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體報道Win House旗下的14家門店已全部處于關閉歇業狀態,讓人感嘆又一名餐飲業超級網紅倒下,且過程一地雞毛。 據媒體報道,Win House拖欠340余名員工薪資達330萬,房租亦處在拖欠狀態。其創始人之一林猷澳失聯,或將被移交公安機關以欠薪入罪列入“黑名單”。報道一出,引起業界一片嘩然。作為永和大王的創始人,林猷澳曾因將豆漿油條賣到年營業額3億而被稱為餐飲業的神話。而Win House的另一名創始人亦擁有赫赫之名——百勝中國前總裁蘇敬軾,曾帶領肯德基從4家門店擴張至4000多家店。 那么,擁有兩位餐飲大佬支撐的Win House為何會最終走向沒落,對于餐飲品牌來說,“網紅”稱號難道真的“有毒”?
這是曾經紅極一時的Win House
縱觀Win House的發展歷程便不難發現,相較于一些依靠概念噱頭紅起來的網紅餐飲品牌,Win House明明是想為餐飲業做點“實事”的。以至于即便在Win House歇業后,依然有消費者惋惜以后再也吃不到Win House的早餐了。由此可見,Win House確實“紅”之有因,在運營上有著可圈可點之處。
1、新穎的模式
提到Win House,很多人會想起那些曾經在它身上閃閃發光的標簽,如全日制早午餐鼻祖餐廳、上海的《早午餐圣經》、“一定要去的魔都Brunch餐廳”等等。林猷澳曾說,要用Win House“為都市年輕人打造一個世外桃源”。
2014年,Win House以全新的“ALL-day Brunch”生活方式概念橫空出世,并迅速受到了年輕人的歡迎。
2、符合年輕人審美的用餐場景
Win House的整個用餐場景偏輕工業風,木質桌椅、充滿設計感的燈飾搭配灰黑工業色調,正是年輕人喜歡的“又低調又時尚”。并且,Win House采用的是半開放式廚房,不僅讓消費者吃得更放心,亦成為整個用餐空間的一大特色,不少消費者都曾在這里打卡拍照。
3、人氣較高的網紅餐品組合
在Win House被報道歇業后的幾天,粉絲們甚至在網絡掀起了一股“懷念”風潮,僅小紅書就有800多篇筆記,粉絲們紛紛在網絡上直呼再也吃不到Win House的班尼、歐姆蕾、煎餅等餐品。
從Win House的菜單與套餐設計中可以看出,Win House集結的大多是適合國人口味且點擊率較高的美式簡餐,這樣的餐品組合,曾讓Win House在網絡上好評如潮。
4、餐品口感值得點贊
在Win House的套餐中,設有58、68、78三檔套餐,在美式簡餐中,這樣的定價可謂相當具有性價比。更可貴的是,大多數顧客對Win House的餐品口感也比較認可,無論是在社交媒體中,還是在餐飲O2O平臺上,均不乏顧客對Win House餐品口感的溢美之詞。即便在今天,依然有粉絲疑惑這么“好吃”的Win House怎么就突然歇業了呢?
讓粉絲懷念的Win House為何狼狽收場
場景漂亮適合“打卡”,創新概念符合年輕人的消費趨勢,好吃的簡餐組合網羅不少忠實粉絲,兩位創始人大佬就是營銷的“金字招牌”,Win House可謂集結了一切網紅餐飲必備的元素。然而,就是這樣的Win House卻以令人唏噓的方式狼狽收場,會有著怎樣的原因呢?
