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鍋鹵油,人生兩串

    審核發布 | 三聯.CREATIVE

    一天夜里,樂山炸串店老板夏偉,接待了一位北京來的客人,胖胖的,有點像岳云鵬。那人叫袁澤陸,想創業開一家自己品牌的炸串店。

    他們深夜飲酒,相談甚歡,袁澤陸臨走前,夏偉從鍋中盛出兩瓶鹵油,送給袁澤陸,帶回北京。那時,誰也沒能想到,那晚的一鍋鹵油,開啟兩段截然不同的人生。

     

    △ 關于炸串的兩種人生△ 


    01

    一家老店的堅守,

    兩代人的交接

    那鍋鹵油,已經沸了一整晚。

    沸騰的鹵油被放入無數食材,豬五花、牛肉、鴨舌、魚豆腐、金針菇,放入時各有紅綠,出鍋后卻有了統一顏色:肉類變得赤紅,余下則是一片金黃。對四川樂山的串串愛好者來說,這與其說是油炸魔術,不如說是一場關于生活的藝術。

    △ 豐富的炸串食材

    36歲的夏偉,是每晚守在油鍋邊上的藝術家。在樂山一個小巷里,他和家人經營一家炸串店,名為“長藥好運油炸”,至今已21年。每年除了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休息,每天都準點開工,燒油炸串。

    夏偉說,長藥是長征制藥廠的簡稱,夏偉爸媽曾是制藥廠職工,90年代國有企業改制,夫妻都在制藥廠的,要有一人下崗。

    為增加收入,下崗職工在制藥廠附近經營起了生意。那時街頭幾乎沒什么炸串,有人支起一口小小的鍋,炸些土豆片、蘑菇素菜。夏偉母親愛吃炸串,又無處賺錢,索性便宜租下制藥廠的臨街店面,自己開一家店。

    2000年5月,長藥好運油炸正式開業,菜品里加入肉串,很多學生愛吃。當地人說,當時長藥下崗工人開的小吃攤很多,就炸串店排長隊。

    隨著日復一日的經營,好運油炸可炸的品類一度達到60多種,顧客也從學生為主變成老幼兼具,炸串隨之走紅,長藥也成為樂山小吃的一面新旗幟。如今,像好運油炸一樣堅持20年老店并不多見。20年后,好運油炸被冠以了“創始者”的稱號。

    事實上,好運的運程也曾險些結束。

    △夏偉和家人經營的 “長藥好運油炸”店至今已21年

    2001年,夏偉上高一,放學就被父母抓去穿串兒,穿完后去網吧送外賣。他看著網吧里的年輕人吹著空調玩電腦,心中不平衡。

    那時,他已經學會上網,喜歡打網游。但每天他放學回家吃完飯,剛想去網吧,就被父母按下穿串兒,讓這個青春期少年極其厭惡這家炸串店。他和母親吵架:“只要離開這里,做什么都行。”

