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謀長聊餐飲》
一輩子只聊一件事
不過,當然不是所有餐飲企業都能像眉州東坡一樣感慨余生。
近日,在港上市的餐飲企業九毛九國際就宣布,停止在北京、天津及武漢經營的22家九毛九餐廳,理由是縮小管理半徑、節省開支。
疫情之初,行業里的共識是,3個月時間將是一道分水嶺,在嚴重依靠現金流的餐飲業,3個月足以耗盡企業的資金儲備。
國內疫情已經撥云見日,餐飲業,似乎還在等待春天。
01
九毛九關閉22家店,最新回應
九毛九的閉店讓人們開始注意到,餐飲業的復蘇預期,或許不能太過于樂觀。
就在今年1月15日,九毛九國際還剛剛在港上市,登陸資本市場首日,股價大漲56.36%,收盤價為10.32港元/股,市值超過137億港元,成為港股2020年最受熱捧的公司之一。
那時候,九毛九國際一共運營287間餐廳,還管理著41間加盟餐廳,覆蓋中國39個城市,遍及中國15個省及4個直轄市。
上市獲得的資本,本來足以支撐九毛九2020年加速擴張,但之后疫情全面暴發,擴張計劃沒了著落,為控制成本還不得不收縮戰線。
財報數據顯示,九毛九員工成本一年近7個億,每個月約5800萬元。
同時每年承擔的年租金最低為4430萬元,水電開支為1億,即每年在門店的開支達到1.44億元,平攤到每個月店面成本達到1200萬。
每個月不開店的成本也要達到6000萬元。即停業一個半月,九毛九集團至少虧了9000萬。
關于門店的新一輪調整,九毛九最新回應稱:“目前,九毛九西北菜這一品牌正在面臨轉型升級,除了華南和海南的門店外,其他地區的門店我們將會使其在租約到期后自然關閉,盡管其中有不少成績很好的門店。我們這一舉動的目的是把品牌管理半徑縮小,把轉型升級做好,之后再做新一輪的開店擴張。”
已經上市的九毛九尚且如此,更不要說眾多資金狀況遠不如九毛九的中小餐飲企業。
嘉和一品董事長劉京京表示,2月份很多商家還能扛過去,但3、4月份市場上有一些消極情緒,有些店鋪無法支撐,閉了店,商場有很多店鋪都張貼著“轉讓”的字樣。
中國烹飪協會會長姜俊賢表示,目前協會還沒有對餐飲企業的資金鏈和破產情況做專門統計,但從地方協會報來的情況看,在疫情的連續性和報復性消費并沒有出現的背景下,確實有很多中小企業出現了經營困難。
南方或者東南沿海以及疫情相對較輕的西北地區,恢復較好,復市企業恢復到疫情之前的70%左右;疫情防控較為嚴格的京津冀地區,恢復程度在50%左右;情況比較不理想的是東北地區,餐飲尚未啟動恢復,閉店情況也更為突出。
哈爾濱一位市場管理部門人士表示,原本前段時間疫情緩解后,餐飲行業已經有復蘇跡象,但近期東北疫情出現一些反復,防控舉措再次收緊,餐飲企業又陸續關店,即使在業的餐飲店,客流量也不是特別理想。
在哈爾濱街頭,部分關店的餐飲企業已經開始在門前“變賣家底”。
從規模分類看,大型餐飲連鎖企業情況稍好,有部分企業營業額能夠恢復到疫情之前的50%,起碼保證了企業的收支平衡,以及現金流的補充。
“通過增加負債,伴隨國內疫情逐漸好轉,現在可以達到收支平衡,現金流也基本恢復,起碼保證活下來了。”在王剛看來,能夠熬過艱難時期已屬不易。
02
斷臂止損、選擇性關店
5月11日,關于報復性消費何時出現的問題,阿里巴巴副總裁高冰紅回應到:
“我們想象的‘報復性消費’沒有出現,往后也很難出現…”
這看起來是一個比較悲觀的預測,但結合餐飲行業發生的一連串事情來看,話不糙理也不糙。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1-3月份,全國餐飲收入6026億元,同比下降44.3%,餐飲行業受疫情影響損失巨大。
中國飯店協會研究院的調查中,收集了204份問卷,涉及的5451家門店中,超九成餐飲企業客流量較去年下降了一半,營業額不足去年同期的一半。
在疫情毀滅了春節旺季之后,餐飲人士將希望寄托在“五一”小長假的消費復蘇。
但情況并不樂觀。中國飯店協會調查顯示,五一期間,餐飲企業營業額實現同比增長的僅有6.28%;同比不增不降的占9.14%;同比下降的高達77.14%,其中下降40-99%的占六成,下降80-99%的有13.71%。
在這一份調查中,僅透露出兩點好消息:
一是餐飲企業復市率達到85.37%,市場正在逐步恢復正常經營;
二是參與調查的餐飲企業營業額平均恢復至同期的56.86%,客流量達到上年同期的60.45%,同樣說明了市場正在在逐步回暖。
而整體來看,小長假的確促進了餐飲企業的復蘇,但在最重要的造血方面,餐企營收仍然回血緩慢,消費信心的復蘇仍還需要時間。
因此,盡管消費有所回暖,但餐飲行業的日子還是不好過——在最黑暗的這四個月,媒體上關于餐飲行業的報道全是關于虧損和倒閉的。
由于疫情的影響,不少餐飲企業選擇性閉店。
中式餐飲連鎖真功夫也關閉了部分虧損過大的門店。真功夫位于廣州財富廣場門店在近日貼出了結業消息,稱為減小虧損額度,公司高層領導決定停止營業。
此外,臺灣連鎖餐飲品牌“一茶一坐”也正大規模關店,截至目前在上海的門店已關閉近50%。
