微創新,尤其是在產品設計上面我們認為是在新銳品牌中較為有創意的。尤其是棒棒茶的設計不僅能方便攪拌,提高萃取的速度,還能有效避免傳統茶包上軸線掉落到茶杯中的尷尬。
     
    其實在2021年市面上多了不少凍干茶粉產品,包括線下聲量很大的茶顏悅色和王老吉,其中茶顏悅色在上線幾個月做到了天貓茶品類銷量的第7名。隨著新老品牌的入局和跟風上新,凍干茶市場似乎很難不面臨同質化所帶來的的競爭。對于TNO來說,這是一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市場,以咖啡的視角成功切入茶行業市場后的該如何走出自己的產品發展邏輯?品牌需要快速的為自己找到這個答案。
     
       
     
    茶小空
    2021年在袋泡茶領域還有一個增長較快的新銳品牌茶小空。公司成立于2020年,從拼配的花果茶來切入市場,同時茶小空對袋泡茶進行了技術創新,率先提出了“超萃”的概念,讓袋泡茶可以在任何溫度下快速出茶,打破了傳統茶葉對水溫的要求。
     
    我們認為茶小空值得關注的點在于:1、品牌初期銷售增長快速,產品在上線3個月就成為花果茶類目銷量第一,月銷售額突破千萬;2、公司建立了一定技術創新。研發的超萃技術,通過使用單細胞拉伸和物理破壁技術,使茶葉的細胞出現大量疏松多孔的海綿狀結構,從而使得茶葉細胞內部物質快速滲出,并獲得獨家專利;3、據稱是中國茶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目前唯一一家合作的新銳袋泡茶品牌,建立茶學研究院,聯合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仲華、浙江大學茶學教授王岳飛和安徽農業大學茶學教授劉政權等六位專家;4、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品牌創始人趙海柏的投行背景,曾參與阿里巴巴集團紐約上市,使品牌在創立之初就擁有一些“背景光環”。此外,品牌是DST在中國投資的首家DTC品牌,DST曾投資京東、阿里、小米等互聯網巨頭。
     
    目前茶小空的產品主要有兩大品類,分別為超萃原葉茶和潮養茶。目前銷售渠道主要在線上,2021年茶小空在抖音、小紅書上投放了明星和大量素人博主,不斷強化品牌的健康養生概念。
    品牌的產品設計上也相對新穎,整體包裝配色上比較吸引人眼球。此外,品牌還推出了自有IP小空來與消費者進行“情感連接”,茶小空圍繞小空這一IP推出了紅包、貼紙、表情包等周邊。
     
    茶小空通過產品新穎、流量加持的方式為品牌迅速的打下了知名度,并且在早期獲得快速增長,這是許多新消費品品牌走過的路。但是在之后,茶小空是否還能保持穩定的增長,以及復購率上如何提升,還有待驗證。

    2021年的烘焙大市場,被普遍總結為“冰與火之歌”。一方面,老牌烘焙品牌如宜芝多、克莉絲汀、貝思客、浮力森林等品牌受到疫情及大環境影響或關店或倒閉,另一方面,VC大量涌入烘焙賽道,從線下連鎖,到零售品牌,各個細分品類都受到了資本空前關注。

    根據歐睿數據,2020 年烘焙終端市場規模 2358 億元,15-20年復合增速 9%。排名前二的達利食品、桃李面包占比分別為3.7%、3.3%,市占率總共只有7%。之所以廣受關注,重要原因之一是烘焙食品賽道規模大增速不錯但集中度低,傳統品牌面臨老化洗牌,給到行業競爭者和創業新入局者很大的發展空間。
    從消費場景上,烘焙食品以早餐主食消費場景為主,居家、辦公、旅游等作為休閑點心場景其次。隨著消費飲食往更加多元化、健康化、方便便捷化發展,烘焙預包裝食品成為消費者早餐主食的重要選擇之一,此外,代餐的功能性需求也逐漸加強。相比于保質期6個月到1年之久的長保烘焙食品,口感新鮮、添加少、少糖少油的短保烘焙產品成為增長趨勢。而新口味、新細分品類,則是烘焙食品保持持續增長的重要支撐。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軒媽

