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餐飲品牌“陣亡”實錄,來年餐企如何“破冰”?



    2018餐飲市場大降溫,2019該如何破冰?



    年末總結2018,經濟遇冷、裁員潮、倒閉潮這些關鍵詞此起彼伏。

     

    在前幾年的創業的熱漲高潮對比下,很多人把2018比作市場的寒冬。僅在2018上半年,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平均每個月10%的餐廳倒閉;全國餐飲突破3.5萬億元,但只有20%的餐廳賺錢……


    餐飲企業倒閉的倒閉,虧損的虧損,跨界打劫者無數,很難有逆風而上的品牌。和餐飲老板聊天,也是說很少見到今年勢頭好的品牌。


    我們盤點了一批去年倒閉的餐廳,雖只是冰山一角,但其問題重重,觸目驚心。


    2018餐飲企業關店名單





    1



    2018寒潮中倒閉的他們都栽在哪?


    老品牌的悲哀


    1)資本迷途


    • 案例1:千秋膳房一夜關停,老板跑路

    當初年營上億,在上海經營了19年的老品牌千秋膳房,因資金鏈斷裂,一夜間所有門店關停。老板跑路,欠了200名員工的工資,還身負上千萬的債。



    因為上層資金鏈斷裂,導致經營管理也不善。近來消費者對他們菜品的點評大多都是“一般,沒什么特別”,反響越來越差。但問題出現肯定不是一夜之間的,只是沒有及時反饋和調整。


    • 案例2:餐飲首富孟凱破產,關店賣房

    早在幾個月前,孟凱在澳洲開業五年定位高端的外灘餐廳宣布停業。


    從大排檔走出的中國餐飲首富,孟凱的人生可以說餐飲界的傳奇。99年借著高端餐飲的風口將湘鄂情開到了北京,十年后成為A股民營餐飲上市第一股。



    而到了近幾年,瘋狂轉型使得湘鄂情業績迅速下滑,孟凱本人也在2018年徹底出局。


    • 案例3:團餐龍頭轟然倒下


    董事長跑路;旗下196家食堂面臨停業;多家投資機構、證券公司,3.6億元投資面臨打水漂;銀行、小貸公司、供應商、員工,紛紛上門要債討薪……廣州團膳龍頭企業和興隆,在2018年爆發了這一系列事件。



    2)缺乏創新


    • 南昌人記憶中存在了近20年的五星級大飯店凱萊大飯店最終倒下;

    • 21世紀初在福州以溜冰傳菜風靡一時的牡丹大酒樓惜別;

    • 廣州老字號利華飯店關門;

    • 北京全聚德15家子公司虧損……


    2018年,老字號中也有一批在本地人眼中充滿回憶的大飯店最終結業。



    這些老字號多是常年虧損,加上餐飲市場成本上升、競爭激烈,新的餐飲潮流不斷涌現,給了這些老酒樓致命一擊。此前被稱為A股烤鴨第一股的全聚德,日子也并不好過。大眾點評和微博上,不少消費者都給全聚德留下“不好吃”“貴”“服務差”等評價。


    2018上半年,業績報告顯示全聚德旗下15家子公司虧得底朝天。有些門店收入都在千萬元以上但依然虧損。


    近年,全聚德做過引入外部資本、烤鴨外賣和兼并收購等嘗試,但都不盡如人意,已經折射出老品牌對消費者吸引力的缺稀。


    網紅快速擴張,發展跟不上


    • 案例1:網紅Win house倒閉

    2014年,Win House作為brunch的開創者火爆上海,在寸土寸金的上海開了4家店后,就立馬進軍北京、武漢、杭州和長沙。


    可現在:Win House旗下14家門店全部關門,拖欠340余名員工薪資330萬,房租拖欠,老板也跑路了……



    • 案例2:Mama Box(媽媽便當)全部關店

    Mama Box是最早一批做外賣連鎖的,含著金湯勺出生,從在風口上被吹上天,拿到500萬投資,到全部關店,不過短短一年時間。


    “規模擴張”這四個字,往往是看著誘人,實則處處都是風險。隨著門店越開越多,客流分散,再加上步伐太猛,還沒打磨好模式,就急匆匆地去異地開店,最終就把自己絆倒了。



    餐飲企業的擴張之路,首先要具備強的賺錢能力,其次是有穩定的模式和不同選址的深入研究和調查,否則倒閉也是早晚的事。


    眾籌失敗,缺乏管理經驗


    • 案例1:34名清華學員眾籌開餐廳破產


    10月末,一家餐廳倒閉的消息在朋友圈里刷了屏:清華總裁班的34名學員,通過眾籌方式開了一家餐廳,結果因為經營不善而向法院申請破產。


    根據公開報道的情況來看,這家餐廳盡管擁有高學歷的管理人才,但卻犯了很多餐飲行業的低級錯誤。



    • 案例2:卷福和他的朋友們關店清算

    去年開一家關一家的眾籌餐廳,也終于在2018年初完成關店清算。猶記得當時以名人張嘉佳為噱頭,眾籌時25個小時認購額就達200多萬。

     

