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轉型?》
關于餐飲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我前面已經寫過兩篇文章,第一篇內容是什么是數字化轉型,第二篇是為何要數字化轉型,這兩篇文章,其作用更多在于與大家建立“認知共識”,如果你還沒有看過我前兩篇文章,那建議你先去看看,如果你已經看過,那么最好是你認同餐飲行業需要做數字化轉型,這就叫認知共識。
為何在今天的文章開始前,要強調這個認知共識,就是因為認知共識是有效交流的前提,或者反過來說也行:有效交流的目的是為了達成某種認知共識。如果交流半天,卻發現是雞同鴨講,那完全是在浪費彼此的時間,因此,為了避免浪費你的時間,更為了避免浪費我的時間,我希望看我日志的朋友,能達成這種認知共識,否則你繼續看下去沒有意義!
在“認知層”達成共識后,接下來我們要探討的問題,就是餐飲如何做數字化轉型?按理說,第三篇文章就應該以這個話題為主,但遺憾的是,這是一個超級大的話題,無法用一篇文章說清楚,要分解成很多問題點來闡述,所以接下來的幾篇文章,就是圍繞“如何做數字化轉型”而展開,它們更多是“方法層”的問題。
在第二篇文章的后面,有朋友留言“問題是拋出來了,但是要如何做呢!”,接下來的幾篇文章,就是從各個維度來說明,對于餐飲從業者而言,數字化轉型到底應該如何做,這確實也是“有識之士”都在關心的問題,以前有人寫過,以后也會有更多人來寫,但我的視覺,是一個餐飲老板的視覺,所以,供大家參考吧!
在正式開始前,給大家分享一個案例:成都一個非常認同我的餐飲前輩,他是成都多個知名品牌的創始人,現在他主要負責的是一個擁有幾百家門店的品牌,在全國影響力很大,原本計劃在五一開新店時,啟用我參與的那套餐飲管理系統,結果四月中旬,突然給我發來短信說暫停一下,什么原因呢?
原來是我們的系統目前沒有與供應鏈打通,也還沒有做進銷存,因為這兩個原因,在財務結算上,就比較麻煩,而他們原有系統已經使用好幾年,打通了進銷存和供應鏈,因此,財務負責人強烈反對使用新系統,導致這位老大哥給我留言,說抱歉,等以后我們系統更完善了,大家再尋求合作機會!
如果我不是這套系統的參與者,我肯定會馬上約他見面,勸他一定不要因為財務上的這點麻煩而放棄測試,這是企業轉型所必然會面臨的陣痛,而且也會詳細告訴他,為什么我們花了兩年多時間,來集中開發餐廳的會員系統和營銷系統,而把進銷存系統和供應鏈系統放在最后,但遺憾的是,我退縮了。
因為我是這套系統的設計者和參與者,我擔心自己這樣去說,不僅無法說服他,甚至還讓他反感,因為平時他肯定相信我說的話,但現在他會多一層防備心理,可能會認為我是為了他這個“大客戶”而說這些話,如果出現這個結果,那就太劃不來了,畢竟,對我來說,他是我敬重的前輩,我寧可要他這個忘年交,而不單純的只是多一個客戶。
可以說,也是這位前輩,讓我下定決心要把餐飲的數字化轉型這個話題,給完整的寫出來,以完全公正客觀的立場,以講道理擺事實的方式,來闡述餐飲數字化轉型問題,想要達到的效果是:不管是不認識我的人,還是非常認同我的人,希望大家不要看我蔣毅說什么,而是去仔細思考,這是否是餐飲發展的必經之路!
