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現在很多人說做廚師,總是一代不如一代?

    為什么現在很多人說做廚師,總是一代不如一代?
    曾經,廚藝界也流行子承父業,行業振興,生生不息。如今,“廚藝世家這樣的稱號越來越少了,越來越多的廚師已經不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從廚,而很多“廚二代”即使接觸這個行業,也不愿意在遵循父輩們的足跡,這又是為什么呢?

    漢語里有一個被用爛的詞:世家。
    ?
    發明之初,它的本意是“門第高貴世代延續的人家“,但越到后來,它的普適性就越廣:唱戲的叫“梨園世家”、看病的叫“杏林世家”、搞雕刻雕塑的叫“工美世家”、讀書寫文章的叫“墨香世家”,連老老實實的農民,都會說自己是“耕讀世家”。
    ?
    唯獨美食行業,從沒聽說過“吃貨世家”。從廚的,后代往往改行經商、入仕,對于庖廚大師們來說,外面收的徒弟,好像總比自家孩子更能傳承技藝;寫美食的吃家,后代們也有從文的,但再也寫不出色香味俱全的驚艷句子,泯然于眾。
    ?
    為什么美食業界,總是一代不如一代?
    ?
    為什么現在很多人說做廚師,總是一代不如一代?
    △圖片來源:pixabay
    ?

    為什么現在很多人說做廚師,總是一代不如一代?

    ?
    先來看看“吃二代”們筆下的美食。
    ?
    “北京許多難吃的玩意都是外地人做給外地人吃的,現在賣早點有幾個北京人?炸醬面過去從來不在飯店里賣,自己家做能不講究?”
    ?
    這是汪曾祺家大公子汪朗先生評判的“北京美食”。
    ?
    “這里是小販做買賣的地方,常在這里賣豬頭肉、羊頭肉、奶酪、糖葫蘆和清香的茉莉花、玉蘭花……房外還有一株大棗樹,其品種是北京最優質的棗樹,吃起來脆甜皮薄、產量甚豐。”
    ?
    這是梁實秋家閨女梁文茜女士寫下的“家庭味道”。
    ?
    同樣的內容,父輩又是怎樣寫的呢?
    ?為什么現在很多人說做廚師,總是一代不如一代?
    △圖片來源:pixabay
    在汪曾祺的筆下,北京炸醬面是這樣的:
    ?
    “老北京”把沒面碼的炸醬面叫“光屁股面”。一聽這稱呼,就知道對這種吃法是何等不屑。不過,對北京許多平民來說,“光屁股面”已經算是美食了,畢竟有醬有肉。等而下之的面條吃法其實還有很多,例如炸醬油面。其做法極簡單:蔥花嗆鍋,倒入醬油,見開即可,拌面食之。稍好一點的,可加些白菜絲。這樣的面條著實簡陋,因此遍查有關京城舊俗的文章也未見記載。當年,我在山西工廠當工人時,曾蒙胡同里長大的北京同鄉的熱情相邀,品嘗過一兩次炸醬油面,并目睹了制作全過程。其味如何?極美!當時我們整天吃的是高粱面做成的“鋼絲面”,調料只有鹽醋,能吃上一頓炸醬油拌白面條,如何不是人間至味?
    ?
    為什么現在很多人說做廚師,總是一代不如一代?
    △圖片來源:pixabay
    為什么現在很多人說做廚師,總是一代不如一代?
    △圖片來源:pixabay
    ?
    而在梁實秋筆下,雅舍里的生活是這樣的:
    ?
    一個冬夜,聽得深巷賣羊頭肉小販的吆喝聲,立即從被窩里爬出來,把小販喚進門洞,我坐在懶椅上看著他于暗淡的油燈照明之下,抽出一把雪亮的薄刀,橫著刀刃片羊臉子,片得飛薄,然后取出一只蒙著紗布的羊角,灑上一些焦鹽。我托著一盤羊頭肉,重復鉆進被窩,在枕上一片一片的羊頭肉放進嘴里,不知不覺的進入了睡鄉,十分滿足的解了饞癮。
    為什么現在很多人說做廚師,總是一代不如一代?
    △圖片來源:pixabay
    是的,父輩們筆下的活色生香,而“吃二代”寫的東西,是真的沒魂兒。
    ?
    其中原因很顯然,相比顛沛流離、居無定所,吃遍四方百味的父輩們,“吃二代”們從小養尊處優,吃的食品固然是精細了,但也失去了煙火氣息、失去了飲食對照系。
    ?
    和其他學科注重理論的累積不同,吃,是一件經驗累積的事情。不讀萬卷書、不吃萬里路,永遠無法知道自己習慣的味覺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一種區域化的飲食習慣的邊界在哪里、不同飲食文化之間的交界和影響在哪里?
    ?
    簡言之,一個人味覺的高度,是依靠腳下走過的路堆出來的,而不是金絲籠里的昂貴的飼料喂出來的。
    ?
    為什么現在很多人說做廚師,總是一代不如一代?
    △圖片來源:pixabay
    ?

