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服務業變遷史,如何抓住萬億服務型消費市場?丨【勺子深薦】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領取200個餐飲工具包

    來源野草新消費編輯|JonSnow

    近年來,不僅實物消費的品質在持續升級,服務消費也在不斷提質擴容。據統計,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接近60%,服務消費巨大的市場空間早已成為行業共識。

    “我們相信服務業電子商務在未來的潛力,不會輸給第二產業(制造業)的電子商務。”這是王興在美團上市的時候,給服務型電商規劃的未來。不止美團相信,阿里亦然。從餓了么、飛豬、盒馬鮮生的布局,到成立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這些實際行動都在表明,消費服務已經成為阿里高度關注的領域之一。

    但在大趨勢下,企業如何把握服務消費的發展路徑,找到適合自己的切入點?如何判斷各細分領域的窗口期和增長機會?從過去中日消費變遷的對比來看,日本一直是研究中國市場一個很好的范本,無意照搬,只希望能從這個鄰居身上找到我們自己的可能性和發展機會。

    日本消費領域專家房家毅,針對近100年來日本服務業發展的最新研究成果,結合日本服務業產業結構的變化,對零售、餐飲等細分服務領域的業態更替進行了更為系統的梳理總結,同時分析了影響服務業發展的幾大因素。

    以下是研究全文:

    回顧20世紀初到目前日本的產業結構變化,日本的服務業分別經歷了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1. 1920-1970年初:緩慢發展階段。二戰時期,日本實行計劃經濟,對重工業強行實施資源傾斜分配,導致服務業的發展出現斷層,二戰后在朝鮮戰爭的影響下,日本的制造業迅速吸收美國的前幾波科技革命成果快速崛起,此后隨著工業化升級,服務業就業人數占比緩慢上升。

    2. 1970年代-1990年代:加速發展階段。日本的經濟成長率經歷過高速增長后開始下滑,同時由于在1970-1980之間日本經歷過2次石油危機,制造業的GDP占比達到峰值,并且進入產業結構調整期,從粗獷擴張轉為精益運營,2B類服務,如信息服務業,咨詢服務業開始出現。

    1980-1990是日本的泡沫經濟時期,2C類的觀光旅游業,運動等能填滿生活閑暇時間的娛樂服務業態開始崛起。看服務業中的零售業發展,Super Market業態,百元店,折扣店,SPA業態企業開始崛起,便利店等新型零售業態也開始出現。整體來看,服務業的GDP占比開始加速擴大。

    3. 1990~至今:交替起伏演進階段。進入【失去的20年】,日本經濟結構改革。在服務業,以IT革命為代表的技術革新帶來了信息技術服務業的崛起。全球化等背景下,隨著日本制造業的海外轉移,貿易相關的服務業也開始擴大。

    隨著日本進入少子老齡社會,人口減少,醫療&健康或社會保障相關的服務業出現了顯著增長,但也對餐飲店,旅館,高爾夫球場等服務類業態的發展造成了較大負面影響。

    1

    日本服務業動向和結構變化

    一、日本服務業發展的長期動向

    日本的近代經濟成長開始于1880年代前后,下表中覆蓋了從1920年開始到目前為止的近100年的數據。首先二戰前的1920年到1930年代初,日本的服務業GDP占比處于急速上升階段,從1920年的34.2%上升到1930年的51.2%。伴隨著服務業的快速發展的還有日本工業化進程加速。

    日本就業結構長期推移(1920-2015)

    (人數占比)

    日本產業結構長期推移(1920-2015)

    (GDP占比)

    因此,服務業的商業化的高速增長其實不僅僅出現在二戰后的日本消費大升級時期,三大產業的結構變化,尤其是第二和第三產業存在一定的周期性交替上升下降的變化規律。

    然而二戰時期,日本實行戰時計劃經濟,資源向重工業制造業嚴重傾斜,服務業作為【不需要,不急要】產業,發展受到嚴重影響,1940年占GDP比重為33.8%,和1920年幾乎處在同樣水準。1945年二戰結束日本百廢待興,在【奢侈享受是敵】的社會風潮下,2C的零售業,服務業一直受到抵制。例如,1937年-1944年,日本的采礦業生產指數從117上升到146,商業和服務業的生產指數和104下降到61。期間的社會就業結構,制造業的從業人數從591萬上升到809萬,第三產業的就業人數從994萬下降到756萬人。(岡崎&奧野,1993)

