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暴漲300%的呷哺:止血、調整、新生、哀其不爭的故事

    掌柜說:

    頂級企業面對競爭的方式往往是自己進攻自己,對于一個企業而言,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和消費者,真正把矛頭指向自己才有可能破繭而生突破周期。吉列剃須刀用三刀片產品干掉自己的單刀片產品,最終得以持續在市場保持領先。西貝數次嘗試模式突圍也是如此。呷哺則布局湊湊,因而大獲成功,背后道理幾乎一致..

    作者|
    李佳俊 陳成
    來源|
    表外表里

    談起火鍋口碑,呷哺呷哺絕對是被海底撈按在地上“捶”的那個。

    在知乎話題下,有網友形象地吐槽稱:“呷哺呷哺就是丫鬟的身份,公主的標準,娶回家了脾氣還死差。”

    說白了,就是既不好吃,又漲價,還服務差。“既然這樣,不如多加點錢,去吃海底撈,自己當公主。”

    但如今形勢有所改善,呷哺呷哺旗下的湊湊火鍋門前,又開始排起長隊。與此同時,呷哺呷哺的股價也上演了一場大逆轉。

    2018年開始,呷哺呷哺股價一直“跌跌不休”。但2020年下半年起,股價由下跌轉為上漲,持續至今,上漲幅度近300%。

    暴漲300%的呷哺:止血、調整、新生、哀其不爭的故事

    不可否認,近期股市有向好趨勢,如海底撈、九毛九等的股價都有所上漲。但比起海底撈上漲200%、九毛九130%,呷哺呷哺的漲幅高得“冒尖”。

    接下來,本文將就呷脯呷哺公司下的兩項主要業務——呷哺呷哺火鍋和湊湊火鍋茶歇的情況,從以下幾個方面,扒一扒呷哺呷哺股價漲勢背后的業務情況。

    1、門店擴張“止血”,傳統業務能否回春?

    2、新品牌「湊湊」單店經營效率如何,模式是否跑通?

    3、擴店計劃相對保守,湊湊加速擴張還差火候?

    暴漲300%的呷哺:止血、調整、新生、哀其不爭的故事

    門店擴張“止血”,老業務能否回春? 

    影響連鎖經營類企業整體利潤以及企業價值的關鍵因素有兩個:單店經營效率和店鋪擴張速度。

    2016年開始,呷哺呷哺線下門店進入高速擴張期,當時公司制定目標,擬在2019年實現直營店數量1000家。

    “千店計劃”下,呷哺呷哺2018年、2019年分別凈增148、136家呷哺餐廳。

    暴漲300%的呷哺:止血、調整、新生、哀其不爭的故事

    然而數量可觀的新增店面,在對同行展開競爭之前,先和自家門店產生了分流矛盾。

    目前,呷哺呷哺的1000多家門店,8成以上集中在北方省份。過于密集的分布,新店分流老店資源,難免導致同店經營效率下滑。

    以開店最多的北京為例,310家呷哺呷哺門店分布在北京16個區,平均下來每個區有將近20家。而實際上,一些區域門店數遠高于20家,分流情況可想而知。

    暴漲300%的呷哺:止血、調整、新生、哀其不爭的故事

    高速擴張,也帶來了呷哺呷哺經營效率的下滑。

    翻臺率和同店營收增長,是衡量經營效率的關鍵指標,但2016-2019年,呷哺呷哺的翻臺率持續下滑;2017-2019年,同店營收增長率也出現了大幅下降,2019年呈現負增長(增長率-1.4%)。

    暴漲300%的呷哺:止血、調整、新生、哀其不爭的故事

    蒙眼狂奔的后遺癥,顯然在18~19年集中爆發了。

    針對這些“遺癥”,呷哺呷哺管理層雖多次公開表示:要通過斷臂止血的方式清理落后門店,追求有質量的擴張。

    但這一“止血”舉動似乎有限。

    2019H2呷哺呷哺同店營收增長出現企穩跡象;2019年H2環比H1的業績增速,也只是稍高于2018年H2環比H1的增速。

    暴漲300%的呷哺:止血、調整、新生、哀其不爭的故事

    備注:由于下半年是火鍋類的消費旺季,業績本身會比上半年更好。此處增加對比呷哺呷哺歷年來H2相比H1的業績環比增速對比,進行交叉驗證。

    除了需要化解門店擴張不均造成的分流“遺癥”,呷哺呷哺還面臨產品老化導致用戶流失等重大問題。

     

