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關注后臺領取餐飲必備工具包
來源|筆記俠編輯|Neo
最近5年,筆者以品牌顧問或股東的身份,介入一些企業品牌實踐,常常感到理論與實踐的距離是:“失之毫厘,謬之千里。”
因為《定位》一書創作時間久遠,加之時代變化、東西方思維差異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我們應該批判地繼承。
而對于今天的企業,品牌經常是“先上車后補票”——
先跑業務和數據,在打廣告的時候,以為起個好名字或者slogan就算有了“品牌”, 占領了客戶心智。
廣告(營銷)的成功,不等于定位的成功。
電視臺的標王和樓宇電梯上復讀機式的廣告片,占領的并不是顧客的心智,僅僅是短期的注意力。
這種大規模的廣告必然會帶來短期的效益,但是長期來看往往得不償失。
判斷是定位的成功,還是廣告的成功,只要看它不打廣告后的數據就知道了。
當有一天,你只要花七成的功力,依然能取得90分成績的時候,才真正形成了品牌的價值,那20分就是品牌的附加值。
但問題是,廣告、營銷投入動輒幾百萬上千萬,甚至上億元,失敗的幾率比創業還要高,卻鮮有提前小規模試錯驗證的。
很多定位廣告或者營銷事件,不是為了“定位”,而是為了出位。正如《文案圣經》一書所言:“廣告或著裝,過度修飾都是個誤區。”
我一直提倡,你永遠沒有第二次機會,給別人第一印象。所有推銷,在見面之前已經開始。
所有品牌,在亮相之時就應該有靈魂。
有的人是在積累注意力,有的人是在積累影響力。注意力轉瞬即逝,只有影響力,才能紅很久很久,才是真正的品牌,真正的IP。
目前看來,國內品牌戰略和定位,尤其是節奏和打法,從0到1思考、驗證、確立、推進的節奏,這方面的理論和方法論都是空白的。
但在天圖投資首席投資官馮衛東課程中,他首次提出“品牌商業模式”的概念,其中包含五個要素:企業戰略、品牌定位、產品定義、供應體系、顧客。
與一般的廣告或者營銷出身的大咖不同,東哥從投資人或者 CEO 的視角,闡述了品牌與企業戰略、品牌與商業模式的關系,并結合案例給出了深刻的見解。
尤其對于品牌節奏的打法給出了具體的操作辦法,值得創始人或者品牌及營銷從業者學習借鑒。
它幫我理清了品牌和商業模式的關系,也符合我自己很多判斷,糾正了很多 CEO 常有的誤區。
下面就來一一拆解:
01
“企業戰略”:
發現新品牌和定位的機會
企業戰略的核心任務,是發現新品牌和定位的機會,進而用品牌戰略去捕捉機會,占領用戶的心智。
品牌戰略是企業戰略重要的組成和支撐部分,所以馮衛東給出了一個公式:
品牌戰略=定位×配稱。
“配稱”是“競爭戰略之父”邁克爾·波特提出的概念,即協調一致的運營活動,也即讓品牌占據定位的全部運營活動。
“占據”是一個具有侵略性含義的動詞,就是在顧客的心智中產生強關聯。
接觸顧客,能被顧客感知的,就叫“界面級”的配稱。
如名字、產品、包裝、價格、門店設計、渠道、廣告、品牌代言人、媒體報道、一線員工著裝及言行、名片、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推介材料……都為“界面級”配稱。
值得注意的是,“界面級”的配稱,在不同品類之間是不能共用的,比如品牌名字,形象代言人等,否則就容易走入“品牌延伸”或者“多元化”的誤區。
好比面對地圖和外賣這樣兩個強勢的品類,“百度”做了“百度地圖”、“百度外賣”,這就陷入“品牌延伸”的誤區。
因為消費者的心智厭惡混亂、尋找安全,“品牌延伸”則讓消費者無法在心智中歸類,同時也無法建立對品牌專業度的認知。
共用“界面級”的配稱,也明顯違反了定位的“聚焦原則”,尤其不適合創業型企業。
如小米,作為國產手機品牌的一匹黑馬,依靠高性價比在激烈的手機市場中脫穎而出。
但是,最近也有人質疑,小米試圖發力高端定位手機時應該重新創立新品牌,否則消費者固有的印象很難被改變。
此外,小米以投資孵化形式投資布局和獨立創立了很多智能硬件產品,但是這些產品在早期宣傳上可能過度使用了小米標簽,給很多消費者造成了小米什么都做的印象,反倒削弱了小米手機的品牌議價能力。
這件事件給我的啟發,單一品類或產品的品牌定位,和平臺型企業或生態企業的品牌定位操作邏輯完全不同,完全走品牌延伸戰略是行不通的。
品牌衛星不宜過多。
做品牌延伸的那些品牌,就像一個過度膨脹的星球,品牌最終會變成一個燃燒殆盡的空殼,在營銷上規模巨大,卻不堪一擊。
▲3天3位專家講透品牌定位
02
“品牌定位”:
三個難解的哲學問題
創始人要回答投資人的三個問題是:
“你是誰?”(創業方向)
“你從哪里來?”(創業優勢)
“你到哪里去?”(愿景目標)
產品面對顧客也需要回答三個問題,可以說這是三個難解的哲學問題:
1.“你是什么?”