    二戰后的產業結構變化,根據日本內閣府的【國民經濟計算】數據,制造業GDP占比于1970年左右達到峰值42.0%,就業人數占比也達到峰值34.1%。此后開始衰減,2010年占GDP比例和就業人數占比分別為26.4%和25.7%。

    相比制造業,日本的服務業生產GDP占比于1970年恢復到戰前水準,為52.1%,2000年甚至超過70%。2009年,這一指標上升到了75.8%,日本政府也于這一時點開始真正重視對于服務業的研究,開始建立統一的統計標準對【服務業】(廣義)內部各個細分領域進行數據統計。

    1970年,第一產業的GDP占比相比戰前1930年的17.3%已下降到相當低的水準,5.9%,份額主要被制造業和服務業侵占。再此后服務業開始對制造業進行份額的侵占,日本進入脫工業化時代。直到2010年,制造業的GDP占比才開始再一次回升,為25.7%。

    二、日本服務業的產業結構變化

    為了確保可分析數據的完整性和連續性,這里的服務業產業結構分析主要選取了各個產業的就業結構。

    日本的服務業(廣義)包含眾多細分業態。但是日本在不同的階段對服務業的定義都在調整(添加/削減細分業態),因此有價值的數據獲取難度較大。

    從就業結構來看,1920-1935年之間,日本社會就業人數總數從2726萬人上升到3164萬人,上升16%,幾乎一二三產業所有的就業人數都在增加。

    看細分領域的就業結構構成,商業,飲食&住宿,教育&醫療行業的就業人數占比在不斷擴大,然而金融&保險,運輸&通信的就業人數占比基本保持不變。1920年左右,農業向制造業和商業的產業間勞動力轉移現象顯著。

    1950-1970年的20年間,就業者人數增長率較大的細分領域,分別是:不動產行業(CAGR=16.1%),法務&會計等專業服務(CAGR=12.0%),道路運輸業(CAGR=8.1%)等。

    就業者人數增長率較小/減少的服務業細分領域:家務服務(CAGR=-3%),生鮮服務業等各項品類零售業的就業人數基本保持不變(CAGR=2%),整體占比在不斷變低,主要原因是日本的Super Market業態在1970s急速發展,對上述業態形成一定沖擊。

    1970-2012,依然看勞動投入量(就業人數)的增長率,信息服務業的CAGR為8.9%,業務用商品的物品租賃行業的CAGR為6.2%,保健衛生行業(民間&非盈利)的CAGR在4.9%,其他的企業服務業的CAGR為4.4%,醫療(民間)的CAGR為4.3%。與此相對的,鐵路業,水運業等行業就業人數卻在減少。

    整體而言,從就業人數來看,日本服務業中以信息服務業為主的對企業服務業成長最為顯著。

    主要原因為:從1970s開始,日本整個社會在大消費升級背景下從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加之1980s之前兩次石油危機,迫使日本企業開始重視生產能力的柔性化和運營的精益化,1990s后日本進行進一步產業結構改革,加之人口結構也發生較大變化,使得日本企業不管做B端還是C端皆要進行較大的產業升級。

    因企業服務在日本以外包形式為主,同時伴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生產要素的分配開始國際化,細分化和專業化,因此在【產業關聯表】中,制造業中的服務業投入比率,從1970年的13%上升到2000年的27%,可見在制造業的生產過程中,外部服務滲透率在不斷提升。

    三、服務業細分業態的出現、成長和衰退

    二戰后,日本出現了各種新的服務業態。按照【日本標準產業分類】,會不斷收錄新登場的&成長型的新業態,也會不斷去淘汰衰退業態。雖然相比經濟狀態的變化會有一些延遲,但也可以把握住產業的新動向。

    在日本的服務業(廣義)中,對零售業進行細分收錄出現在1953年針對二手零售業態的細分,出現了二手汽車產業,二手自行車產業,二手雜志書籍產業等。

    此后,家居零售業(1957年),加工食品零售業,汽車零售業,加油站產業(1967年),報紙零售業(1972年)被收錄,同時也淘汰了一部分產業:均一價格店,毛皮制品零售業,二手自行車零售業(1967年),二手服裝產業,二手書籍雜志產業(1972年)。