    創業品牌要真正殺出重圍,并不容易。2021年淘系數據顯示,烘焙食品排名前三依然是綜合零食類三巨頭,三只松鼠、百草味、良品鋪子。不過,細分類目下,我們看到了突破的創業品牌。傳統糕點下,軒媽在巨頭圍剿下突破重圍,拔得頭籌。
    今年FoodPlus年度榜單再次將軒媽納入。據創始人訪談結合淘系數據推測,軒媽從2016年6000萬元的銷售額,2017年過1億元,2018年2億元,2020年5億元,2021年預計在7億元左右,軒媽體現了很強的業務能力。
    一方面,軒媽作為蛋黃酥的開拓品牌,打破了行業長期“有類無品”的狀態,并將蛋黃酥這一傳統中式糕點快消品化標準化,從原料到工藝進行了升級。今年軒媽牽頭行業上下游企業首發《蛋黃酥》團體標準。
    另一方面,軒媽作為一家創業公司,在產品上體現了足夠的定力和堅守鉆研,聚焦在蛋黃酥品類上,去做場景的開拓,口味的創新,供應鏈及工藝的升級。2021年軒媽在南寧空港科技產業園1萬平米的新工廠試行生產,新工廠的設計產能將超過原有南寧、嘉興2個工廠的合計產能,大幅提升自動化程度。
    今年,軒媽完成超億元B輪股權融資,由老股東金鼎資本、青藍投資,以及新投資方麥星投資共同參與,融資資金將用于全鏈路的數智化升級、工廠建設、產品研發,以及拓展銷售渠道。
    據稱,目前軒媽線下渠道的占比在20%左右,如何在線下零售場景進行滲透,是軒媽要優先考慮的問題之一。此外,雖然蛋黃酥品類還有進一步滲透的空間,但產品后續如何升級迭代,繼續聚焦還是看烘焙大品類的機會,新的爆款如何切入如何打造,依然是軒媽需要回答的戰略問題。

        七年五季

    軒媽是傳統糕點細分類目下的突圍者,七年五季則在西式糕點類目下獲得自己的戰果。同樣,七年五季也是繼去年榜單入選后,再次被我們選入的品牌。
    從19年戰略調整聚焦到以“全麥烘焙”為核心,七年五季每年實現銷售的翻倍增長。以天貓旗艦店GMV為例,20年1.47億,21年實現2.58億銷售。雖然圍繞輕食低卡,開發了蕎麥面等全谷物主食、雞胸雞肉丸等營養肉質蛋白、輕食油醋汁、冷萃咖啡等品類,但以全麥歐包為代表的全麥面包奉獻了80%以上的銷量。
    從產品到創始團隊,七年五季給我們的印象可以用“穩健扎實”四個字來形容。全麥歐包主打15天短保新鮮,對于供應鏈調配是極大的挑戰。
    七年五季通過運營、工廠建設及物流優化,做到了全國四地六廠就近發貨,從4.9分的旗艦店物流評分,甚至優于大部分長保品牌,可以想見品牌背后下的功夫。短短三年獲得高速增長,值得注意的是,七年五季僅在2020年拿過一輪險峰旗云的天使輪融資。可以推測,在毛利控制上七年五季做的較為穩健持續。
    對于七年五季,如何走向更多零售渠道,在短保15天的限制下,是否可以成長成下一個桃李面包,是我們特別關注期待的。
    2021年,中國肉類加工產品的品質化趨勢持續深入,品質化這個大趨勢又可以分為低溫化和健康化兩個細分的趨勢。在這陣品質化之風中,過去的一年前里,更多創業公司帶著有創新性的產品解決方案來到了市場中。
    隨著國內冷鏈設施的鋪陳與滲透,營養價值和風味保存更完善的低溫產品是近年來肉類產品的一大趨勢,這個趨勢可以從肉類產品巨頭們的銷售數據中去感知。2013年,雙匯高溫肉制品(高溫殺毒后可常溫儲存的)營業收入157億元,營收占比35%;而在2019年,這兩個數據分別是161億與26.8%。國內雞肉食品巨頭鳳祥股份旗下明星產品低溫即食雞胸肉品牌“優形”系列產品在2020年的銷售額為2.3億元,同比大漲280%;2021年上半年,優型系列產品的銷售額為2.38億,已超過2020年全年,同比增長195%。
    低溫化在接下來依舊會是一個強勁的、不可逆的趨勢。從宏觀上看,低溫肉制品還存在著巨大的滲透空間,根據華安證券的數據,目前中國低溫肉制品市場規模占總肉制品約37%,這個數據在英美日均大于90%。從競爭格局上看,根據Euromonitor的數據,目前國內低溫肉制品的CR3為23%,而高溫肉制品的CR3是86%,相比之下低溫肉制品品類存在著更好的切入空間。
    由于歷史上的一些問題事件,消費者對國內肉類加工產品的安全性與健康性存在顧慮。近年來許多該領域的創業企業,如過去一年里冒出頭來的本味鮮物、肉敢當、肉班長等新品牌,則是從健康化的角度進行了創新思考,抓住了市場中的主要矛盾。目前的健康化解決方案以無添加為主題,無添加香精色素、亞硝酸鹽、淀粉、雜肉、植物蛋白等,更領先的企業已經開始向上游飼養端去做無抗生素、激素、化學藥物的創新。
    在所有食品飲料品類都在走品質化路線的大背景下,國內肉類加工產品未來的品質化趨勢會進一步深入,這點相信是不言自明的。關于這個趨勢我們也有著另一個邏輯:作為人造肉的堅定相信者,我們認為未來人造肉會系統性顛覆傳統的肉類供應鏈,由于長期來看人造肉的價格會低于傳統飼養的動物肉,因此中低端傳統肉類產品的生存空間會被嚴重擠壓,能留下的傳統產品更多是高端的原生態產品。
    把視角從未來拉回到現在,前一批的肉類加工創業企業如大希地和小牛凱西等在過去的一年多里已經開始向上游供應鏈深度滲透,這對產業來說頗有風向標意義。由于肉類加工產品的行業特性與產品屬性,往往很難做出強品牌溢價,因此過往傳統企業更多時候是在供應鏈上尋求一體化與規模化的經營效率差以及深溯上游帶來的產品差異性。對于近年來誕生的新肉類加工產品品牌來說,向上游去整合意味著更大的研發創新空間和生產自由度,這會給它們帶來新的令人期待的想象空間。這是一個正確但艱難的方向,新一代肉類加工企業要走的路還有很長。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大希地

