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本文約2900字,燒腦時間15分鐘,筷玩思維特約作者龍飛發于北京。
互聯網和新媒體的蓬勃發展,給餐飲界的學習氛圍帶起了一波小高潮。
由于國人在美食方面良好的“群眾基礎”,早期餐飲行業競爭不飽和,大家拼的是速度,是由需求側倒逼供給側發展,促使餐飲經營者提升。
現在行業競爭充分,拼的是認知,餐飲人不斷升級認知,開始引領行業。由“你想要啥,我來滿足”的母愛思維,向“我給你的,就是最好”的父愛思維轉變。
餐飲行業是包含多種學科和業態的系統工程,各種行業和知識背景的人才涌入餐飲行業,為行業注入了新的理念和認知,行業認知的提升,使餐飲行業的社會地位大幅提升。屬于餐飲行業的時代到了。
作為餐飲人,我驕傲我自豪,在下拋磚引玉,談談行業里可能忽視的“四化建設”。
1)、產品穩定化
餐飲行業,產品是1,模式、服務、營銷等等是1后邊的0。產品是餐廳的靈魂,品質的波動幅度越小越好,最好趨近于零,達到絕對穩定化。
A餐廳:有時候菜品特別好吃,有95分,但有時候菜品難吃的要命,根本不及格;
B餐廳:菜品口味穩定,永遠85分,不會很驚艷,更不會出現難吃的情況。
如果讓大家投票的話,大家會經常光顧哪個餐廳呢?
這其中涉及一個詞——預期。
對于消費頻次相對較高的餐飲項目,如果產品的創新升級周期,無法適應消費者的消費頻率,那么就很難做到每次都使顧客超預期,所以,產品穩定讓消費者達到預期就很有必要。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不求超預期,但求達到預期。
換句話講,即使我的店有能力使口味做到95分,但是無法穩定保持,我也不會要求將菜品做到95分。因為顧客品嘗過95分菜品后,下次再吃即使客觀評分是85分的菜品,顧客的主觀評分可能卻只有70分——不及預期的后果。
好吃就是難吃,穩定才是好吃。
單從產品維度考慮,產品口味不穩定會出現不及預期的情況,不及預期會導致主觀評分低于實際評分,從而使消費者快速流失。進餐廳消費,產品是主體,對于消費者來說,不穩定意味著失控,不穩定會帶來風險。產品穩定化是基礎,然后在此基礎上整體提升。如何做到穩定化,可從量化標準和流程標準兩方面進行,這里暫不贅述。
難道只能做一個平庸的飯店?菜品穩定到85分,如何做到100分?純靠菜品,永遠達不到,如同奢侈品一樣,為了滿足一分的細節,需要付出一萬分的代價。海底撈創始人張勇說,服務改變味覺。其余那“15分”,讓服務、環境、營銷去彌補,獲得相應利潤后,再回頭對產品進行“反哺”。
使產品穩定化并不是退步,同樣需要匠人精神。組裝一臺手機,性能可以做到極致,但流水線量產一百萬臺,肯定會存在不良率。這里的匠人精神,不是追求一臺手機評分趨近100,而是讓一百萬臺手機評分的標準差趨近于0,不良率趨近于0。
如果產品無法做到穩定的好吃,那穩定的“難吃”(起碼要及格),并做好性價比、服務、環境等其它方面,也是有勝算的,穩定“難吃”的外婆家,穩定“難喝”的星巴克,生意也不錯。
最糟的情況就是產品時好時壞,品牌定位混亂,用戶心智錯亂。在菜品上讓顧客有了非分之想,給顧客“慣”出毛病,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最后,店家好心辦壞事,自己親手趕跑了顧客。
2)、利潤全局化
產品是武器,有了穩定可靠的武器,如何靠它打贏戰爭,獲得收益?