    1967年,日本的飲食店分類開始細分化,出現了日本料理店,西洋料理店,中華料理店,蕎麥&烏冬面店,酒廠,茶店等。如實反映了這一時期的消費狀態和生活方式的變化。

    再舉一些例子。在1957年,收錄了劇團,馬戲團,運動場產業。1967年,保齡球場,高爾夫球練習場,汽車租賃行業等和娛樂運動相關的服務業態被收錄。

    對企業類的服務業中,商品檢查&市場調查業(1957年),創意提供服務業,業務用物品租賃業(1967年),以及1972年軟件行業,信息處理服務業,信息提供服務業等大型成長型服務業或經營管理顧問型的服務業態開始登場。

    日本服務業產業標準分類變遷

    再在此后,同樣有一些新的服務業態開始登場,對產業分類也產生了很大影響。如1980年左右,新設了計量證明業(1976年),安保業(1984年)等行業。最大的變化是2002年,大量新型服務業被細分并收錄,如互聯網附加服務業,處方藥局,老年人相關的看護&治療業,教育&學習支援業,飲食店&住宿業,復合服務業等。

    2007年,新設了:運輸業&物流業,不動產業&物品租賃業,學術研究&專業服務業,生活相關服務業&娛樂業等。從新設的細分領域來看,余暇&健康服務關聯行業,互聯網服務行業,藥妝店,Home Center,無人店鋪等新型零售業態等服務業態在這個時期也開始登場&成長起來。

    6月臺灣餐訪游學火熱報名中

    2

    零售、餐飲等

    細分服務領域的業態變遷史

    一、零售業

    日本的近代零售業的歷史,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百貨店的登場后拉開序幕。1904年12月,日本的三井和服店利用公司化,即向三越和服店有限公司改組的契機,向社會宣言并定義了自身百貨店的商業模式。

    此后通過對和服花紋,款式等方面的推陳出新,擴充店內品類,導入西方記賬方式等方式不斷進行經營創新,成功實現了傳統和服店向近代百貨店的業態轉換。其他的大型和服店,如白木屋,松坂屋,大丸,高島屋等,幾乎在同時期實現了和三越和服店類似的業態轉換。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20,30年代),日本的百貨店得到了急速普及和發展,戰前大多數百貨店的目標消費群體為具有較高購買力的社會上流人群(尤其是以銷售和服起家的日本百貨公司,目前和服在日本仍然歸為奢侈品類,以租賃為主),在此階段,各大百貨店開始擴大目標顧客群體,導入大眾化戰略。

    1920年,各家百貨店通過實施特別販賣策略(bargain sale),日常實用品(棉織物,日用雜貨,食品飲料等)賣場的設置,廢除入場拖掉鞋子的規則(以前的日本人習慣在逛高級店時脫掉鞋子,將鞋子暫時寄存,以保證店家賣場的整潔),將白領/藍領這類社會新興中產階級顧客成功吸引了過來。

    在同時期,東京,大阪等私人鐵道公司紛紛在鐵路站點處設立terminal-department store,也是瞄準了這一類具有高購買潛力的新興中產階層顧客。

    日本的百貨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確立了其在日本零售業界的可不動搖的地位。1920年后,不僅僅在東京,大阪等核心大都市,在地方的二三線都市也出現了大量的百貨店(鹿兒島的山形屋,岡山的天滿屋等)。

    根據“昭和14年臨時國勢調查”,在當年百貨店(203家店)占全國零售商品販賣總額(約85億4千萬日元)的7%。東京市26家店,大阪市11家店,分別占整體的14%和18%。即使在昭和初日本那段經濟不景氣的時期,百貨店的增長勢頭依然十分強勢,因此引來了日本眾多中小零售商的反百貨店運動。1937年,限制百貨店經營擴張的“百貨店法”出臺,可見當時百貨店業態對整個日本零售業的影響力。

    然而,在戰前的日本,chain store等其他近代零售業態基本沒有發展起來,雖然高島屋和資生堂在當時有嘗試過,但是和百貨店相比其影響可以忽略不計。這一點和百貨店和chain store幾乎同時登場的美國零售業相比很不同。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在日本最先登場的是新業態的GMS。GMS其實算是日本的一個特有的線下零售業態,因為它將在美國不同時期出現的連鎖店,超市以及折扣店統合了起來。

    也就是說,日本的GMS擁有上述三個業態的特征:

    1.連鎖運營;

    2.self service;

