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售500杯,“新中式咖啡”崛起!中國人這次能愛上咖啡嗎?

    最近有兩家咖啡館的名字,讓我印象深刻:天地興隆咖啡館、竹隱公館咖啡館,中西碰撞,別有新意。

    還有兩款產品也讓人念念不忘,一個是雞頭米美式,一個是黑芝麻拿鐵。

    今年,“新中式咖啡”成功出圈,有的融資過億,高歌猛進;有的日出500杯,在大眾點評連續霸榜。

    經歷了島系咖啡、韓系咖啡、創業咖啡等數次浪潮之后,“新中式咖啡”能讓中國消費者愛上喝咖啡嗎?

     



    新中式咖啡浪潮,正在席卷全國
     
    上周,一篇關于“中國咖啡”的文章,討論很是熱烈
    (傳送門:開店數超6年總和,又一咖啡品牌加速布局中國市場)

     
    我發現,
    全國范圍內,“新中式咖啡”店已然遍地開花了。

    其中一類,從產品、門店上,就能看出濃濃的“新中式”風,很有辨識度。
     
    東莞邦凹村,有一個叫“天地興隆”的咖啡館,一聽名字,我就被吸引了。再看店里的產品,“東方冰咖啡”、“藥檸咖啡”,中國風和咖啡巧妙結合。
     
    圖源大眾點評

    老板告訴我,店已經開了10多年,“天地興隆”目前有3家店,平均日出杯量100+,連續多年實現盈利。
     
    在這個“新中式咖啡”思路下,老板又開了家“竹隱公館”,將有800年歷史的古宅改造成咖啡館,讓人想起竹林七賢。
     
    圖源大眾點評

    用類似風格開店的,還有佛山的角落咖啡,傳統嶺南建筑與藥房風格,已經開出13家直營店,門店最高日出杯量在400~500杯。
     


    在蘇州,有家草芥咖啡,名字就很國風,是蘇州大眾點評榜第一名,已經開了2家店,他們的爆款套餐是雞頭米美式+小籠包,上鏡率最高的甜品是“糖葫蘆”,還有別具特色的“竹葉青冷萃”,以及“桂花拿鐵”。
     

    圖源大眾點評

    還有一類,目前在資本市場上極受歡迎:
    他們或自創、或借鑒新茶飲,各自找到適應中國市場的產品模式、商業模式,快速開出連鎖門店。

    如Seesaw、M stand、Double Win、代數學家等新銳品牌,都在國內市場講出了新的咖啡故事。



    另一面,云南咖啡幾乎登上了各地咖啡店的豆單,
    就在寫稿期間,蜜雪冰城也出了鮮萃云南豆,廣告語寫著“國貨好咖啡”。 甚至在云南還誕生了專用云南豆出品的品牌——四葉杯咖啡。

    不夸張地說,新中式咖啡的浪潮,正在席卷全國。

    這些咖啡品牌的共同特點是
    用更本土化的方式/口味/價格,無縫植入消費者的生活日常,用受眾熟悉的事物來帶動咖啡消費。

    它的本質,是新一代年輕人從對舶來文化的追捧,轉變為對于本土文化的認同。
     
    資本重倉入局之下,這次的“新中式咖啡”浪潮,能讓消費者真正愛上喝咖啡嗎?
     


    四起四落的中國咖啡,這次能行嗎?
     
    先分享個段子:

    你從事的行業,我國在國際上是什么地位?
    咖啡師:比足球強一些。
     
    段子這樣講,也不過分。
     
    回顧國內咖啡,從島系咖啡、韓系咖啡,到創業咖啡、自助咖啡,每一次浪潮都無比熱鬧,有的開出上千家連鎖店,有的先后十多次融資,最后卻黯然退潮,再無水花。
     
    為什么每次都是潮流過去,卻沒有品牌留下來?
     