    2003年高三沒讀完,他就報名征兵。他也承認,雖然當兵也是男孩理想,但逃避穿串兒才是他當兵的主要原因。

    他離家后,店里負擔更重,母親每天光穿串兒就要六七個小時,彎腰彎久了,腰上鼓起了包,炸串時還經常被油燙傷,皮膚長泡,復原,再被燙傷。

    新兵沒有探親假,夏偉入伍后兩年半轉為士官,才在探親時再一次見到爸媽。不到三年時間,父母頭發變得花白。他這才知道,母親為支撐小店,每天要干19個小時的活。

    “我感覺,我是不是應該給他們分擔一些東西了?”那次回家后,夏偉心生感觸。休假的三十多天,他全撲在小店上,朋友聚會全約在自己店里,這樣還能在人多時換母親休息一下。

    △ 穿串兒需要花費很多時間

    在空軍地勤服役8年期間,夏偉通過相親認識現在的妻子,二人網戀一段時間,便結了婚。2013年,夏偉回到老家,幫父母經營炸串店,如今有了一兒一女。

    當了父親的他,更能感受到肩上的責任:“生活的擔子要扛下來,下面有了小的,要吃要喝,難道跑得掉?”夏偉說道。

    2014年,夏偉正式接替母親掌灶,老食客吃出了味道變化,問味道怎么變了。了解到這家老店正在進行兩代交接,大家也就釋然,時不時給夏偉提些意見,夏偉一一聽取。

    如今,客人已經很少提意見。在夏偉看來,他接手后的老店,和客人達成了新的默契。

    每天下午五點,小店門頭亮起,食客紛沓而至,或是帶著工作一天的疲憊,或是帶著老友聚會的期待。他們到小店最里面的冷凍柜取串,交給夏偉在門頭下面油炸,自己則在院子中的小桌旁等待。

    △ 油炸店外的食客們

    在好運油炸的店外坐一陣,會看到不少三十多歲、帶小孩的客人。夏偉說,有的客人四五歲時就被父母帶來吃,談戀愛時來吃,抱小孩時來吃,現在帶自己孩子來吃,“這里很多設施都是20年前那個樣子,他們來這,就回味起自己的小時候,吃的是一種情懷。”

    夏偉一邊和老客聊著天,一邊把串串扎進鹵油中,讓它們裹上一層生活的顏色。

    21年來,小店一直沒有擴張,全靠一家人支撐。而當兵回來的夏偉,也為小店帶來一些變化。小店新添了收款二維碼,不再用紙筆結賬,新添了一個給簽子稱重的機器,不再需要母親一根根數簽結賬。“我去精密儀器市場買了一臺,算賬就節約了幾倍時間,而且很精準。”夏偉說,“因為時代在進步,我們也要進步啊,對不對?”

    但讓這家老店跟上時代,也不是一個容易事。夏偉除了經營好本地的老客之外,也將眼光瞄向了新客。隨著當地旅游業發展,旅客越來越多,到當地都要嘗嘗特色炸串,市場越來越火,就連菜市場賣肉的肉鋪老板,都去開了一家炸串店,他們用互聯網推廣,上來就獲得了很多新客的青睞。好運油炸所在的巷子口,更是聚集了兩三家油炸店,攔住了很多新客,“我們在巷子最里面,很多客人走不到這就被門口的店截流了,這些店名字都差不多,都叫長藥。”

    △ 四川樂山的街頭

    2017年,門店生意有些下滑,夏偉更是羨慕那些靠網絡推廣的炸串店,他們成為網紅后一連開起好幾家分店。“大家都是通過美團、大眾點評去搜,去找美食的。”夏偉盤算,一輩子只靠這間20平米的小店,不是長久之計,他想過盤下一個臨街門市,大概200多平米,除了炸串,還要加一些涼菜冷飲,多元化經營。“那樣我肯定要去學些新的推廣經營方法。”

    開第二家店對夏偉來說有點難,他嘗試開通外賣,但人手和精力都有限,高峰期他只能關閉外賣;他還上線了代金券等優惠措施,但老客的習慣還是直接付款。“一家人都在店里忙,分工明確,我抽出去做其他的,他們就面臨很大工作壓力。”他說道。

    夏偉說,他想通過網絡讓更多的年輕客人能搜到,樂山有這樣一家老店,還在活著。

    △ 夏偉和他的家人們


    02

    手藝人遇上創業者,

    老手藝做成新生意

    2018年7月盛夏,樂山氣溫悶熱,時有小雨。到了晚上,一個來自北京的客人來到好運油炸。

    他叫袁澤陸,是個創業者,曾參與“西少爺”的創立。2018年他再次創業,想打造全新的小吃品牌,于是到國內外幾十個城市考察小吃,光炸串這一個品類就吃出了東北、西北、四川、華東和兩湖地區五大派系,朋友推薦他來四川樂山,說這里的炸串有些不一樣。

    到了樂山第一天,他感覺整個城市都是鹵油味道,心情激動,和朋友從下午到凌晨兩點,吃了十幾家炸串,一直吃到反胃,“想吐都吐不出。”