    投資人失敗后反映,確實是低估了餐飲業的難度,全年新開小龍蝦店數量是去年的三倍,倒閉的當然更多。



    眾籌餐廳,投資人越多,越沒有一個中流砥柱拿得住主意,管控不到位、安于現狀不求進都是失敗的原因。


    餐飲行業雖然并不如表面那么簡單,但也并沒復雜到哪兒去,最根本的還是要付出實際行動回歸根本。再大的思維,沒有根基也是空的。


    過度營銷,產品跟不上需求


    • 案例1:泡面餐廳:2個月從月營業額40萬到倒閉


    泡面餐廳在抖音火起,并一度席卷餐飲潮流,但也沒逃過一炮而紅,一下就死的命運。


    曾經有一家泡面餐廳前兩個月生意非常火爆,一個月的營業額可以高達40多萬,但是再過兩個月之后,這家餐廳就倒閉了。



    這其中一個是性價比的問題。泡面餐廳大多開在熱門商圈附近吸引客流,成本較高又想快速回本,食物的價格設定的并不便宜,但僅僅是泡面很難滿足消費者多樣的需求,大多是吃一次不再來,而且體驗感口口相傳,很難招攬回頭客


    • 案例2:大熱摔碗酒無人問津

    同樣滿足不了消費者需求的還有在抖音火起的西安摔碗酒,有老板跟風做后的確喜滋滋了一段時間,符合文化氣息,能夠宣泄情緒的摔碗酒一下吸引了眾多游客。


    但據報道,大多數消費者都認為五塊錢一碗的酒口味并不好,還很浪費。



    明星餐廳倒下一批,把這些問題占全了!


    • 案例1:價格定位偏差

    李晨餐館面臨倒閉,消費者稱:一碗沒有肉的面三十塊;由黃磊和孟非合開的”黃粱一孟”火鍋店正式宣布閉店。人均 300 元以上的消費水平,一盤毛肚就要 198 元,食客們紛紛吐槽吃不起。



    不只是明星餐廳,有些外國餐廳也會犯這個錯。1986年出生于英國倫敦,于14年進軍上海的Pret A Manger,這個被稱為“英國版星巴克的”連鎖品牌在今年關閉上海2家門店,退出中國內地市場。


    價格定位是極需謹慎的一件事,定位人群的接受價格與餐廳不符,沒有人氣,還談什么持久經營?做不好價格定位,也是企業管理缺乏市場觀察和經驗的表現。


    • 案例2:服務體驗太差

    相反,也有明星開餐廳走的是性價比路線。但有報道黃曉明等6位明星合伙的餐廳3人88元都無人光顧,原因就出在了服務體驗上:服務態度太差了!熱辣壹號多家門店相繼關門,6位明星坐鎮也難逃一劫。



    此外,AngelaBaby的餐廳“Baby cafe”在香港的店鋪也已經全部關業。隨著人們對餐飲的需求逐漸提升,企業管理者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來管理企業,但明星往往沒有這個時間來經營,餐廳無人照料,自然就淪落到關店的地步。


    過度依賴外賣的企業正在被洗牌


    曾經以鹵肉飯單品聞名的中式快餐品牌“一品三笑”,今年突現大批關店,25家門店剩下14家。企業自身坦言是過度依賴外賣平臺,而如今平臺補貼漸微,門店經營遭遇困難。



    2018年,快餐競爭業態持續升級 ,不少商家看上外賣紅利,但如今的競爭格局已經明顯改變。


    觸碰法律底線,違反規范


    • 米其林中餐館漏稅

    曾被英電視名廚Gordon Ramsay稱贊為全英最美味的中餐館,位于Copster Green的米其林食府Yu and You,最近因欠稅高達38.5萬鎊,無奈之下申請破產。



    瞞報營業額,避交稅金,縱使再有名氣,也難逃法律的制裁。而在國內,也有很多職員在此方面犯錯的事情發生,同行都應引以為鑒,加強法律業務的管理。


    不接地氣,消費者理解在賣什么


    據自媒體不完全統計,上海2018年死了200家“洋氣”的餐廳。


    這些餐廳店招多為英文名字,比如:KABB 、Ochobo、Racines、Lucky Zen 、Carl’s Jr. ……而且裝修要么小清新,要么高大上。倒閉的一個直接原因是不接地氣,消費者不能一眼看明白是賣什么的。


    餐飲,歸根結底做的是“人”的生意。無法和消費者明白溝通,就產生不了消費認知。




    2



    大環境蕭條,2019餐飲企業如何破冰


    2018前半年環保風興起導致大批工廠關閉,而在新零售市場的不斷興起和沖擊下,小本買賣的便利店日子也變得不好過,北京的鄰家便利店就出現了168家門店全部關店的慘況。 



