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我經常聽到周圍人對年青一代多有抱怨:
很多boss特別警惕“95后”,認為他們當中有很多“佛系員工”,沒欲望、沒夢想、沒干勁.
品牌公司再怎么費勁營銷,他們也只是“都好、都可以、隨便”。哪怕你使勁砍價、甩貨,他們往往也無動于衷。
買任何東西,不在乎品牌,品牌只代表別人的評價和看法。他們更多只會關注一些小眾網紅品牌,哪怕你將廣告做得到處都是.
相較于60后、70后、80后的高欲望水平,95后、00后群體,觀念明顯出現了“斷層”,吃穿用度、居住出行,突然進入“欲望的輕量化”時代,使人束手無策。
曾經,日本人三浦展用“墮入下流社會”來描述年青一代的不思進取,有一首叫《下流》的香港老歌,其中一段歌詞:“他們往上奮斗,我們往下漂流。”
后來,大前研一用“低欲望社會”來描述精神頹廢的年青一代,認為低欲望會塑造一個“懶人社會”,摧毀人們向上的動力。
現今,國內95后、00后年青一代,也被認為活在“佛系社會”里。
不過,比起社會變化,我們需更關注這種社會重塑的背后,會給商業邏輯帶來怎樣的改變。
01
看懂無印良品,
才是真正看懂當今社會變化
你只要真正讀懂年青一代的真實想法,你會發現低欲望和佛系,其實是一種自我重塑,進而重塑了這個時代的商業邏輯。
即使是日本所謂“頹廢的一代”,一樣催化了諸如優衣庫、大創生活館、無印良品等等風靡世界的消費品牌。
以無印良品為例,就是瞄準低欲望的佛系生活,“無印良品”字面意思就是“沒有品牌”,而是主打“有道理的便宜”。小米很長時間都在學無印良品。
無印良品一直在做去品牌化,這當中有三層意思:
1、突破品類
蘋果品牌對應什么?電子產品。
麥當勞品牌對應什么?薯條和漢堡。
無印良品對應什么?說不清楚。
目前,無印良品開發了7000多種產品,覆蓋了生活用品、食物、電器、衣服甚至還有酒店……無印良品對應的,就是一種生活方式,而非一類特定產品。
2、靠口碑,不靠廣告
無印良品幾乎不會花錢去買廣告位、廣告時段,省了大筆廣告費。
那么,日本人是怎么知道“無印良品”的?
普通日本人往往對一些知名廚師、知名設計師、知名作家抱有一種特殊的崇拜,就像臺灣人崇拜醫生、韓國人偏愛街頭藝人一樣。
無印良品經常找一些“人氣廚神”現場表演,找一些“人氣作家”現場解說生活經驗。這不是打廣告,但明顯帶來“口碑的自傳播”。
3、幫助顧客消除“所有可能花冤枉錢的細節”
比如超市中的香菇、番茄、黃瓜,都是事先挑選出來的形狀大小都很相似的,然后包裝起來去賣。
無印良品認為食材的形狀不重要,反正都要切碎入菜的,色、香、量剛剛好就行,去掉很多不必要的工序,最大限度減少浪費,自然就是“有道理的便宜”。
7000多種產品,都是“沒必要花冤枉錢的細節”通通去掉。
消費品牌是一種社交貨幣,是你社會身份的一種標簽。
日本大概40%的人至少擁有一個LV,92%的日本女性是LV用戶,此外,日本女性里有90%擁有Gucci、超過58%有 Prada、超過51%有Chanel。
可是,配置奢侈品牌,絲毫不影響大多數人精打細算的心理。
當你真正讀懂《下流社會》《低欲望社會》時,你會發現日本年輕一代那種根深蒂固的“心理分裂”——極端的“上流崇拜”,為了一個標簽(奢侈品牌)不惜亂花冤枉錢;極端的“往下漂流”,多數消費場景之下是特別務實、斤斤計較的。
無印良品去品牌化的核心心法,就是一條——不對人群分類(比如誰是中產階級、誰是小鎮青年、誰是潛在目標用戶),只對消費場景分類。
只對消費場景分類。消費品牌大多是瞄準人群甚于瞄準場景,無印良品恰恰相反。
同一個人,可以在股票交易中、在商務場合上一擲千金,到超市、菜市場反而會貨比三家,精打細算。
