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離“五星好評”還有多遠?

    編者按: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作者|TK

    編輯|喬祎

    B2B 平臺的商家需要網購者的評論,餐廳需要食客的評論,酒店需要入住者的評論,景點需要游客的評論,人們一邊渴望新奇,又一邊拒絕在獵奇的過程中試錯,先行者的評論影響著躍躍欲試的潛在消費者的決策,經驗主義掌握了話語權。

    消費者的選擇

    “去哪吃飯”絕對是繼“中午吃什么”之后人類面臨的世界第二大難題,為了弄清楚影響消費者就餐決策的因素有哪些,勺子課堂無聊事務所做了一個小范圍的調查,與上次不同,這回我們放過了身邊的同事和親朋好友,隨機選擇了北京某 shopping mall 中的 23 位消費者,得到以下調查數據:

    這是一道不定項選擇題,選項排名不分先后

    23 位被調查者一致認為,評價的好壞是選擇是否前去就餐的決定性因素,除此之外,距離也是消費者考慮的重要因素,至于有沒有價格上的優惠、是不是品牌餐廳,因人而異,當然了,有一位被調查者嚴肅地表示,同伴的選擇就是他的選擇,這也從側面證實了去哪吃飯真的是一個曠世難題。

    我們又繼續追問了評價的來源,并且做了簡單的統計,由于沒有設置選項,評價來源全部出自被調查者的列舉。

    互聯網和手持設備的普及,使得評價來源千奇百怪

    不難看出,大眾點評的點評功能已經深入人心,成為消費者尋找評價的最主要的來源,事實上從 2003 年創立之初,到 2011 年的 8 年之間內,大眾點評都只有評價功能,直至美團出現并逐漸與其功能重合,為了提高市場競爭力,大眾點評才做起了團購的生意。

    微博、知乎與朋友圈都屬于社交平臺,只不過微博知乎的推薦多為“名人”,而朋友圈則出自“朋友”。

    2017 年,在 BAT 的推動下,外賣平臺迅速崛起,形成了美團外賣與餓了么雙雄爭霸的市場格局。外賣平臺的評價機制與點評團購網站再次重疊,因此,部分被調查者也傾向于依賴外賣平臺的評價做出外出就餐的選擇。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與金秋螃蟹季

    人們對評價的需求來源于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為了降低決策風險,渴望節約時間、精力和金錢,尤其是餐飲這類需求頻次高的消費品,很容易從中誕生點評機構,更何況餐廳是去中心化的、分散的,只能覆蓋幾公里的顧客,口碑至關重要。

    大眾點評是最早誕生于大陸市場的點評網站,一位大眾點評的資深用戶表示,她之所以會寫下自己的第一條評論,是因為在沒有 LBS 的那個時代,對于白領人群,每天去哪兒吃飯十分令人頭疼,彼時大眾點評公布了一條激勵政策:只要用戶寫足 5 條評論,就能得到一本所在地區的餐廳指南。要知道萬眾期待的米其林也只是在 17 年進入上海,在互聯網尚未普及的 21 世紀初,擁有一本小紅書相當于擁有了“上帝視角”。

    如今,能夠書寫評論的平臺層出不窮,除了在千團大戰的廝殺中活到了最后大眾點評和美團,除了“壟斷”外賣平臺的美團外賣和餓了么,社交網絡、論壇、各種攻略和旅游 app,咨詢撲面而來,任何一個角落里的別致的小餐廳都會穿過無線電波,進入消費者的手機屏幕。人們不再發愁去哪吃飯,而是糾結于值得光顧的餐廳太多,先去哪家比較好。

    是什么在促使消費者寫下評論,總結起來不外乎以下三點:

    增加參與感。民以食為天,吃飯是全人類的事情,過去結束就餐后,好壞只有用餐的人心知肚明,最多推薦給身邊的親人朋友,評價平臺的搭建,使得消費者的用餐體驗能夠讓更多的人得知,傾訴是人類的原始需求,傾訴產生認同感。

    給予反饋。九成以上的餐廳經營者從中獲益,消費者的評價不僅起到了對服務的監督作用,還在第一時間對原有菜品的改進、新菜品的接受程度、餐廳環境等方面給予反饋,在餐廳與顧客之間形成了良性循環圈。

    平臺積分獎勵。書寫一條評價可獲得相應積分,積分越高等級越高,積累到一定數量后,用戶可通過平臺消費積分兌換福利;達到一定等級的用戶可申請平臺的VIP會員,會員甚至有機會抽取平臺指定餐廳的霸王餐獎勵。

