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經過近4個月的賽程,“新飲力”2018新茶飲大賽最后一場區域賽——華中區域賽昨天在鄭州落下了帷幕。 回首走過的四場比賽,每個賽區都呈現了各自的區域特色。而在中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上,選手實力更是在線,作品也美出新高度。 一起來看看——
大賽精彩圖記:
產品美出新高度,演講帶來新啟發
競爭激烈啊,預選賽中呈現出的產品口感和顏值雙在線的華中區選手,在決賽的表現也十分亮眼。
最終,“新飲力”2018新茶飲大賽華中區域賽,經過半決賽和決賽的選拔,有四名選手晉級到全國總決賽,他們分別是:
第一名李雯婷,第二名趙明哲,第三名黃敏婷,第四名葉問。前三名分別獲得10000元、5000元、2000元獎金和區域賽獎杯、證書。
根據賽制規則,每位選手需在限定時間內制作3款產品,包括:原葉茶沖泡,奶+茶組合,創意茶飲等,主要從對原葉茶的理解,對“茶和奶”2個大品類的突破和飲品創意3個方面,考驗選手的綜合素質。
來看看4位晉級選手都呈現了怎樣的作品:
1.第一名李雯婷
選手李雯婷
原葉茶沖泡手沖鐵觀音
把鐵觀音用TDS數值40左右的100度水溫,通過悶蒸舒展葉片,增加茶葉的萃取率,使這款原葉茶前端有甜香,后端有茶香。
“茶+奶”調飲作品《豫玉》
《豫玉》
第一個“豫”代表河南,第二個“玉”是產品主線玉米,靈感源于河南鄭州的地標玉米樓。茶底使用了一款中焙火的烏龍茶,讓尾韻香氣持久;底部加了玉米汁做的分子球小料,增加咀嚼感。
創意茶飲作品《水木年華》
《水木年華》
名字可以拆解成整杯產品:水代表梨水,選擇了一款帶有酒香的南果梨,平衡酸味;木代表木瓜,是整杯飲品的主線,提供香氣和口感;“黏和滑”代表的是產品質地,黏稠順滑,增加愉悅感。茶底選用的是一款中焙火烏龍,突出茶香。最后還加了一款百里香的香料,提升香氣。
2.第二名趙明哲
選手趙明哲
原葉茶沖泡秧塔大白茶種
中高甜,澀感弱,入喉順滑,清爽的嫩芽香及獨特的豆花香氣,回甘清甜持久。
“茶+奶”調飲作品《金游絲》
《金游絲》
以黃茶做茶底,運用鮮榨的哈密瓜汁代替冰糖的甜度,保留哈密瓜香氣的同時添加南瓜果泥,增添口感豐富度。
創意茶飲作品《喜報三元浸黃芽》
《喜報三元浸黃芽》
古語中喜報三元是對番茄的稱呼,主要原料以番茄為主,用海鹽、青檸提升鮮度。這款產品進行了酸咸甜口的大膽嘗試,入口是咸口的話梅風味,中段有番茄的味道,尾段是黃茶獨特持久的烤麥仁香氣。靈感源于臺灣小吃番茄烏梅。
3.第三名黃敏婷
選手黃敏婷
原葉茶沖泡龍眼木炭烏龍
20g茶葉沖400g茶湯,口感醇厚,收斂性強,回甘強烈,龍眼木炭特殊香氣在口腔循環。
“茶+奶”調飲作品《尋覓》
《尋覓》
紅玉茶湯200ml做茶底,冰糖糖漿15ml,將鮮牛乳發泡增加綿密口感,另外搭配南瓜籽增加咀嚼感。
創意茶飲作品《李木子》
《李木子》
三窨茉莉綠茶茶湯120ml,李子果肉60g,冰糖糖漿30ml,香水檸檬汁50ml。既有果茶的清爽甘甜,也有茉莉和香水檸檬的回香。
4.第四名葉問
選手葉問
原葉茶沖泡四季春香
沖泡了一款臺灣四季春茶,回香甘純。
“茶+奶”調飲作品《芥香》
《芥香》
一款奶蓋茶產品,加入了芥末,使回韻清香。
創意茶飲作品《芥問》
《芥問》
同樣大膽使用了芥末,底部加入檸檬,增加底蘊香氣。
總體來講,華總賽區選手整體實力偏穩,但在激烈競爭下,也迸發出不少創意。
例如,既使用到冬棗、苦瓜等冷門食材,選手陳楠還在奶茶中融入了山竹——這幾天很有話題點的食材。另外,茶和咖啡的創意結合也被選手陳楠、陳雅運用,進行口感上的融合,也增加創意。
更有看頭的是,選手們在顏值和表演上也下足了功夫:
自帶BGM:兩天的比賽中,有好幾位選手都專門準備了音樂進行伴奏。并且,他們在音樂的選擇上也各有特色:有活力的動感旋律,有帶著這場比賽城市感情的《關于鄭州的回憶》,還有濃濃古風味道的中國風歌曲,為飲品制作增添了別樣韻味。
做產品不如來段表演:選手陳偉雄在半決賽中的一個動作驚艷全場(如下圖),很有氣勢地展現了拉茶大師傅的風采,也彰顯了自己的實力。第二天也有選手嘗試,可惜沒有被拍下來(捂臉)。
很有沖擊力的動作
語言已經無法形容了,需要一波圖片展現一下選手們作品的顏值:
美出新高度
在選手的研發中碰撞創意,通過分享促進行業交流。華中賽區的比賽,還特別安排了兩場主題演講。
國茶實驗室創始人、資深茶葉品牌策劃顧問羅軍老師,上臺分享了《新型茶飲產品力驅動模型》,討論了他對新茶飲的獨到見解。
國茶實驗室創始人羅軍
另外,將比賽地定在鄭州,也邀請到眷茶聯合創始人惠海豐先生,為現場觀眾分享了《二線城市的黑馬品牌是如何煉成的》,探討眷茶品牌快速發展的秘訣。
眷茶聯合創始人惠海豐
最后再來回顧一些現場花絮:
現場比圖片更精彩
評委語錄匯總:
喝的是“水”,給出的是“干貨”
關注“新飲力”大賽的估計都有所期待了,每場比賽,除了選手的創意發揮,評委們的點評也十分精彩,還讓人收獲滿滿。這場比賽,他們又有了新的討論:
操作規范反映門店細節
要不要使用量杯?怎么使用?添加步驟是不是正確?產品衛生、食品安全達不達標?
