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1991年的沙嗲王,是香港知名連鎖餐飲品牌,先后進入深圳、重慶等大陸城市,都失敗而歸。 不過,這家主打港式風味的餐廳于2017年12月份在北京開設新店,搖身一變,改名為“星扒豬扒飯”。過去半年,該店月均收入已達到70萬元,單日最高銷售額也突破4萬元。 事實上,沙嗲王在大陸經營狀況的變化,并不只是改名這么簡單。
突出主營品類,強調品牌概念
直至今日,大陸的品牌策劃人陳鵬還記得當初率領團隊,去香港調研沙嗲王時的情形。
在旺角分店400多平的餐廳里,他們看到菜單上多達100多道菜品時,竟然不知道要點哪道菜來品嘗。
“除了常見的沙嗲菜品,沙嗲王的主食產品還有豬扒飯、越南米粉等,這還不包括那些數不清的小吃與飲品。”
之后陳鵬才了解到,在進軍深圳、重慶市場時,沙嗲王也只是簡單地將香港店鋪的菜單移植過來。繁雜的菜品種類,也容易讓顧客迷惑:這究竟是一家沙嗲菜館,還是東南亞風味的餐廳?
解決品牌辨識度不夠的問題,就成為勝加接手沙嗲王第一件要做的事。
為此,陳鵬和團隊分析了到香港沙嗲王就餐的大陸顧客數據,他們發現這些用戶就餐時,點得最多的菜品是白咖喱香茅豬排飯。于是他們將這道菜提煉成新店最大的賣點。
考慮到咖喱給人的感覺是東南亞和日式風味,而豬扒飯帶有濃厚的港式色彩,在最后取名的時候,樊娟建議沙嗲王北京新店,要突出自己品類的特色。因而,才有了“星扒豬扒飯”這一名稱,而為了強調港式風情,星扒的廣告語就設計成“陪伴香港人27年的豬扒飯”。
“實際上,在店名里突出主打菜品,不僅可以提升明星菜品的銷量,而且還能增加餐廳的品牌辨識度。”陳鵬說。
這一品牌宣傳方式,也是勝加一貫堅持的方法。在此之前,該公司服務的餐飲品牌還包括西貝、眉州東坡、船歌等,“現在顧客去西貝,最常點的就是莜面,而他們一想到魚水餃,腦海里最先浮現的就是船歌”。
設置消費場景,滿足不同用戶就餐需要
在香港,沙嗲王因為數量眾多的小吃品類,成為當地人與朋友聚會常去的餐廳之一,該品牌晚市消費額是午市的3.5—5倍多。
對于這一點,陳鵬決定嘗試一下,看看能否改變星扒的經營結構,將午市與晚市的收入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
為此,他們針對不同用戶需求,設置了單人餐和多人餐。
因為地處北京合生匯這一商務中心區,中午來星扒就餐的顧客,以速食、快餐為主,所以,為其提供單人餐再合適不過。晚上下班之后,很多人不想回家吃飯,會選擇與朋友在外就餐,那么,提供2—4人的套餐,就很有必要了。
而在具體菜單設計上,單人餐一般是豬扒飯一類的主食,搭配飲品出售,而多人餐,則是主食搭配小吃、飲品。不同品類相互搭配,一方面可以豐富顧客的就餐體驗,另一方面還能提高餐廳的客單價。
“餐廳經營的核心是產品,而這也應該體現在品牌宣傳上。但過去一年里,倒閉的餐廳,有90%都死于沒有核心產品認知。”陳鵬說。
作者 | 陳 歡
視覺 | 德 同
推 薦 閱 讀
原創文章,作者:新餐飲洞察,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51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