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0到1000家店,她悟出一個字“熬”

    文|田果

    編輯|田果

    圖片來源于劉一手




    2009年,劉梅和哥哥劉松走出國門,慕名去了迪拜,當劉梅看到處處都是“made in China”的迪拜,立刻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在這里開一家火鍋店


    也正是因為她“說一不二”的性格,回國后便拍板定下了這件事。短短7天,從簽租賃合同、工商注冊,到圖紙規劃、商標注冊,她只身前往迪拜通通搞定。就這樣,劉一手火鍋在迪拜開了第一家海外店,把中國的五星紅旗掛在了那里。


    那天,我們選擇在劉一手集團公司的辦公室見面,她妝容精致,一襲水藍色旗袍盡顯精明干練。在談話的過程中,她幽默風趣、親和健談,說到動情處,眼眶微紅,一點也不像高冷的董事長,更像是氣質可愛的女孩。


    近三個小時的相處,而今天,我想聊聊劉梅這個人。 



    劉一手火鍋創始人 劉梅




    “劉梅,你放了一顆衛星!”




    不是餐二代,也不是富二代,劉梅出身書香門第,1991年,19歲的她在家人的支持下,提著媽媽縫的小紅布兜,從四川小縣城坐火車到北京,也許她打心眼里認為:這個年紀正是去經歷、去見識的好時機


    起初她在北京航天工業集團做保潔員,每天4點起床,5點上班,拿著每月150塊錢的工資。但在那期間,劉梅很滿足,很幸福,因為干活手腳麻溜,有眼力勁,很快受到老板和同事的喜歡,用他們的話來說,劉梅是位有靈性的姑娘。


    在同事的幫助下,她在公司也逐漸接觸到打字、合同、談判相關事務。“只要你愿意,就要無條件地相信,然后堅持去做,經歷見識遠比錢更重要。”劉梅初次工作就有種初生牛犢的虎勁兒,想法也十分簡單。



    好運總會眷顧那些愿意付出的人,因工作出色,經老板推薦,劉梅轉做了機械模具的業務員。之前從沒接觸過這行,也不熟悉業務流程,但好在做事勤懇,效率也高,即便在新公司,劉梅也很受老板器重。


    “命運就是很奇怪,好運說不定啥時候就落到你頭上了。”說起第一筆大訂單的由來,是在某次展會上,劉梅無意間遞給一個陌生小女孩一瓶水解渴。正是這一小小的舉動,改變了劉梅的職業軌跡。


    有天上班,突然聽到門衛大爺大喊,“劉梅,你放了一顆衛星啊”,原來是這位小女孩的爸爸為了感謝那瓶水的恩情,從劉梅這訂了9000多的貨,當場簽了1萬塊錢支票。


    后來,劉梅屢屢談到這件事,也許是因為“傻白甜”的人設,也許是因為她不計回報的付出吧。


    生命會有奇跡,但成功沒有容易二字,談到整日提著密碼箱跑業務的時候,劉梅興奮地說,“每次都是天沒亮就出發,為了幾十塊錢,往客戶那跑個5、6次都很常見,后來他們覺得這姑娘很誠,訂單慢慢就有了。



    正是劉梅事業如日中天之時,噩耗陡然降臨,哥哥劉松投資的煤窯不幸塌方,不僅血本無歸,還因為車禍永遠失去一只手。劉梅突然感受到肩頭的責任,“哥哥出事,父母年邁,我就是家里的老大。”


    隨著公司在重慶市場的業務逐漸有起色,老板委任劉梅開分公司,成立重慶辦事處,并全權負責一應事宜。直到今天,這家機械模具企業還在穩步經營,算算大概25年了。


    其實,我的人生經歷和劉一手的發展歷程如出一轍,一步一個腳印,非常平穩,沒有什么大的爆發式新聞,都是踏踏實實的。




    “事業高峰期轉戰火鍋界”



    眼見自己的事業風生水起,哥哥卻日漸萎靡,劉梅迫切想要幫助哥哥。


    彼時在重慶,小天鵝、德莊、秦媽等火鍋品牌都已嶄露頭角,火鍋市場很景氣,兄妹倆一合計,決定開個火鍋店。說干就干,劉梅在九龍坡區石橋鋪科園三街,用在機械模具公司賺來的錢,按揭買下一間鋪面,取名“綠色火鍋店”,招牌都做好了,但一直注冊不了,后來干脆就改名為“劉一手”。