    在2018年我們第一次做年度榜單時,大希地曾在備選名單中,但由于當時大希地作為一家肉類加工企業在供應鏈端顯得比較單薄,因此最終我們沒有把它放到榜單里。
    三年過去了,如今的大希地已經是另一番風貌。2020年9月,大希地在南京白馬的全資工廠正式投產,據悉這個工廠的建設共耗資3.5億元,占地45畝,年加工總產能1.2萬噸。2021年10月,大希地又與南京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簽訂了新的項目合約,計劃投資20億元建設一個占地160畝的生產園區。此外,大希地還構建了遍布全國的冷鏈冷配能力,一省一倉(共計40多個倉),覆蓋385個地級市,范圍內的用戶能在下單后24小時收到貨品。另外在產品矩陣方面,大希地也從一個“牛排品牌”進一步轉變成了“性價比冷凍半成品食材品牌”,牛排產品線除了最早的合成料理牛排,又增加了兒童牛排、谷飼/草飼原切(不同部位)等SKU;非牛排產品線包括海鮮、雞肉、烘焙、烤腸、調味品等;牛排產品整體占比已降到了營收的50%(2020年數據)。
    目前大希地目前還是以線上渠道為主,并抓住了近兩年來的直播電商趨勢。據悉,2020年大希地營收約20億元,其中天貓占比約40%,京東、拼多多以及直播帶貨等渠道占比40%,線下20%。大希地在直播電商上給予了較高的重視,據悉光抖音電商就配備了30多人,大希地在天貓與抖音的自播也被平臺方以標桿形象展示。
    在2019年大希地首次入選年度榜單時,我們對這家公司的期待是“向上游供應鏈去做出縱深”。三年過去了,大希地已經在供應鏈端與線上渠道端都夯實了不少,這兩年的高速擴張也讓它成為了一個估值破百億的企業,但我們對它的期待依舊沒變。不斷地向上游供應鏈價值環節去跨越、去做出縱深,可能這就是肉類加工與生鮮企業西西弗斯般的命運。