回答你的產品屬于什么品類的困惑。
品類就是顧客做出購買決策權的最后一級分類,這個分類可以關聯到品牌,進而產生對具體產品的購買欲望。
好比家人讓你去買一臺電器,你一定會追問:“買什么電器?空調、冰箱還是洗衣機?”此時,“電器”就不屬于最后一級分類。
但如果將“電器”轉化為“電器店”,你就可以關聯到蘇寧等品牌,“電器店”就屬于最后一級分類。
2.“有何不同?”
回答你在該品類的位置和差異化特性。
回答你在該品類中的位置,就是找出你在該品類中,所占據的某一獨特“特性”。
好比在洗發水品類中,飄柔占據了“柔順”特性,潘婷占據了“營養頭發”特性,海飛絲占據了“去頭屑”特性……
而回答你在該品類中的差異化特征,則是為了幫助顧客,在眾多競爭品牌中做出有效選擇,降低決策成本。
比如,某酸奶品牌一線銷售人員會對顧客說:“我們和蒙牛不一樣,我們只做酸奶”,實踐證明,這類說法有很強的銷售力。
定位贏得心智之戰的關鍵在于:
你要開創或主導一個品類,令你的品牌成為潛在客戶心智中某一品牌的代表。
3.“何以見得?”
回答為什么可以讓人對你產生這樣的認知。
顧客的心智規律決定了,有些東西在有些信息背景下可以相信。所以,定位里面有一個專業術語叫“信任狀”。信任狀就是讓品牌定位顯得可信的事實和行為。
信任狀分為三種類型:
①品牌的有效承諾(不滿意退款、見效果付款等);
②顧客自行驗證(試吃、試穿等);
③第三方權威證明(獎項、認證、排行榜等)。
定位不是一句話,一句簡單的 slogan,堆砌華麗的詞匯或者給個美好的空架子就可以,而是對于這三個問題(你是什么?有何不同?何以見得?)的解答。
天圖投資也曾為了定位slogan爭執不休。
“消費品牌投資專家”,這句一聽高端大氣上檔次(專家、領航者、一站式解決等等,這是企業常用的套路,其實沒有個性和識別度,反倒不容易被記住)。
而“專注消費品投資”,則獲得了一定投票。
這句slogan樸實無華,卻很好回答了前兩個問題。“專注”也暗含信任背書,最終被啟用。
這句slogan避免了機構的人出去不好意思推薦的擔心,避免了自吹自擂和自嗨的嫌疑;
也給了行業或其他人客觀的評價和轉介紹的機會,恰恰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如同我們的國畫講究留白、詩詞在于言有盡而意無窮一樣,品牌定位和廣告應該盡量避免把“目的和意圖”寫在臉上,應該有效引導顧客自己給出結論。
▲文案賞析
03
“產品定義”:
產品是最好的品牌代言和自媒體
產品是品牌定位的重要載體。馮衛東說:
大聲講出來的“產品主義”,就成了“品牌主義”。
在宣傳中大聲講出產品的好——就是一種品牌主義。名字、包裝、文案、廣告這些則構成了產品和品牌的底蘊。
1.好名字的四個標準:
詞語就是觸發器,它能觸發埋藏在人們心智中的含義。名字就像鉤子,把品牌掛在潛在客戶心智中的產品階梯上。
如,加勒比海上的豬島,在改名“天堂島”之前一直默默無聞,而天堂島這個名字賦予了它無限的想象力,讓人產生向往。
名字是信息和心智之間的第一觸點,決定信息有效與否的,不是名字在審美意義上的好與壞,而是名字起得合不合適。好名字有四個標準:
一是定位反應,從名字可以聯想到品類或者是定位;
二是品牌反應,名字有獨特性,一聽就知道是品牌名;
三是利于傳播,聽得出、記得住、愿意說,如果你的名字制造了傳播障礙,顧客就不愿意傳播,也不愿意轉介紹,讀錯了很沒面子;
(如很多品牌起了生僻字和不常用的字,為了顯示自己有文化?殊不知,你有文化了就顯得客戶沒文化。)
第四,避免混淆,避免用通用詞或者通用名,否則沒有特性。尤其是在互聯網檢索的時候不占便宜,導致你的媒體報道或者廣告排名靠后,無法第一時間被獲取。
▲起名的學問
人們根據容易獲取的信息,去推斷不容易見到的信息,因此我個人提出“表里如一”法則。產品淺層次的東西,本身就代表你的內在信息。
產品包裝、說話方式、傳播載體這一系列的東西,必須是和品牌定位及內涵一致而不矛盾的。