    劉一手火鍋首店


    這也是我開店的初心,首先解決一家人吃飯的問題,其次讓哥哥有精神寄托、有拼搏的方向。”餐飲的低門檻讓很多創業者趨之若鶩,不少人告訴她,這種形勢下,新品牌估計很快會被市場淹沒。


    但劉梅顧不了那么多,她告訴自己:屏蔽雜音,選中了,就去做。


    2000年12月1日,一個200平米、31張桌子的火鍋店很快開業了,“火鍋處處有,特色留一手,到底哪里有,還是劉一手”,某天和家人朋友吃飯閑聊時,這首貫穿著劉一手發展歷程的打油詩應運而生。


    可是如何才能生存?怎樣殺出重圍?劉梅這個“門外漢”實在沒轍,思來想去,只好用最笨的辦法:把味道調好一點、把分量加多一點、服務更熱情一點、笑容更甜美一點,慢慢地,劉一手口碑越來越好,在圈里也算小有名氣。



    說起來第一家加盟店的誕生,也是機緣巧合。當時兄妹二人不懂什么連鎖加盟,對于“在碗上印個劉一手的名字就能賺錢”這件事更是置若罔聞。


    有次出差,劉梅發現有家火鍋店高朋滿座,隔壁那家火鍋店卻沒啥客人,同為餐飲人,大概能感同身受,就去了人少的那家,吃過之后確實覺得味道不咋地,當時也沒帶名片,劉梅就從兜里隨手掏出一包印有劉一手聯系方式的餐巾紙,并留下話,“如果你想改變味道,可以來找我。”



    其實這件事劉梅也沒放在心上,結果,那老板真來了,現場給了1萬加盟費,經過鍋底調整,原本無人問津的火鍋店變得門庭若市。2001年11月,第一家加盟店開業。


    趁著形勢大好,兄妹倆大膽設想:劉一手有沒有可能做得更大?實干家如劉梅劉松,默默把分店開到1家、325家、835、1000家……




    “從1到100,責任感推著我們前行”




    提到劉一手的真正崛起,劉梅認為是在成都火爆起來的。尤其是2003年,成都每家分店說排隊到天荒地老也不過分,劉一手成為當地人無人不知的火鍋品牌,在那個口口相傳的時代,甚至改寫了成都火鍋歷史。


    短短5年,從1家店發展到100多家加盟店,期間沒遇到什么坎兒,但真正發展到100家,坎兒就來了,“一回頭,發現已經100家店了,感覺有點吃不住了。如果前期是個人魅力、品牌魅力推著我們,現在更多是責任感,它仿佛是一雙手,推著我們前進。



    在加盟連鎖路上,劉梅首先遇到了兩道坎,并且開始大動干戈地調整:


    一是人才坎,企業發展到某種階段,人才會逐漸跟不上,劉梅和哥哥先去清華大學進修,他們認為自己的餐飲知識匱乏,必須大量吸收知識,努力補上這一課;公司出資讓高管上清華大學,正所謂知識改變命運,活到老學到學,堅持打造學習型企業。


    二是管控坎,連鎖加盟必須把控物流和食材,不然在利益的驅使下,很容易走偏,讓加盟商在物配貨源不花精力,只在店面經營上花精力,這就是資源整合。2006年,劉一手推出自己的管理模式。



    劉梅始終認為,企業要想做的大,必須正規化、標準化、模式化,有了體系,就會抱團前行,步伐會更穩健、快速


    這兩大核心問題搞定,劉梅懸著的心算是落了一半。


    2009年中旬,劉一手在全國各地迅速擴張,已經成功發展直營店、聯營店及加盟連鎖店數百家。內核力量的強大,才有了支撐前進的底氣,這為接下來開創海外市場奠定了重要基礎。




    “為了一場官司,我住了兩個月酒店”




    很多人看到的都是劉一手海外開店風光的一面,背后的辛酸苦辣卻鮮為人知。


    在以奢華聞名于世的迪拜開火鍋店,如何降低開店成本呢?劉梅介紹,“第一家海外店的裝修、人工、原材料、房租等總開支控制在人民幣400萬內,這個投資標準和在重慶開一家高端店差不多,基本上所有的材料全部在國內采購。”