    3.販賣的商品的品類非常廣且廉價(以食品為主,同樣覆蓋日百雜貨,服飾,家電等)。

    一般來說,第一家GMS出現在1953年12月。當時東京和青山的水果店「紀國屋」通過導入selfservice實現轉型。在此之后,同樣以食品銷售為主的1954年京都的大友,

    東京的wakeya,56年的大丸FoodCenter等通過導入self service也實現了向GMS的轉變。第一家服飾GMS店為大阪的hatoya(1955年)。然而在最初階段,上述的GMS業態企業雖然展開了連鎖經營,但是商品的品類卻僅限定為某幾種特定品類。

    因此,真正的GMS業態開始蓬勃發展的標志是:1960年前后,以女性顧客為主的daie,yoka堂(后來的itoyoka堂)以及岡田屋(后來的jyasuko)開始紛紛導入self service,連鎖運營以及擴充商品品類。

    幾乎在同期,百貨店企業也開始進入GMS業態,例如西武store(后來的西武),東光(后來的東急store),pikoku store(后來的大丸pikoku)。

    1960和1970年年代,GMS業態得到了顯著的成長。從1964年到1974年的10年間,GMS業態的門店數量從3620家增長到了11962家,接近3倍以上的增長。在此期間,GMS業態的銷售額的年平均增長率為27%,整個零售業態的銷售額年平均增長率為17%。

    因此,1970年代前半,整個零售業的市場格局開始變化,此前一直占據市場份額第一的百貨店業態開始被GMS超越,零售業銷售額排行榜上,1972年GMS的daie成功超越百貨店的三越成為整個日本零售業銷售額最高的公司。

    其實這種現象在1960年代的百貨店身上便已體現,1960年代中期,百貨店的年銷售額平均增長率已經開始低于整個零售業態的銷售額年平均增長率,增速放緩已成不爭的事實。

    由于GMS的急速發展,其和日本中小零售業態的摩擦開始日趨激烈,1973年日本再一次出現了針對零售公司的擴張限制法,只不過針對的對象由此前的百貨店變為了GMS,可見當時GMS在日本零售業態中的支配地位。

    在同時期,和GMS業態一樣急速發展的業態還有:Maker系列的零售連鎖店(主要以家電,化妝品和汽車為主)。

    家電零售領域,松下電器于1957年在日本全國結成「國產品牌店協會」,開始將售賣松下電器的所有零售門店朝專賣店改造。1971年,松下的系列專賣店(national shop)已經達到了12593家。其他的maker如日立,東芝,夏普,三洋,三菱等,也紛紛如松下這樣將自有的零售渠道進行改造。

    化妝品零售領域,資生堂將自身于戰前所有的連鎖店制度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進行再建改造,1970年其擁有的契約門店(特許經營門店)數量達到了1萬5000家。其他的公司如花王,kosei等也模仿資生堂將特許經營門店制度導入,對從生產到終端販賣的全流程進行把控,1965年化妝品零售行業里,諸如此類的直營+類直營渠道的銷售額所占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了非直營門店店渠道銷售額的市場份額。

    汽車領域,以toyota為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toyota的販賣渠道主要為和地方資本合作成立的專賣店,50年代中期本社開始出資成立直營店,1968年直營門店點位達到1937家。

    從以上現象可以看出,在日本經濟的高度成長期,GMS和maker的系列專賣/直營店有了顯著的成長和發展。后者因為直接從廠家手中拿貨,門店構造和商品展示等等也按照廠家規定進行展開,所以和chain store很像。

    在美國,連鎖店的快速發展期出現在1920年代,當時被稱為「chain store age」,日本的chain store age出現在1960-1970年代,增長勢頭絲毫不弱于美國。

    1970年代后半段之后,GMS業態的成長開始明顯放緩。其銷售額平均年增長率由1964年到1974年的34%,下降到1974年到1985年的11%。1982年度決算期,8家大型GMS企業的全店鋪中,60%的企業年銷售額同比開始下滑,即使連銷售額最高的daie,從83年開始也遇到了連續三年虧損的問題,凈利潤最高的iyokato,在1981年8月的年中決算期也初次遇到了虧損的問題。

    日本媒體在當時甚至制作了「GMS的冬天」「chain store」的冰河時代類似的特集來描述當時的零售業態。

    然而相比于當時GMS的一蹶不振,從經濟高速成長期末尾開始,日本的零售業態開始不斷有新的業態加入進來。

    Shopping center(SC),專賣店chain,CVS等紛紛登場。SC(以百貨店的核心店鋪為主,配以專賣店,飲食店等商業設施),以1969年開業的玉川高島屋SC為SC業態開始的標志,到1980年代末整個SC業態已經在全國開業了1400家。