操作規范依舊是這場比賽中,評委們十分關注的要點。比如使用量杯測取食材準確數量的問題:
“多了去掉、少了再加進去一點,隨意性太強,這款產品就沒有什么意義了。”評委楊洪廣提出了對標準操作的要求。
評委楊洪廣
但在另一方面,究竟如何使用量杯,也是需要反復測試的工序。“門店最忌諱多余動作、多余元素,”評委羅軍表示,任何多出來的一道程序可能都會影響門店出品速度。
評委羅軍
“所有比賽的元素一定是反映在門店端,能不能讓顧客滿意、能不能帶來營業額。”評委張勝斌說,“可以隨性但不能隨意,臺上的表現和門店操作是一樣的,嚴謹的日常習慣非常重要。”
不需要刻意創新,微創新足矣
推一款新品,究竟如何表達創意。評委張勝斌認為,不需要為了創意而創意,創新的東西很難,做到微創新就足夠了。
評委張勝斌
如何進行微創新呢?評委吳建伸舉了個很簡單的例子,一款夏季的水果茶到了冬季想做成熱飲,要解決水果遇水變酸的問題,可以替代成柚子茶嘛。柚子茶本身就適合做熱,這些食材搭配上的小改動就屬于微創新。
評委吳建伸
顏值和口感平衡
同樣,顏值和口感的平衡也是4場比賽下來一直在討論的話題。但如何才算“平衡“呢?評委羅軍給出了很好的解釋:你把產品呈現給用戶一個很好的顏值,口感也是要韻味悠長的,如果一口下去讓人有點失望,就是不平衡了。
更具體地講,顏值上產品和器皿表達要平衡,評委魏煒說,合適的產品搭配合適的裝飾,你想表達的要讓消費者看懂,符合消費者的解讀。
評委魏煒
口感上要呈現一款產品的質感,比如在一位選手使用的芒果上,評委張璐建議使用纖維少、更加細膩且香味突出的品種。評委羅軍也對此表達認同,他說,產品要做出質感,調飲茶最厲害的是它的酸甜比和咸甜比,增加了口感的豐富度和刺激感,也讓飲品更具誘惑力。
評委張璐
4場區域賽下來,從評委對選手的點評中,我們歸納出一套關于產品研發的基本點,希望對你以后的工作有所幫助:
在茶葉的基礎知識上多補課,才能在為創意提供更多支持;
奶茶類產品做好茶和奶的復配,突出順滑度;
水果茶類創意產品不刻意求創意,做到顏值+好喝,已經足夠了;
所有產品的重點:找到一個記憶點。
最后用評委羅軍的觀點總結:茶能識人,帶著開心的情緒做茶,做出來的東西也會更好喝。所以,在做茶這件事上,永遠不要忘記“用心”二字。
總決賽預告:11月1日,上海見!
至此,“新飲力”2018新茶飲大賽四場區域賽已經全部結束,晉級總決賽的選手全部誕生。他們是:
華東賽區:張偉霞、陳文展、王國偉、羅麗
華南賽區:譚偉善、許旭帆、陳學金、郝悅
西南賽區:丁健、馬陳靜、車曙光、任妍玲
華中賽區:李雯婷、趙明哲、葉問、黃敏婷
總決賽比賽時間已經確定在11月1日、2日,以上16名選手將再次回到上海,沖刺“飲力新青年”稱號和豐厚獎金及誘人附加福利。
在此提前劇透一下,“新飲力”上海總決賽除了評委團陣容再次升級,還將在比賽賽制上進行創新性調整,讓比賽更具觀賞性,值得好好期待一下!
總決賽將更加精彩
在籌備比賽的時候,《咖門》是帶著很強使命感的,我們相信,一定會有一部分年輕人的命運會因此改變。但終究比賽都是殘酷的,更希望無論結果如何,參與的你,都在過程中有了收獲。
把比賽做簡單,簡單到你看到的,就是我們全部呈現的。用評委羅軍的話來說,現在的新茶飲還遠遠沒到競爭的階段,而是一個做出專業感、提升技術的階段。這是《咖門》一直在努力的。
最后要再一次感謝為本次大賽提供所有物料和設備支持的供應商。11月1日、2日,“新飲力”2018新茶飲大賽總決賽,在上海不見不散!
<<<點下面藍字,查看新茶飲大賽前3場區域賽:
華南區4強誕生,評委一句話擊中行業痛點!| 新飲力·2018新茶飲大賽
西南區4強誕生,一個新的行業命題顯現!| 新飲力·2018新茶飲大賽
— END —
統籌:啡姐 | 編輯:國君 | 視覺:JIRFEI
文章為咖門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原創文章,作者:咖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48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