    伴隨著消費升級的浪潮,年輕消費者的消費能力逐漸提高,群體也在不斷壯大。呷哺呷哺免不了要在“討好”年輕人上下功夫。

    2020年底,呷哺呷哺啟動LIGHT-POT新店升級模型,將茶飲吧臺植入餐廳的前端,為后端的小火鍋業務引流。

    調研LIGHT-POT新店的菜單可以發現,新店配有精選套餐,并且在客流高峰期,只提供套餐服務。這相比只有單點服務的舊店面,出餐效率更快。

    當然,價格也更貴(割韭菜)。

    除了對傳統業務進行“止血”操作,呷哺呷哺也在逐漸加碼第二戰場。

     

    早先于2016年,呷哺呷哺集團推出定位于中高端聚會餐廳——湊湊,主打火鍋+茶歇新形式,將茶飲吧臺引入。

    通過這些差異化運營,湊湊在2019年門店數終于達到100,并積累了一定的口碑和粉絲。

     

    根據呷哺呷哺財報,湊湊營收占比也在持續提升,2020H1達到30%。相比之下,呷哺火鍋占比總營收則在不斷萎縮。

    暴漲300%的呷哺:止血、調整、新生、哀其不爭的故事

    盡管新品牌「湊湊」近年來發展喜人,但奈何規模有限。其未來發展究竟前景如何?能否成為呷哺呷哺新的增長引擎?我們繼續探究。

    暴漲300%的呷哺:止血、調整、新生、哀其不爭的故事

    湊湊單店經營效率如何,模式是否跑通?

    《捕捉“最肥美”太二酸菜魚》一文中,我們復盤呷哺呷哺和蘇寧電器早期經營和股價起伏發現,連鎖企業最美好的階段是最初跑通單店模式后,加速鋪店擴張的階段。

    這對應的正是組合①或④中,單店經營效率持平或提升,同時店鋪擴張提升的關鍵因素變動。

    暴漲300%的呷哺:止血、調整、新生、哀其不爭的故事

    要想知道湊湊單店經營效率好不好,就要弄清楚它單店利潤到底抗不抗打。接下來,我們從收入端和成本端,對湊湊成熟門店經營效率情況進行分析。

    收入端:要想賺得多,價格得配得上定位

    不打無準備之仗,為了摸清湊湊門店的實際經營情況,表外表里特意來到一家門店調(da)研(chi)了一(yi)番(dun),發現了湊湊經營模式的一些特別之處。

    財報數據顯示,湊湊的客單價高于呷哺呷哺、太二等大眾消費品牌,但低于同樣高端定位的海底撈。

    暴漲300%的呷哺:止血、調整、新生、哀其不爭的故事

    但據我們實地調研結合大眾點評的門店消費結果看,湊湊的堂食人均客單價在130-150元左右,明顯高于海底撈。

    反映在財報上的客單價低于堂食客單價的原因,大概率和單點茶飲的外賣業務,拉低平均值有關。

    據2021年1月靜默期路演會議紀要:湊湊營收構成中,茶飲收入占總營業收入的20%,而茶飲外賣業務占比茶飲項目收入的40%。

    而調研門店的服務員反饋稱,湊湊的茶飲單品一天基本能賣出300-400杯,可見確實很受歡迎。

    這種低價茶飲引流,高客單價堂食創收的互聯網式打法,推動了湊湊平均客單價增速的提升。如下圖,2020H1湊湊的客單價同比增速高于海底撈。

    暴漲300%的呷哺:止血、調整、新生、哀其不爭的故事

    不過,從營收層面來說,客單價只是其中一個影響因素。如果客單價很高,但翻臺率很低,餐廳的營收一樣堪憂。

    數據顯示,2019H1,湊湊的翻臺率為4.1,“行業標桿”海底撈為4.8,連鎖餐飲新秀太二為4.9;2020H1,湊湊和兩者的差距有所收窄。

    暴漲300%的呷哺:止血、調整、新生、哀其不爭的故事

    收窄的原因在于湊湊一線城市門店翻臺率的提升。

    如下圖,2020H1相比2019H1,湊湊門店在一線城市的翻臺率已經超過了海底撈,但在二線城市的翻臺率仍明顯低于海底撈。

    暴漲300%的呷哺:止血、調整、新生、哀其不爭的故事

    為什么湊湊在二線城市的翻臺率不高?這是高客單價的“雙刃劍”效應。

    一般來說,由于二三線城市的消費水平不及一線城市,消費者對價格更為敏感。但在二線市場上,知名度遠不及海底撈的湊湊,人均消費價格卻都高于海底撈,這可能會勸退一些“五環外”顧客。