1、模式與營收不匹配
曾經,有人曾羨慕Win House不愧為“出身豪門”,在上海這樣寸土寸金的地方連開四家。而如今,在回過頭來看Win House的發展歷程時,不少人提出,運營成本或是Win House出局的關鍵因素之一,其中就包括房租與人工成本。
模式使然,Win House用大氣的用餐空間與貼心的服務提升了用餐體驗,其中,Win House上海月星環球港店的面積在400平左右。這種重模式運營勢必會導致運營成本的提升,當表面的好營收帶不來好利潤時,“重模式”便成為品牌發展的絆腳石。
2、盲目擴張
Win House在上海連開4店,此后又快馬加鞭布局北京、武漢、杭州和長沙市場。然而,可惜的是,在之后相繼開業的店面中,再難現第一家火爆的盛況。
在規模化的整體趨勢下,不少餐飲品牌會因為初始的成功而迅速開疆拓土。然而,雖然規模是體現品牌實力的一大表現,當連鎖模式沒有被充分打磨,當賺錢能力還不能被充分地肯定,便急于將模式復制給更多的地域,太過燒錢的頻繁擴張就是一種“自殺”式行為。Win House的沒落,其加速擴張的戰略決定難辭其咎。
3、餐品更新迭代緩慢
一些粉絲反映“Win House的班尼、歐姆蕾等餐品確實很好吃呀”。但是,當大家從始至終總是談論“班尼、歐姆蕾”很好吃時,其實就反映出了餐廳的一大問題——創新緩慢。
總是“老幾樣”的餐品會讓消費者在失去新鮮感過后慢慢喪失消費欲望,特別是對于Win House這樣的美式簡餐來說,人們的初始消費欲望或就來源于“新鮮”,它比中式餐品會更易讓中國的消費者“吃膩”。所以,緩慢的餐品更新迭代會在潛移默化中降低消費頻次,影響消費者的再次消費。
4、忽略了地域差異
名聲在前,在Win House進入北京、武漢、杭州市場時,不少消費者慕名而來。然后,到了卻發現遠沒有想象中的排隊叫號盛況,甚至有人調侃第一次去Win House杭州店就“包場”。顯然,在這一點上,Win House忽略了地域差異。
較其他城市而言,上海的氛圍更具“小資情調”,文化也更融合,它適合于像Win House這樣的餐飲類型的成長。那么,當Win House走出這片“沃土”時,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也便在情理之中了。
5、管理缺失
有消息稱雖然Win House擁有兩個大佬級的創始人,擁有著豐富的餐飲運營管理經驗與智慧,但事實上,蘇敬軾只是Win House名義上的董事長,鮮少參與實際運營。在Win House母公司音家餐飲的股東名單中也已找不到蘇敬軾的名字。并且,很多分析認為,Win House的敗局是由于眾籌股權分散而導致的管理問題。
2017年,Win House先后上線4個眾籌項目,每個項目的眾籌金額在400-550萬之間,共915人參與,累計眾籌金額1800余萬元。如今看來,眾籌雖不是主因,但眾籌后關于收益率低的質疑,以及其背后反映出的資金問題,卻實實在在反映出了Win House的管理問題。
Win House的出局是突然且令人惋惜的,因為即便在今天看來,Win House在某些方面的表現依然出色,它有著一些其他網紅餐飲品牌沒有產品靈魂,有著一個較高的起點。但是,或由于過于“膨脹”,在發展戰略方向的跑偏以及一些管理細節方面的缺失,讓Win House把手中的一把好牌慢慢“打爛”了。
Win House的敗局與“網紅”無關,這樣的Win House,值得每一個餐飲品牌警戒!
原創聲明:本文作者大箏,由餐飲界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餐飲界(canyinj.com ),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標星餐飲界
每天獲取界內最新資訊與干貨
成為進階餐飲人
免責聲明:本文的提供資料部分來源網絡,僅供用戶瀏覽,但我們無法確保信息的完整性、即時性和有效性。若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侵權糾紛等問題,請及時聯系刪除,對此不承擔任何責任。
點擊下列關鍵詞 閱讀更多精彩
云味館|日本研修|蠔門九式|西尾抹茶|石客照明熊貓設計|世界杯營銷|丸龜制面|西貝|沙縣小吃
【活動/廣告投放】
大箏:?18923764126?
微信號:toutiaoxiansheng
【公關/營銷/推廣】
林小姐:13798211722
微信號:Rita-Lam
【原創轉載】
微信:Media-PR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界,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