        小牛凱西

    小牛凱西團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9年,據悉當時其就投資5000萬元建立了一個8000平米的工廠,日均牛排產能達8萬片。而后小牛凱西品牌誕生于2013年,剛開始以供應鏈能力為基礎去拓展線下餐飲業務,陸續在全國開設了直營西餐廳和加盟店共60余家。2017年,為了突破線下模式中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小牛凱西開始全力轉型線上,砍掉了所有線下門店。
    由于此前多年線下經營西餐廳的基礎,小牛凱西在轉型線上的初期就拿出了較為豐富的產品矩陣,定位“以牛排為核心的西式餐飲零售化”品牌。在發展過程中小牛凱西又進一步豐富了SKU,目前的牛排產品包括合成牛排、谷飼和牛A1/2/3西冷、蔬菜汁兒童牛排等;非牛排產品矩陣包括雞肉、披薩、意面、蛋撻等品類的西餐半成品產品。小牛凱西牛排產品在同等定位品牌中的一個亮點是其原材料的差異化,如其兒童的牛肉為“無生長激素、無抗生素、無轉基因塑料”,而普通定位的牛排產品則使用可溯源的“600天草飼”牛肉。
    轉型線上后,小牛凱西發展迅速,據稱2018年到2021年,其銷售額分別為0.8億、2.2億、6億、10億。據悉目前小牛凱西在各大平臺上的平均ROI為3-5,這是在食品飲料行業里非常高的一個數據。供應鏈與渠道方面,據悉目前小牛凱西在全國有14個自營倉,在永輝、大潤發等線下零售渠道中超過1000家門店上架,目前線下銷售額約營收的10%。據小牛凱西的創始人饒德飛先生表示,未來線下渠道的鋪陳會是小牛凱西的一個重點發展方向,希望把線下比重做到總營收的四成。
    小牛凱西與大希地的整體產品矩陣和經營策略都有比較相似的地方。這一對中國肉類加工產品行業的新品牌中的佼佼者的發展軌跡會如何趨近、交織、糾纏、偏離,這是未來數年內這個品類里最精彩的看點之一。

        本味鮮物

    在這一批抓住了肉制品品質化根本矛盾的新公司中,本味鮮物是一個典型的案例。本味鮮物的產品于2020年上線,以中高端定位的低溫肉腸切入市場,豬肉原材料來自南陽黑豬的后腿肉,據其稱本味鮮物是行業首家將無抗肉(養殖全過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學藥物、抗生素或人工合成激素)用于肉制品產品的公司。此外,本味鮮物在產品配料中減去了在傳統產品中用來護色防腐但有一定健康風險性的亞硝酸鹽,這在目前的同類產品中具備一定的差異性。據悉,目前本味鮮物除了線上渠道外,線下渠道已滲透BHG、Ole等高端超市,此外還憑借母公司鮮生活積累的便利店資源在各省份的頭部便利店系統布局。在場景方面,本味鮮物做了針對兒童的無抗肉腸、早餐場景的原切培根、年夜飯場景的家宴預制菜套餐等嘗試。
    本味鮮物說自己希望成為“肉制品界的簡愛”,而目前,本味鮮物展現出來的形象確實有幾分簡愛的風骨——同樣是對傳統品類做健康化創新,同樣在公司早期的運營中就展現出了“扎實老練”的風貌。

    2019年底,中國營養學會正式發布《代餐食品》團體標準,并宣布自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也是我國首個代餐食品的團體標準。其中,對代餐食品的術語解釋是“為了滿足成年人控制體重期間一餐或兩餐的營養需要,代替一餐或兩餐,專門加工配置而成的一種控制能量食品。”很明晰的一點是,標準中對代餐食品的價值、功能界定,聚集在控制能量這個點上。

    以“健康代餐、控卡控糖”等為主要概念,19年開始,國內以代餐奶昔為主,到蛋白棒,發展至今泛化成一種健康、減脂的餐食解決方案,涌現了一批創業品牌,且橫跨各個品類,如代餐奶昔、能量棒、蛋白棒、預制輕食餐、麥片、休閑零食等。是否貼合中國人飲食習慣,口感與健康是否能夠平衡,是否確實產生飽腹感和減重效果,種種都會影響到代餐品牌的進一步復購和增長。典型案例就是瓶裝奶昔,在經歷了2019年和2020年的迅猛增長,2021年回落嚴重。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每鮮說