    1. 最高3000家店,島系咖啡走向敗局

    比星巴克還早,占領70后、80后的聊天場景的咖啡勢力,是島系咖啡。上島咖啡、名典咖啡、迪歐咖啡、兩岸咖啡等品牌,占據了主流市場。

    其中最大的上島咖啡,高峰期曾擁有3000家門店火遍全國,卻最終因為內斗和管理問題,元氣大傷。
     


    可以說,島系咖啡帶來了國人的“咖啡初體驗”,但卻沒有留下好的產品和品牌,形成了“貴”、“不好喝”、“只有約會才會去”的消費認知。
     
    沒有根,也不能走入日常的品牌,注定無法穿越生命周期。
     
    2. 創始人自殺,韓國最大連鎖咖啡敗走中國

    2018年11月底,一則“咖啡陪你,再也陪不了你了”的消息,曾在朋友圈刷屏。
     
    在債務危機多年后,“咖啡陪你”以及其在華合資公司,正式宣布破產,其創始人也終結了自己生命。
     
    咖啡陪你成立于2008年,是韓國最大的咖啡連鎖企業,2012年咖啡陪你進入中國市場,一度計劃“到 2015 年,全中國連鎖店達到 5000 家”。
     


    與此同時,豪麗斯、漫咖啡、Zoo Coffee、MangoSix等品牌幾乎同時進入中國,與中資合作,快速搶占市場。在擴張最快的 2014、2015 年,也有品牌創下過一年開店200家、營收50億的紀錄。
     
    但情況很快急轉直下。
    2016年之后,豪麗斯被供應商追債,Zoo Coffee 被中資完全接管,咖啡陪你總部失聯,各地也經常爆出加盟商“討債”的信息。
     


    韓系咖啡的問題,在于沒有加盟管理,不顧市場需求,盲目追求大店,讓很多投資者血本無歸。
     
    任何一種不考慮市場需求的擴張,都只有死路一條。
    不能進入消費者日常生活的咖啡,也注定不能長久。
     
    3. 創業咖啡,從轟轟烈烈到泯然眾人

    和韓系咖啡同時期,2013前后,創業咖啡也進入人們的視野。Binggo、車庫咖啡、3W咖啡等品牌,都曾名聲大噪。
     


    創業咖啡,創業是核心,咖啡是道具,以投融資對接服務、創業者扶持而吸引一眾創投圈成員。
     
    創業咖啡館、互聯網咖啡曾在全國遍地開花,但隨著“談1個億生意”的人越來越少,創業咖啡也迅速“泯然眾人”
     
    對咖啡而言,噱頭都只是錦上添花,真正雪中送炭的從來都是產品和市場需求。
     
    4. 3年10余次融資后,自助咖啡散場

    從韓系咖啡重資產模式中吸取教訓,從2015年開始,一種省人力、占地不到1平米、產品標準化程度高的“自助咖啡”,被資本看中。
     
    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到2018年,3年時間,已有包括咖啡零點吧、咖啡碼頭、萊杯咖啡、易咖、小咖、友飲等不少于10個“自助咖啡”品牌獲得融資。



    資本投注的是未來,但因為杯量太少,無法攤平運營、維護費用,自助咖啡品牌很難盈利。
    “錢根本不夠燒到咖啡發展起來的那一天。”
    一位行業人曾表示。
     
    資本可以解決發展的難題,但卻不能改變市場的需求。
     
    那么,近一兩年,逐漸成型的“新中式咖啡”浪潮,能否真正打開增量市場?這一輪資本投注、品牌快速發展,前景如何?
     


    征服中式味蕾,咖啡還有3個“未完成”
     
    橫向對比近些年的新茶飲、新零售,這一輪“新中式咖啡”,似乎還有3件事沒有完成:
     
    1. 對外,缺乏一個“芝士奶蓋式”的現象級爆款
     
    新茶飲的爆紅,是從一杯“芝士奶蓋茶”開始的,
    一個一統江湖的產品,帶動了一次品類升級,帶火了這個行業。
     
    無論在喜茶,還是在下沉市場,你都能點到一杯上層芝士+下層茶湯的“奶蓋茶”,相似的名字和產品呈現,快速在市場上凝聚了消費共識,反向重塑的上下游產業鏈。


    緊隨其后的多肉葡萄、楊枝甘露也是如此。

    反觀咖啡,以席卷各大咖啡館、流行度較廣的Dirty舉例:
     
