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如才識,不日進,則日退。
——左宗棠
年關將至,餐飲界的競爭眼看要進入白熱化,各家老板確實要多花心思在營銷上玩兒把大的了。有個名詞叫“病毒營銷”,耍得對路確實能給餐廳帶來大把生意。
那么,美國同行們是怎么做的呢?前不久,知名餐飲媒體 Eater 采訪了紐約等地成功實施過這一策略的餐廳及營銷機構,并撰文總結了他們的經驗,值得一讀。
本文2885字;需8分鐘閱讀;閱讀建議:先收藏后細讀
一、“病毒式”概念的興起與演變
由最初指代的文化傳播方式,到后來成為“傳播速度”的形容詞,再到如今成為“一夜瘋傳”的同義詞, “病毒式傳播”這一概念存在的時間之長,跨越之久。但這個詞從始至終都是一個中性的形容詞。
就目前來說,速度要達到多快、受眾要達到多少才能被稱為“病毒式傳播”,還沒形成統一標準。換句話說,是否構成“病毒式傳播”全憑眼見,并且見仁見智。
不過對于餐飲從業者們而言,只要能摸透爆款菜的特征,就能勝券在握了。
▲ 風靡一時的壽司甜甜圈 圖片來自 businessinsider.com
二、當“制毒”成為一個產業
1.病毒式傳播背后的邏輯
大多數對“病毒式傳播”的研究都聚焦于網絡的重要性。2012年《科學報告》的一項研究表明,信息傳播是通過“信息串聯”,即“網絡擴散”來傳播的。
在典型的人際關系網中,每個人(節點)都與他人有關系(鏈接)。這種關系可能是一對一(比如金·卡戴珊與其夫坎耶·維斯特),也可能是一對多(比如卡戴珊與其兄弟姐妹)。
至于所謂網紅或名人,體現在網絡上就是指那些“一人牽動千百人”的人(比如卡戴珊與其粉絲,以及媒體與其受眾)。這類人只要一開金口,成百上千甚至成千上萬的人就會瞬間獲悉。
自然地,這類人的網絡越大越有奇效。雅虎 2012 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大多數人都是從一個源頭直接獲取“帶毒”信息,而不是像之前認定的那樣,這類信息真就像病毒一樣,擁有多種“傳染源”。
當然,對餐廳而言,若想在社媒上一炮而紅,不能僅靠那些網紅。
首先,你的創意必須夠硬,也就是所謂的“自帶病毒”;
然后,套用伯杰提出的“STEPPS 瘋傳六原則”:你要圍繞菜品講一個色香味俱全的故事,要讓它具備實際價值,要讓它喚醒人的情感。最后,你還要為病毒的爆發搭配一個“觸發器”(譬如,來段錦上添花的音樂視頻)。“我們做過大量研究,結果表明:具備上述特征的事物往往能實現高度共享”,伯杰說。
2.病毒傳播延伸出的產業鏈
2016 年,食品攝影師兼餐廳營銷人迪倫·波克與人合作創建了 Front of House,專門為餐廳提供社媒營銷方案,如今其服務主要涵蓋配方開發、Instagram 攝影和各類創意活動等。
在對年輕人尤其是千禧一代做過深入研究的基礎上,他把父親老波克的美食理念與自己異想天開的創意相融合,最終幫助許多餐廳開發出了腦洞大開的招牌菜。加上 Front of House 有自己的人脈圈(網紅)且對這一圈子維護得當,每次召喚都有“大神”響應,所以找來合作的餐廳是越來越多了。
社媒營銷這一方式的出現正在顛覆餐飲界傳統的推銷方式。“《紐約時報》過去是美食評論的中心。”波克說,“但現在網站有了,網紅有了,(餐飲從業者們)入局內容創作可比以前容易多了。”
▲ Afters Ice Cream 的作品 圖片來自 kirbiecravings.com
三、網紅們的興起
加文和凱倫是來自德州奧斯汀的一對夫婦。原本他們只把 Instagram作為一項業余愛好,但在積累了數萬名粉絲后,他們突然成了很多商家眼中的香餑餑。除了常被各大餐廳請去吃免費大餐外,他們還常收受各類贊助費。