    成立于今年3月份的每鮮說,讓我們看到了代餐奶昔的另外一種發展路徑。以凍干為技術核心,用傳統美妝“講成分、拼顏值、重功效”的打法,跨界到健康食品。每鮮說將國外備受追捧的思慕雪快消品化運營。思慕雪也被稱為smoothie,通常做法是把各式各樣的蔬菜水果與牛奶或酸奶一起放入攪拌機打碎,混合物倒入碗中,鋪上喜歡的水果堅果。憑借高顏值,每鮮說產品易于引發社交自傳播,作為思慕雪細分類目的開拓者成功出圈。

    目前主產品線代餐奶昔有三條產品形態:彩虹思慕雪系列(高纖輕餐)、搖搖小纖瓶系列(高纖果蔬昔)、搖搖小養瓶系列(養生谷物飲)。其中,彩虹思慕雪中的凍干水果,每鮮說發展成了單獨的凍干水果線。近期,又開拓了益生菌系列產品和白蕓豆膳食纖維飲。圍繞18-35 歲追求健康和美的核心人群,每鮮說在客群定位與整體產品線延展思路跟wonderlab十分接近。

    銷售渠道上,每鮮說目前以天貓為主,京東,抖音等線上渠道同步布局。據稱未來計劃陸續進駐盒馬、KKV、羅森、7-11、ole等線下渠道。從天貓旗艦店來看,3月上線后,2021年全年GMV在8800多萬,對于一個全新開拓教育的細分品類來說,是比較迅猛的起盤速度。

    值得關注的是,起盤銷售過程中,每鮮說與薇婭進行了強綁定,近乎每月都會上一次直播。一方面,綁定頭部主播,驗證了每鮮說作為一家剛創立不久的品牌,在營銷資源、產品和供應鏈方面出色的能力。另一方面,隨著薇婭被罰事件,之前直播過來的流量是否轉化成每鮮說品牌流量,產品是否扎實到吸引足夠復購,有待驗證。

        鯊魚菲特

    在代餐的選擇上,鯊魚菲特則提供多樣化的解決方案。與薄荷健康在以多sku提供健康輕食解決方案上很相似,核心差異在薄荷健康側重營養功能,鯊魚菲特更強調做健康輕負擔。以常溫即食用雞胸肉切入市場,將產品打造成天貓即食雞胸肉第一。

    目前鯊魚菲特圍繞核心人群追求健康輕食的心智,推出了近200個SKU,覆蓋蛋白肉類、粗糧主食、減負零食、輕卡調味、元氣沖飲、優谷烘焙六大品類,滿足消費者在一日三餐到餐間補充、健身等主要場景的需求。其中,蕎麥面、魔芋絲也發展成為天貓細分類目的第一,再次證明鯊魚菲特打造爆款的能力。據創始人強小明在接受《壹覽商業》采訪中披露,2021年鯊魚菲特銷售目標突破8億。

    多SKU管理,且保持每月上新5-6款商品,這需要很強的產品研發能力及供應鏈管理能力。據稱鯊魚菲特共合作了近100家工廠,并與近10家戰略合作的工廠都簽了獨家或排他協議。對于鯊魚菲特,也許更長遠的對標是成為輕食界的三只松鼠。持續優化線上運營,除了流量拉動,做好用戶復購深耕,線下渠道的挖掘和滲透是下一步要考慮布局的。

    麥片/谷物食品


    當消費者更傾向于購買低糖低脂、營養健康類的代餐產品,麥片成為代餐新選擇。據CBNData《2020線上健康谷物消費趨勢洞察報告》,線上沖飲麥片消費近一年增速超60%,人群滲透率也逐漸增加,這波增速也得益于新銳麥片品牌的帶動。

    很長一段時間,國內麥片市場多以傳統經銷商+線下渠道的方式經營,在產品的多樣性與創新上缺乏。頭部企業雖然獲取一定的市場份額,但由于行業整體規模不大,企業之間銷售額差距并不顯著。燕麥第一股西麥2020年營業收入10.24億元,桂格、雀巢差不多在這個體量上下。