    吃到好運油炸時,天色完全黑了下來,小巷中沒有燈,炸串店門頭是唯一亮光。袁澤陸看到,那噴繪招牌已經褪色。

    那天,夏偉就在店里炸串。袁澤陸吃完后,和夏偉搭上了話,兩人說話投機,當晚就聊了兩個多小時。夏偉告訴袁澤陸,樂山之所以有特色炸串,是因為那一鍋鹵油。

    鹵油是一種復合油,從鹵味鍋中提取,是鹵肉、鹵甜水鴨的副產品,其中既有菜籽油的味道,又夾雜著香辛料、動物油脂和鹵味復合香味。在炸串時,香味浸入食材,讓炸品擁有了多層味道。

    袁澤陸得到“秘籍”,十分驚喜,但擔憂隨之而來:鹵油可以小作坊生產,但工業化完全沒有門路,又不能為了鹵油真的去熬一鍋鹵味。

    那天,夏偉將鍋里的鹵油灌了兩個礦泉水瓶,交給袁澤陸。袁澤陸極為重視,擔心乘飛機安檢出差錯,直接將鹵油從樂山寄回了北京。

    回到北京后,袁澤陸和產品負責人于李春,對鹵油開始了研發。那瓶鹵油像是一瓶魔藥,放在桌上,顏色幾近純黑,而對著窗外陽光則是墨黃色,油體不甚清亮。

    2018年10月,創業項目正式立項為“夸父炸串”,定在12月底開業。而袁澤陸和于李春兩人,心里卻有些沒底,誰也不知道工業化生產的鹵油,效果究竟如何。

    △ 鹵油從鹵味鍋中提取

    接下來小半年時間,研發團隊往返樂山十余次,每次坐三個小時飛機到成都,再租車開兩個小時到樂山,接下來三五天,到處去吃炸串,造訪不下五十家當地老店。

    回北京后,廚師出身的于李春,就把自己關進燕郊一個食品加工廠的研發室,嘗試通過工業手法,還原樂山鹵油的神秘味道。

    那是2018年冬天,氣溫寒冷,工廠里沒有暖氣,好在實驗室不缺熱源。因投料多少直接影響工藝和成品率,于李春在大大小小不同爐子上研發,最大的爐子能投100公斤的料,人要站在椅子上倒油。最后的工業化,就是靠這個爐子的實驗成果。

    那時,實驗室就成了他們的“家”,兩人相依為命。最長一次研發周期,他們將自己關在研發室十天,曾連續七天沒睡覺,餓了就吃串,還要直接嘗油。少有的好處,是皮膚從不干燥:因為鍋里總在煮油,皮膚上總會覆蓋著一層油脂。

    期間,于李春發燒,靠退燒藥硬頂,“累到身體沒有感覺”。袁澤陸一度信念搖擺,想過放棄。而于李春給他發微信說:沒事,只要死不了,就往死里干。后來袁澤陸將對話截圖,保留至今。袁澤陸感覺到,那鍋鹵油中的溫度,熱得燙人。

    沒有努力會白費。開業前不足一個月,他們耗費了上千斤油,終于研制出了鹵油。

    夸父炸串的鹵油使用5種以上的油復合調制,加入香料及30多種中草藥,低溫熬制,香味醇厚,與樂山鹵味味道有些差別,但獨具特色。

    △ 鹵油調料工廠

    2018年12月24日,平安夜,夸父炸串開始營業,成為新故事的開端。

    時至今日,袁澤陸還記得第一家夸父炸串開業的場景。第一家店開在北京中關村的新中關購物中心。那天,人們從地鐵走出,進入商場,到處都是圣誕氛圍。但有一點與圣誕氣氛格格不入:地鐵站內的強大負壓,將商場空氣迎面抽來,風中夾雜著鹵油的香味。

    人們循著香味找到夸父炸串,沒過一會,就排起長隊,袁澤陸回憶,長隊排出了30多米,將商場通道圍了個水泄不通,很多人等待時間長達一個半小時。

    他沒想到,開業第一天生意就如此火爆,包括自己在內的7名伙伴在20平米的廚房忙前忙后,一單單出餐。到了晚上9點半,商場關門,還有人排隊,店里積壓著小100單訂單。袁澤陸和商場經理和保安商量,延長了一個半小時,將最后一單出掉。

