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休息兩天,在學生街附近溜娃,突然發現這條街周邊的小吃更新迭代的速度還蠻快,或許是店面租金漲幅的原因吧,奇怪的是店面越開越小,這人氣兒反而越來越高,這真是一個有趣的現象。
隨意走進一家門店去探探究竟——圍爐鍋盔,嘿,真有意思叫這名兒,聽過北京的鹵煮、河北的驢肉火燒、成都的串串,武漢的熱干面,湖南的牛肉粉,廣西的螺獅粉,香港的雞蛋仔…….知名的地方小吃的全國連鎖,也能說上幾個,像西少爺肉夾饃、霸蠻(伏牛堂)的牛肉粉,云南的阿香過橋米線等等,但這個鍋盔還第一次聽說,到底是啥東西呢?花十塊錢買了一個牛肉味的,然后跟做餅小弟閑聊起,才知道這是湖北荊州的一道小吃。
相傳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在行軍打仗時考慮到埋鍋做飯,很不方便,便在作戰時叫人成批地生產一種形如鍋狀的干餅作為干糧,每人發幾個,以備戰時食用。后來這種制餅方法便傳到民間,人們在口味上翻新,有甜有咸,有葷有素,圍爐鍋盔便是在傳承古法制作基礎上進行的創新,餅面更加酥脆,多種口味,內鋪餡料,撒上芝麻芳香撲鼻!
就是這樣一個長度約30CM的餅,在包裝設計上又融入了滿滿的中國風,三國人物臉譜設計結合嘻哈風格,再加上一口香、酥、脆俘獲大江南北的吃貨!
但是你要吃上美食,得等上大概五分鐘時間,古法工藝烘烤講究嚴格的時間限定,老板每一道工序都需手工制作,一天下來得做好幾百個餅,如下圖:
圖片來源:魚樂漳州
就是這樣一枚餅,一家面積不到20平米的小吃店,生意秒殺了周邊所有的店鋪,五款產品,人均消費大概13-15元左右,月營業額高達十幾二十萬。
跟葉老討論這個案例,他讓我把思路給順下來:
餐飲江湖重新洗牌:小吃成為最大份的蛋糕
翻了行業報告。《中國餐飲報告2018》數據顯示,從美團的店鋪收錄數來看,小吃快餐在2017年毫無爭議繼續保持第一的態勢,數量從年初的328萬家增長到年底的389萬家,全年增長了61萬家。其中,價格在15-25元區間的店鋪最多,從年初的41%增長到年底的44%,也就是大概有170萬家的小吃快餐在這個賽道上競爭,最低層店鋪數量的收窄佐證了小吃快餐消費升級的發展趨勢。
小吃快餐的表現形式,大多數是以爆款單品店出現,像黃燜雞米飯、酸菜魚是典型代表,憑借專業單一的產品,極強的復制能力以快速的擴張能力,在全國范圍內掀起風暴。
餐飲奶酪的重新分割:網紅店不靈了
年前看銷售雜志,經常能看到通過互聯網營銷火起來的一眾網紅店,從最開始的熱熱鬧鬧,到漸漸趨于平靜,“X太吉”、“X爺牛腩” 品牌開始剝去外衣,走下神壇,露出了屢顯平庸的內在。客人們往往聞風而至,失望而歸,幾輪互聯網營銷轟炸之后,食客們開始“審美疲勞”,消費意識日趨理性,知道自己吃的不是面子也不是網紅,而是實實在在的一道菜。對任何餐廳而言,“重營銷、輕產品”已成為一種本末倒置的行為。
同時,如今的餐飲資源,似乎也正在被寡頭們分割,那么早早積累起資本的集團,在出品、營銷、選址等方面都擁有大量的專業化人才,他們只要發現了一個項目,就會立刻派出一整套專業團隊去現場考核,通常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會開一家相似店面,在經過炒作迅速復制,賺取加盟費。
開店容易守店難:“單品店”為何短命?
開店容易守店難,看學生街基本上每兩個月一洗牌的速度就知道了,成功的人各自有各的訣竅,失敗的人則大同小異,短命的單品店也大多命運相似:
首先,菜品單一,也就是盈利點過于單一,單品店能吸引到顧客,主要就是顧客覺得新鮮,等潮流一過,客流量就會大大減少;再者就是門檻太低,復制簡單,很容易引起追風的現象,這樣就會加大投資者的經營難度,這樣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但一個單品開始走紅,市場上一下子出現上百個相關品牌,一條街上可能同時就有四五家競爭對手出現,這種惡性競爭環境,最后沒有贏家,都是輸家;第三,很多單品店的利潤持續走低,因為沒有管控好成本的輸出,雖然成本低,但后期需要優化,優化資源和渠道,很顯然大部分的單品店老板出于賺快錢的目的,不會考慮經營要素。
微餐飲時代的到來:微餐飲、輕資產、子品牌
盡管越來越多的“單品店”倒下了,但這并不妨礙它的更新換代。我們看到人流量較大的商超或商超旁邊、學校周邊開了出一個營業面積大概30平米以下的餐飲店,像“圍爐鍋盔”、“大叔牛排杯”這樣的經營模式在不斷被復制,這類店具有投入低、用人少、產品制作簡單的特點,行話他們管這叫“微餐飲”、“袖珍型餐飲”。
這類餐飲店大多只有一個售賣窗口,設置少量餐位或者干脆不設餐位,大多數客人都是打包或者直接點外賣,像“圍爐鍋盔”,五中口味,在傳統做法基礎上進行改良,以“輕、薄、脆”的口感替代原來鍋盔本來的厚實形象,五種口味,迅速復制,學徒容易上手,再加上它獨具個性的包裝設計,將三國的人物臉譜融入包裝中,形象鮮活,稍微加點網絡段子,讓“土里土氣”的鍋盔也潮起來,再比如“叉燒燒餅(土掉渣燒餅)”,制作間外簡單的幾把高腳凳,燒餅搭配小食、飲品,一張餅加上一碗酸辣粉能賣到22塊錢,毛利絕對可達80%以上。兩者的共同點就是讓潮流與歷史并重,引發顧客自主傳播。
與傳統社會型餐飲規模大、員工多、難管理、回報周期長的特點,“袖珍型餐飲”的優點非常明顯:店面小、租金少、員工少、產品更聚焦,投資風險更低,小而精。對于餐飲行業來說,時間就是金錢,早一天開店,就能多一天收益。再拿“圍爐鍋盔”分析,老板說一般的餐飲店開業一般需要一個月時間,但圍爐鍋盔時間能縮短到一半。圍爐鍋盔 從加盟費到人工成本都盡可能降到了最低。中央工廠的設置,降低了廚師的技術要求。
所以像“好色派”、“樂凱撒”等營業面積在100平米下的品牌陸續受到了風投的青睞,像“喜茶”更收獲了IDG資本以及何伯權高達一個億的投資。
在二三線城市,有些門店的營收甚至要比一線城市門店的營收高,這也就意味著二三線城市或許可以成為小品類的主戰場,因為一線城市的消費者雖然收入水平要比二三線城市高,但礙于生存壓力,可支配的收入低,消費欲望不見得比二三線城市的消費者高,這也就是為什么像“圍爐鍋盔”們能遍地開花的原因吧。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總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35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