    為什么現在很多人說做廚師,總是一代不如一代?

    “享譽世界”的熊貓快餐,是個更典型的例子。
    ?
    這家被中國人群嘲的“美式中餐”,以無厘頭地改造中國菜,迎合歐美口味著稱:陳皮雞就是加了橘子汁的酸甜炸雞塊;蒙古牛就是紅糖醬油拌牛肉;核桃蝦也是酸甜口味的炸蝦,額外加了堅果。
    ?
    為什么現在很多人說做廚師,總是一代不如一代?
    △圖片來源:pixabay
    ?
    總之,對沒吃過中餐的人來說,熊貓快餐是吃膩了麥當勞漢堡王之后調劑口味的良藥。但讓“中餐胃”接受萬物皆可酸甜的熊貓快餐,未免強人所難。
    ?
    一個典型的被區域習慣綁架、由資本推動發展的的餐飲品牌。
    ?
    熊貓快餐創始人程正昌,也確實沒有多么美味的履歷背景。畢業于密蘇里大學應用數學專業的他,更擅長的是精確地財務計算、成本控制和餐廚流轉周期研判。
    ?
    而程正昌的夫人蔣佩琪,則是密蘇里大學電子工程博士,她為熊貓快餐的擴張加持了數據化、標準化的管理系統。
    ?
    總之,一切都是工業化的成果,與“好吃”二字無緣。
    ?
    為什么現在很多人說做廚師,總是一代不如一代?
    △圖片來源:pixabay
    ?
    但很少有人知道,程正昌是地道的“吃二代”,他的父親是老一代淮揚菜大師程明才,解放前曾經操刀過“國宴”。后來經由臺灣赴美,依然操持著江浙料理中餐館。
    ?
    以刀工著稱的老一輩淮揚菜廚師,其底子自不必說。但程正昌并沒有子承父業,而是反其道行之,努力拉低中餐門檻,進行快餐化改造。
    ?
    熊貓快餐今天的生態,和程正昌的事業,或許會被一些人認為是“不肖子孫”。但在中華文化圈里,廚子從來不是什么值得尊敬的職業。工而優則學,學而優則商,程正昌家族兩代人的際遇,正是無數廚師家族成功轉型的范本。
    ?
    傳承好吃的手藝?誰在乎。
    ?
    為什么現在很多人說做廚師,總是一代不如一代?
    △圖片來源:pixabay
    為什么現在很多人說做廚師,總是一代不如一代?
    為什么在華人圈里,做美食的,總是一代不如一代?
    ?
    其實原因并不復雜,因為下一代人,沒機會、也不愿意再去重走上一代走過的路。
    ?
    但是,吃,并不是一個可以由他人、由父輩代勞的工作。父輩們的經驗,若不經過自己的實踐,不可能成為一個吃貨的底氣。
    ?
    更具戲劇色彩的是,吃又是一門極其講究客觀、中肯與包容的學科。愛吃、能吃,滿足于自己熟悉和喜愛滋味的人,只能叫“吃貨”。敢于接受自己不熟悉的風物、勇于嘗試自己不了解的飲食,才能稱為“美食家”。
    ?
    顯然,有了父輩經濟和社會基礎的“吃二代”們,在這些客觀條件制約下,幾乎不可能成為“美食家”。
    ?
    這是一個人是否能登上美味神壇的基本功力所在;也是今天的美食家們,常常不問出處,橫空出世的原因。
    ?
    比如扶霞·鄧洛普。
    ?為什么現在很多人說做廚師,總是一代不如一代?
    △圖片來源:pixabay
    扶霞出生于被歐洲人譏為“美食荒漠”的英國。上世紀90年代初,她來中國的初衷也并不是為了尋訪美食,而是打算前往西部地區,探索多種多樣的人種、民族和文化。
    ?
    至于吃,對從小習慣了面包、炸魚、薯條的人來說,中餐的味道,一開始還真不一定能欣賞。如扶霞所言:
    ?
    旅行在異邦,要完全適應當地口味并不容易。我們吃的東西,代表了我們做人和自我認知非常核心的一部分。保持自己的文化傳統也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手段,讓我免受未知事物的威脅。我們外出度假時會接種疫苗,免得在國外染上什么病;類似的,在國外我們也可能只吃自己熟悉的食物,免得陌生的文化猝不及防地暴露在眼前。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身在亞洲的英國殖民者晚餐時會換上正式的禮服,每晚還要喝雞尾酒,這不僅是為了消遣。他們知道,要是不這么做,就會有迷失自我的風險,就會像駐守印度的那些英國怪人一樣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當地文化中,都忘了自己真正的歸屬。
