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每個人都選擇了自己的路。
有的是寬闊的高速路,有的是寂靜悠長的小路。
高速路上有一日千里,也有車毀人亡。
小路有走到盡頭萬丈深淵,也有山中歲月長。
無論哪一條路,只要是正路,都有碩果留存。
01
2003年,海底撈來到了鄭州。
一開始,沒有人把它當成特別的競爭對手。尤其是在剛開業前的前8個月,因為非典的影響,位于經八路上的這家海底撈,生意并不好。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說海底撈。
不只是它的產品,還有服務。進門微笑,隨叫隨到。落座滾燙熱毛巾,免費豆漿、免費西瓜隨便吃、等位無聊可以免費擦鞋免費做指甲,大廳有兒童游樂區,每位小朋友有免費玩具免費雞蛋羹……
它讓所有的火鍋就餐者和經營者意識到,海底撈產品不差,可它拼的不是產品,而是驚喜無止境的服務。
《海底撈你學不會》《海底撈你學得會》《地球人已無法阻止海底撈》……在越來越多人的贊美和非議中,海底撈門口就餐的隊伍反倒越排越長了。
一路之隔的李華,是在兩年后的廝殺里冷靜下來的。
2006年,黃河路上定位為商務高端火鍋的鼎鼎紅開業。1200平米的火鍋店,投資了500萬。你看慣了熱鬧喧嘩煙火氣的火鍋,這反其道而行之的海水藍、云朵白、大面積鋪排的黑色與玫紅,讓人說不出的震撼。
當然人均300元左右的消費,精選自全球的鮑魚、大蝦和肥牛等產品,在當年也是讓人震撼的。
可是李華趕上了2005年餐飲升級之后的黃金期。這樣的消費,有人買單。從2005年之后到2012年年底國八條到來之前,李華和她的鼎鼎紅,有足足八年掙錢的好時光。
回看很多事,有時候會想,在時代的湍急洪流里,個人的力量何其渺小。你需要勇氣,也需要運氣。更需要在運氣來臨的時候踩準點兒,早一步晚一步,結局都會迥然不同。
02
2008年。中國的火鍋界發生了一件大事。
這一年6月,小肥羊在香港上市。1999開始的小肥羊,在9年的積淀之后,成為中華火鍋第一股。
小肥羊上市的第二年,老杜帶著他的巴奴來到了鄭州。
在這之前,他已經在媳婦兒的老家安陽,做了8年的火鍋。
8年浸淫一個行業,老杜比誰都更了解這個行業的亂象和內幕。所以據說在創立巴奴品牌的時候,他就在心里立了一個誓言:我要讓巴奴火鍋,從一落地就是干凈純粹的。
這話是不是情懷之語不得而知。但后來的老杜,果真跑到四川,跟當地的火鍋專家合作,成立了自己的底料炒制工廠。跑到西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花數萬元錢買下了一個“木瓜蛋白酶”漲發毛肚的專利。跑到全國各地的食材原產地,不計成本找尋最好的食材。
2009年8月,經七路上巴奴的第一家店開張。它的廣告語很簡單,也就四個字:本色,本味。
那時候我姐姐家在經七路的長城公寓,隔壁兒就是巴奴。這家店我進去吃過,除了味道不錯,人并不多。
在人生地不熟的鄭州,緩慢扎根的前幾年,老杜也應該有過人生的至暗時刻。據說,最難的時候,他甚至都想以幾千萬把巴奴賣掉的。這個事是真是假、數額具體是多少,只有老杜自己知道。
然而就像馬化騰最困難的時候,差點把騰訊的股票作抵押一樣,有一點毋庸置疑的是,這事兒幸虧沒成交。否則,一切就不是今天的模樣了。
2015年開始,仿佛在一夜之間,鄭州人忽然發現:巴奴的門頭和SLOGAN變了。門頭成了朱紅和姜黃兩色的巴奴毛肚火鍋,廣告語改為了:服務不是巴奴的特色,毛肚和菌湯才是。
傳播學上說,能讓消費者記住的,要么是第一,要么是唯一。要么做老大,要么挑戰老大。
這跟老大挑戰的廣告語讓人嘲笑不已:毛肚火鍋?火鍋不該賣牛羊肉么,開什么玩笑?!