    暴漲300%的呷哺:止血、調整、新生、哀其不爭的故事

    備注:截至2020年1月14日大眾點評的數據統計。

    不過,這種戰略定位上的因素若無重大決策推動,基本上不會有太大改變。拋開此影響,高客單價加上還不錯的客流量,讓湊湊的收入表現可觀。

    暴漲300%的呷哺:止血、調整、新生、哀其不爭的故事

    備注:此處的單店營收是以全部店鋪為基準計算所得

    2017H1-2020H1,湊湊火鍋的單店營收常年大于呷哺呷哺,2019HI-2020HI連續三季度趕超太二酸菜魚。總體來說,湊湊的賺錢能力保持在較高的水平。

    當然,會打江山,也要會守江山,否則左手進、右手出,相當于白忙乎。

    成本端:要想花得少,高毛利產品就得多

    餐飲行業的成本構成中,花銷大頭是租金、食材、勞動力。也就是說,“省錢”的關鍵取決于這三個方面的經營策略和執行效率。

    由于高端餐廳的定位,湊湊門店大多開在高端商場,再加上門店面積較大(400-600㎡),租金成本很難降低。

    高端定位的賣點還有服務,想要服務跟得上,加大投入就不能少。根據調研,湊湊門店標準員工人數為70人。相比之下,海底撈120人,太二36人,呷哺呷哺25人。員工人數多,薪酬支出自然較高。

    而食材作為餐飲行業的紅線,在材質上不具備下降空間。很多連鎖餐館選擇通過將供應鏈和菜品制作流程化等,壓縮食材成本。而湊湊的獨特優勢在于占比總營收20%的茶飲業務,屬于成本很低的高毛利產品。

    定位和產品構成的獨特性,使得湊湊單店模型中,食材成本占營收比為34.1%,低于太二的40%和海底撈的42.3%;租金和員工薪酬成本分別為12.1%、25.9%,稍高于太二、海底撈。

    暴漲300%的呷哺:止血、調整、新生、哀其不爭的故事

    在收入表現良好,成本有所控制的情況下,2019年湊湊成熟門店的單店毛利達到348-381萬,毛利率為19.8%,遠高于2019年餐飲行業10.02%的平均毛利率。

    暴漲300%的呷哺:止血、調整、新生、哀其不爭的故事

    備注:此處計算所用的湊湊單店營收數據,是經過兩種計算方式測算的湊湊成熟店面的營收,并且設定的成本基數不變,計算結果可能有所偏差,但趨勢仍有參考價值。

    綜合來看,湊湊單店模型的成績單雖然和對標企業海底撈還有一些差距,但數據表現還算亮眼。

    2019年,湊湊全國門店數破百,且全年新增門店數大于2018年總門店數,頗有單店模式跑通后,加速擴張的態勢。

    暴漲300%的呷哺:止血、調整、新生、哀其不爭的故事

    據呷哺呷哺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趙怡接受采訪的發言:2021年,湊湊計劃新增60家門店。若該開店數落實,則湊湊2021年新增店鋪數將超過開店最多的2019年。

    不過,從同比增速看,在該預期新增店面數量下,2021年的擴張速度遠未達到疫情前的態勢。

    暴漲300%的呷哺:止血、調整、新生、哀其不爭的故事

    看上去相對保守的擴店計劃,到底是出于疫情因素等因素下的規避風險考慮,還是湊湊的擴張能力受到了限制?

    暴漲300%的呷哺:止血、調整、新生、哀其不爭的故事

    擴店計劃相對保守,湊湊加速擴張還差火候?