爆款產品絕對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擁有爆款產品的店家,是幸福的,在今后甚至是必要的。但是在整體經營中,只顧點而忽視面是很可怕的,從時間角度說,是短視,從空間角度說,是狹隘。餐廳運營和發展要看全局。
單品爆款有諸多優勢:
比如,精簡產品線和菜單(給菜單做減法)、降低顧客決策難度、爆款產品可占領消費者心智并成為品類代表、精進品質時更容易聚焦、高銷量帶來規模優勢及更大利潤、依托較高性價比拉動客流量。
毛利和銷量雙高的產品,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不必過分追求單品的利潤率,要追求整體利潤率。通過降低利潤率得以提高營業額,從而提高純利潤也未嘗不可。甚至,都不必追求暫時的整體利潤。
如果以【更少的利潤】可以換來【更大的銷量】,那么【更大的銷量】帶來【規模優勢】,【規模優勢】會帶來【更低的成本】,【更低的成本】會帶來【更高的利潤】,從而實現【整體利潤最大化】的螺旋上升。
運作是否有效,難度在于供應鏈整合、成本結構與發展規模的協調。葉國富的名創優品把這個思路玩的出神入化。
除了上述所說可以提高供應鏈端的議價能力、降低原材料成本以外,更大的銷量意味著高客流量,可以提高房租議價能力,降低房租、降低食材損耗、減少經營空檔期,降低勞動力和營業時間空間損耗。
剛剛說利潤和材料成本的全局化,利潤和人力成本同樣道理。
餐飲行業人力成本的警戒值為17%,而海底撈遠遠超出,為22%,并且還不包括獎金和福利費用。其結果是,讓“雙手改變命運”的價值觀落實到了實處,形成了海底撈的核心競爭力——人力資源體系。企業使員工滿意,員工使顧客滿意,顧客為企業帶來更多利潤。財散人聚,人聚財聚。
利潤要全局化,有全局觀的老板都知道,錢不是省出來的,錢是花出來的。
3)、管理可視化
錢也不是管出來的,錢是放出來了。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新手老板一定要事必躬親。這樣才能建立自己的行業認知模型,了解各個崗位工作要點,了解員工工作難點,了解顧客消費痛點。
但“躬親”是手段,不是結果。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跳出,你才是真正的老板,可以站在大局總攬全局,提高維度帶領隊伍。戰爭中指揮作戰,需要望遠鏡和雷達用來觀察戰局,而餐飲經營中,同樣要管理可視化。
狹義的可視化管理是指利用IT系統,實現管理上的透明化,從上游的供應鏈,中游的人工、產品,下游的客戶關系等環節,實現由點及線的全鏈條管理。所以需要餐飲管理系統,這也正是新晉互聯網餐飲得以高歌猛進的原因之一,懂得依靠工具提升效率。
廣義的可視化管理,即通過一切手段使被管理內容一目了然。清潔打掃需要你去現場檢查嗎?形成制度,拍照上傳即可。菜品質量和口味需要你時刻把控?建立標準,遵守執行就好。
制度、標準甚至體系的建立,是應該在事必躬親時期完成的。使員工在體系中,繼續依靠制度去完善制度,執行標準同時升級標準。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管理可視化的必要性在于,創造出了一個更高維度的旁觀者角度——上帝視角。這既是望遠鏡,可以遠程發現問題;又是顯微鏡,可以洞察最不易察覺的細節;更是魔鏡,預測未來趨勢。
企業的天花板,看老板;而老板的天花板,看認知。
管理可視化得以使你抽離,但絕不是培養甩手掌柜,而是取得了時間和條件,去提升認知。
4)、營銷常規化
餐飲人的最大強項是肯吃苦,不走捷徑;
餐飲人的最大劣勢是只吃苦,不會走捷徑。
營銷常規化可以持續表達品牌訴求,強化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當然,這是在合格的產品基礎上。
營銷與匠心并不沖突,甚至會倒逼經營主更具匠心。
——誰也不希望被自己吹出的牛逼打臉。
華與華這樣頂級品牌營銷咨詢團隊服務過多家餐飲企業,很多新興互聯網餐飲甚至可以說是靠營銷起家的。
對于有競爭力的產品,通過朋友圈傳播的病毒營銷,排長隊的饑餓營銷,加入社群的媒體營銷,結合第三方平臺的口碑營銷等方式,可以快速做起市場,做成品牌。
當產品和服務并不完善,需要提升內功之際,不要舍本逐末,耍營銷這個“花花腸子”,這樣會快速做爛市場,靠加盟為生的快招公司就是這個路子。本來反復磨練產品,提高后有機會,卻已經將潛在消費者得罪個遍,已無力回天。
及格線以上的產品,營銷是“錦上添花”;
對于不及格的產品,營銷是“火上澆油”。
所以,初期開業的新店,要考慮好引爆式營銷(求傳播)or收縮式營銷(求諒解)。
營銷切勿用力過猛,營銷水平要小于等于產品水平。我不認為雕爺牛腩、黃太吉這些品牌不重視產品,只是營銷跑太快,過于牛逼的營銷提高客單價的同時,也提高了顧客預期,產品駕馭不了營銷,滿足不了野心。
不管阿大蔥油餅的阿大懂不懂營銷,至少他利用了饑餓營銷,有意無意的踩對了點。傳統餐飲經營中,有太多營銷的想象空間,營銷是潤滑油,讓武器高效運轉,和產品共同進化。
以上僅為本人最近的一點認識,并不全面,歡迎餐飲人拍磚。(本文出自筷玩思維特約作者龍飛,如對內容有探討,請加微信:suke222。)
持續不斷為餐飲業貢獻深度硬干貨。筷玩思維于4月5日發布了全新品牌形象“伴伴”,由專注餐飲上中下游產業鏈的深度報道媒體向餐飲產業服務集團轉變。各種形式合作請聯系:蘇先生 18518677068(同微信)。
原創文章,作者:筷玩思維,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7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