    企業的走向是跟著市場環境走的,尤其是從生活服務出發的餐飲行業,對市場環境的動蕩極為敏感。無論你對市場的態度是悲觀還是樂觀,2019年已經來了。


    餐飲人不想做倒下的一員,首先得做好準備,迎接以下變化——


    1)餐飲消費群體結構重塑


    2019年是個餐飲企業應對消費人群變化需要應對的大關。也就在這兩年,60后基本走向退休,70后事業有成,會成為家宴、宴請的主流,80后仍拼在工作前線,商務宴請會增多。與此同時,00后也要出場了。


    隨著2019年的到來,最后一批90后成年,談婚論嫁的談婚論嫁,有孩子的照顧家庭,生活壓力陡增,過去對價格不敏感的他們,在注重品質的基礎上,會更加重視性價比。



    整體經濟環境遇冷,裁員潮到來,占據消費結構大部分的中層消費會受到更大的影響,大眾消費水平面臨下沉。



    人群消費習慣變化,荷包緊縮的消費者不愛花錢了,為了迎接新的消費習慣和激烈的競爭,餐飲就餐體驗以及產品、品牌創新還將繼續升級。


    2)品類不斷細分


    2018年,市場品類的細分程度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爆發,市場對于小品類的爆發也呈現了極高的包容度,串串、米粉、鹵味小吃、地方菜等小品類餐廳成為大贏家。



    小品類餐廳自帶品類優勢,具有極大的顧客黏性和吸引力,加強自身的品牌建設,更容易在市場上站穩腳跟。


    在競爭越發白熱化的餐飲市場,不同的品牌有自身的市場地位,而只有做到數一數二才能在認知度上聚焦消費者的目光。


    品類的細分帶來了更多可開發可挖掘的商機,也給了眾多餐飲老板看準機會向頭部品牌進軍的契機。


    3)單品生命周期縮短


    近兩年,單品店模式極為火爆,以投入少、回報高、易復制、超靈活等優勢備受青睞。


    2000年水煮魚火起,2004年是麻辣香鍋,2008年是巫山烤全魚,2013年是小龍蝦。而在2017年小龍蝦遭遇5年來最嚴重斷供,不少品牌剛開店就倒閉,當時大多數人還認為,爆品的生命周期就在5年左右。



    而在2018年,我們看到了酸菜魚和牛蛙的單品爆發,但這一次,聚焦單品的思維卻迅速遭遇瓶頸。老板們都在頭疼,還能怎么做?


    單品本身標準化程度高,可復制性強,在大批同質化的競爭對手攪局市場秩序的沖擊下,不將單品做到最特別、最極致,就會被后來者淹沒。


    觀察小龍蝦,牛蛙等品類之所以能成為爆款,大多是將人們印象中認為是“貴“,有價值感的的食物變為大眾單品,比如今年的雙層牛蛙鍋,就以超高性價比刷屏社交圈。



    其實諸如肯德基,麥當勞,以及青島啤酒等快消品也是單品,但有地域文化的傳承加創新,才保持住自己的競爭力,2019年,餐飲單品思維或可向此發力。


    4)外賣競爭格局轉變


    2018年,滴滴攪局外賣,阿里收購餓了么,美團上市,外賣市場也發生了不少大事。但隨著平臺競爭格局的轉變,補貼紅利期已過,不少依靠平臺的外賣商家盈利狀況相比以前糟糕了許多。



    上文所說的一品三笑就是一個例子,過度依賴外賣,沒能及時應對市場格局的轉變導致多家門店倒閉。


    受消費者對食品安全越發重視的影響,2019年純外賣的日子或許不太好過。擁有實體店、品牌效應的保障,或將更具優勢。




    3



    小結


    過去一年是個餐飲動蕩之年,人人都恐慌經濟形勢的轉變,但說實話,這也是市場洗牌見真招的時候。



    過去順應時代紅利的一批人走得順風順水,而當真正的市場理性回歸,誰在裹著皇帝的新衣就明顯了。有一句話是:“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暗中標好價格。”


    對于提前消耗,欠了債的創業者,這是最壞的時代;對于深扎內功踏踏實實的創業者,這是最好的時代。偉大的企業都懂得順應時代,破釜沉舟。


    資料來源:眾郝創意咨詢、贏商網

    相關類似文章
     

    ●年終盤點2018,知20件餐飲大事,曉行業明日興替!

    2019年餐飲大爆發,哪些品類和模式將成為風口?

    盤點目前餐飲業9大趨勢,除了倒閉洗牌之外,竟還發現了一座金山!

    干餐飲,2019不可不知的5個關鍵詞

    外婆家連開6家商場店!2019餐飲還要“逃離”購物中心嗎?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今日新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7932.html

    (0)
    上一篇 2019年1月9日 12:41
    下一篇 2019年1月9日 15:53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