    伴隨飲食消費習慣迭代,渠道與流量紅利加持,新銳品牌麥片品牌在產品口味、顏值及營養豐富度,場景多元化上做了創新。短短幾年,目前新銳前三的麥片品牌王飽飽、歐扎克、好麥多年營收差不多能做到8億左右。前兩年的年度榜單,這三家都陸續入選。今年,我們入選了歐扎克。更多的是橫向對比,渠道/流量紅利漸退,疫情帶來的囤貨心智漸去后,品牌比拼的是各個基本面的穩扎穩打,以及中長期戰略發展的布局。

        歐扎克

    19年入選歐扎克時,我們當時的觀點是“不像一家具有很強創新型的食品初創公司,但貴在扎實,不論是在產品、供應鏈、渠道、品牌上,雖然品牌上面的呈現較為傳統,但整體而言這些綜合的基礎會給這家公司帶來一定的競爭力。”回看這兩年的發展,穩扎穩打的每一步都讓歐扎克頗為受益。從可查的淘系銷售數據看,2021年歐扎克占據麥片銷售第一,在復購榜單上也長期處于第一。

    產品方面,歐扎克除了即食麥片,2021年升級植物飲。雖然早在2019年就有布局,但經過兩年打磨升級,2021年確定為戰略發展產品線,具備品類延伸性。營銷上,官宣肖戰作為代言人,對代言人的價值挖掘被當成營銷案例。

    供應鏈方面,2021年歐扎克在安徽滁州落地第二家工廠(2016年在天津自建工廠),引進了10條生產線,可日產麥片35萬袋、100噸燕麥植物奶。渠道方面,歐扎克具備“線上+線下”全渠道能力,2021年全國商超覆蓋95%以上,區域布局華東、華南、華中、西南、中原、天津、北方,逐步實現區域下沉,輻射全國市場。


    根據常見的按成分分類方法,調味料可以分為單一調味品和復合調味品。單一調味品是指由單一的原材料組成的調料,例如醬油、醋等剛需烹飪調料,也是目前在國內市場滲透率較高的調味料類型。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傳統醬醋滲透率達到99%。復合調味品是指由兩種或以上的調料配制而成,例如雞精、火鍋調味料等,滲透率為26%左右。

    單一調味品的發展時間比較長,目前在國內市場的頭部玩家已經比較明確,例如以醬油起家的海天味業、食醋起家的恒順醋業等。而復合調味品的競爭格局則相對分散,根據中國人的烹飪方式,復合調味品有五種重要的類型,包括雞精、火鍋調味料、中式復合調味料、西式復合調味料以及其他復合調味料。根據國盛證券的數據,目前雞精占比為29%,在復合調味品中占比最高,其余的類型則較為平均。

    目前對于單一調味品來說,當前產品結構升級化、功能化階段已經成熟,正在進入健康化階段,例如健康化醬油借由零添加、原釀造以及有機概念順應消費升級趨勢。而復合調味品的產品品類高度豐富,且仍在不斷細分,市場競爭格局高度分散。隨著B端餐飲連鎖化趨勢下對標準化、去廚師化的需求,以及C端消費群體對口味和烹飪效率的追求,復合調味料的滲透度正在逐年提高。近些年來許多創業公司多以復合調味品切入市場,尤其是面向C端的產品迭代比較靈活,代工廠生產模式則是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案,這也大大的減輕了創業公司在工廠建設上的負擔。

    回顧2021年,在疫情的常態化下,許多年輕一代消費群體也選擇從外食轉換為家庭烹飪,復合調味品由于可以讓烹飪更加的便利和標準化,也成為了許多消費者的選擇。面向C端場景的產品開始更加的細分化,這里主要體現在健康化、功能化、地方風味化等。例如一些品牌出現針對兒童群體的調味品、像松鮮鮮,這樣主打替代雞精的蘑菇精產品、主打潮汕地方風味的調味料品牌仙味爺爺等。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測算,我國復合調味品市場規模約為1500億元,整個復行業近 5 年CAGR為 15%左右。烯牛數據顯示,在整個2021年國內調味品賽道,共發生了20+起投融資事件,其中多數為復合調味品公司,復合調味品目前的低滲透率和高增速有著很大的市場潛力。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小熊駕到

    這是小熊駕到第二年入選我們的榜單,小熊駕到于2021年9月完成A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坤言資本、雍熙投資和星納赫資本,目前融資金額未被披露,從工商信息變更來看,這三家公司共占約13%的股權。