    SC的普及,給當時入駐進SC的各家專賣店的連鎖化導入帶來了契機。1970年代初之后,服飾品,食品,書籍等品類中的一些實力較強的專賣店開始進行連鎖化。

    便利店業態(CVS),是由GMS業態的頭部企業iyokato的傘下兩家子公司sausurando和yokusebun(后來的7 11)創出,1974年于東京江東區開始了第一家門店。其他的GMS系的CVS,如lawson(daie系),family mart(西友系),sankusu(長崎屋系),sakurukei(uni系)等等,皆在此后紛紛登場。

    對于CVS業態的定義:1.小規模店鋪(300平米以下),2.以日常必需品為中心的商品SKU數(約為3000),3.定價販賣,4.年中午休,長時間經營(24小時),5.self service,6.距離住宅區近等。特別是2,4,6三個特征,為CVS業態的主要特征(品類齊全,時間便利,距離便利)。

    CVS在1970年代后半段開始到1980年代間急速成長,規模最大的seven eleven在1983年店鋪數達到了2000家以上,同時每家店鋪皆導入了POS(point of sales)系統,加強對單品的管理,盡可能的減少在庫商品積壓和斷貨的現象。1985年到1994年期間,CVS業態的銷售額平均年增長率到達了10.5%,相比其他受增長難困擾的零售業態,表現十分搶眼。

    同期,其他零售業態,如home center,discount store,drag store ,category killer,outlet mall等也紛紛登場,業態多樣化的趨勢在1980年代后進一步發展。

    1990年后日本經濟泡沫破碎,最先受到影響的是日本的百貨業和GMS,這兩種消費升級中的業態在消費降級趨勢下業績直線下降并接連倒閉。其中有部分GMS企業如大榮,長崎屋等受早期擴張模式影響(類似于萬達mall),手中握有大量商業地產和負債,日本不動產價格暴跌后似多米諾骨牌效應般接連倒閉,這也是當時日資零售企業紛紛從中國撤退,短期將市場讓位于歐美系零售企業的主要原因之一

    消費降級大趨勢下,日本的百元店(Daiso,Watts, Cando,Seria),折扣店(唐吉坷德,Direct)行業迎來了飛速增長期,同時優衣庫等品類殺手業態開始導入SPA商業模式進行供應鏈的端到端整合,追求更快的效率,把供應鏈成本和品牌溢價降到最低。

    便利店也在日本消費出現差異化分層的階段,開始打造商品和服務商的便利,以鮮食為主要品類進行自有品牌商品的打造,同時開始導入金融相關服務,將定位向生活服務中心轉型。整體來看,經濟危機時期供應鏈更為柔性,主打低價和高性價比的零售業態發展更好。

    2000年至今,日本早期依然處在失去的20年中,GDP增速長期保持在2%以下,互聯網科技崛起,同時受人口老齡化單身化影響(2020年日本65歲以上人口將達到29%,單身人口占比為35%),日本零售業有以下幾大趨勢:

    1.強者恒強,開始進行橫向業態融合;

    2.線上線下一體化;

    3.藥妝店開始崛起;

    4.極致低價和極致性價比業態崛起。

    1主要由日本兩家零售業巨頭永旺和7&i主導,永旺的創業史也是一部并購史,其本身早年也是由日本多家GMS合并而來,此后一直進行對其他業態的收購整合,如便利店業態:Ministop,藥妝店業態:Welcia和Tsuruha。

    7&i是由日本7-11,美國的餐飲集團denny’s,日本的GMS伊藤洋華堂合并成立的HD,2005年合并后便開啟多輪并購潮,目前7&i旗下除了便利店,GMS,餐飲外,還有百貨(西武),專門店(Loft),金融(Seven銀行)等業態。

    2主要由7&i主導,依靠2萬多家線下密度極高的便利店,在線上開設Omni Mall將自身及其他日本的眾多零售渠道和零售品牌的貨聚在一起,嘗試最后一公里生意。

    3主要是以松本清,Welcia等日本傳統藥妝店主導,進行更小店型的嘗試,定位朝便利店靠攏。

    4依然是由SPA業態企業(服裝類的優衣庫,Adastria;家居類的Nitori;包括一些Select Shop)和上述百元店,折扣店所主導。

    二、餐飲業

    飲食店在日本的服務業中是一個非常傳統的行業。從【國勢調查】的就業者人數來看,1920年為37.8萬,到1930年上升到71.3萬人,CAGR在6.6%。然而在戰時經濟體制下,1940年下降到57萬人。