OK,前因后果交代完,接下來就是今晚日志的主題,也就是餐飲數字化轉型從哪里開始?通過第一篇日志,我們知道,餐飲數字化轉型包含很多方面,比如針對單店來說,有營收數字化,采購數字化,財務數字化,營銷數字化,運營數字化和客戶數字化等六大方面,針對聯鎖企業來說,還有進銷存數字化,供應鏈數字化,管理數字化,人才數字化等。
單獨來看的話,任何一個方面都很重要,比如財務,沒有任何一個公司,敢說自己不在乎財務的,尤其是品類的頭部企業,財務可以說是最重要的部門;比如采購,原有的采購模式里存在嚴重的漏洞,也急于做數字化規范;比如營銷,原有營銷的效果無法評估和監督,導致浪費大量的精力和錢財,也急需要有數字化的東西能指導企業更好的去精準營銷!
最理想的狀況是:有一套信息化工具和管理系統,能完美的解決上述所有業務板塊的數字化轉型問題,我們各個企業,只要做一些基礎培訓就可以簡單對接,然后能順暢運轉起來,一步到位的完成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這是所有企業的共同追求,但遺憾的是,這只是“應該如此”,實際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一、目前沒有成熟方案
首先,對餐飲來說,數字化轉型本來就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整個行業不僅沒有成熟的解決方案,甚至都還沒有開始,畢竟,這個話題是直到今年,因為疫情導致餐飲突然陷入困局后,才猛然被提出來,所以,別說是普通的小商家,就算是各品類的頭部商家,也才剛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沒有先知預見到餐飲需要做數字化轉型,所以,目前沒有成熟的方案供選擇。
那是否國外有好的樣板參照呢?畢竟,在數字化這方面,我們國內幾乎都是亦步亦趨的學習美國的經驗,而麥當勞,肯德基等餐飲巨頭也早就實現了數字化?遺憾的是,這條路也不通,因為中國餐飲行業的業務模型,與美國為代表的外國餐飲的業務模型完全不同,國外餐飲的管理系統,到國內可能完全失效,更何況,麥當勞和肯德基還只是快餐的解決方案而已。
因此,當前的現狀是,市面上沒有成熟的信息化工具和管理系統,可以讓我們餐飲的企業,立即就實現完美的數字化轉型,現有的信息化工具和管理系統,是基于餐飲行業“以前的業務邏輯”所做的解決方案,而數字化轉型則是探索餐飲行業“未來的業務邏輯”,所以,放棄“使用成熟解決方案”是第一個觀念轉變。
二、開源節流算清楚
其次,餐飲生意表面看起來非常繁雜,各種問題層出不窮,讓老板們疲于應對,但扒開現象探究根本的話,其實老板最需要關心的,主要是三個方面,合起來可以概括為“開源節流算清楚”七個字,特意提醒看我日志的朋友們,這七個字不是大家以前理解的意義,它們在餐飲行業擁有全新的定義和解釋。
1、開源
所謂“開源”,表面看起來是營業額問題,也就是營收問題,思維開放的朋友,可能還想到了營銷的問題,但其實最根本的是客戶問題,也就是“掏錢買單的人”,為什么?道理很簡單,不管是單店,還是聯鎖品牌,門店所有的營業額,都來自于到店消費,然后買單的總和;所有的營銷行為,都是為了觸達和吸引目標客戶,讓他們到店消費,然后掏錢買單。
餐飲行業所有的開源問題,都應該圍繞“掏錢買單的客戶”來做解決方案,經過2020這次新冠疫情后,我覺得它可以升級為“掏錢買單的會員”這七個字了,因為你會發現,光是有客戶不夠,光是粉絲更不夠,因為很多原本客戶和粉絲很多的餐廳,這次都遭受重挫,所以,客戶必須滿足如下兩個條件:既要“可精準觸達”,更要“能有效喚醒”。
無法滿足上述兩個條件的客戶,對餐廳在開源上的價值非常有限,2012年以來,因為移動互聯網的爆發,給餐飲行業帶來了長達6~7年的營銷紅利期,大家在各種互聯網平臺(微博,微信公眾號,大眾點評,抖音等)上耗費巨資,做了各種開源的營銷活動,原本生意可能也很好,但這次疫情一來,當營銷無道,需要精準的回頭客時,會員問題一下暴露出來!
