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近日報道,北京一家小餐館地理位置偏僻,面積不足一百平米,但在入駐網上訂餐平臺“餓了么”以后,餐館月營業額超過70萬元,月利潤超過30萬元,成為業內關注焦點。“餓了么”聯合創始人兼CEO張旭豪現身CCTV,為觀眾揭秘“餓了么”如何幫助餐廳降低創業成本,實現規模增長。
前幾天,CCTV經濟頻道《財經周刊》欄目的專題報道《微報告:互聯網+餐飲風口下的變革和調整》向觀眾介紹了一家叫做“小廚小菜”的餐館。
這家看似普通的餐館位于北京大鐘寺地區,周圍都是老式住宅小區,離最近的主路步行至少要10分鐘,地理位置十分偏僻。餐館老板李劍算過一筆賬,如果只做堂食,餐館每天必須翻臺九次,才能實現營收平衡。
2012年,李劍了解到一家位于北京理工大學附近的餐廳在入駐“餓了么”以后,每天的訂單量達到了300單左右,而當時的“小廚小菜”每天只能做100單。經過一番考察之后,李劍決定和“餓了么”合作,從此站上了“互聯網+餐飲”的風口。
借助“餓了么”的平臺優勢,李劍的餐館很快就覆蓋了餐廳周邊的寫字樓和高校,漸漸火了起來。
上線“餓了么”之后,“小廚小菜”的餐廳面積變得越來越小,廚房面積變得越來越大。每天中午,“小廚小菜”是這樣的景象:在接到“餓了么”的訂單后,后廚員工完成菜品烹制,分裝員工把菜品一一打包分裝,配送員工把打包好的菜品放進外賣箱,再送到附近的寫字樓和高校。流水線式的生產方式,讓“小廚小菜”成為了一家“中央廚房”,外賣成為了餐館的主營業務。
李劍告訴CCTV記者,入駐“餓了么”三年之后,現在“小廚小菜”已經覆蓋了周邊的27座寫字樓和3所高校,每天中午能配送700單左右,餐廳每月的營業額也達到了70萬元,利潤超過30萬元。前不久,他還在中關村開了兩家分店。
為什么入駐“餓了么”之后,“小廚小菜”能獲得如此大的成功呢?
在接受CCTV記者采訪時,“餓了么”聯合創始人兼CEO張旭豪表示,“餓了么”能夠為“小廚小菜”這樣的餐館解決推廣宣傳、物流配送兩大難題,同時,“餓了么”還能幫助餐館科學管理訂單,緩解租金壓力,最終降低創業成本,實現規模增長。
1.“餓了么”解決推廣宣傳難題
張旭豪在節目中說,“餓了么”可以給餐館導入大量用戶。有了“餓了么”,餐館再也不用沿街發傳單,既省下了印刷和分發的成本,還規避了和城管發生沖突的風險。
據“餓了么”最新披露的數據,“餓了么”已經在全國260多個城市擁有約4000萬用戶。用戶只需打開APP,就能看到周邊數公里內的上線餐廳信息,最快只需十幾秒鐘就能完成選餐和支付。
2.“餓了么”解決物流配送難題
加入網上訂餐平臺之后,雖然餐館收入會隨著用戶量和訂單量的增長而穩步提升,但是配送所需的人力支出也會隨之增加。而在“餓了么”自配送團隊和加入“餓了么”開放物流平臺的第三方配送團隊的幫助下,餐館老板可以大幅節省配送所需的人力成本,提高運營效率。
截至目前,“餓了么”的自配送團隊已經覆蓋全國二十多個一二線城市,并在全國范圍內擁有超過20萬人的第三方配送力量,為30多萬家合作餐廳提供幫助。
3.“餓了么”解決訂單管理難題
“餓了么”還獨立開發了餐廳專用的管理系統,把餐廳的接單時間從3分鐘縮短到了3秒鐘,還能實現無線打印小票、菜品銷量統計、餐廳庫存管理等功能。
通過這個系統,餐廳經營者可以根據統計,知道哪些菜品銷量好,哪些菜品銷量差,進而對采購和加工流程進行優化。相對于電話訂餐,網上訂餐還有助于提高訂單的準確性,大大降低了錯單產生的概率。
4.“餓了么”解決場地租金難題
張旭豪對CCTV記者說,“餓了么”還能夠減少商戶的租金成本。商戶入駐“餓了么”之后,和用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就能得到有效解決,這樣,商戶就可以在并不是很好的地段租賃更小的店面,節約大量場地租賃資金,大大降低在餐飲行業的創業成本。
正如CCTV《財經周刊》主持人所說,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餐飲企業“有網不怕巷子深”。在“餓了么”的幫助下,像“小廚小菜”這樣的奇跡還會繼續上演,不知下次登上CCTV的又將是誰。
(摘自:紅餐網)
原創文章,作者:今日新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1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