不管是不是玩笑,就像海底撈用極致的服務,跟所有火鍋區隔開來一樣,巴奴毛肚火鍋逐漸用極致的產品,把自己跟其他面目不清的泛類火鍋區隔開來。
又是3年過去了。巴奴毛肚火鍋的SLOGAN也改變了兩次。從“精選全球好食材”,到“越懂火鍋,越愛毛肚”,巴奴的廣告語,一如既往地引發爭議。
爭議其實是最好的宣傳。一邊倒的贊美,和一邊倒的罵聲,都是無趣的事。
巴奴也在這口水和爭議聲里,店開到了全國,開進了北京,營收做到了十幾個億,進入到了中國火鍋行業的第一陣營。
有人說巴奴的成功,是產品主義和冷門戰略的成功。但巴奴之后,鄭州的餐飲,有過不少冷門戰略的模仿者。從產品品類篩選到門頭的顏色到廣告語,都何其相似。
然而結果如何呢?
03
2013年,鄭州的火鍋江湖,驚現了一匹名為小板凳的黑馬。
他的創始人叫楊明超,熟悉的朋友都叫他老楊。
老楊的經歷曲折,堪比過山車。正兒八經的鄭大中文系畢業,卻養過羊,賣過扎啤,做過夜市兒。為了給冬天賦閑在家的員工找活兒干,開了火鍋店。
這店跟其他的火鍋店看起來都不太一樣。勾縫的紅磚墻、簡歐的枝形水晶燈,厚實的木頭桌凳,處處清蔥的綠植……它不是完全的西式也并非完全的中式,像咖啡屋像酒吧像西餐廳,卻獨獨不像是火鍋店。
這樣的地方很快吸引了年輕人的喜歡。從普羅旺斯的第一家店,小板凳很快在鄭州成了現象級的熱門事件。
我是在兩個朋友的引薦下認識老楊的。老楊眼睛狹長,不愛笑。猛一看,有點桀驁的模樣。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特味村老韓的凱賓世家,河南省餐飲協會召開簡快餐專委會成立大會上。
300多人的大會場,前面協會的領導和專家略長的講話之后,老楊作為新生代餐飲上臺,一開腔就語驚四座:去TMD的百年老店,我們不過就是個賣飯的,把飯賣好就中了。
這話有上下的語境,其實也沒什么錯。但這表述無疑是尖利的,那次大會,幾乎在現場,兩派意見就針鋒相對起來。
兩年的時間,老楊在全國開了100多家店,跑得夠快。但俗話說,跑得太快了容易扯住DAN。因為商標無法注冊,模仿的就有一千多家。食客在別家吃了火鍋拉了肚子,自然會說:“小板凳真是坑人。”
還有一點,因為發展過快,小板凳連鎖化的管理無疑是有欠缺的。規模化的火鍋食材和底料,因為沒有自己的中央工廠,穩定性也時高時低。
總之,小板凳的品牌很快就倒了,仿佛在一夜之間,老楊的店呼啦啦都沒了。
2015年,老楊抵押了自己的房子,帶著心腹團隊遠走他鄉。
他在成都待了兩年。從中央底料工廠開始,做小小河邊魚黃辣丁火鍋、做花庫串串、到后來服務B端加社區居民的鍋圈食匯。
中央工廠保證了產品穩定,穩定的產品促進了加盟,加盟的幾百家店面又反哺中央工廠,使得他與上游的原料企業有了更大的議價權。
2018的春節,老楊召開加盟商和供貨商大會。上千人的會場上,老楊哭得泣不成聲。那一年,他的鍋圈食匯賣了四個多億。
今年的春節前,老楊邀請幾個朋友吃飯。在李志順大師的二合館,一年很少見面的老楊,已經變成了溫和的胖子,幾年前的桀驁之氣消失殆盡。酒過三巡,有朋友問他18年咋樣?他淡淡一笑:也就翻了一番,八九個吧。
老楊已經很久不在河南的餐飲圈露面了,他跟這個圈子的很多人也沒了任何交集。那些過去的是非恩怨,好像都消散在了風里。
有一天跟老瓦聊天,老瓦有些感嘆。很多事情,外人無權評判。我們只是敬佩那些跌到人生谷底還能反彈上來的人,那才是真正的強者。
04
30年的時間,好像也就這么過來了。
在餐飲競爭無比激烈的這座中原之稱,燦爛過的火鍋品牌,當然還有很多
比如小肥羊。2009年的時候,我就曾在城東路上采訪過河南區的老總張晟。那應該是小肥羊風頭最勁的時候吧?后來它被百勝收購,再后來店面越來越少。
前幾天,跟老公從東風路開車回家,忽然看見窗外一晃而過的小肥羊。這座城市,小肥羊的店還有幾家呢?