    開業前一夜,袁澤陸心中緊張,預估第一天營收也就四五千元。事實上,夸父炸串第一天營收達到一萬三千元。

    此時,袁澤陸還拿不準,這是短期的紅利還是長期的能量。直到夸父炸串運營兩年后,每月銷售增速環比增長百分之三四十,美團將“炸雞小吃”分類換成“炸雞炸串”,才證明了炸串品類的生命力。

    其實,夸父炸串一炮而紅的原因,不僅僅在那鍋鹵油之中。

    △ 夸父炸串生意火爆

    在開業之初,夸父炸串根據大數據,篩選出26種SKU,全部是大眾喜愛的產品,作為開業菜單。

    為匹配外帶和外賣場景需求,夸父炸串在菜品腌制和油炸工藝上調整,保持串串的口感和味道。油炸過后,串串還會蘸上椒麻汁,增強香味和附著性,再撒上特質撒料。撒料主要成分是熟制后的辣椒,降低刺激度,避免食客上火。

    為選擇辣椒,于李春買來了全國十幾種辣椒,還有一種國外品種,一一臻選,挑出三種供大家選擇,最后選出一種四川辣椒。

    選中辣椒后,夸父團隊前往四川,尋找最正統的辣椒工廠。他們發現,四川辣椒之所以更香,是因為他們使用石錘將辣椒搗碎,而非直接研磨。

    他們在一個辣椒工廠中,看到10個簡易機器,如同凹下一塊的石碾,上方傳送帶帶動一個石錘,將凹槽中的辣椒搗碎。兩個工人負責一臺機器,小20人每天能生產3噸辣椒面。而這一工藝仍有缺陷,一方面辣椒顆粒大小不勻,另一方面生產效率較低。

    后來,為匹配夸父炸串需求,辣椒廠老板在一年之內升級廠房,從投料、震動、磨篩、離心到包裝,全部實現機械化,辣椒先搗碎再研磨,保證香氣的同時,也達成了炸串所需的顆粒度標準。新工廠的一條生產線每天能生產15噸辣椒面,只需要三四個工人。

    相似的新變化陸續發生。今年疫情之后,夸父炸串也在嘗試大串產品,為此,供應鏈團隊開始了全國肉品的大搜尋,跑了全國十多個城市,覆蓋所有農業大省,到肉廠調研產品,連續出差30多天。

    不同部位的肉口感相似,但價格卻相差巨大,如牛上腦與牛胸肉,每噸價格能差一兩萬元。在保證口感前提下,他們要尋找性價比最高的肉品。

    △ 夸父炸串的串品工廠

    如今,夸父炸串所有肉串,由十來家不同工廠供應。而確定食材后,食材運輸是下一個等待升級的環節。

    夸父炸串在北京、天津、上海建立三個大倉,通過百勝餐飲集團提供的物流服務,全程冷鏈,將食材運輸到城市倉,再配送到門店。運輸過程中,車廂溫度始終保持在零下12攝氏度,進行全程監控。

    “剛進入小吃連鎖行業的時候,我們有點震驚,很多企業用的速凍產品,就裝進泡沫箱里,放點干冰,發常溫快遞。”袁澤陸說道,“在我們當時看來,簡直不可理喻。”

    其實,供應體系的建立早有規劃。創業之初,袁澤陸就對多個萬店連鎖品牌進行調研,提出“小門店、大連鎖、全供應”的經營哲學。

    “首先店要足夠小,人要少,SKU要精簡,而且用戶需求被嚴重碎片化,要滿足他的需求就要靈活一些,做螞蟻大軍,而不是大象;大連鎖是要有普適性,不能是一個區域品牌;全供應本質上是前端作為網店,后端是制造業,供應鏈的占比和深度能力要足夠強。”

    袁澤陸認為,未來只有先數字化,才能“重做”小吃品類。2019年開業沒多久,夸父炸串就使用了美團餐飲系統,在打通營銷體系、方便核券驗券的同時,系統也能將線下門店和外賣數據橫向綁定,繪制消費者畫像。新品上市時,夸父團隊也能收到更直接的市場反饋:新品上線5天,便收到1000條線上評價。