不過之后,這對夫婦會在新貼中標注“廣告”或“贊助”等字樣,比起許多“同行”還是要實誠得多。
如今,他們已經不再開夫妻店了。而是雙雙加入了代理機構 Foodie Tribe。該機構由凱蒂·科菲爾德于2015年成立,目前據說已簽下 1000 多位網紅,專門為包括紅龍蝦和麥當勞在內的品牌服務。
創始人凱蒂說,有時餐廳找上 Foodie Tribe 并不是為了追求病毒效應,而是要找到某位特定的網紅,然后順藤摸瓜打入這位網紅背后的特定消費群體,最后在其中進行培植與收割,“放長線釣大魚”。
一方面,這些商家有權決定給網紅的報酬;另一方面,網紅們也越來越會掂量自己的身價了。一旦粉絲超過了2萬,有人就會索要創作費;有些懂行的商家會爽快地掏腰包,有些則不樂意。不過無論如何,給 Foodie Tribe 的錢是逃不掉的,并且約見的網紅越多,給 Foodie Tribe 的牽線費就越高。
▲社交網絡上擺拍出來的網紅美食
四、實例說明
威廉·沃納在舊金山開了家甜點店:工匠與狼。一次偶然的失敗出爐了一款爆漿蛋黃瑪芬,在將其改良后,工匠與狼火遍全城;
愛麗絲·里奇曼的冰淇淋店 Shock Ice Cream 在漢普頓開了 15 年,一直不溫不火。后來她推出了一款以炫彩棉花糖為裝飾的“軟甜萌”,結果風靡一時;
達倫·王本人并非專業烘焙師,所以他完全沒想到,他那款以日式甜品為藍本的雨滴蛋糕會當真像暴風雨一樣席卷 Facebook 和 YouTube;
這些出品人們都說,上述爆款均為自家原創,他們沒聘請過任何顧問或機構來為自己出謀劃策。Eater相信這一點,同時也相信:在看似偶然的過程中,他們也學到了很多“制毒”經驗。
▲爆漿蛋黃瑪芬 圖片來自 i2.cdn.turner.com
當談到是否通過Instagram獲得幫助時,威廉·沃納大贊起社交媒體為他帶來的種種紅利,“每天你都會經歷:客人們進門后,對擺在面前的爆款視而不見,轉而問你‘這兒有爆漿瑪芬嗎,就是一咬就流蛋黃的那個?’這些人就是看了 Instagram、Facebook 或者 Twitter 后才來的。”
但他也明白,單一的產品無法持續地留住消費者,為了保住人們的熱情,他們選擇繼續‘揣摩上意’。后來推出了素食版的泡菜瑪芬,一周只做一次,從而又挑動了人們的興奮感,讓他們都愿意來嘗嘗鮮。
五、離不開的數據分析
只要策略正確,實現病毒式傳播并不困難。但要保持下去,就幾乎離不開另一手段了:數據分析。
如今,各行各業都要依據對用戶行為的分析結果來做商業決策,餐飲營銷界也不例外。比如前文提到的祖克曼,他在總結團隊領導經驗時就說:數據在公司服務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意義在于為特定餐廳鎖定特定受眾,然后吸引他們、追蹤他們、量化目標并且最后,還要用數據衡量自己是否達到了目標。”
而在這方面,Instagram 等無疑又成了祖克曼們的數據庫。它提供的賬戶數據——包括某帖有多少用戶看過、喜歡過或評論過等——都大有用處。說不定大家就可以從類似數據中洞悉趨勢、并嗅出下一個爆款的基因。
你覺得國外的網紅餐廳與國內的有什么區別?
歡迎在評論區寫留言,與我們互動討論!
本文作者: Vince Dixon
來源:Eater
翻譯:虎嗅網,略有刪減
轉載、商務合作請聯系微信:bidu0001
————–End—–———-
品牌VI設計超值套餐,還不快來!??
————————–
推薦閱讀
點擊下列標題,閱讀更多干貨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人必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7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