餐飲行業復工以來,凡是恢復得比較好的餐廳和品牌,都屬于在“可精準觸達”和“能有效喚醒”這兩個方面做得比較出色的代表,反之,則是遭遇困難的典型,所以,如果以前我們的思維還停留在“客戶數量”這個維度的話,那么接下來,在開源問題上,我們需要聚焦到“掏錢買單的會員”這七個字上,而且,得符合“可精準觸達”和“能有效喚醒”。
2、節流
所謂“節流”,表面看起來是控制食材成本,或者縮減員工工資,降低開銷,但其實這些不夠,而且也做不到,因為就算是傻子也知道,在以后的發展中,食材成本和人工成本只會越來越高,不可能出現下降的情況,因此,想從降低食材成本和縮減員工工資兩個維度去節流的想法,屬于方向性錯誤。
餐飲的節流空間非常有限,擁有很固化的底線,食材成本和人工成本不可能無限制的下降,它不像開源一樣,擁有無上限的空間,所以,在節流上,企業耗費十倍的精力,可能收效也很微弱,一旦開源問題不能解決的話,企業還是會出問題,總之一句話:沒有餐廳可以單純依靠節流而健康存活,所以,節流方面主要是三個方面:
其一,優化后廚出品效率,提高出品率,降低損耗率,把餐飲行業平均6~8%的損耗,想辦法降低到1~3%,這樣的話,可以節約出5%左右的利潤空間,方法有很多,比如菜品初加工環節優化,提升成菜率(比如土豆皮削薄一點,把3份菜變4菜!);比如降低成菜的貨損率(控制因為菜品滯銷產生的浪費);比如,凍品與鮮品的組合比例等(鮮品容易過期)。
在損耗率方面,國內餐飲現在處于非常糟糕的情況,不管是初加工環節的成菜率,還是銷售環節的貨損率,都居高不下,既有人為的原因(責任心不夠),也有采購等環節的原因(采購歪瓜裂棗),導致整體的損耗率在6~8%,有些中餐和鮮品占比太大的品類,損耗率甚至超過10%,這方面的隱形損失非常大,容易被老板所忽略。
大家不要覺得損耗率不可能降低,無非是我們自己的認知和能力不夠而已,控制損耗率這方面,學習對象是日本的快餐品牌玉子屋,每天賣十三萬份盒飯情況下,壞損率只有千分之一,而且長年累月保持這個比率,大家可以算一下,如果你的餐廳,別說千分之一,就算是把貨損率降低到百分之一,那將讓餐廳產生多少利潤出來!
其二、優化餐廳業務流程,提升員工效率,降低員工數量。根據當前經濟發展趨勢,可以預見的是,餐飲行業的人工成本肯定是上漲的,員工工資肯定是只升不降,想要降低餐廳整體用工成本,就只有通過兩個方面才能實現:首先是降低高薪專業技能人員的構成占比,然后是降低餐廳的員工數量。
先看第一個方面,餐廳的員工根據職位和崗位不同,存在薪水的高低差別,想要降低用工成本,只能在高薪崗位上想辦法,比如降低對專業廚師的依賴,只聘用廚工,工資就可能節約一半,比如火鍋沒了大廚;降低對專職店長的依賴,讓員工可以做到輪值店長,也可以節約用工成本,比如某些奶茶店的輪崗制。
再看第二個方面,傳統餐廳每個崗位都必須要人來負責,但很多崗位其實存在重復,或者可以優化,比如通過智能排隊,將門口的迎賓和禮儀人員減少;比如通過掃碼點餐,將負責點餐環節的員工節約出來;比如通過前置買單,將收銀環節的人工節約出來;通過智能機器人,將傳菜環節的人工節約出來……
通過上述兩個方面可以發現,餐廳在人工成本的節流,只能通過標準化建設和數字化轉型,減少對專業技能型人工的依賴,優化前廳服務流程來實現,全面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來增加和提升店內的效益,同時達到降低用工成本的目的,除了這兩個方面之外,其他方面很難降低餐飲的用工成本。