    △ 袁澤陸與夸父炸串

    這兩年里,袁澤陸的理念像種子一樣生長。2020年,夸父炸串累計簽約近1000家門店,接待1500萬客次,售出1.2億支炸串。在枝繁葉茂的外表下,地下根系的生長,才是夸父炸串最硬核的創新。

    2021年6月,夸父炸串進一步組建自己的數字化團隊,搭建覆蓋全流程的數字系統。在袁澤陸看來,數字化并非工具或系統的使用,而是組織信仰的貫徹。袁澤陸說,過去20年都是“先有萬店連鎖才開始做數字化”,而未來10年,則是“先有數字化才有機會做到萬店”。

    他相信,在數字化能力之下,炸串這個老手藝,將成為一門新生意。


    03

    鹵油之外:

    家的溫度與夢想的激情

    50度,如果生活也可以測溫,那這便是夏偉感受到的溫度。

    每晚站在兩口油鍋前,鹵油翻滾,熱浪撲面而來。母親告訴他,影響炸串口味的核心,是溫度,要靠溫度將菜的香味激出來。在他看來,生活也像炸串,在滾熱的鹵油中,激出了不一樣的味道。

    △ 鹵油翻滾,熱浪撲面而來

    每天清晨,夏偉父母會去市場采購,回家后洗菜、分菜、切菜,他們很少買凍貨或者工廠成品串串,全部自己改刀。全家人中午起床后,下午一起穿串兒,從1點一直穿到5點,若有菜沒穿完,就留下一人繼續穿,其他人便開始忙著招待客人。他們會一直忙到后半夜,凌晨兩點收攤。

    因小店面積不到20平米,座位全在戶外,人們就在星光下喝酒吃串,高談闊論,身邊彌漫的鹵油香氣,成為生活最佳的調味品。在夏天旺季,小店一天最高能賣出上萬元的炸串。

    就這樣,兩輩人將這家小店開了21年。他們堅持一年只歇兩天,夏偉母親認為,老客從遠處過來就為吃這一口,第一次看你關門,會很遺憾,連著來兩次沒開門,肯定很失望,母親更擔心交給別人,口味變差,傷了老客的心。

    夏偉也有些私心:“我喜歡一家人聚在一起,天天呆在一起干活,有生活的氣息。如果為了掙錢開分店,一家人的感情可能就要分開了。”在夏偉看來,家只不過是個睡覺地方,家人一起經營的這個店,才是真正的家。

    △ 在夏偉看來,家人一起經營的店才是真的家

    夏偉是個念舊的人。店里的撒料盤,是用了21年的老物件,從開業一直用到今天。21年前請人用毛筆手寫的招牌,早就被噴繪招牌替代,但夏偉沒舍得扔,放在店里一角。他說,所謂生意,就是生活。那鍋鹵油的炙熱,也便是生活的溫度。

    與夏偉不同,楊昊天在鹵油中感受到的,是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32歲的楊昊天,是北京清河萬象匯三層夸父炸串店的店主,這是他加盟的第二家夸父炸串。加盟這一品牌之前,他沒有任何餐飲行業經營經歷。

    在夸父炸串全套收銀系統、外賣等數字化技術賦能下,他從零基礎創業,經過培訓后自己再招工收徒,兩家店生意越發紅火,每家店每月流水都有近10萬。此外,楊昊天的店還接了快手公司的團餐業務,進一步拓寬客源。

    和夏偉比,楊昊天的生活算不上勞苦,采購找總部訂貨,串品全部冷鏈配送,管理已有成型制度,他的主要工作是結合自身經驗培訓員工。如今,兩家店經營已步入正軌,員工都能各司其職,楊昊天每周去店里巡視三次即可。

