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不好做,是當下餐飲人感慨最多的地方。據大眾點評數據,2016年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餐飲門店數量由2015年的59萬余家減少至57.6萬余家,呈現2.4% 的負增長。
即使活下來的餐廳也面臨不賺錢的尷尬,為此記者采訪了幾位業內人士,他們分享的控成本方法,或許有啟發意義。
01 店鋪鉚足勁也不賺錢
今年年初,曾被評為成都蒼蠅館子50強,以物美價廉著稱的青豆花鹽幫菜,因房租從1萬暴漲到4萬被迫轉讓,讓人唏噓不已。
100多平米的鋪面,除了要承受每兩年漲5%,以及房東見生意好坐地起價的房租壓力之外,每月還要支付3、4萬的人力成本,1萬多的水電氣。每月營業額必須20萬以上才不虧,這對青豆花來說是個極限。
像青豆花這類困囿于“四高一低”(房租成本和人工成本占了大頭)的餐飲店,全國還有很多很多。
單是房租,近10年來就上漲近4-5倍,有些企業門店的續租租金上漲達100%,甚至更高。一般來說,當餐飲企業房租占到營收的40%到50%,經營將非常難。
除了房租,人工成本也在加速上升。據統計,如今全國餐飲業從業人員的月平均工資為3000元以上,比2008年翻了近一番,而在上海更是高達3900元。
02 降低成本的3個戰術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控制成本的提前是不能犧牲品質,即不能偷工減料,不能以次充好,不能減少必要的工序。
那要怎么做呢?我們可以借用一些信息化工具,從產品結構和外部資源入手。
1.產品結構優化
即淘汰不盈利的產品,降低投出產出比較小的產品比重。這在餐飲業并不是新招,難就難在如何理解這個“不盈利”。
一方面體現在菜品低迷的銷售份額上,更新菜單淘汰“老品”是常見的手法。
一烤肉城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表示,他們一般每隔2-3個月左右更新一次菜單,更換6-7道菜,去掉點擊率很低,顧客看到幾乎不感興趣的菜品,而70天也是老顧客喚醒起的周期。
因為做煎餅需要人,炒土豆絲需要人,而且還有一定技術要求,卷餅還需要人來操作,非常麻煩。于是他們把這個去掉了,換成比較簡單的肉夾饃,只需要半個人就搞定,收益還更高了。
2.工具化管理
餐飲標準化實現程度,是餐飲企業連鎖擴張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涉及到管理標準化和產品標準化。后者由中央工廠預制半成品,不需要每個分店儲備廚師, 而且在采購和生產上也具備一定成本優勢。這里我們重點分析如何將產生成本的地方工具化,用清晰的表格或者信息化手段做記錄和分析。
拌調子熱干面掌門人大俠接受記者采訪時,分享了他們的方法。以牛肉熱干面為例,將產品按照成本拆減,并根據SOP(標準作業程序)計算出一份牛肉熱干面中,牛肉、芝麻醬、小料、味粉等的理論使用量,同時統計每天銷售的牛肉熱干面中這些食材配料的實際使用量。
按公式計算:成本率=實際使用量/理論使用量
如果成本率>1,意味著損耗大了,需要調整營運的標準來控制成本;如果成本率<1,說明員工操作上分量少了,給的不夠。
大俠告訴記者,表格一方面是監控營運成本,另一方面是監控員工操作的標準化。
3. 整合外部資源
如今行業分工越來越細化,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才是合理分配資源的方式,也是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的舉措之一。
龔偉的砂鍋店前陣子推出了新品重慶小面,這是一款和別人合作的產品,所有的原料都是由別人提供,店里只負責加工。
在他看來,很多產品自己做費時費力還費人工,不如與專業的品牌商建立合作關系,比如賣肉夾饃,完全可以用別人提供的餅,不需要自己雇打餅的師傅。
除了肉夾饃、重慶小面,這家砂鍋店最近又推出三款砂鍋魚,進一步升級這種合作關系。他們在店里單獨開辟出一個小廚房給合作方使用,來完成產品加工,而所需的原料和產品銷售則由他們負責。
這種操作方式簡單來說就是,產品和技術后端都交給合作方來做,服務以及營銷等前端則由餐飲店來完成,相當于把自己店里的項目外包出去。
“這樣下來,比我們自己研發產品然后雇人做效率要高得多,而且成本也低。”龔偉說。
當然,為了保證產品品質和穩定性,他們要求人員由店里統一管理,包括產品品質、服務品質,都得按照店里的統一標準來執行。
通過外部資源,以半外包的形式增加新品,一定程度上也呼應了當下餐飲零售化(便利店化),零售(便利店)餐飲化的趨勢。
在這方面,西安魏家涼皮走在了前面,去年4月開業的魏家便利店,不僅把自家的涼皮放上去賣,還將便利店內一半的面積打造成顧客用餐區,很好地實現客流共享,降低了房租、服務、營銷等成本。
更多詳情請參閱《餐飲經理人》雜志、長按二維碼,直接購買:
《烹飪藝術家》雜志,長按二維碼,直接購買:
DM高效廚政管理,長按二維碼,直接報名
訂購雜志、稿件發布、網廚卡、2018采購大會展位、中國吃網廣告,撥打電話(微信同步) 13331083197。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總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32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