很多深圳人記憶里的老字號如香蜜湖丹桂軒、車公廟新梅園都選擇了結業。
位于香蜜湖頂級豪宅區香榭里花園的丹桂軒,是一家開了二十多年的港資高檔餐廳,在深圳人的“嘆茶”名單上占有一席之地。
丹桂軒的招牌臺式豬手、片皮鴨、榴蓮酥、海鮮水餃征服了深圳人的味蕾,成為深圳廣式餐廳的代表。也曾創下了單店年收入可達7000萬,排隊場面堪比海底撈的記錄。
如今,丹桂軒閉店只剩下空置的場地和一些桌椅。
相隔不遠的車公廟門店,仍在營業狀態。同樣藏身車公廟私家花園的這家門店,工作日的晚間門店冷冷清清,只有為數不多的三臺食客在就餐。
同期宣布結業的還有一家很多老深圳人熟悉的素食店—車公廟知名素食館新梅園。
在深圳寸土寸金的車公廟,新梅園圓通素食城一直是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存在。這個占地3000多平方米,超150種素食選擇的素食餐館如今燈火昏暗。
從海鮮酒樓到素食館,營業二十年,新梅園也離開了深圳人的視線。
“感謝各位對新梅園圓通素食城(車公廟店)一直以來的鼎力支持與關愛…..經公司董事會研究決定,自2020年4月25日起暫停經營。”4月22日,一紙公告讓深圳不少素食愛好者們禁不住惋惜。
而關店潮過后,活過來的企業則大都是虧損的。今年一季度,全聚德凈虧損8850.1萬元,同比下降931.66%;而海底撈則“預計已經損失了超過 50 億”;味千發布銷售數據表示,一季度集團同店銷售同比下降56.4%,集團快速休閑餐廳業務銷售同比下降54.1%。
03
復蘇不能過于樂觀
復市過程中,餐飲業也面臨著一些相當具體的經營壓力。
這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逐漸上漲的各方面成本和驟減的客流量形成的成本利潤剪刀差。
首先是最大頭的食材成本,這一成本占據餐飲企業收入成本的40%左右。
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來看,一季度餐飲收入6026億元,下降44.3%。而另一組數據則顯示,食材成本在一季度上升了18%。
其次是占比10%~16%的房租成本和15%~20%的人力成本。
為減輕這些成本,各地政府部門及一些地產商都推出了租金減免措施,但即使如此,復市后,部分地區和商鋪的房租,還是實實在在地上漲了。
餐飲連鎖企業將太無二創始人刑力表示,將太無二在北京合生匯商場內的店鋪租金每平米上漲了132元,原本84.91元的物業費也上漲到了100元。
憤怒之下,將太無二選擇在該商場撤店。
最恐怖的還是部分物業商,讓本來就有現金流危機的餐飲業雪上加霜,不僅不減租,還以各種理由逼走餐飲商家。
5月11日,總部位于揭陽的點心傳說控訴梅州客都匯購物廣場,還在協商租金的門店被停電停水,經營中卻被告知違約收鋪,給了品牌方當頭一棒。
劉京京表示,復業后大量復工企業被催繳房租、水、電、燃能源費,再加上人員工資費用增加,以及前期拖欠的工資,壓力累積。
一些消費者此前調侃的“為餐飲復蘇做貢獻”也沒有到來。即使疫情有所緩解,但不少消費者對于堂食就餐依舊有顧慮,預想中的“報復性消費”不會發生了。
也因此,餐飲店上座率尚難恢復,部分企業不得不采取裁員、退租撤店來止血。
“沒啥生意,每天一兩個顧客還都不是堂食的。”哈爾濱一位餐飲門店老板告訴記者,即使政府并未完全禁止堂食,每天的堂食就餐者也不多。
劉京京認為,疫情對于客流的影響恢復期會較長,在地方政府沒有明確可不戴口罩聚集的情況下,市民都會有意避免外出就餐消費;
學生居家上課也會增加居家烹飪概率,減少外出就餐等情況持續,按現在管控力度,消費恢復常態至少還需兩三個月。
一位匿名行業人士表示,他所在城市當地政府政策上鼓勵復工復產,但實際落地到街道、物業層面,就往往出現偏頗。
“街道、物業自行決定不讓開工,或者不讓經營堂食,更有甚者,外賣高峰時段居然不讓餐廳接單營業。”
姜俊賢認為,從目前來看,中小企業可能受到的影響會較大,因為各地政策能精準滴灌到中小企業層面的不多,這次疫情很可能將帶來一次全行業的重新洗牌,倒逼行業產業結構優化。
微信名:餐謀長聊餐飲ID:Canmouchang 運營方:深圳市餐謀長品牌策劃有限公司 餐謀長聊餐飲 | Canmouchang 本文來源:財經國家周刊、餐飲O2O(ID:coffeeO2O) 作者:佚名 編輯:餐謀長品牌策劃/Shane 《總編個人微信》 投稿 / 版權 / 合作 / 咨詢 精彩回顧她靠一道菜4個月就賺到100萬,并打造出年銷26億餐飲帝國!
失敗率高達90%,做好餐飲,最少需要十年!
只有9個座位,每天只賣150碗拉面,卻是全球唯一的米其林星級拉面店!
鄧超開的餐飲店?一年時間靠什么從虧損100萬到營收3個億!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軍師,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7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