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星巴克驅趕民警事件還未落幕,星巴克再次漲價便登上了網絡熱搜。值得注意的是,這已經是星巴克第二次漲價了。
無獨有偶,消費者便發現麥當勞也漲價了,豬扒、火腿扒都漲了1元。肯德基客服也表示,部分餐廳會根據地區情況漲價,并且去年12月27日有一個菜單全國統一漲價,系成本原因。
根據瑞幸咖啡內部人員表示,去年12月,有數百家門店的外送飲品和自提飲品在原有價格基礎上上調了3元左右。2019年2月進入中國市場的加拿大國民咖啡品牌Tims也對價格進行了調整。
據不完全統計,近4個月來,國內已有3家連鎖咖啡品牌、2家連鎖餐飲品牌調價。
而這,還不是2022年的第一波漲價潮。早在2022年的元旦前后,國內餐飲就已經經歷過了一波漲價潮。
首先是麥當勞的集體漲價,巨無霸中套餐38元、麥辣雞腿堡中套餐現價35.5元、板燒雞腿堡中套餐35.5元,號稱最實惠套餐的麥當勞“隨心配”亦漲價0.9元,引得一眾網友紛紛哀嚎。
1月5號,茶顏悅色宣布5年半來第一次漲價,奶茶產品大部分普調1元。海底撈旗下多個快餐品牌更是全面“漲價”,“拋棄”9.9元低價引流策略。
接二連三的漲價,讓人很難不想起疫情剛爆發后2020年那波令人心有余悸的漲價潮,也為剛剛過去不久的新年喜慶氣氛,蒙上了一層陰影。
這輪番上演的漲價現象,也讓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這樣的漲價之路到底還要走多久?疫情背景之下,餐飲品牌們除了漲價,真的沒有其他路可以走了嘛?
2020年,海底撈就因為漲價被罵上熱搜。最后,海底撈不得不發致歉信,稱漲價是公司的錯誤決策,向顧客致歉,并且菜價恢復至疫情前的標準。
那次漲價對海底撈品牌影響極大,時至今年海底撈宣布關店300家時,有業內人士就稱,2020年的漲價給海底撈埋下了口碑崩壞的隱患。
餐飲不同于其他行業,消費者對價格特別敏感,可能漲個幾毛錢就會被發現,并且非常反感。
因此,雖然商家具有“定價權”,但是如果想要通過漲價來轉移成本壓力,消費者同樣也有“拒絕接受”的權利。
漲價不僅意味著消費客群的流失,而且會明顯損害消費者的消費熱情和品牌認同度。一味的漲價,絕不是餐飲品牌的好選擇。
不久前,剛上市三個月的“餐飲供應鏈第一股”千味央廚就官宣提價,對部分速凍米面制品的產品促銷政策進行縮減或經銷價進行上調,調價幅度為2%-10%不等。
而它是肯德基、必勝客、 華萊士、海底撈、真功夫、九毛九、呷哺呷哺等餐飲巨頭的半成品供應商。
食品配料龍頭企業佳禾食品去年也宣布提價,它擁有植脂末、奶基底、植物蛋白、固體飲料等產品,合作商家包括蜜雪冰城、茶百道、古茗等。
除此之外,餐飲業在去年年末先后經歷了蔬菜漲價潮,豬肉價格反彈,就連油鹽醬醋也開啟了“漲價模式”。
2021年10月中旬,海天味業就率先宣布提高價格,將旗下醬油、蠔油、醬料等部分產品的出廠價格提高到3%-7%之間。
在隨后的一個多月內,李錦記、恒順醋業、安井食品、海欣食品、涪陵榨菜、三全食品等企業接連以原材料、能源、運輸等成本持續上漲為由,宣布對部分產品進行不同程度的提價。
而比起原材料漲價,更令人頭疼的還有占大頭的人力成本,這個雷打不動每年至少漲一次,特殊情況漲兩次。疫情防控稍微好點之后招不到人了,人工又猛漲。
還有逐年遞增的房租,就連員工宿舍費用每年都漲,加上設備更新、水電燃費等等。這些都是消費者看不到的隱形成本,通通都在逐年上漲。
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不漲價硬抗到底,顯然也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不管如何,疫情之后,從歷史看到能彎道超車擴大規模的連鎖企業,一定是將性價比作為首要變量。比如,喜茶反其道行之降價,以此來收獲口碑并收割中端消費市場。
顯然喜茶的降價直接加速了行業洗牌,中端茶飲市場的大部分品牌并沒有充分的護城河來與之開展價格戰。
在飆升的原材料、高昂的租金、水漲船高的人力成本等因素下,中端茶飲市場的眾多品牌都深陷在毛利率和單店坪效的較量泥潭中。
疫情反復不確定性之下,消費者的信心
和錢包都下來了,只有符合
性價比,顏價比、心性比
的品牌才能繼續搶占消費心智,否則反之。
優衣庫、吉野家、丸龜制面等品牌的崛起,就是抓住了日本經濟泡沫后消費下滑的機會,逆勢成長為品類冠軍,甚至開到全球。
漲價只能解決短期陣痛,不漲價難以活下去,餐飲品牌們該怎么辦?