    △ 32歲的楊昊天與他加盟的夸父炸串店

    與好運油炸等傳統炸串店不同,數字化連鎖小店能最大化降低創業門檻,餐飲老板的時間也得以解放,使副業創業成為可能。

    在夸父炸串之外,楊昊天同時還在從事其他副業,包括經營一家保溫隔熱涂料的建材公司,投資朋友的火鍋品牌,經營一家藝術培訓機構。

    未來,他還計劃打造一家數字化的汽車科技平臺,為人生再拓展新的可能。

    在夸父炸串,像楊昊天這樣的“副業加盟商”還有很多。有人主業經營奶茶店,認定炸串與奶茶更配,有人開美容美體店,愛吃炸串,索性自己來炸,也有微商加盟后天天發朋友圈,為炸串店引流,生意日益紅火。

    近日,在“北京餐飲業數字化升級行動” 半年交流會上,袁澤陸分享了他的經營理念,“如果做成一家店有100件事,總部會將90件做好,你只要做10件事就夠了,難度低很多。”據其介紹,夸父炸串的加盟商中,有近一小半都是夫妻老婆店,是“社會的最小單元”。

    對此,美團SaaS餐飲生態發展部王東烽表示,“疫情使得大多數餐飲品牌開始相信數字化的力量,夸父炸串這樣的公司,不僅自己享受了紅利,還將這些數字化的能力,賦能給更多夫妻老婆店和年輕人的創業小店,讓開店變得更加容易。也就是這一家家小店,組成了餐飲行業的中堅力量,也留住了城市中的煙火氣。”

    20平米的小店背后,不僅有養家致富的生意,還有無數人的生活,藏著傳統餐飲人在意的家庭溫度,也寄托了新餐飲人的創業理想。他們的追求或許不同,但那鍋鹵油卻是一樣的,鹵油可以一直沸騰,是因為人們對生活仍保有赤誠。

    作為一個連續創業者,袁澤陸已在創業路上走了12年。而這次創業,是他與夢想距離最近的一次。他希望將夸父炸串開出萬店,創造更大社會價值。

    夸父炸串的公司名叫“萬皮思”,取自英文One piece,是日漫《海賊王》原名。在袁澤陸看來,創業歷程與漫畫劇情一模一樣:因為一個理想化的理由上路,開始獨一無二的航海史。

    他相信,這一路上,公司會像漫畫中的小破船一樣逐步升級,去往全世界都向往的大寶藏地。

    (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

    設計排版:殷禎


       
    更多精彩

    • 觀察|國內對標SYSCO的玩家類型(上)

    • 觀察|國內對標SYSCO的玩家類型(下)

    • 烤箱,中國廚房里最被低估的神器

    • 白羽肉雞行業發展現狀和前景分析,未來行業存在巨大發展潛力

    • 觀察|美菜做錯了什么

    • 餐飲+超市鼻祖:EATALY成功秘訣

    • 餐飲B端電商一片藍海 誰會是中國的Infomart?

    • 日本的食材B2B巨頭伊藤忠和ACCESS帶給我們的啟示

    • 三井物產、Infomart戰略投資奧琦瑋子公司

    中國第一家專注于餐飲供應鏈的自媒體

         筆者曾就職于吉野家、新希望六和、美團快驢等,是英國皇家采購和供應學會(CIPS)五級認證會員,餐飲供應鏈變革的長期觀察者,多篇文章發表于今日頭條、億歐網、餐飲老板內參、《冷凍雜志》和《中國食品報》,曾直播講授供應鏈公開課《餐飲的采購和供應管理》

        曾為以下品牌提供供應鏈解決方案:正大食品、新希望六和、鳳祥食品、辛普勞、安德魯、易果生鮮、寧夏悅豐、北京宴、香港馬會、田老師紅燒肉、美團快驢、Pizza Express、華萊士、臺滋味、瑪格利塔比薩、日昌、云海肴、楊記興臭鱖魚、蜀海、四季明湖、明湖小樓、半天妖烤魚、董小姐愛地鍋、望京小腰等,致力于幫助食品和餐飲企業提高供應鏈管理水平。

       合作|咨詢

       請加微信   18610542110  

    原創文章,作者:餐一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8402.html

    (0)
    上一篇 2021年7月24日 18:01
    下一篇 2021年7月25日 04:06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