    二戰后飲食店發展迅速,1952年一共有12.7萬家經營門店,到1970年已經增長到42.6萬家,增長了2倍以上。就業人數也從37.9萬上升到169萬人,增長了約3.5倍。飲食店的經營門店數和就業者人數的增加趨勢一直持續到了1990年。

    根據此前的日本服務業分類變遷,1967年日本在飲食店的分類了增加了眾多細分領域,不僅在店鋪數量上,在店鋪的種類上也增加了很多。從每萬人擁有的飲食店店鋪數量看,1955年為3.6家,1965年為5.7家,1975年為9.4家,主要原因為:城鎮化水平的上升,上班族變多,夜間消費崛起等,使得人們的用餐場景更加多樣化,外食的比例增加。

    泡沫經濟后,日本的飲食店發展也受到一定沖擊,1991年經營門店數為85萬家,此后一直遞減,2009年下降到67萬家。然而除了經濟不振外,人口減少,人口老齡化,以及都市圈的縮小也是造成其總門店數減少的重要原因。

    根據日本總務省的【家計調查】,日本的家庭外食消費支出占比,1950年尚未超過0.9%,1960年上升到2.7%,1973年上升到3.2%,整體飲食消費占比也超過10%。因此,飲食店是屬于收入變化下變化彈性較大的行業。

    在1980年后,日本的家庭外食消費占總消費比例持續上升,2010年達到4.5%,除了可支配收入不斷提升,單身人口增加以及生活方式的變化也是導致其比例上升的主要原因。

    在整個過程中,日本出現了眾多family restaurant品牌,如1970年出現了Skyraku,1971年出現了Loyal Host,1974年出現了美國的Denny’s。1971年麥當勞的日本一號店在銀座開店,此后和零售店一樣開始了連鎖的多店鋪擴張。2007年,以拉面店,烤肉店,漢堡店等產業進入新分類類目為代表,也表明了飲食服務業的多樣性在不斷擴大。

    三、娛樂服務業

    在二戰前,日本就有各種各樣的娛樂服務業。根據日本的【國勢調查】,娛樂業的就業人數1930年為8.8萬人,1940年上升到25.6萬人。酒旅業的就業人數,1930年為15.9萬人,1940年為16.6萬人。都表明了娛樂服務業于當時有一定的地位。

    戰時計劃經濟以及戰后復興后,隨著市場勞動時間和家務勞動時間的縮短,人們的可支配收入和余暇時間不斷增加。1960年出現了一波Leisure Boom,高爾夫球場,保齡球場,一些專業運動,旅游觀光業等服務業種開始受消費者歡迎。當時日本出現了第一次登山運動boom。和飲食店一樣,和余暇相關的服務業是一種受收入影響消費彈性較高的行業

    除了上述行業外,二戰后日本快速成長起來的余暇相關的服務業還有:電影院行業,日本的電影院數量在1951年為3480家,1960年上升到8316家,增速超過2倍。然而此后開始逐漸減少,1973年日本的電影院數量為3349家,相比巔峰時期的8316家減少近40%。同年,日本的當年入場人次為1.9億次,相比1958年的2.1億人次減少了16%。主要原因為:新3C之一——彩色電視的普及以及娛樂項目的多樣化。

    同時1957-1973年之間,日本高爾夫球場數從116家大幅增加到773家,每年活躍用戶從182萬人上升到3365萬人。此后,高爾夫球場的年活躍用戶在泡沫經濟時期持續增加,1992年達到峰值,然而日本的高爾夫球場數量卻一直延遲到2002年才開始減少。除了高爾夫球場,麻將俱樂部,網球場,保齡球場,高爾夫球練習場數量等在1990年代也開始出現顯著的減少傾向。

    然而Fitness Club數量卻進入了急速增長期。此外,游戲軟件行業,運動健康教室,放松理療行業等新型娛樂服務業開始登場。整體來看,上述娛樂服務業伴隨著日本大消費升級崛起,轉折點也都出現在日本泡沫經濟破碎點1990年前半期。

