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載自:正解局(微信ID:zhengjieclub)
就在這兩天,香港茶餐廳的龍頭企業翠華公布的2019年中期財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收8.38億港元,同比減少6.4%,虧損4450.2萬港元。
這也意味著,自2012年在香港上市以來,翠華首次虧損。
翠華的窘境,折射出香港茶餐廳的困境:從排隊如潮,到風光不再。
你有多久沒有去過茶餐廳了?
香港茶餐廳的誕生
談到香港美食,大多數人都會想到茶餐廳。
很多人不知道,茶餐廳是一個“混血兒”。1940年以前,香港沒有茶餐廳的概念。當時的香港,常見的餐廳有兩種:
一種是香港人開的“冰室”,主賣便宜的飲料和三明治等食品;
一種是高級西餐廳,售賣價格不菲的西餐。
1945年,二戰后的香港,經濟雖然蕭條,卻已經開始回暖,催生著巨大的消費潛力。此時,廉價的“冰室”無法滿足需求,高級西餐廳又過于昂貴,不接地氣。
香港人開始將兩者融合在一起,茶餐廳應運而生。
茶餐廳,可以視為香港風味的快餐。既供應早中晚三餐,又提供廣東人愛喝的早茶、英國人愛喝的下午茶,這或許就是“茶餐廳”一名的由來。
茶餐廳供應產品豐富、價格便宜、營業時間長,契合香港消費水平和工作生活習慣,因此大受歡迎,逐漸成為香港美食的代表。
從排隊如潮到風光不再
1990年代,香港茶餐廳北上,掘金內地市場。
第一站當然是廣州。原本就有吃早茶習慣的廣州人,對茶餐廳的接受度頗高。香港茶餐廳在廣州領一時之風潮,引發了本土茶餐廳創業潮。
2003年,廣州本地人梁國強創辦“表叔茶餐廳”后,“表哥”“表妹”等“親戚”品牌茶餐廳蔚然成風。香港茶餐廳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隨后,避風塘、新旺等港式茶餐廳相繼在上海開業。上海海納百川,對外來事物接受度頗高。
茶餐廳登陸上海灘后,引發消費者追捧,用餐高峰常常是一座難求、排隊如潮。
翠華的招股章程顯示,2007年至2011年,其在內地的銷售收入由25億元增至71億元,并借勢于2014年上市。
另有數據顯示,2011年到2016年,非連鎖茶餐廳的銷售收入從177億元增至650億元。
誰也沒想到,看似形勢大好的茶餐廳,在內地的勢頭突然一落千丈。
以翠華為例,擁有的餐廳數量比上市之前增長了2倍,但從2014年開始,業績便一路下滑。
2016年9月,杭州翠華餐廳關門歇業,翠華的股價由2013年5.75港元的高位,持續下跌至如今的0.41港元,市值縮水逾80%。
2017年10月,另一家香港快餐巨頭大家樂宣布全面撤出華東市場,剩下的門店固守廣東。
實際上,整個茶餐廳市場都不容樂觀。
美團點評發布的《中國餐飲報道(白皮書2017)》顯示,2016年茶餐廳數量由4110家下跌至3410家,店鋪死亡率為17%。
香港茶餐廳到底怎么了呢?
跟不上內地消費趨勢
對于虧損,翠華在財報中解釋稱,受香港大環境的影響。
香港擁有18000家餐廳,茶餐廳數量超過6000家,競爭可謂激烈。
眾所周知,香港的房租又貴,運營成本比較高,在本地人口增長有限的情況下,要想增加營收,只能寄希望于外來游客。
根據香港旅游發展局統計數據顯示,自1997年以來,內地赴港人次從1997年的236萬攀升至2016年的4277萬,增長超過17倍,香港餐飲業也獲得了飛速發展。
然而,最近幾年,“香港熱”逐漸退潮,內地旅客人數不斷下降,直接影響香港的旅游、零售和餐飲。
香港飲食業工會曾表示,香港餐廳“倒閉潮”已經到來。
特別是近幾個月,訪港旅客銳減,門店還經常被迫臨時關店,導致翠華的營收同比減少6.4%。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大環境影響的是香港茶餐廳的生意,為什么內地的生意也一蹶不振呢?
