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90后海歸,帶著高端進口食材進軍生鮮外賣市場。
“會玩”讓他們迅速贏得眼球,但高昂的成本、飲食的差異成為“喧囂”過后的生存難題。
“線上線下”能否破解難題,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叫嚎”怎么做?
在深圳市福田區雕塑家園的一間工作室里,彭子楊一邊演示開蠔過程,一邊介紹生蠔知識。
“這款‘吉拉多’被稱為生蠔中的‘勞斯萊斯’,它的口感富有層次,入口后蠔味悠長,有類似榛子的醇香留存齒間。”
彭子楊是“叫嚎”的創始人,他告訴紅餐網(微信號:ygcywzz)記者,像這樣的生蠔品鑒會每周會舉辦一次。到場聽課的學員,大多是消費能力較強的中產階級和生蠔愛好者。
在課上,他們不僅會學習到開蠔技巧,還會了解不同產地的生蠔特點,以及不同生蠔搭配何種白葡萄酒等相關知識。
如此“高逼格”的活動,與“叫嚎”主打高端食材的定位相吻合。他們的產品主要沿著西餐所需要的食材,挑選國外高品質的原材料銷售。
主打的產品是法國的進口生蠔,每只的售價在40元左右。與同級別的商家相比,這個價格雖然不算高,但對比大眾熟悉的48元一打的炭烤生蠔,這已是價格不菲。
據紅餐網(微信號:ygcywzz)記者調查發現,在如今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這種“貴族產品”近兩年在國內市場越來越受追捧。
以淘寶網為例,僅這一個平臺,注冊的進口生蠔賣家就超過500家,其中約40%的商家注冊時間在2014年以后。而銷量排在前五的商家,每月訂單量均已過百,5家商鋪的訂單量總和將近上千。由此可見,進口生蠔的熱度不可小覷。
“叫嚎”正是這股熱浪中的一員。2015年創業至今,它們通過線上銷售,線下品鑒等方式,逐步籠絡和培養了一批高品質的用戶。目前,“叫嚎”微信后臺的粉絲數量已過萬。
“我們不熱衷于漲粉,更看重顧客對品牌的認可和推薦。如果微信后臺有幾十萬的粉絲,但都只是看看熱鬧,不購買商品,這對我們來說是毫無意義的。”彭子楊說。
微信后臺銷售、向粉絲推送產品軟文、制造話題與粉絲互動,這些單品O2O最典型的特征,也是“叫嚎”的經營方式。但遠不及此的是,“叫嚎”的產品是自帶社交屬性的。
所謂社交屬性,其實是互聯網思維的一種。它是指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上,具有交流、傳播、互動等屬性。簡單說來就是,這個產品本身,是可以成為朋友圈或者微博中的內容。
讓我們來看看“叫嚎”是怎么做的。
首先,在外包裝上,印有品牌logo的木質包裝盒,給人一種很有逼格的視覺感。打開之后,每只生蠔上都裹著金黃色的錫紙包裝。高端的食材、尊貴的質感足以成為“裝逼神器”。顧客拿到手后,拍照發朋友圈便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這種營銷方式,比“發朋友圈截圖可返現”更讓消費者認同。因為如今的朋友圈,早已不是一個單純的社交平臺。鮮少面對面交流的朋友,會根據你朋友圈的內容去判斷你的品味。所以,越是精美的商品,顧客自發發朋友圈的概率就會越高。
雖然這種效果不是“叫嚎”有意為營銷而為,但對品質的極致追求,還是讓商品自帶了這種“歪打正著”的傳播力。
其次,與單純賣進口生蠔的商家不同,“叫嚎”會給首次下單的顧客,免費贈送一套印有自家logo的開蠔工具。黑色開蠔巾、開蠔手套、花梨木開蠔刀,從未體驗過的手工成就感,成為吃蠔的另一種樂趣。
如今的朋友圈,大多還是以分享自己的生活為主。開蠔這種手工體驗,與制作一件首飾、烹飪一道美食相似,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顧客會非常主動地分享這種成就感。
最后,他們苦思冥想的宣傳口號成為了“叫嚎體”。彭子楊向紅餐網(微信號:ygcywzz)記者介紹說,“叫嚎”主打聚會文化,這源于他國外歸來的感受。“國內的手機文化太嚴重了,即使是朋友聚會,也是各玩各的手機。我們希望動手開蠔能成為聚會交流的一種方式。”
“每一次相聚,都值得叫嚎”是“叫嚎”的口號。這里的“叫嚎”不僅有歡呼的意思,也是“叫好”的諧音。這個口號的妙處在于,它自成“每一次……都值得叫嚎”的傳播體,非常便于造句。