    劉一手第一家海外店


    “在海外之路過程中,我們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在迪拜,為了一場官司,我住了兩個多月酒店吃了一個多月外國餐,走遍迪拜的警察局和勞工部,請了阿拉伯語和英文的翻譯。”每每回想起這段經歷,劉梅都很難釋懷,“但我深知,這一仗我必須去打,因為這是海外的第一個店,也是未來發展海外的重要里程碑,所以我必須要去承受。


    一是對合伙人過于信任,二是疏于對迪拜店管理,助長了合伙人的貪欲,對火鍋店底料、裝修等偷工減料,甚至打著劉一手的招牌私自開店。


    多次協商不成,經過反復糾結和來回奔走,劉梅最終把對方告上法庭,順利拿回這家店經營權。“現在我一點也不恨他,反而我還要感謝他。”


    再次接手后,迪拜店的運營重新走上正軌,在接下里的幾年內,劉一手又陸續在迪拜開了三家店。



    沒有前期的堅持和付出,哪來劉一手海外雨后春筍的發展?眼看迪拜店的生意越來越好,劉梅并沒有停下腳步,而是真正開啟了全球擴張版圖計劃。


    2014年,劉一手北美地區首家店在加拿大溫哥華開業,此后在多倫多也開設了分店;出于海外管理的艱難和本土化的需要,2015年,劉一手開始籌備建立位于北美的管理公司……


    拓店過程中,人間百味似乎讓眼前這位女人經歷了個遍:國際公司總經理簽證辦了7次過不了;自己坐飛機提香料過去;因為消防、人員問題開不了業……不管遇到任何困難,她都是硬著頭皮去做,“熬唄,我身后那么多人,我從未想過放棄”。


    提到過往,她泯然一笑,我的故事可以寫成一本書,就叫海外開店歷險記。




    “一枝獨秀不是春”




    隨著近些年重慶火鍋在全國跑馬圈地,國內競爭日益激烈。火鍋的特殊加工過程,使其比起中餐,門檻更低,標準化更容易,不少火鍋企業已把觸角伸到了海外市場,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劉梅卻很樂觀,“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才是春滿園,只有整個行業的發展才會帶來單個品牌的長久繁榮,海外火鍋需要更多的人加入進來,一起提高中國餐飲品牌的規模和口碑,來弘揚中華文化。


    毋庸置疑,海外開店要比國內開店承受更多的煎熬,更多的代價,甚至要摒棄很多誘惑和名利,“也許是某種信念一直在支撐著我,我們在海外每開一家店,都要求把國旗掛上去,這對我來說,是一種象征;對身在異國他鄉的劉一手來說,更是一種力量。”



    劉梅(左二)與餐見記者(兩側)


    最后,對于想加入開海外餐廳陣營的朋友,劉梅結合親身經歷,給出四點建議:


    第一,國內外環境不一樣,衛生和法律要求不一樣,這個就是最大的挑戰,因此,第一步要先熟知當地法律知識。


    第二,就是各種證件的申請流程,如果不達標,往往開不了店。


    第三,口味和原料的問題。是改良還是保持正宗,有些調味料國外沒有的,都得從國內運輸過來,如何降低成本,保證貨源,都需要考慮。


    第四,人員的招聘問題。國外人才管理和招募也和國內不同,除了薪資,海外人才可能更關注心理需求和發展空間。



    作者:田果



    樂天派天蝎



    擅長案例解析與人物訪談



    如果我的文字讓你有所感觸,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說出你想了解的火鍋行業熱點,我們將持續調查、挖掘。




    統籌|巖巖

    編輯丨田果

    視覺丨馬亞丹

    法律顧問丨李欣華

    火鍋餐見原創出品,轉載請聯系授權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往 期 閱 讀



    商務合作:18637183183(同微信)

    粉絲客服:18739017911(同微信)
    內容交流:xiaoxian_02
    文章轉載:txg13333832182


    歡迎關注

    火鍋餐見

    新浪微博:@火鍋餐見



    覺得內容還不錯的話,給我點個“在看”唄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火鍋餐見,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2453.html

    (0)
    上一篇 2020年1月13日 07:40
    下一篇 2020年1月13日 12:07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