從數據上看,2019年翠華在內地的門店比2018年增加了4家,營業收入卻減少了10.2%。
這是因為內地急劇變化的消費市場。
中國是美食王國,餐飲業是競爭最激烈的行業之一。最近幾年,在資本的加持下,競爭越來越激烈。
新品牌方生方死,趙小姐不等位、黃太吉、很高興遇見你、雕爺牛腩、水貨等品牌紅極一時,卻又如曇花一現,歇業的歇業,關停的關停。
瑞幸從創立到納斯達克上市,只用了19個月,亦從側面驗證了中國餐飲行業變化之快。
市場在變,消費者的口味也在變。
與以前相比,消費者越來越愛吃辣了。火鍋店大行其道,以麻辣著稱的川菜更是在國內外攻城略地。
甚至連廣州人也愛吃辣了。《廣州城市餐飲趨勢報告》顯示,川渝火鍋成為廣州餐飲市場消費增長最快的菜系,訂單量同比增長超過313%。
在劇烈變動的外部市場面前,茶餐廳的反應有點慢。
香港茶餐廳進入內地之初,在運營、口味上頗具特色。時尚的裝修、開放式吧臺、卡座、暖色調燈光……香港茶餐廳總能使人眼前一亮,由此吸引了大批消費者。
但是,這種新鮮感的保質期很短。特別是內地消費者日益“重口味”,“糖水”風的港式餐飲有點“不和胃口”,還固守著菠蘿包、干炒河粉、絲襪奶茶等產品,吸引力自然就下降了。
2016年8月28日,杭州唯一一家翠華城西銀泰店正式停止營業,此前就有食客抱怨:
價格不低,產品單一,千年不變,基本都是主食,也不怎么營銷。100元左右的人均消費,放到上海自然不貴,但是在杭州還有點小貴。
簡單一句話,香港茶餐廳沒有跟上內地的消費趨勢。
茶餐廳背后的文化衰落
餐飲也是一種文化。
香港學者馬家輝曾多次強調:香港文化就是茶餐廳文化。可見茶餐廳在香港飲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正如茶餐廳的興起受益于香港文化的興起一樣,其衰落的背后,亦是香港文化的衰落。
我們80后這一代,是看著港片和TVB電視劇長大的。
港片港劇火遍大江南北的同時,也間接傳播了香港的流行文化與生活方式。
陀槍師姐、法證先鋒、古惑仔、阿飛正傳等經典香港影視劇里都有茶餐廳的身影。
這些港片港劇普及了茶餐廳文化,也培養了潛在的內地消費者。正如抖音帶火了西安的摔碗酒一樣。
現在,無論是港片,還是港劇,都已無法與內地影視劇相提并論。
以內地電影票房總排行榜為例,內地片、好萊塢電影雄霸榜單,已無一部純粹的港片。
百度指數顯示,自2016年以來,茶餐廳的搜索熱度持續下降,這與港片的衰落幾乎是一致的。
港片港劇的弱勢,削弱了茶餐廳的文化輸出路線。最新一代的90后、00后,沒有“港片情節”“TVB情懷”,茶餐廳對他們來說,只是普通的餐廳罷了。
去啥茶餐廳,火鍋不香嗎?
茶餐廳的重生之道
香港的未來,在于融入中國這趟高速發展的列車。
香港茶餐廳要想重獲新生,必須研究、適應內地消費者的用餐習慣。
全球范圍內,肯德基被麥當勞打得毫無還手之力,獨獨在中國內地狠壓麥當勞一頭,獲勝的秘密就是“本土化”。
香港茶餐廳還是多向美國肯德基學習吧。
本文授權轉載自:正解局(ID:zhengjieclub)。正解局,一個有見識、有深度、有誠意的時勢財經大號,華爾街見聞、雪球、螞蟻金服、世界經理人等10多家主流財經社區特邀入駐。每天全網閱讀超過100萬人次,在這里,穿透信息迷霧,正解中國成長的力量。
-今日互動-
香港茶餐廳還會持續衰落嗎?
歡迎大家進群討論
掃 描 二 維 碼 進 群 學 習 更 多 餐 飲 干 貨 如果您在餐飲店經營中遇到問題 歡迎在群里留言,我們將會為您解答~ 點擊關鍵詞,直達歷史精選 智掌柜攜手益劃聯合出品 Powered BY
原創文章,作者:米粒餐學院,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8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