例如有粉絲寫到:每一次拆快遞,都值得叫嚎,每一次拿下客戶爸爸的大腿,都值得叫嚎,每一次在朋友圈成功撩妹,都值得叫嚎……這些“叫嚎體”不僅有趣地表達了真實感受,也成為朋友間逗趣的方式,傳播性自然非常好。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叫嚎”在整個產品的設計上,是緊跟顧客的社交需求的。產品的每一個細節都成為了顧客朋友圈中的內容。
此情此景是不是非常熟悉。沒錯,這是黃太吉等新興餐飲企業慣用的營銷手法。
在業內,即便評價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的是,社交產品做得最好的是黃太吉。雖然赫暢“制造話題”的打法與“叫嚎”略有不同,但他們的方向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始終抓住與粉絲的互動,用社交話題帶動產品的傳播。
彭子楊也毫不避諱地承認,在團隊在創業之初,他們也考察過黃太吉、西少爺肉夾饃等新銳餐飲品牌的“玩法”。
如今,垂直單品外賣市場非常火爆,紅餐網之前報道過的“半夜蝦叫”(廣州驚現半夜蝦叫!“大師兄”說要做餐飲行業的“小米”),在7月份歐洲杯期間,成為最具人氣的宵夜單品。
這種風頭正盛、配送簡單的產品,卻沒有勾起“叫嚎”團隊的興趣。他們另辟蹊徑選擇了生鮮外賣。這其中的原因是,在整個電商市場都已成熟的當下,生鮮電商尚還是一片藍海。
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統計,2014年我國的生鮮電子商務市場的規模約為225 億,同比增長了 96%。但生鮮農產品這個幾萬億的市場,電商滲透率僅不到有 1%,市場空間巨大。
而從目前生鮮電商的市場格局看,目前國內尚處于自由競爭的階段。天貓的“喵鮮生”以44%的市場份額市占率第一。之后的京東、天天果園、順豐優選和一號店,分別占有 14.4%、13.2%、11.7%和 8.6%的市場份額;但這幾家知名電商的市場占率也不超過 15%。
“叫嚎”團隊正是看中了這個市場的潛力,才進軍進口生蠔電商市場。
但這塊金地之所以還是塊大肥肉,不是商家不想,而是門檻實在太高了。
首先是物流這塊。國內冷鏈物流的基礎建設很不完善,物流冷鏈率不到50%。而生鮮配送對溫度是有要求的,因此除了天貓、京東等自建物流平臺外,一般商家只能跟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
“叫嚎”團隊告訴紅餐網(微信號:ygcywzz)記者,目前他們的運費每單約為40元。高額的運送成本已經阻擋了很多經營者的腳步。
“叫嚎”也正是基于現實的考慮,才將進口生蠔作為主打產品。因為生蠔在離開水域后,還可以通過自我補給存活7-14天, 這為配送贏得了不少時間。而價格較高的進口產品,還可以抵掉一部分運費。
目前,“叫嚎”在深圳、廣州兩地建倉,以深廣兩地為點輻射全國。深圳市區內用戶是最短90分鐘送達;其他地區客戶則在下單的第2天能收到最新鮮的生蠔包裹。
其次,生鮮的損耗是一筆不小的數量。好的冷庫里面有 6 個溫區,水果、凍品、巧克力、紅酒,需要存放在不同的溫區,即使這樣還是會有損耗。損耗如果能做到 2% 或 3%,算是很低了。
生蠔的“原味”吃法,在國外非常普遍,但在國內卻僅限于一些高端的西餐廳里。主打聚會文化的“叫嚎”,不僅定位于國內的海歸群體,吃熟食長大的年輕白領也是他們重點開發的人群。
但食品安全已成為國人最敏感的神經,這種生吃的方法是否安全,口味是否接受,成為“叫嚎”打開大眾市場的難題。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和接受生蠔的原味,未來“叫嚎”將開設線下體驗店。顧客可以在店內了解產品后再到線上購買,而這種打通線上線下的模式將使“叫嚎”的渠道拓得更寬。
“經過一年的運營,我們也發現一些問題。其實線上的流量成本并不低,我們投放的一些搜索引擎、廣告等推廣費用還是很高的。所以我們在繼續保持線上增長的同時,想要開辟更多線下的渠道。”
“叫嚎”這樣從線下引流到線上的做法并不多見。潮流的“玩法”大多還是從線上引流到線下,但這種模式是否可以成為新思路,還看“叫嚎”能交出怎樣的答卷。
記者 | 紅餐網_周蕾
點擊“閱讀原文”,報名參加首屆中國餐飲品牌創始人大會!
↓↓↓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7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