    日本的旅游服務業,在戰后1980年代一直處于上升發展狀態。一般的旅館酒店的設施數量在1949年為3.6萬家,1973年上升到8.3萬家,此后到1980年前后一直處于增加狀態(這里包含City Hotel和Business Hotel)。

    娛樂消遣性質更強的溫泉旅館設施數量,1957年為7556家,1973年上升到14006家,數量上幾乎翻了1倍。年使用人次數,1957年為4070萬人次,1973年上升到1.2億萬人次,幾乎翻了2倍,然后這種增長趨勢一直持續到了1992年。

    可見,隨著設施數量的增加,年使用人次數的增長率更高,說明了旅館酒店設施規模的進一步大型化,體現了公司社員旅行為代表的團體旅行活動的活躍。但不管是一般的旅館酒店還是溫泉旅館在1990年代后半段,在設施數量和年使用人次數上都開始微減,現在主要依靠外國觀光游客支撐,而并不是日本本國國內的消費者。(森川,2016b)

    四、其他服務業

    理美容院:日本的理容院數量,1949年為6.5萬家,1973年上升到13.9萬家。美容院數量,1949年為2.6萬家,1973年上升到12.5萬家。此后理容院數量開始基本保持不變,美容院數量持續增加。

    清洗&干洗店:1952年數量為1.7萬家,1973年上升到9.1萬家,此后一直增長到1997年開始減少。

    醫療服務業:日本的醫生人數,齒科醫生人數,護士人數在二戰結束的1946年分別為6.5萬人,2.2萬人,12.5萬人,1973年上升到12.6萬人,4.0萬人,31.7萬人。此后到2000年代一直處于增加狀態。從醫療設施數來看,二戰后的醫院數量為3144家(1949年),此后上升到8188家(1973年),診所數量從4.6萬(1949年)上升到7.2萬(1973年)。

    1990年代后半之后,根據日本總務省的數據,就業人數增長更快的醫療服務細分行業有:老年人福祉業,兒童福祉業,保育院,養療所,診所,醫院等(如下表)。2010年,日本的醫生人數上升到30萬人,齒科醫生人數上升到10萬人,藥劑師人數上升到28萬人(1973年為9萬人),護士人數上升到132萬人。

    醫療服務行業因為受國家資格制度,政策等影響屬于強管控行業,同時受日本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影響較大,因此行業規模基本只會受到市場供需的影響,其他變動因素較少。然而,隨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上升,消費者對于健康的需求不斷上升,日本的醫療服務業未來一定是處在上升趨勢中。

    IT相關服務業:1973年-2005年之間從事信息服務業相關的機構數增加了6.2倍,就業人數增加了11.3倍。1991年之前,這兩個數值一直都處于急速上升的狀態,此后便一直處于微增狀態。相比信息處理服務和信息提供服務,軟件業的增加更為顯著,CAGR超過10%。根據日本的【國勢調查】,IT技術人員在1970年為17萬人,2000年已經上升到113萬人。

    安保服務:日本的安保行業在1973年,共擁有1187家辦事處,2005年上升到了9266家,增加了約7倍,提供安保服務的就業者人數,也從1973年的5萬人上升到了2005年的48萬人。隨著都市區內辦公樓的增加,老齡人口的增加,獨居人數占比的增加,社會對于安保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高。

    6月臺灣餐訪游學火熱報名中

    3

    影響日本服務業發展的

    幾大因素

    一、城鎮化發展水平

    服務業和制造業有一個顯著的區別點:服務業的生產和消費具有同時性。因此受商圈范圍,都市化等經濟活動的地理部分影響較強。因此大多數服務業,都有【都市型產業】的特點。

    因此這些產業在經濟活動較為活躍且玩家密度較高的地區,承擔著更高的租金,但有著更強的單位面積生產能力。不過也正是因為服務業的快速發展,都市化進程才會變得更快。所以是雙向因果關系。

    日本在二戰前,1920年起,市區人口占比不斷上升,由1920年的18%上升到1940年的38%。如果看二戰前的產業活動的都市集中度,商業和服務業的日本三大都市圈集中度在1940年達到57%。但是當時時點,制造業的集中度在62%,比服務業更高。

    二戰后,日本人口開始加速向三大都市區進行集中。如果看就業者人數在日本大都市圈的集中度,會發現服務業的占比在不斷提升,如狹義的服務業就業人數集中度,1951年為38.2%,1972年為46.7%,2001年為52.0%,金融保險業1951年為35.8%,1972年為55.1%,2001年為56.3%。除此外,運輸&通信業,餐飲,零售業皆有著同樣的變化趨勢。

