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屋檐下出品的《逐夢》雜志,仿佛在看木屋這個大家庭的編年史,好像在讀中國餐飲燒烤界的名人傳。
一家即將璀璨的公司,一群注定閃耀的伙伴。
大家都是一群普通人。在這里你可以看到意氣風發的大學生,也有走投無路的個體戶,有青春洋溢的00后,也有成熟穩重的70前。
大家又不是一群普通人。因為選擇了木屋,原本平淡無奇的人生迎來了重大轉變。作為一個僅僅入職一個月的“菜鳥”,通過年刊《逐夢》看到了太多“奇跡”,通過個人奮斗,有幾個月就當上前廳主管的,有從洗碗工做到創業合伙人的……
總之在木屋,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作為成名已久的商界大佬,馬云和巴菲特身上有很多共同點,比如他們都喜歡逢人就說,與其看我們是如何成功的,不如多學學我們以前是如何失敗的。
是啊,成功就是通過一系列的失敗然后不斷的去總結經驗借鑒教訓達到的。在日常中,失敗是常態,成功才是偶然,重要的是前車之鑒避免重蹈覆轍。
逐夢里面就有很多這樣的故事,在《4.5%,堅持88周,新市場、新門店的成功之道》這篇文章里重慶團隊第一家店獲得成功之后開第二家和第三家店的時候,覺得位置偏一點也沒關系,殊不知酒香也怕巷子深,店鋪營業額跟位置有很大的關系,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在《最牛的店長為啥當不了督導》這篇文章里我們學到,領導30人和領導300人對個人的能力要求是不一樣的,溝通能力、管理能力、復制能力是關鍵,我想這應該就是所謂的“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吧,無論來多少人都能指揮,哪怕全是新兵。這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吧~~
書中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如何做好一名服務員、如何做好一名廚師長、如何成為金牌和老A、門店如何從雙C到雙A、如何逆襲成5星門店等等。
我們需要的答案在書里都能找到啟發。這些案例里的門店和個人都是我們后來者學習的榜樣和前進的動力,他們的經歷也是我們全體木屋人的寶貴財富。
1935年1月,遵義會議結束之后,紅軍自四川轉戰貴州,2月底,彭德懷以急行軍搶占婁山關,此役殲敵兩個師,取得了自湘江慘敗、人員折損過半以來紅軍長征途中的第一個大勝利,此情此景,毛主席填詞《憶秦娥 · 婁山關》,于是就有了那句著名的 :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衷心希望來到木屋是一個好的開始,逐夢在路上,伙伴們一起努力奮斗吧!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屋檐下,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78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