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6.2020
導讀:從至暗時刻,到百花齊放,中國本土快餐品牌未來可期。
本文2319字;需7分鐘閱讀;閱讀建議:先收藏后細讀
01
中式快餐的機會來了?
去年十月,中國烹飪協會發布了一份「2018年中國快餐企業70強」榜單,其中肯德基、麥當勞、漢堡王排包攬前三名,而中國本土快餐品牌卻只能排在后面。
這份榜單一時間引起了眾多網友的注意,中式快餐干不過洋快餐的老問題又再次被吵上了熱搜。甚至有網友調侃道:看到這個榜單我氣得渾身發抖,大熱天的全身冷汗手腳冰涼,這個社會還能不能好了,中國本土快餐何時才能真正的站起來?您別說,跨入2020年以來,讀sir發現,不論是中式快餐行業本身的聲音,還是外界談論中式快餐的聲音,都正在變得越來越多。從疫情最嚴重時期老鄉雞創始人手撕聯名信,之后又以簡易發布會出圈;到海底撈旗下快餐品牌「十八汆」、「撈派有面兒」被曝光;最后還有西貝莜面村公布將孵化子品牌「弓長張」再試快餐賽道,并且同時還入股「小女當家」做兩手準備……這還只是通過媒體大肆報道,我們能看到的冰山一角,海面之下,還潛藏著不少老牌本土快餐品牌。比如最近剛剛公布獲得紅杉中國基金數億元人民幣投資的鄉村基,1994年發源于我國西南地區,如今已成長為國內的大型中式快餐直營連鎖集團,集團旗下兩大品牌鄉村基和大米先生,門店數量總數已有近1000家;以及以低價出名的華萊士,這個靠“山寨”洋快餐起家的本土快餐品牌,如今幾乎充斥著每一個大牌餐企瞧不上的十八線小城鎮,全國門店數超過肯德基和麥當勞足足三倍。除了以上這些,真功夫、味千、德克士等國產快餐品牌也早已在國內埋下了深厚的群眾基礎,更別提那些無門無派卻又深深刻在中國人骨血里的街邊小店了。一時間,中式快餐行業似乎充滿了蓬勃朝氣,但誰又能想到,直到前幾年,整個中式快餐行業都還陷在進退維谷的僵局中不可自拔?1987年,中國大陸第一家肯德基店在北京開張,三年后,麥當勞也緊隨其后,進入中國。這兩個品牌的出現,給當時國內的餐飲行業普及了“快餐”這一概念,也將“標準化”和“連鎖化”帶進了中國餐飲行業。
自此,中國本土的快餐品牌開始覺醒,并相繼出現了一系列快餐品牌,真功夫、72街、紅高粱等中式快餐品牌都是由此誕生。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這些品牌很快就發現自己開始跟不上消費者的節奏了。有的品牌逐步放緩腳步,甚至有的頭部品牌還一度停止了擴張。比如真功夫,2011年提出3年內擴張1000家店計劃,但在2015年6月18日,其創始人潘宇海卻對外宣稱,真功夫的戰略規劃將有所變更,不強求開更多門店,至今擁有607家直營店;而1996年在深圳成立味千拉面也是如此,一開始因為依靠標準化和工業化的運作快速擴張,2000年提出千店計劃,但2011年“骨湯門”爆發后,開店速度也急劇放緩,自此步入長達數年的“黑暗時刻”,至今累計門店718家,截至2018年8月31日,味千中國收盤報3.30元,較2011年股價高位處,已跌去約八成……
2012年前后,涌現出了以黃太吉、西少爺、遇見小面等為首的新型中式快餐,他們的產品大多以地方小吃為主,在模式上則利用互聯網社交平臺,大打營銷牌,在短時間內將品牌的知名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這些中式快餐中的變革者,只迎來了曇花一現般的輝煌,以打造網紅的方式打造一個品牌,這種模式的弊端實在過多,也過于致命。遇見小面、西少爺等,相繼因品牌內部的經營問題而無力擴展放緩腳步,而“鼻祖”黃太吉更是自2016年起,接連閉店,直到去年徹底倒閉,并且因拖欠貨款被法院列入失信人被執行名單。一系列的消極消息襲來,眼看著本土快餐品牌頹勢越來越明顯,不少餐飲人都深感中式快餐到了“至暗時刻”。國內本土快餐品牌,在經歷了長時間的混亂發展,以及此次疫情的嚴重打擊后,居然神乎其技地迎來了轉機。首先,包括快餐在內的所有餐飲業,與經濟周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2001年至2018年,我國GDP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呈現一定幅度的增長,餐飲業整體也呈現上升趨勢。而自2008年經濟增速放緩后,餐飲業收入增速也出現下滑。相較于GDP增速,餐飲業收入增速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變化關系更為密切。疫情后,很多餐飲人想象中的報復性消費沒有出現,相反,老百姓開始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但人是鐵飯是鋼,平時的溫飽問題還是要想辦法解決的,因此消費者開始更加注重餐飲消費的性價比。正是瞅準這一點,海底撈相繼推出了號稱9.9元能吃飽的「十八汆」,以及2.9元就能吃碗面的「撈派有面兒」。
▲「撈派有面兒」價格表(圖片來源:撈派有面兒微信公眾號)另外,快餐的標準化以及食安問題,也是消費者們關注的重點。尤其是在如今疫情反復的情況下,分餐制、公筷公勺制度已經被各省衛生部門提上日程。雖然我國古代處于封建社會時期,貴族階層曾使用分餐制,但普通人一直以來都是共食制的忠誠擁躉。我們中國人認為,共食可以拉近親人朋友之間的感情,許多文學作品中也以“同吃一口肉,同喝一壺酒”來表達非同尋常的關系。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洋快餐來到中國,這種令國人感到新鮮的餐廳以干凈舒適的就餐環境和與中餐截然不同的飲食樣式征服了食客。隨后,參照洋快餐出現的中式快餐,也采取了個人套餐化的配餐模式,順勢將分餐制推向男女老少的日常生活。特殊環境下,這種相對衛生,且能有效抑制疾病傳播的優勢,也給目前中式快餐的發展提供了動力。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越來越多的中式快餐品牌開始學著“自我革命”。比如真功夫一邊關閉業績不佳的門店止損,一邊又在嘗試開發更加豐富更有品質的新店自選模式;老鄉雞學會了利用互聯網話題傳播,積極出圈,克服地域性問題,走出舒適圈開往全國;鄉村基則在一直都在嘗試靈活的商業模式,在各個區域打磨不同商業模型,有外賣專門店模型,社區店模型;檔口銷售模式等、同時做到產品極致性價比,并不斷優化運營效率……換言之,一個行業是否能夠興盛,除了外部市場的客觀原因,品牌本身窮則思變的意識,也十分重要。
你平時最常吃哪個品牌的快餐
在評論區嘮嘮唄~
本文作者:小白
轉載、商務合作請聯系微信:bidu0001
大家都在看(狂戳下圖)
↓↓↓
丨乘風破浪的粽子們
丨海底撈是怎么一步步爬上餐飲金字塔頂的?
丨東北面包大王失足上海灘
丨餐廳到底該不該收茶位費?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人必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5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