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板講述了自己合伙開店的經歷,現在騎虎難下:
老陳你好,一直想用文字記錄下我的第一次投資經歷。現在回想起來,還是自己太稚嫩了,想法太簡單了。不過,總的來說,這也算是人生中的一次成長經歷吧。
先說說我的情況吧,我在沿海的二線城市生活,房價奇高無比,我們四個好兄弟,各自從事著不同的行業,有做物流的、有做進口酒商的,有體制內的,這些年來大家一起經歷了很多事,我們四個人彼此互相信任互相支持。這一兩年來,大家覺得時機到了,可以整合點資源一起做點什么事。我們陸續從各自身邊的資源入手,想尋找一個可以共同投資,長期發展的事業,于是我們成立四個人的一個小團體一致對外尋找項目。
今年,我們陸續過濾了日式烤肉店、螺螄粉店,金屬硅工廠等一些項目,要么覺得項目太大,要么就是合作的基礎不好,先后都放棄了。直到過年后,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們認識了已經在我們當地開了四家面包烘焙店的L老板。這個面包店項目開始進入我們的視野,說實話從外表上看,項目是不錯項目,定位是社區店,醒目的店招設計,現場制作烘焙,定價較為合理,像主打產品帶黃油的菠蘿包賣一個7塊5,面包口感也算不錯。通過初步觀察以及面包店老板自己的闡述,她這四家面包店的盈利情況都很不錯,最差的也在10個月內能收回成本,最快的不到半年時間,單店日現金流水都有1萬多左右。
我們開始進一步和老板討論合作或者加盟,可能項目也才開了四家店,規模還不大,老板一開始并不同意加盟,那怎么辦?最后幾次協商之后,老板可能也看到我們團隊的誠意,同意以合伙的形式嘗試著開始第一家店的合作。選址選了好幾個地方,好事多磨,看中的店鋪要么沒有三相電,要么不夠理想,斷斷續續找了兩三個月。到了四月份老板找到了一家她認為不錯的店面,面積90幾平上下兩層,月租金3萬2。新店也采取現場烘焙,不過不同的是為了減少人工成本,提高效率,新店不在自己店里做面包胚,而是由老板的其他自營店鋪統一制作好后進行冷鏈配送,到新店后再由師傅現場加工烘焙。我們以售價四折向老板其他自營店鋪結算。
那時候大概是四月份,由于覺得老板人也算干脆,我們的合作進程很簡單,沒有過多的計較,合同也是格式合同草草簽約,第一家店我們出資50萬,占單店49%的股份,品牌屬于老板個人持有,與我們沒有任何關系,未來盈利或者虧損就是按股比各自承擔或者享受分紅。說白了合作模式就是我們出錢,老板出技術出管理,我們屬于資金型股東,平時不介入管理,現在想想哪有這么簡單的投資,這么好的事?
5月12日,第一家合作店也是這個品牌面包店的第五家分店在我們這里一個還算蠻熱鬧的商圈開業了。面包店是我們小團隊第一個項目,大家都很興奮,不遺余力的通過自己的渠道、方式、資源為這家店宣傳營銷。
一個月后,同樣的合作模式,我們以30萬的出資占比30%又在另一個熱鬧商圈開了第二家合作店鋪。第二家店是開在一個非常熱鬧的街區,周圍有5家烘焙店,競爭白熱化,但老板對自己的產品有信心,覺得可以分到一杯羹。
店面不大,店租1萬多,我們沒啥經驗,一切都聽她的。她的建議我們基本都同意,一開始可能有我們這些股東的加持,面包店的生意還算不錯,熱熱鬧鬧的開業了。L老板傳達給我們的也是偏向樂觀的感覺,可惜好景不長,遇到了時不時冒泡的疫情,加上六月七月我們這個城市連續下大雨,又是學校暑假,人流量驟減,對面包店生意影響巨大,每個月都出現了虧損。
八月九月有了月餅的銷售加持,面包店算是只能基本持平或者微虧。老板越做越沒信心了。在她看來,她其他四家自營店都還可以,就是新開的這兩家合作店銷售數據一直上不去,國慶前找到我們團隊說了實際情況,她說接下來10月又是新一季度的開始,要交店鋪租金了,她想嘗試移店試試,希望兩間都關了,再重新用店面的轉讓費和一些剩余資金在找個點試試,我們團隊不同意。
老陳,你說我們是及時止損還是再繼續堅持下去?總的來說我們是不希望再繼續往里面砸錢,畢竟短短幾個月,80萬折騰進去了,看不到任何希望。現在的運營模式,虧的錢都是我們投資股東的錢,對L老板沒有任何損失。如果堅持開下去,接下來再虧損L老板也是要承擔的,她建議移店相當于她又不用投錢,還能用剩余的錢又有了一次試錯機會。我不知道這樣下去是對是錯。這樣的合作模式是不是注定走不長遠,因為很多東西我們無法知曉,只能靠老板人品。
以上是老板的遭遇。各位投個票吧,你覺得老板應該怎么做?留言區也說說你的理由。
明天再說說我的看法。
原創文章,作者:開店筆記,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61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