    ?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誠如斯言,被我們熟悉的、奉為天下第一的紅油火鍋、肥腸小面、掛爐烤鴨和刀魚餛飩,在異邦口味的眼里,或許真算不得美食。
    ?
    也正因為如此,那些少數能夠接受和享受各種不同文化圈的食物的人,才彌足珍貴。在有了眾多對照系之后,才有可能更客觀、更中肯地對某種菜肴給出評價。
    ?
    江蘇人汪曾祺筆下的京城吃食,肯定比北平人梁實秋寫的北平菜更有含金量;北平人梁實秋寫的福建吃食,肯定比福建人林語堂寫的閩菜更有含金量。
    ?
    扶霞筆下的中餐,也是如此。
    ?
    為什么現在很多人說做廚師,總是一代不如一代?
    △圖片來源:pixabay
    在扶霞的新書《川菜》和《魚米之鄉》里,她以中國本土美食家們從未有過的外來者視角,審視中餐里最重視復合香料、調味味型的菜系和最重視食材本味、刀工呈現的菜系。
    扶霞說:“淮揚菜就像不放辣椒的川菜。”沒有一個中國食評家敢說的、會去關注的角度,在她的文字里饒有趣味。
    ?
    扶霞說:“成都往西的山區中,漢族的烹飪習俗與藏族、羌族、彝族等幾個重要少數民族的習俗融為一體。這些都是四川鄉村的味道,和成渝完全不同。”在大多數中國食評家以漢族傳統美食為傲的時候,她把目光投向四川省內飲食體系很少有人關注的甘、阿、涼地區,關注少數民族風格的滋味與漢族烹飪彼此影響、相互成就的事實。
    ?
    扶霞說:“口感這個元素在中餐里無處不在,而川菜尤甚,它不僅包括了英語中所形容的酥脆(crispness)、柔軟(softness)、有嚼勁(chewiness)等,還有一種特別讓人愉悅的感覺——吃到一道好吃的炒菜,所有食材被切成和諧、均勻的細絲;或者吃肉丸子時,感受到每一絲有纖維感的筋膜已被細細挑去的那種心滿意足。”在大多數中國食評家津津樂道川菜的味型時,她鮮明地觀察到了市井川菜中各類動物軟骨、舌頭、蹄筋、爪和內臟所帶來的不同嚼感。
    為什么現在很多人說做廚師,總是一代不如一代?
    △圖片來源:pixabay
    扶霞說:“從古時起,這條江下游以南的地區就被稱作‘江南’。作為中國最富庶的農業區之一,‘魚米之鄉’的美譽也是源遠流長。至少從宋朝開始,那里的美食便逐漸名揚天下。”雖然她對“江南”的概念定義會被不少中國人反駁舉錯,但她敏銳地發現了富庶經濟和綿長的農耕史對這片土地的飲食影響,而非就吃論吃,只描述這里的菜肴多么清淡雅致。
    ?
    扶霞說:“精致的一餐在中國不只是味覺盛宴,也是色香味形氣的綜合感受,甚至是器皿的使用。正統的江南菜就很講究視覺感官,比如配色。”相比過分重視香氣、味道的中國食評家,她顯然同樣關注審美情趣高度發達的江南地區,在菜肴滋味以外的“色”與“形”。
    ?
    總而言之,雖然扶霞·鄧洛普并不是生在中國、吃著中餐長大的本土“美食家”;雖然她的《川菜》和《魚米之鄉》,寫作本意只是向外國人介紹中國川菜與江浙菜。但中國人讀來,卻能從另一個視角,重新認識我們習以為常的味道,重構我們對“中國美食”四字的理解。
    ?
    洞悉別人眼里的自己,才能看到最真誠的自己。

    原創文章,作者:食味藝文志,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71289.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2月21日 05:08
    下一篇 2022年12月21日 05:16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