    事實上,點評平臺對用戶參與點評的獎勵機制可以追溯到2005年,那個時候,用戶只要在大眾點評里留下 5 條評論,就可獲得一本當地的餐館指南,在我們的被調查者中有一位大眾點評資深用戶,他表示,雖然對于經常上網的年輕人來說《餐館指南》沒什么用,隨身帶著還不方便,送給家里的長輩卻是很好的選擇,“畢竟他們玩不轉各種手機 app,但是他們需要這樣的資訊。”

    霸王餐活動延續至今

    評價標簽化

    從產品定位及概念戰略上來講,市面上的點評平臺大同小異,全部都標上了 O2O 和生活消費的標簽,專注于用戶口碑和公信力的搭建,這也是為什么人們介紹 Yelp、 Tabelog 等產品時,簡單粗暴地將其劃分為“美國的/日本的大眾點評”。

    社區文化在美國人民的認知中有著更為重要的地位,Yelp 是美國餐飲界的“大眾點評”,其策略是,在每一個當地市場,雇傭一名本地人作為社區經理,由社區經理負責提高 Yelp 的品牌認知度,并培養當地的評論人社區,由社區的發展推動點評的增長,并不斷吸引新用戶進來貢獻點評。

    在日本,Tabelog 擁有更大的影響力,不同于米其林的專業評審,Tabelog 榜單的評選廣大消費者的口碑為標準,分數長期處于變動狀態中,因此更得消費者信賴。很多日本餐廳把 Tabelog 黃色的評價標簽貼在柜臺上,作為一種榮譽和廣告宣傳。

    對評論的管理也各具特色,Yelp 看重評論的長度和對細節的描述,目前,Yelp所有點評的平均長度超過 100 個字(當然了大眾點評曾經強制要求評論不得少于 140 字,現在已縮減為 15 字)。如果你是 app 用戶,那么你可以簽到,傳照片,可以發表簡單的 quick tip。Yelp 對評價進行分類展示:先是 10 個以內的權威人士的評價,然后是推薦去的評價,然后是不評分的建議,接著是經常簽名的人士,最后一行用不起眼的灰色指向當前不推薦的評價。

    中國的點評網站經過逐代更新,變得更加人性化。

    最初的評論頁面簡單粗暴,基本包括兩部分:1-5 星的打分和用戶感受,顧客先給出總結性的星級評分,在具體書寫用餐體驗,各類平臺的餐廳因此也簡單地分類為好、中、差,這時候就出現了一部分不實評論,打分與用餐體驗自相矛盾,因為存在著一味追求“五星”而誘導消費者“給好評送代金券”的飯店,平臺的監管難度隨之增加。

    現在打開各種 app 的評價板塊,除了好評和差評外,多了“高大上”、“回頭客”、“家庭聚會”或者“不推薦”等標簽,即使是差評中的一顆星,平臺也會認為這是優質評價,因為“客戶寫得認真客觀,不好的地方具體真實,做得好的也給予了肯定”,而很多“不推薦”的標簽下,同樣存在著五星好評但是因為等位太久而不滿的食客。

    只是因為某道菜不合口味就被歸為“不推薦”評論,之一

    AI 技術被大量用在平臺的反作弊系統中。被識別為商家的利益相關人留下的評論,或者用戶在評論中留下了廣告信息、惡意攻擊的言論,這些評論將不會出現在大眾的視線中。

    不愿透露姓名的平臺的無效評價標準

    無論是評論平臺數量的增加,還是平臺管理的日益規范化,對商家而言利大于弊。

    隨處可見的評價平臺大大降低了餐廳的宣傳成本,營銷里頗多禁忌,而餐飲從業者中擅長營銷的人寥寥無幾,人無完人,更何況是一家餐廳,大規模的評論恰巧放大了細節,促使更多的消費者看到餐廳管理者的長處。

    評價的標簽化,有利于餐廳快速找到定位,與自己的目標客戶群匹配。如果某家正餐餐廳的評價中,“下午茶”出現的頻率較高,即使平臺把它劃分在消費者“晚餐”的選擇里,潛在顧客也會在此體驗到悠閑的下午茶時光,從眾在某些時刻還是不會錯的。

    運用數據分析,合理預防并解決餐廳問題

    通過財務規劃,發現更多的利潤點

    這一次

    勺子找你來算賬

    更多餐飲課程盡在勺子課堂APP

    點擊“閱讀原文”,把餐飲干貨知識裝進自己口袋!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勺子課堂,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6966.html

    (0)
    上一篇 2018年6月25日 07:47
    下一篇 2018年6月25日 08:00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