小編認為,面對如今這樣的嚴峻形勢,要想真正解決問題,就必須從以下幾個角度重拳出擊:
對于餐飲企業而言,供應鏈猶如企業的生命線,擔負著幫助企業降本提效的重任。企業只有擁有了優質、高效的供應鏈,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最核心競爭力。
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猶如供應鏈“試金石”,讓供應鏈體系優異、韌性強的餐飲企業在危機中更有底氣和信心與消費者“共同進退”。
以火鍋品類為例,國內知名連鎖餐企如呷哺呷哺、海底撈等依靠供應鏈逐步建立起自身的盈利護城河。
而麥當勞能夠逆勢推出“隨心配1+1= 12”等優惠活動,正是依托了其完善且成熟的供應鏈體系。
疫情之下,雖然中產消費者已經在“節衣縮食”,消費降級態勢明顯。且2022年全年的經濟基本面都不容樂觀,消費持續萎縮可能將進入一個常態化階段。
在理性的消費社會,人們往往更愿意追捧更高性價比、更高價值的商品。這對主打“性價比”的剛需餐飲而言,無疑是一個春天。
具有高性價比的菜品品類,比如目前熱度很高的小吃小喝品類,必將受到剛需消費者的熱烈歡迎。
且根據貝恩公司發布的《2021年中國奢侈品市場報告》,2021年,中國個人奢侈品市場規模較2019年實現翻番,預計2021年同比增長36%,達到近73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710億元)。
富裕者因為擁有更多的資產,消費能力非但沒有被削弱,而且還得到了增強。
品牌如果能夠找準自身品牌的定位,找到品牌與高端需求的切合點,研發出符合高端客群口味的新菜品及服務體驗,或許能為品牌開辟一個不一樣的未來。
美團數據顯示,在堂食商戶中,提供小份菜的商戶數及小份菜菜品數量同比增長均超過50%;在外賣方面,在美團平臺上線小份菜的商戶數較去年同期增加近40%,線上總銷量較去年同比增長超過56%。
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可小份菜,越來越多的商戶加入到售賣小份菜的行列。小份菜成為了既可以幫助消費者降低消費成本,又能夠巧妙的讓商家實現漲價的絕佳方式。
不斷面臨成本增加,競爭對手搶客源,非常難,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保證品質,不斷推陳出新,最重要的是精細化運營向管理要效益 。
同時,餐飲品牌們還可以用熱門的小份菜產品做引流,適當加入小吃、飲料等高毛利的產品,組合銷售做成實惠套餐,讓顧客覺得物美實惠的同時,也能餐品品牌的利潤。
俗話說,山不過來,我們過去。在這個時期,餐飲企業需要打通線上線下的全渠道,建立自己的私域流量,始終與顧客保持連接。
如果用一句話來定義“私域流量”,那就是能夠自主掌控并反復利用的流量,與其說是“流量”,不如說是“留量”。
小程序、公眾號、微信群、小紅書、抖音都玩起來,即使開始的時候粉絲很少,但現在每一個顧客都需要珍惜。
在這個方面,麥當勞不僅開發了自營的app,而且充分利用了線下門店場景,通過門店點餐程序引導用戶進入社群,想方設法做大“會員基數”。
同時,通過不斷更新的社群專屬福利以及抽獎活動,發掘消費動機和消費需求,提高了顧客的“復購頻次”。
后疫情時代,私域流量是道生存題,而不是選擇題。“流量”在門店,只有把門店帶來的“私域流量”價值最大化,才能直接觸達用戶、有效促進轉化和復購,實現更低成本的精準獲客。
在這方面,餐飲巨頭們已經做出了示范。比如海底撈火鍋,就利用了自身品牌的影響力,推出了一系列火鍋底料。
擁有零售基因的霸蠻,則直接進軍直播領域,創始團隊親自做線上直播。直播已成為餐飲業重要的品宣和銷售渠道。
西貝莜面村除了上線功夫菜外,更是直接上線自己的購物小程序—西貝甄選,在線售賣優質食材和高品質廚具。
另外,企業除了苦練內功,提升產品的品質、服務質量的同時,還應多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去考慮,例如提供兒童餐,免費贈送口罩、免洗液等,多打溫情牌,培養忠實顧客。
面對著食材持續漲價及中產消費降級等危機,餐飲人需要做的是絕不是一味漲價,而是積極面對現實,在危機中尋找機會點,等待疫情之后的爆發時機。
有業內人士認為,從經營的角度考慮,幅度較小的漲價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人力成本等方面都較高的當下,許多餐飲品牌確實出現了“關店潮”,眾多品牌都在思考如何進行可持續發展,邁向更廣闊的市場。
產品才是品牌永遠的“王牌”。無論漲價還是降價,品牌依舊需要從產品本身出發,研發出消費者愿意為之買單的產品,通過獨一無二的創新,才能以此來維持品牌的長久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