產品包裝本身是最重要的自媒體。自媒體不僅僅是寫幾篇稿子。
如倡導生活美學的品牌,其產品包裝設計體驗卻沒有任何設計感,一味堆砌華麗的文案詞藻或者奢華的配飾,其實是無效的。
2.廣告的二語三性法則
廣告是品牌常用的傳播方式,但很多廣告違背了馮衛東的“二語三性法則”。
①“二語”:銷售用語、顧客用語。
銷售用語——銷售用語重要的標準就是“說人話”且“弱化廣告腔”,不要玩文字游戲。如汽車、房產里面泛濫的是廣告腔。
顧客用語——顧客轉介紹的話語。顧客用語最重要的判斷標準是,顧客轉介紹的時候會不會用。如果你想讓 TA 轉介紹,最好把介紹語都告訴 TA,讓 TA 直接轉述。
②“三性”:可信性、競爭性、傳染性。
首先,可信性;
做到具體、歸因,就比堆砌一些華麗的詞藻要實用的多(如,“專注服裝19年”、“云南白藥創可貼,有藥好的更快些”)。有第三方背書的“信任狀”,就比王婆賣瓜自賣自夸好的多。
其次,競爭性;
廣告要能夠有效轉化競爭對手的顧客。
如,神州專車以滴滴為對標,提出了“更安全的專車”;特侖蘇霸氣又低調的廣告語:“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侖蘇。”
第三,傳染性。
感染、轉發、傳播是病毒式傳銷的路徑,好的廣告都有二次傳播的效果。比如:“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愛秀、愛炫的心態大概就在于此。
3.內部思維到外部思維的轉換
艾?里斯和杰克?特勞特在《定位》一書中講:
定位是關于傳播溝通的新方法。它帶來一場傳播者的革命,就是從信息接收的角度考慮信息的發送。
內部思維和外部思維成了文案和廣告不說人話的決定性因素。
因為經營者比顧客知道的信息多,總認為自己說的夠明白了,其實顧客還是一頭霧水。
最好的文案和廣告,要求我們用外部思維,從顧客的角度來思考。外部思維可以改善信息溝通的效率,解決低效、錯誤的表達的問題。
外部思維有巨大威力,要求大腦假裝不知道很多信息,這對于一般人來說是反生理的要求。
好廣告或者文案的原則是:簡單易記、沖突戲劇、高頻誘因、社交貨幣。
如,腦白金廣告“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是這一原則綜合交織的體現:
簡單易記,不斷重復十幾年,沒改一個字;“不收禮”和“只收”造成了強烈的字面沖突;
送禮是高頻的誘發場景,也能引發父母的攀比心態(你要不送盒腦白金,你媽覺得沒面子),因此具有了社交貨幣屬性。
4.“雙微一抖”的價值與質疑
近日,停更“雙微一抖”話題在圈內引起了廣泛熱議。
個人認為不能一概而論,如果你是toG、toB端定位,就不要長期走插科打諢賣萌的路數。
反而應該通過高質量的公關手段或者媒體,尤其是傳統和主流媒體,來樹立你的專業性;
如果是toC端定位,又有足夠的人才和資金投入,那么配個5-6人的團隊,全力經營也許能在互聯網的汪洋大海中激起一些漣漪。
但是,不要妄想靠1-2個人,或者1-2篇10萬+的文章一戰成名。
首先,這么有才華的寫手,肯定自己做自媒體了,沒有大價錢,你請不到。
其次,因為自媒體和運營工作量大、內容要求高、流程繁瑣、消耗激情,1-2 個人無法長期保持高質量的原創。
最后,自媒體陣地淪為信息搬運廣場和自家廣告發散地,反而會弱化和消耗品牌。
在短平快的傳播中,如何利用好互聯網載體,才是你真正的品牌戰略。“雙微一抖”不是標配,但是核心物料是必須要精準準備的,以下是我給出的清單:
1.企業概況(1000字文章,載體是微信文章、官網介紹、百科詞條等);
2.企業概況(手機版H5,5-8頁重點明確,簡明扼要,提煉優勢)
3.企業宣傳視頻(5分鐘之內,展示企業終合實力;針對客戶的宣傳片,最好做場景和故事代入感強的);
4.項目商業計劃書(PPT,30頁內說清盈利模式,不要一味堆砌行業分析,投資人可能比你懂行業);