還有建文附近的小天鵝。我記得在那里我的第一部彩屏手機被人偷走了。它的樓下是土大力,那時候的韓餐,可真是洋氣啊。
我記得2015年進入鄭州的東來順,在北京那么有名的火鍋品牌,在鄭州卻一直不溫不火。2016年,金水路上的越秀酒家換了東來順的牌子,這座古色古香的小樓,以前作為鄭州的文化地標接待了多少的文化名人,我在立面曾群訪過余秋雨和楊振寧。現在變成了火鍋老號,氣質倒也蠻搭的。
我還記得2048香辣蝦,從紅火到坍塌,好像也就不到一年的時間。它的創始人張梟也是遠走重慶,臥薪嘗膽一年多后,開了以金湯為底的0371澳門豆撈。
說到香辣蝦,想起了同為香辣的牛蛙愛上蝦。你無法想象,它竟然堅持了10年,且還活得可以。這些,是前兩年蛙類火鍋重新熱起來的時候,跟牛蛙愛上蝦的老板劉均聊天,才偶然得知的。
還有那么多不斷涌進來的外來品牌。
比如上過央視舌尖紀錄片的曉宇,比如成都知名的網紅品牌小龍坎、大龍燚、馬路邊邊,比如呷哺呷哺旗下的湊湊、老北京風味的額爾敦等等,多到你根本數不過來。
還有那么多你能想到或想不到的食材。比如酸菜魚、比如肚包雞,比如花膠雞,好像突然的,就成了一個新的風口。
趙朋開在英協路上的廣順興,日日顧客盈門,一年多也開了四五家了。阿海小館的牛肚包雞,金黃的湯底濃郁的胡椒和花蛤,倒比多年前的金湯豆撈還要誘人了。
年前大塘的朱森和做生蠔的小伍都做了花膠雞,過年時候的抖音,花膠雞就刷屏了。
時間永恒流淌。一菜成席的鄭州火鍋30年,就像時間之水上起伏不定的舞臺。
有時候你是臺上的主角,有時候是臺下的觀眾。有時候你笑笑別人,有時候別人笑笑你。其實都沒什么。
05
我一直在想,為什么那么多年輕人喜歡火鍋?
也許只是因為,跟中餐相比,它不用排資論輩兒,少了正襟危坐。它不用繁瑣的工序和加工步驟,有了好吃的鍋底和食材,鍋開就萬事大吉,且各得其所。
這才是火鍋真正的勾人之處吧。否則,閉店率高達20%多的這個行業,為啥還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繼地進來呢?
2018年,10月28日這天,海底撈在北京做了一家機器人概念餐廳。
2019年1月8日,巴奴在鄭州做了家藝術概念店。這個位置,是老杜十年前剛來鄭州時,就看中的。
米蘭世博會中國館大師設計的空間里,是大面積鋪排的金色與白色,水流、磐石,麥穗、纖繩……氣勢恢宏,美輪美奐,宛然一處藝術殿堂。
這家店,前前后后用了兩年的時間,耗資3000萬。
有人說老杜瘋了,3000萬,什么時候才可以回本?商業的本質是要產生利潤,不掙錢,那不是扯淡嘛!
也有人為他叫好。說就像汽車品牌經常推出概念車一樣。不量產,只是展示自己品牌對未來的思考。將產品功能與藝術審美的結合,并傳遞出一種生活態度。“巴奴概念店,正在去掉坪效的考量,讓極致體驗形成全新的場能量。”
在這沸沸揚揚里,老杜一直沒有為自己辯解。
他只是在1月8號概念店的開業現場,講了一段話,其中有這么幾句:
“做這樣一個餐廳,只是想讓人知道,在河南鄭州而不是北上廣,還有一家餐飲企業,可以重新思考和定義餐飲的藝術。
我們不知道做的對不對,好不好。這需要大家去見證。如果走得通,我們會持續做下去,給這個行業,還有這座城市,展示一些新的想法。”
鄭州火鍋30年,潮來潮往,緣起緣滅。
30年,你記憶中深刻的火鍋有哪些?
說出你和它的故事,咱們一起去最熱門的5家,吃火鍋吧。
文 | 素素 編 | 阿南
推薦閱讀-
點擊文字即可閱讀全文
推薦閱讀-
點擊文字即可閱讀全文
餐飲業40年發展,離不開這40人 |榜單發布
鄧超:1995年使用電腦收銀,如今外賣年銷售達7億
王慧敏:30歲踏入餐飲業,上海菜上市第一股
劉延云:團餐品牌的領軍者
劉國梁:健康飲食理念的踐行者
湯慶順:創新思維盤活老字號
湯瑞仁:紅色情懷餐廳的引領者
【★內容詳見《餐飲經理人》雜志第2期★ 】
看趨勢、站風口 2月份訂閱,驚喜多!
《餐飲經理人》月刊
訂閱電話:13331083197
也可長按下方二維碼訂閱
《烹飪藝術家》月刊
訂閱電話:13331083197
也可長按下方二維碼訂閱
策劃:《餐飲經理人》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總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35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