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這兩年的大環境不好,眾多行業受到影響。但只要你留心一下,你會發現,仍然有很多店鋪活得風生水起,甚至逆勢上漲。是什么造成了這店與店之間的差別,其實就是店鋪背后的老板,準確地說是一個老板的認知!
五月份我們店的總的營業額有將近13萬,是我們店的歷史新高,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開通了外賣。
先說說我們外賣的成績吧,今年五月份是我們開通外賣的第一個月,當月做了2000多單,平均下來一天70單,收到手的客單價在20左右,一天平均1400左右的外賣營業額。最高的時候一天做了一百多單,營業額2000單,那兩天多虧有學員幫忙在店里打包。
你會發現很多店也在外賣,但是單量很少,往往只有幾單,十來單,在具體講述我們怎樣做外賣之前,我要先說說我們之前為什么沒做外賣。
第一個原因,就是我跟很多人的認知是一樣的,就是覺得外賣毛利低,不值得去做。
第二,就是外賣會因為口感到了顧客手里會不好吃,影響顧客的體驗。
第三,就是之前我們店里的堂食生意還不錯,做啥外賣呢?
單看上面幾個理由,你是不是覺得都還是挺有道理的,但仔細一思考,其實就是認知不足的表現,用幾個簡單的邏輯就可以推翻。
第一,毛利低于堂食那是正常的,但毛利低不代表不賺錢啊,在毛利低的同時,我們能不能想方設法提升單量和效率。當單量起來了,不就彌補了毛利低的問題。我們看的不是毛利,而是最后的營業額和利潤。再說了,如果不賺錢,那別人為什么都做,難道別人都傻嗎?事實上,我們的外賣毛利能做到45%以上,我覺得這個外賣毛利還是不錯的。
通過反思,我得出一個結論,就是我們不能人云亦云,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很多人對于一件事情是缺乏獨立和深度思考的,大多人認為的不一定對。一個問題,你如果思考得比別人深,那么你就有了競爭優勢。
至于第二個原因,外賣口感不好其實也不成立,誠然外賣口感比堂食會差一些,但是消費者對此是有預期的。所以,我們不能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我為中心去思考問題。
那說到第三個原因,就實在是認知不足的表現了,你會發現很多堂食生意好的店他們外賣也做得好,堂食和外賣是相互彌補,相互影響的關系。說白了,自己還是沒有憂患意識。
其實,這里面還有更深一層的原因,這跟人性有關,就是懶和怕麻煩。想到了要去新申請一個外賣平臺,想到要上傳圖片菜單,想到了了解一個不熟悉的平臺規則,大腦本能地就會抗拒這些事情。當抗拒時我們就會找各種理由,然后就會很好地找到一些理由,比如上面說的這些,然后大腦就相信了,舒服了。
想舒服,想變窮太簡單了,只要追隨自己的人性本能即可,誰都可以做到。想變強,則需要對抗一切讓你覺得舒服的,隨心所欲的,如影隨形的人的劣根性,需要反人性、這就是為什么越優秀的人越努力,越窮的人越是又貪又懶的原因。
我認為一般人要覺醒要經歷三個階段。
一部分人處于第一個階段,對于人性和天道,看不見,不知道,被本能被動地驅使著,一天又一天,這在本質上和動物沒有區別。
大部分人處于第二階段,他能知道一部人性的弱點,能看得見,但是在對抗中都敗下陣來,做不到知行合一。
少部分人處于第三階段,就是有強烈的企圖心和使命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且識人性懂人性,對于別人順著他們的人性,對于自己反著自己的人性,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最終有所成。
大道至簡,不管是開店還是做其他事,總結下來,大的方向其實很簡單,首先你得認準一個行業或者方向,然后你得持續地學習思考復盤,優化,根據反饋做調整,最終你成為行業的專家和權威,給別人創造價值,那么賺錢就是自然而然的。但多少人總覺得這個行業不行,那個行業競爭大,然后挑三揀四,不專注,缺少耐心,到處投機。也有很多人在一個行業干了很久,但只是單調地重復,缺乏學習思考和迭代,最終被后來者淘汰。
此為認知。看不看得見,理解得深不深刻,做不做得到?
但是要做好外賣也并不容易,我統計了一下,同品類的就有十九家,競爭如此激烈,又該如何脫穎而出?
明天我再說說我們是如何做外賣的。
原創文章,作者:開店筆記,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44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