    公司成立于2017年,主要產品包括新奧爾良烤翅腌料、面包糠、燒烤蘸料等,多以腌料、干料、蘸料為主,對應的烹飪方式分別為烤制、炸制、燒烤等。從產品矩陣上來看,小熊駕到的用戶群體偏向有烹飪基礎的家庭場景。我們認為2021年小熊駕到無論是從銷量的增長、對線上的投放、線下渠道的布局、供應鏈建設都值得我們關注。

    目前公司的主要銷售渠道依然為線上,從天貓旗艦店的整體銷售數據來看,2021年小熊駕到的年銷售有達到5000萬左右,小熊駕到也加碼了抖音電商的投放,從抖音上的銷售數據來看,一些較為經典的SKU,例如新奧爾良烤翅腌料、面包糠等產品的月銷售額均為百萬級,綜合來看抖音上的年銷售額可以達到幾千萬的量級。小熊駕到從今年3月開始布局線下渠道,目前已經覆蓋整個華東、華南和西南地區,進入永輝、麥德龍、盒馬等KA商超,實現商超覆蓋3000+。

    供應鏈方面也是小熊駕到的最大競爭優勢之一,小熊駕到在2021年的產品依然由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校雋勇名下控股的另一家食品制造業公司山東頂源食品有限公司生產,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已在2021年10月已建成自有工廠,可滿足品牌全線生產需求。

    小熊駕到于今年上線方便意面產品,并且快速的在線下渠道進行鋪貨,產品在終端商超已經突破1000+,但在公司官網中的快烹即食品類除了意面外,還有披薩、魚片等產品,但是目前還未在線上渠道看到相關產品。可以看出,小熊駕到在向方面速食領域布局也是為了進一步擴大消費群體,收獲更多便捷烹飪有需求的消費者。

    在過去兩年的發展中,小熊駕到的發展速度十分值得我們關注。但是目前小熊駕到的產品為相對傳統的復合調味料,并沒有做太多的創新。若想要進一步吸引年輕消費人群,那么品牌還需要在產品上找到更多的差異化優勢。

        點滋味

    隨著復合調味品的消費從餐飲烹飪轉向家庭烹飪,也給到許多創業公司入局的機會,加點滋味就是在這個階段抓住C端市場的入局者之一。加點滋味成立于2020年9月,產品至今已經上線一年,我們認為2021年加點滋味值得關注的點包括:1、品牌在產品上的開發思路比較創新;2、品牌特色明顯,顧客群體更加的年輕;3、作為一家依然處于早期的公司,對于線下的布局的鋪設比較快速。

    在傳統的調味品賽道,C端的產品多以家庭為單位,真正面向年輕群體,能解決一人食的產品幾乎不常見。加點滋味則針對這樣的場景切入了調味品賽道。加點滋味在開始搭建團隊時,就決定了品牌之后的平臺化打發,走爆款產品路線,所以品牌的第一個產品系列鎖定了佐餐醬,以厚切大粒牛肉醬切入這個用戶基礎較高的市場,并且獲得了第一波用戶。隨后品牌沿著中式復合調味料的矩陣進行產品開發,以數據驅動,挖掘餐廳或外賣中的爆款風味,推出風味湯底、缽缽雞調味料、蔥油醬等多個產品系列,并且產品多為小量包裝,主打一人食場景,解決了許多年輕消費者的烹飪痛點。

    加點滋味的產品以代工廠模式生產,目前已經積累有山東、四川、福建等地近百個工廠資源。據稱加點滋會將團隊掌握的行業或消費者洞察分享給最合適生產的工廠,這樣的溝通模式也可以為復合調味品的新風味帶來更快速的創新。

    從天貓旗艦店和抖音的銷售數據來看,今年加點滋味的線上營收達到了千萬級的份額,線下渠道方面,加點滋味側重針對線上訂單較為密集的華東與華南地區。上線9個月,加點滋味已經鋪設盒馬、永輝、大潤發、Ole、Blt、便利蜂等核心KA的點位,并針對不同渠道進行產品體系差異化開發。

    作為一家新銳調味品品牌,加點滋味的發展很值得我們關注。不過加點滋味選擇了面向年輕消費者群體,這類人群通常來說更喜歡嘗試新鮮事物,長期來看在復購率上可能不如傳統的家庭場景用戶。對于加點滋味來說,在開發新產品的同時,也需要進一步的打磨自己的拳頭產品,獲得自己的高粘性顧客群體。