其三、優化供應鏈體系,對于單店來說,這方面的空間很小,因為本身采購量不大,導致面對供應商的議價權不夠;對于品牌企業來說,這方面的空間其實沒有想象中大,原因在于,雖然集約化采購會降低食材的采購成本,但集中化供應,又會增加生產,包裝,物流,人工,倉儲,損耗等各項成本。
因此,傳統模式下的供應鏈方案,其實并沒有太大的“節流”空間,尤其是同規模的餐飲門店和品牌之間,大家的供應鏈成本都差不多,除非有大的創新,否則彼此不會有大的差距,而目前能看到的可能性,就是微信支付的“分賬功能”,它有可能重構餐飲行業的供應鏈,在這方面帶來顛覆式創新,但要實現的話,需要做數字化轉型。
3、算清楚
所謂“算清楚”,其實就是財務部門的事情,財務部門屬于餐飲最核心的部門,它所起到的作用,原本應該是兩個方面:其一是對經營收支做審核,記錄和統計,然后生成財務數據與報表;其二是根據這些財務數據,去反向的指導業務,讓餐廳在開源和節流兩個方面尋求平衡,進行實現公司財務的整體健康度。
但遺憾的是,國內餐飲行業絕大多數公司的財務部門,只起到第一個作用,也就是只負責對收支做審核,記錄和統計,然后形成財務數據和報表,這些數據,屬于“結果靜態數據”,而不是“過程動態數據”,無法在經營過程中發現異常,然后動態對企業經營做預警,更沒有用這些財務數據去反向的優化業務。
當然,這不怪財務部門,這不是哪個企業的問題,而是整個餐飲行業都如此,原因在于:一方面,餐飲行業缺乏這方面的專業培訓,很多人意識不到結果靜態數據與過程動態數據的差異,甚至連這個概念都沒有;另一方面,也缺乏這方面的專業工具,傳統的財務軟件,帶來的只能是結果靜態數據,要想有過程動態數據,必須做數字化轉型。
因此,餐飲行業當前的財務部門,將是未來餐飲數字化轉型中最頭疼的部門之一,當前的財務從業者,也將是餐飲數字轉型中面臨最大生存危機的群體,因為他們不僅要改變思維,去接受新的財務邏輯,更主要的是需要匹配相應的能力,在原有統計基礎上,學習如何使用過程動態數據去反向指導業務,這相當于逼他們走出舒適區,很有挑戰。
三、兩個選擇題
最后,我們來做一個假設,假設你是一個頭部商家的總負責人,現在你已經意識到自己的企業必須做數字化轉型,而且,針對“開源節流算清楚”這三方面,目前市面上沒有成熟的方案供你選擇,那么,現在需要你來思考的問題就是:你家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怎么辦?背后主要涉及到兩個選擇題:
其一是現在立即啟動數字化轉型,面對不確定性的去積極探索?還是緩一緩,等其他商家驗證,確定沒問題,沒風險,有成熟方案后再啟動?其二是如果現在立即啟動,你從哪個點開始?從“開源”,從“節流”,還是從“算清楚”?今晚這篇日志,其實就是為了引出最后這兩個問題,因為,這是幾乎所有想數字化轉型的老板們,都必然面對的選擇題。
毫不夸張的說,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餐飲企業頭部商家當下就必須面對的問題,已經屬于時不待我,不轉型的危機就可能是從頭部退下來,或者被其他人超越成為更大的頭部,如果頭部都不愿意面對數字化轉型,那就給了其他品牌逆襲的機會!這就是革新的魅力!所以,不管你是頭部企業的負責人,還是餐飲門店的小老板,上面兩個選擇題都值得好好思考哈!
下一篇日志,談談我的選擇!
原創文章,作者:豪俠匯蔣毅,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4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