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什么也舍不得犧牲,結果你什么也得不到,由于你一心追逐你的欲念,結果你是永遠也不能夠滿足你的欲念的。
——盧梭
任何商業活動都是競爭和共贏的平衡。餐飲業也不例外。當越來越多的經營者抱團投身到餐飲行業之中,團隊成員之間如何建立一個有效的合伙機制,成為餐飲人不得不細細思考的問題……..
本文1731字;需6分鐘閱讀;閱讀建議:先收藏后細讀
一、西少爺
西少爺的幾位創始人(孟兵、宋鑫、羅高景)在創立之初的股權分別為40%、 30%、 30%。當后期袁澤陸加入后,形成了“西少爺”四個創始人的狀態。而西少爺的眾籌就是創始人向周圍的朋友籌錢,給予股權。由于開始沒有公司賬戶,哪個創始人所籌到的錢就存在哪個創始人的個人賬戶中。
這種自股權眾籌渠道融資的好處是省事。創業者只需要刷信譽,人格就是擔保。早期投資人和親友一般不會深究,但這種看似強壯但無形的羈絆為日后的爭端埋下伏筆:
1、合伙人相互不了解
因為彼此都有創業的想法,而且也是校友,并且都是在同齡人中比較優秀,所以就聚集在一起。
2、愿景不同
孟兵在見完投資人后提出:一是他要三倍投票權;二是組建VIE。組建VIE需要50萬美金,但是宋鑫覺得早期做這件事很浪費,依然拒絕。
3、性格不合拍
宋鑫和孟兵的性格都很強勢,在共同創業之前,都是互聯網領域的佼佼者,所以誰都不愿退讓。
4、沒有憑證
股權分配的明細和眾籌的明細都沒有書面憑證,只是建立在感情基礎之上。就如孟兵所說,在當時,想要自己的股份占到40%時,都是很羞赧和他們商量這件事,怕傷害彼此的感情。這種種遺留問題都成為西少爺最初合伙人解體的隱患。
二、真功夫
真功夫的前身是潘宇海在東莞開的一家甜品店,而后蔡達標夫婦加入,把甜品店改為快餐店,其股份分別是潘宇海占50%,蔡達標夫婦各占25%,潘宇海占主導地位。在1997年,真功夫開始在全國各地開設連鎖店,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
但隨著兩件重大事件的發生,真功夫陷入了合伙人“內戰”之中,不僅阻礙了品牌的進一步發展,還錯過了最佳上市時期:
1、2006年9月,蔡達標、潘敏峰夫婦離婚,按照法院判決,潘敏峰的25%股權歸蔡達標所有。于是出現了蔡達標、潘宇海對真功夫股權各占50%的局面。
2、2007年10月,今日資本和聯動投資兩家PE投資的進入,使得蔡達標開始著手“去家族化”改革,導致潘宇海被逐步邊緣化,兩大股東之間矛盾激化,在其后陷入長期的爭權中,最后這場浩浩蕩蕩的爭權事件以蔡達標的入獄落下了帷幕。
在筆者看來,真功夫在成立之初,就應該要建立完善的股權制度,并且留有相對應的文字憑證。
其二:無論何時企業都要有一個核心股東,處于絕對控股地位。
其三:當股權出現雙方均衡局面時,出現競爭大于合作關系時,一切以公司的利益為出發,重新談判。
三、海底撈
與西少爺、真功夫不同,海底撈團隊對合伙人權益分配上可謂是典型的正面教材。
由四個年輕人在四川簡陽成立的海底撈,在創建之初只有4張桌子。張勇沒出一分錢,以技術入股。其他3個人湊了8000元錢,4個人各占25%的股份。后來,這四個年青人結成了兩對夫妻,兩家人各占50%股份。
隨著企業的發展,張勇讓其他三位先后離開了企業,只做股東。在讓施永宏下崗的同時,也以原始出資額的價格,從施永宏夫婦的手中購買了18%的股權,張勇夫婦成了海底撈68%的絕對控股股東。
令我們驚訝的是,對于這種以原始出資額購買股份的方式,居然沒有遭到施永宏夫婦的反彈,沒有我們大家想象中的 “撕逼”混戰,而是“平平淡淡”的解決了!
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現,這其中有兩點十分重要:
1.海底撈當時的狀況是張勇做為主導,施永宏為輔助,形成了以張勇為核心股東的事實。
2.施永宏的大度豁達,與張勇在性格上形成了較好的互補關系。在公司利益面前,愿意犧牲小我的利益,成全大我的奉獻思想。
這才使得海底撈在很多餐飲人都栽跟頭的股權問題上,從容的邁過。
小結
總的來說,在合伙之初,合伙人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經歷、價值觀的趨同使大家對事物認知呈現一致性,減少在很多問題上的“觀念之爭”,而合伙做生意是為了賺錢,涉及到錢,就不能用傳統文化中的“感情”來處理合伙人之間的內部矛盾。
任何“感情”都不能成為合伙的前提條件,更不要說是簡單的志向相同。
你認為該不該和朋友一起做生意?
歡迎在評論區寫留言,與我們互動討論!
本文作者:小小劉
轉載、商務合作請聯系微信:bidu0001
————–End—–———-
品牌VI設計超值套餐,還不快來!??
————————–
推薦閱讀
點擊下列標題,閱讀更多干貨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人必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7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