    日本就業人群的大都市集中度

    二、女性就業

    服務業和農業不同,本身其就業者中女性占比就高。二戰前期,比較不同行業女性就業人數占比,1940年工業為28%,商業為31%,住宿和餐飲為65%,服務業(教育&醫療)為57%,農業為51%。不過戰前也存在著類似于家庭保姆這樣的家務服務業,1930年約70萬人,也就是說就業的女性中6個人里有一個人從事家務服務業。

    日本就業者中女性人數占比遷移圖

    二戰后,整個社會的女性就業占比一直處于減少的趨勢中,直到1975年達到37%開始觸底反彈,這樣的變化趨勢和服務業的加速發展是符合的。日本的經濟快速發展期,無論是制造業還是服務業,女性的就業人數占比一直在緩慢上升。

    然而到了1975年后,制造業的女性就業比率達到峰值,服務業的女性就業比例開始加速上升,到1995年,甚至也超過了第一產業。同時1975-2010年,整個社會的所有增加的女性就業者中,80%選擇了服務業(男性60%)。

    到了2015年,日本服務業的女性就業人數占比超過了50%,尤其是在零售業,金融保險業,住宿餐飲業,娛樂業,教育業&補習業,醫療福祉行業等。(森川,2016b)

    這樣的就業結構變化,其實受勞動供給側和需求側雙重作用的影響。服務業在社會經濟中的加速滲透,使得女性的勞動供給開始增加,女性進一步投入到服務行業中后又會進一步促進行業發展。保育服務,介護服務的加速發展,使得此前只會聚焦在家務服務業的女性的生產能力得以釋放,也讓更多女性進入社會工作。

    除此外,以醫療福祉為主的高成長性服務業,相比制造業對于女性工作者的需求更為強烈。在日本勞動力人口減少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女性進入服務業工作的趨勢也會越來越明顯。

    三、全球化

    這些年,服務業的全球化進程不斷加速,信息通信技術飛速發展,人們也可以輕松跨越國境。在日本1980-2014年之間,比較商品的貿易額和服務的貿易額增速,服務貿易的CAGR為6.5%,商品貿易的CAGR為5.0%。服務輸出的案例,如外國游客在日本國內的消費,近年開始加速增長。

    日本服務貿易額變化(兆日元)

    從直接投資來看,近年日本服務業的對內和對外的直接投資額已經超過了制造業,在日本國內需求飽和的背景下,日本的零售和餐飲服務企業也在積極地進行海外擴張,是未來支撐日本服務業上升發展的重要因素。

    四、人口結構

    從日本的人口結構來看,日本的高齡少子化直接影響了日本服務業的發展。日本的老年人福祉行業被收錄的時點在1967年,雖然當時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比較低,但此類人群需求依然要被滿足。此后日本的65歲以上人口占比逐漸升高,1985年在10%左右,1995-2000年之間達到15%,開始步入高齡化社會。

    在1993年,可以看到fitness club,老年人保健設施業,中老年勞動力派遣業,甚至是殯葬行業開始登場。此后這一趨勢加速演進,2020年65歲以上人口占比預計達到近30%,可以看到處方藥局,老年人相關的看護&治療業,教育&學習支援業等也皆登場并快速發展起來。

    老齡化現象加劇的同時也會使少子化的影響越來越深,因此社會上的圍繞兒童打造的服務產業也會伴隨著老年人服務業的興起而興起。如保育所的登場(1967年),學習塾的興起(1993年)等。同時少子化的影響下,也會有更多的女性進入社會工作,和2所提到的女性就業率的增加對服務業帶來的影響所呼應。

    2019年6月9日-15日

    第37期勺子課堂餐訪團·臺灣靈感之旅,共同探秘臺灣餐飲的精髓。

    特邀【前臺灣麥當勞總裁李明元】作為帶隊團長全程帶領考察不同的企業業態,走進麥當勞、鼎泰豐、王品集團等10余家餐飲品牌,深入考察臺灣餐飲和文化。

    掃碼下方二維碼了解詳情

    點擊閱讀原文,馬上搶占名額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勺子課堂,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6087.html

    (0)
    上一篇 2019年4月28日 07:36
    下一篇 2019年4月28日 08:00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