    餐飲企業來說,規模化擴店不亞于打一場“商戰”。而只有糧草、兵馬、資金充足,這場仗才有的打。接下來,我們逐一分析相關因素,探究湊湊的擴張實力。

    店面全國擴張,供應鏈卻集中在北方

    湊湊共用呷哺呷哺的供應鏈。

    在食材端,呷哺呷哺通過和牛羊肉供應商、農村合作社及菜農等原產地對接,大規模采購,對主要原材料價格有一定的議價能力。

    另外,呷哺呷哺也在通過自建羊產業基地、羊肉加工廠以及蔬菜培育基地等降低成本。比如,2020年啟用的錫盟羊肉加工自建基地。

    在配送和供給上,呷哺呷哺在全國共建有一個中央廚房,13個配送中心和2個區域分發中心,覆蓋了182座城市。

    暴漲300%的呷哺:止血、調整、新生、哀其不爭的故事

    不過,從上圖這些配送中心的分布情況來看,幾乎都集中在北方地區,而且中央廚房也設在北京。

    但湊湊的擴張策略是全國性布局,如下圖,不僅在南方省份分布的范圍比北方更大,而且在江浙和廣東地區的開店密度最高。

    暴漲300%的呷哺:止血、調整、新生、哀其不爭的故事

    如此一來,現有的供給配置可能會制約湊湊的擴店計劃。后期,隨著鋪店基數的不斷上升,或許會出現供貨不力的情況。

    呷哺呷哺2020年財報提到,公司目前在新建第二個中央廚房。但具體的落地情況以及建設周期并沒有更多的披露。

    我們認為,供應鏈或許是湊湊后期擴張經營的一個隱患因子,需要長期關注。

    人員組織架構尚不明朗

    除了食材供應的穩定,店面的良好運作,還需要合格的店長與規范的店員做支撐,但湊湊在這方面似乎并不是很上心。

    無論是公司官網,還是公開材料如年報、季報以及財報中,都沒有湊湊相關的人才招聘以及培養計劃等信息。相比之下,海底撈官網上有明確的招聘信息與清晰的晉升通道。

    暴漲300%的呷哺:止血、調整、新生、哀其不爭的故事

    左:呷哺呷哺,官網上僅一條2017年呷哺呷哺餐廳招聘儲備店長的信息;右:海底撈。

    而在第三方招聘渠道,雖然確實能看到很多湊湊的招聘信息,但不少地區都是直接招聘“店長”。這種“空降”的模式或許會產生管理難題。

    與之相比,海底撈通常招的是店長助理,并且有明確的晉升通道,優勝劣汰,最終通過公司考核后才能擔任店長職位。

    暴漲300%的呷哺:止血、調整、新生、哀其不爭的故事

    再談談店員,據我們在調研門店了解的情況,由于疫情影響,其門店目前配備的員工僅有34人(正常為70人),這種情況已經持續很長時間,員工表示: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根本忙不過來。

    就擴張準備來看,湊湊在人才建設和儲備方面,似乎并沒有足夠清晰全面的人才培養和管理機制;在基礎人員配置出現異常時,也沒有合理的應對機制。

    這是否會由于管理機制的混亂帶來公司經營風險,因為服務跟不上影響單店經營效率?這是投資人需要謹慎考慮的地方。

    資金鏈充裕,但回報周期相對較長

    不管是供應鏈采購和籌建,還是大肆招兵,都避不開兩個字:“燒錢”。而新開一家店,除了這兩項開支,還需要注入租金成本、裝修成本等。

    根據呷哺呷哺財報,湊湊的單店投資金額為500萬元,呷哺呷哺單店投資金額150萬。假設公司計劃的2021年呷哺呷哺新增100家門店,湊湊新增60家門店全部實現,那么2021年需要的總開店資金為4.5億元。

    2020H1財報顯示,呷哺呷哺持有現金2.5億,持有短期金融理財產品合計7.7億。這樣的資金儲備,對呷哺呷哺和湊湊2021年既定的開店計劃來說,非常充足。

    暴漲300%的呷哺:止血、調整、新生、哀其不爭的故事

    但這只是滿足湊湊一年或兩年的開店情況,從擴張的持續性來看,呷哺呷哺每年賬上的開店資金都要充裕。如何保持資金的充裕?要看這些投出去的錢帶來的店面擴張,能不能迅速回血。

    據測算,湊湊的現金投資回收期為15-17個月,低于太二的7個月、海底撈的6-13個月,呷哺呷哺的14個月。

    暴漲300%的呷哺:止血、調整、新生、哀其不爭的故事

    備注:此處湊湊單店模型采用的是成熟門店的營收測算數據

    回報周期長,不僅意味著湊湊再開新店的成本可能受限,同時也對呷哺呷哺的資金鏈承壓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綜合來看,湊湊接下來在擴張發展上有著足夠的想象空間,但也潛在著不少問題。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但凡做餐飲都涉及食品安全問題,這個“黑天鵝”也需要多加警惕。

    呷哺呷哺擴店策略的優化,加上湊湊前期單店模式跑通的高速增長,吸引不少投資者返場,推動了股價的此輪強勢反彈。

    從單店模型,以及資金儲備等因素來看,湊湊目前已經具備了加速擴張的條件;但從人才儲備、供應鏈儲備以及回報周期看,進行保守的擴張可能更為穩妥。

    而湊湊2021年決定開61家店面的擴張節奏,也確實是保守的選擇。

    不過雖然保守,但不可否認湊湊已經進入“加速成長期”,只是這個成長期能否長期續航,需要從實際的擴店節奏、經營效率甚至突發危機的長期追蹤來判斷。

    原創文章,作者:勺子課堂,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8254.html

    (0)
    上一篇 2021年2月9日 19:03
    下一篇 2021年2月9日 19:03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