    10個咖啡館有10種不同的命名,有叫臟咖啡,有叫污咖啡,有叫“得體”,有中文有英文;口感上有人做白桃烏龍,有人加入酒;用料上,有的店用牛奶+奶油,有的店用冰博克、風味奶……
     


    在消費端,當一個新產品沒有統一的標簽和認知,就失去了必須喝、必須曬的社交動力。
     
    一個現象級產品“出圈”,要先形成共性認知,最大限度地打開市場;再尋求個性突破,百花齊放。
     
    當每家店都為了凸顯個性各自為戰,就不能形成合力,難以突破愛好者圈層,打開更大范圍的消費市場。
     
    這是咖啡的第一個癥結。
     
    2. 對內,需形成一套本土化的產品標準

    第二個癥結,是現階段還缺乏適應本土的咖啡標準。
     
    比如提到北歐,會想到極淺烘焙,提到日本,會想到深烘焙,而美國,則輸出了從淺到深的11個烘焙級別。
     


    這里我想特別聊聊同樣曾作為咖啡輸入國的日本,或許有一些參考意義。
     
    在中/淺烘焙流行的時候,日本以老日式喫茶店理念來理解咖啡。日式咖啡的理念有別于SCA系統,將“優雅的甘苦味”
    (并非焦苦味)
    也納入“好味道”
    (SCA反之)

     
    長久的文化習慣下,較深的烘焙程度也就成為專屬日式咖啡的味覺記憶。
     
    在手沖領域,他們為了留下深烘咖啡的甜感和醇厚,還研發了三種手沖流派:火山沖、點滴法和松握法。
     


    新中式咖啡,也不能停留在食材借鑒層面,
    而是要去探索符合中國的咖啡標準、味型、產品,不是照搬照套國外的標準,國外的產品SOP。
     
    3. 還需要一個適應塔基消費者的價格帶
     
    前段時間,在微博上搜索了一下幸運咖,這個5元/杯美式、“貼著地面開店”,鮮少活躍在媒體的品牌,在微博上的聲量,高得超出意料。
     


    產品和文化是敲門磚,能不能形成穩定的消費習慣,還要看錢包。
     
    盡管上海有Manner、下沉市場有幸運咖,但從整個咖啡行業基本面來看,消費者的錢包還配不上“咖啡自由”。
     
    商業領域有個說法,35%的降價可以改變用戶習慣,非剛需也能變成剛需。
     
    咖啡要想成為剛需,一個先決條件是,消費者要買得起咖啡。
     
    從一杯咖啡的原料成本來說,很多品牌向下降價還有探索空間。
    而每降低5~10元,就可以在這個價格帶,把品牌重做一遍。
     

    《尋豆師》一書中,曾描述過一個場景,在埃塞俄比亞,有個獨特的“三巡咖啡禮”,是鄰里村落間,聯絡友誼、討論要事必備的儀式。
     
    這個國家,對于喝咖啡很有自己的一套,從沖煮人的服裝、器具,到豆子的烘焙、咖啡的品鑒,已經像中國茶一樣日常——這是他們的咖啡文化。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白領們對于咖啡的鐘愛,是對外來精英文化的艷羨。
     
    如今新中式的咖啡浪潮,更多是消費者對于東方傳統文化在潛意識中的認同,本國的生活方式,不再被認為是“土”的,也可以成為一種時尚元素。
     


    上個月,咖啡上了4次熱搜,從#同仁堂養生咖啡#到#早C晚A#,從產品到文化,新中式咖啡初現端倪。
     
    如今全國各地,不缺咖啡品牌,很多已經開出10多家連鎖店,規模初具。
     
    但我們需要有表達品牌觀的勇氣,也要有讓中國咖啡成為一種文化符號的野心。

    統籌|笑凡  編輯|居居  視覺|江飛

    文章為咖門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咖門2022萬有飲力年度大會,12月來上海,開啟飲品盛會!長按識別了解詳情:

    爆款檸檬茶研發課

    如何讓小程序為我的飲品店增收:

    原創文章,作者:咖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1542.html

    (0)
    上一篇 2021年11月10日 11:02
    下一篇 2021年11月10日 17:02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