在不同的消費場景下,人們心中“最深層的關切點”是不一樣的。
針對“不同消費場景人們心中最深層的關切點”,將產品組合做到極致,這才是最厲害的,品牌只是這一過程的副產品。這些,也只有真正懂社會、懂人性才能做到。
無印良品的空前成功,印證了關鍵一點:低欲望的、佛系的年青一代,他們并非真的欲望很低,只是欲望更加漂移,不易被消費品牌捕獲。這就要有新的商業邏輯與之匹配。
02
中國已進入低欲望、
高清晰度的“微粒社會”
現今中國的年輕一代,也面臨類似困境。
國內偏向用“佛系”來描述年輕一代的云淡風輕、欲求不振,boss不喜歡這類員工,品牌不喜歡這類用戶。
可是,世界在變,總要找到好的方案,進化出新的商業邏輯。
現今,在社交電商和新媒體的大背景下,“基于微粒社會的精準商業”將成為最大破局點。
當今已進入一個高清晰度的“微粒社會”,在大數據和精準畫像的創新支持下,消費者的需求市場不再是一幅模模糊糊的油畫,而是像素顆粒極其精細的高清畫像。
95后、00后年青一代,正是這個大數據高清畫像時代的原住民,他們帶來的最大改變就是“微粒社會”。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特質,而且越來越不一樣。
尤其在品牌選擇上,“品牌的公共區域”越來越小,那種一個品牌可以瞄準一個消費群體的情況再不會發生。
03
餐飲行業如何
應對當今社會環境?
基于消費者低欲望以及多場景的小眾需求,餐飲人如何應對?
1、極致性價比成為發展趨勢
社會收入的下降以及95、00后低欲望需求使得消費者對低端索要性價比,而對高端消費索求品牌。
而餐飲行業屬于日常剛需,屬于低端消費,未來,擁有更高性價比的品牌將會獲得更好。
打個比方::茶飲品牌滬上阿姨提供給消費者以五谷做原料的健康茶飲,而客單價卻只有19元,同時注重品牌設計感。
最終讓消費者感到好吃不貴有面子。
2、發展品牌集合店成為可能
上文提到,無印良品去品牌化的核心心法,就是不對人群分類,只對消費場景分類,并且是瞄準消費者生活的各個場景。
對于餐飲企業也是一樣,一流的品牌售賣的是生活方式,而傳統的餐品他只是與消費者的核心觸點。
未來將會出現更多跨界餐飲的集合店來滿足消費者多場景的需求。
事實上,如今的便利店打劫餐飲、生鮮零售超市都是跨界集合店的代表。
再打個比方:號稱是書店里餐廳的書香門第,書店+餐飲+生鮮的模式,僅創業4年,運營近30家分店,完成了1個億的營收。
(“書香門第”餐廳)
而且近幾年,以上海吉刻聯盟為首的共享廚房、共享供應鏈等模式層出不窮,通過共享經濟網羅大批小餐飲,成立餐飲集合店也是一種趨勢,并且已出現類似美菜、熊貓星廚等品牌。
04
小 結
年輕消費者低欲望、佛系的背后,是需求越來越多變、多樣,小眾市場、網紅品牌的不斷崛起,正是這一社會變化趨勢的商業折射。品牌公司、品牌服務機構的商業邏輯將隨之改變。
過去,消費品牌可以標識一個人的社會階層、生活品味,這一點至今并沒有弱化,只是在95后、00后年青一代觸發的“微粒社會”中,品牌有了更多內涵可被挖掘。
– END –
來源 | 餐飲O2O
整編 | 小貝
更多精彩干貨
▼
點擊關鍵詞,關注更多精彩內容
▼
| | | | |
| | | | |
| | | |
| | |
|
珍意美堂空間 |
中國餐飲精英交流學習社群
▼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32662349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59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