        美鑫食品

    與前面幾家不同的是,今年我們還關注到一家面向B端的復合調味品公司美鑫食品,公司于2021年6月完成數千萬人民幣的A輪融資,投資方為金鼎資本,根據工商數據顯示,金鼎資本占有8%的股權。

    美鑫食品成立于2013年, 是長三角地區優質的復合調味品供應商,專注于中式湯汁、醬料、火鍋底料、魚料等復合調味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定位為“湯汁醬料新一代調味品領導品牌”。目前公司主要聚焦于B端,已與上萬家餐飲客戶達成緊密合作。

    美鑫食品自2017年建設全新工廠,2019年全面投入生產,擁有20余條生產線 ,100人研發團隊,占地面積近5萬平方米,年生產總量可達10萬噸。同時,美鑫食品重視研發,先后設立上海李鮮記味道研究院、美鑫味覺實驗室,北京技術中心等機構,累計研發2000余款味型,擁有國內最大的味型庫之一。2020年,公司還推出了B端品牌小鳳鮮,以火鍋調料為主,賦能中小型餐飲企業

    美鑫食品值得關注的點在于,僅用不到10年時間就建立起了較高的資源壁壘和技術壁壘,在口味研發上的深耕,讓公司擁有獨特的競爭優勢,同時可以賦能其他創業型調味品公司,提供不同的風味解決方案,推動行業的發展,在行業中也十分具有風向標意義。

        VEpiaopiao

    創立于2013年的調味料品牌VEpiaopiao的增長路線與當下的許多新消費品品牌有些不同。公司從創業至今未曾獲得過外部投資,而是通過公司自身資源增加銷售和擴張,從幾個SKU做到了近百個SKU。我們認為2021年VEpiaopiao值得關注的重點是:1、目前在天貓渠道已經發展成較頭部的西式調味品品牌;2、品牌對于私域運營的搭建已經較成熟;3、2021年品牌的銷量增長較快。

    在品牌創立初期,VEpiaopiao調味醬料絕大多數為手工制作售賣,之后由于業務量持續上升,遂轉型為工業化生產,目前全線產品采用代工廠模式生產。目前品牌主打西式復合調味料,產品線包括醬料、研磨調料以及香料。產品強調在生產過程中不主動添加防腐劑、色素、增味劑。VEpiaopiao的醬料產品命名采用數字排序的方式,例如第一款產品為01號黑胡椒醬、第二款為02號照燒汁、第三款03號花生醬等以此類推,部分產品還會與KOL進行跨界聯名的方式進行推廣。

     由于產品的保質期相對較短,VEpiaopiao在供應鏈端多采用小批量多批次生產方式,這樣的方式雖然可以靈活的變換需求,并且對庫存空間的要求較低,但是卻不利于與工廠議價降低生產成本。

    經過多年的探索,VEpiaopiao在用戶運營上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品牌持續創作原創食譜,對應小資品味、懶人快手、自律減脂、新銳風味等不同場景。通常來說,日常西餐的做法相對簡單,醬料在西餐中往往又扮演比較重要的角色,品牌上在食譜上進行創新,也可以帶動產品的銷售。

    2021年VEpiaopiao還上線了400+食譜的微信小程序,這也受益于之前的創作積累,優質的原創內容也可以使得品牌進一步得到用戶轉換,對于品牌來說,也是一種低成本高回報的營銷方式。從今年的天貓旗艦店銷售數據來看,VEpiaopiao達到近3000萬的銷售份額,照比去年增長了45%。

    目前在調味品市場中,還沒有出現一家全線主打西式復合調味品的創業公司,VEpiaopiao通過過去幾年的積累,如今已經成為了線上較為頭部的西式復合調味品品牌。但是目前VEpiaopiao還并沒有進駐線下渠道,對于C端調味品公司來說,線下是很重要增長渠道。若VEpiaopiao有成為國內西式復合調味品巨頭的野心,那么全渠道的拓展、供應鏈上的建設以及產品的迭代都需要進一步的發力。


    爆料、投稿、采訪:15882441455(微信同號)
    一經采用必有重酬






























    原創文章,作者:第一食品資訊,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4480.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月27日 11:02
    下一篇 2022年1月27日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