5.項目創業故事(3000-5000字微信文章,其他渠道酌情投放,作為PPT的補充資料,讓投資人反向找你的好方法,注意文筆客觀、克制才顯得真實)
6.項目招商計劃書(PPT,30頁內建立起明確的利益分配機制,合伙人自然會感興趣);
7.項目合伙人典型案例(3000字左右微信文章,故事描述成功合伙人或合作方的成長、收獲、點評、感謝等,現身說法是最好的軟廣告);
8.產品手冊(電子畫冊,按照角色、場景統一策劃,針對用戶的文案及話術);
9.產品銷售(H5,按照角色、場景統一策劃,針對用戶的文案及話術;小標題即是關鍵詞);
10. 產品視頻(有條件的話,把產品的制作過程拍下來,傳播出去會成為品牌強有力的支撐)。
打造品牌護城河,要從產品的原點出發,產品——口碑——市場——銷量——品牌——產品,最終形成一個閉環回到產品本身,否則就是本末倒置,緣木求魚。
▲3天3位專家講透品牌定位
04
“供應體系”:
花小錢辦大事做到超值“配稱”
供應體系,是指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全部環節和角色。這里需要“配稱”的,就是各類資源。
海底撈,之所以你學不會,就是利用企業文化和激勵機制,做到最大化的配稱。
比如,711發現收銀員積極性低,于是改變了玩法,每收一單款,就跳出一句 “這一單你戰勝x%的同行”,讓收銀員的工作變成了游戲,收銀員的積極性和效率明顯提高了。
今天環境下的供應體系,分潤機制和品牌文化的建立,成了對于組織和平臺最大的挑戰。這里就不展開贅述了。
用“田忌賽馬”的辦法,揚長避短做資源的配稱,是企業的制勝法寶。
05
“顧客”:
你不懂ta,ta不理你
產品與顧客的交易結構,是品牌戰略的重要支撐,它的流程和手段有以下幾個關鍵詞:
1.觸達:
選擇媒體和渠道、創辦自媒體、建立直銷體系。觸達的精準,決定了企業的生存能力。
2.轉化:
①設計要點是定位信息、產品、價格、渠道;
②新產品或者新品類,要降低新顧客進入門檻,同時堅守定位,不引起老顧客反感;
原點期企業產品“代表品相”盡量少,要做爆款和招牌,不要給顧客制造選擇難題。
3.鎖定:
①讓產品和品牌自身具備足夠競爭力(衡量指標:復購率、留存率、活躍度);
②合理設計交易結構、會員體系,投入并積累有價值的會員資產。
可以將產品分為互補的兩個部分,低價甚至虧損地銷售耐用部分,高價銷售專用耗材,比如打印機的墨盒模式,剃須刀的刀片模式(降低打印機和剃須刀的售價,從而促進墨盒和刀片的高價銷售)。
4.擴增:
老客戶帶新客戶,常見手段是依靠老顧客口碑;高效精心設計轉介紹機制,如買一贈一、紅包機制等。
這一流程與品牌定位和產品描述密切相關,所以要在現實中不斷地探索驗證。
很多案例說明,這從表面看是文字游戲,其實是外部思維的體現,暗含了心理學和社會學的因素。所以,品牌其實也是一門要求科學和藝術結合的游戲。
06
“原點期”:
試錯驗證,避免大躍進
以上“品牌商業模式”的五個維度,是決定產品“定位”和企業商業模式的關鍵因素,它應該貫穿于品牌從構想到消亡的全過程,越早思考布局,越容易少走彎路。
在馮衛東的課程中,劃分了品牌戰略的五個階段:
①原點期——低成本試錯;
②擴張期——擴大商業成果;
③進攻期——快速兌現為商業成果;
④防御期——抵御進攻;
⑤撤退期——品牌生命周期。
原點期快不得,擴張期慢不得。
其中原點期也正是品牌定位探索、用戶畫像、產品品類確定的關鍵時期,有很多認知誤區和操作技巧,值得企業認真揣摩(其余4個階段因篇幅原因暫不敘述)。
原點期是資源浪費最大、挫折感最強的時期。
馮衛東指出:
商業中的最大浪費,就是過早放大了未經過驗證的商業模式。
但用精益創業方法,即 MVP 驗證法,可能同樣的資源可以試錯十次,在資本寒冬下尤其值得提倡。因為在資源耗光之前,企業要獲得商業模式的關鍵認知:
1.價值假設的驗證:
這是“定位”假設,需要驗證的維度包括:市場存在哪些機會、存在哪些顧客、產品差異化價值是什么、有多少顧客需要、付費意愿有多強?
2.增長假設的驗證:
這是“配稱”假設,需要驗證的維度包括:新的顧客用什么方式獲取;獲取成本是多少?顧客終生價值多大?其中常見的3個增長引擎是:
粘著式增長(讓老顧客購買更多)
付費式增長(花錢獲得新顧客)
病毒式增長(讓老顧客帶來新顧客)
其中,“增長指數=顧客終生價值/獲客成本”,增長指數大于3,增長價值才算得到驗證,否則就是失敗的實驗。
3.認知成果重于商業成果,拒絕虛榮指標:
原點期的核心任務是獲得認知成果,所以這個階段不應當追求商業規模、用戶數量、收入規模、增長率——這些都是虛榮指標。
否則就會過早放大未經驗證的商業模式。在完成關鍵假設之前,應當保持低調。這個階段的品牌傳播,應該依靠公關而非廣告轟炸。
因為公關的可信度更高,公關信息會被原點顧客主動關注,非原點顧客忽略,減少了非原點顧客的進入,從而滋生負面口碑。
競爭對手會將你大規模廣告投入看成挑戰,從而復制或者打壓你的創新。如“營養早餐奶”是某小企業發掘的,后來被某大品牌用渠道搶占了。
4.降低固定成本,避免偽場景的驗證:
不要過早建立豪華團隊,豪華團隊的機會成本特別高,無意中鼓勵大干快。
“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其實就是改變了真實的場景,這樣得到的驗證成果不具有普遍性,也許會為日后商業擴展的不可控埋下伏筆。
原點期,一把手必須親臨一線,獲取一手信息,才能準確地作出判斷。
如,共享單車整個行業的倒閉潮,就是大躍進的結果;辦公室貨架風口來臨時,各項目跑馬圈地燒錢補貼,最終導致投資人都失去了信心。
5.原點期要有明確的原點市場意識:
原點期要從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①原點顧客:能忍受新品牌的不完善、認可產品的差異化;
②原點區域:原點顧客較多區域,競爭不激烈的區域,容易打造信任狀,也符合定位“聚焦”原則;
③原點渠道:能獲得高質量的數據驗證或者快速獲得銷售量的渠道。
07
在顧客心智戰場中
如何脫穎而出?
孔子說先勝而后戰。商場如戰場,但是今天很多商業界的領先者都忽視了戰略,而重視戰術梳理。
大多數人認為勝負在于市場,但事實是,勝負在于潛在客戶的心智。
定位理論的第一大貢獻就是——競爭的終極戰場是潛在顧客的心智。
但企業不能憑空改變潛在顧客的心智,企業只能在產品、渠道和媒介三大物理戰場上,構建某些事實,從而影響、改變顧客心智,在心智戰場上產生有利于企業的認知變化。
表面上看,企業的經營行為,都發生在物理戰場上。
但有的企業家腦袋里有心智戰場的概念,所以他們成了商業競爭的“魔術師”,游刃有余地操控著顧客認知,讓顧客優先選擇自己的品牌,取得豐厚的經營成果。
但多數企業管理者,還不知道這些商業規律,盲人瞎馬,誤打誤撞,即使暫時獲得成果也不可續,甚至為他人做嫁衣裳。
如何在顧客心智的戰場中脫穎而出?
如果你想成為所在品類的頭部品牌,不妨來參加4月14日-16日 勺子課堂 破局·高階私房課
定位理論+實戰領軍者”——天圖投資CEO 馮衛東
“超級符號”推行者——華與華合伙人 許永智
“網紅品牌制造機”——亞洲吃面公司創始人 胡傳建(痞子)
與三位大咖及國內頂級餐飲人面對面交流
一站式學透升級定位、品牌營銷,提升品牌競爭力!
更可加入行業高階交流群
名額有限,今年僅此一次
掃碼搶占名額吧
原創文章,作者:勺子課堂,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6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