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關注并星標☆,每天7:40準時閱讀餐飲經營好文
“編者按:
他們能成為川菜的“擺渡人”嗎?
作者|Row
編輯|Neo
2010 年,中國全面小康研究中心與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一道,對中國人的飲食狀況進行了一項調查:川菜以 51.2% 的投票率位居受歡迎榜之首,其他依次為東北菜、湘菜、魯菜及粵菜。喜歡辣的人最多,占 40.5%;其次是“甜”,28.4%;然后是“咸”,17.3%。47.28% 的人每天至少吃一頓辣菜,23%的人兩天吃一次,18.78% 的人一周吃一次。
但是今年6月的時候,蔡瀾發的一篇名為《莫讓川菜變為只有火鍋》的文章,指出了川菜的困境:“當今一提到川菜,所有的人都大叫:麻辣火鍋!聽了真的痛心疾首。”
▲大多數人印象最深刻的都是四川火鍋
民以食為天。在過去幾十年的時間里,人們對于吃的要求只有兩點:吃飽和吃好。直到很后來,人們才要求環境和檔次,因為請客的時候需要。但是川菜好像停止在了時間中——提到川菜的時候,多數人想到的是充斥在成都大街小巷中的小吃,而不是某個具體的品牌。而真正意義上“走出”四川的,是酸菜魚品牌、火鍋品牌、串串品牌、冒菜品牌…
在問為什么川菜走不出去之前,我們可能要先探討一下,川菜為什么沒有形成像火鍋那樣的影響力。
川菜依然是中國菜的課代表,
但是它需要突破
截至2017 年年底,美團點評收錄了 28 萬家川菜店鋪,比年初減少了 4 萬家。在全國重點監測的 18 個重點城市中,所有城市都呈現下降趨勢。其中 14 個城市中,川菜門店的倒閉率甚至超過 10%。
而在北京和上海這種餐飲高競爭之地,川菜門店更是少了超過3000 家。
我們可以拿2016 年的數據進行對比:從 2016 年年初再到年底,川菜館只關了大約 1000 家。
第一眼看上去的話,你可能會得出人們正在拋棄川菜的結論。但如果對數據進行詳細分析,你會發現2017年關閉的川菜館多數是人均50元以下的中小型門店。
▲例如這種…
并且,就算關掉這么多家店,川菜館的數量依然是中國之最。
沙縣小吃能代表福建菜嗎?答案肯定是不能的。成都小吃同樣也無法代表川菜,但是因為成本、價格等因素,這些吸收了川菜的形的店鋪,在過去一段時間內大當其道,甚至替換掉人們心中對于川菜原本的概念。
而現在,更健康、更快捷的飲食文化,正在倒逼這些川菜館被淘汰。
反觀成都,在消費升級的趨勢下,本地市場變得更加險峻,許多顧客覺得好吃的門店都活不過三年。因為除了味道,這些門店還得不斷地與競爭對手在產品上拉開距離,還有環境、服務、品質也需要跟上。內外功都修煉得差不多了,才能在這個江湖上站穩腳跟。
而因為需要在應對消費升級的同時,一邊抵抗從四面八方而來的競爭,這讓成都本土品牌比外面更加“慢”。雖然花了更久的時間,但是“八大菜系之首”這個桂冠,或許川菜不會那么快給別人。
在成都,升級和創新在不斷發生
2018中餐川菜發展大數據報告顯示,從價格層面來來,客單價在50-80元之間的中餐川菜消費占比最高,占到41.19%,其次是20-50元之間,占到28.5%。而作為年輕人消費主流的80-120元的消費區間,目前已經大量被火鍋、烤魚等新興單品所占。
如果說本土川菜想要形成品牌勢能,最重要的一件事可能就是放大川菜的商品屬性以及市場屬性,最終擺脫低價的標簽。
首先是形成統一的口味與記憶點,在消費者心智中留下一道印記。經過“川菜餐廳”的普及,許多四川本地的家常菜,已經無法達成這樣的目標——拿回鍋肉舉例,你到任何一家餐廳去吃到的味道、食材和制作工藝都不盡相同。而就算餐廳是按照歷史課本一比一去做,傳遞到消費者端的時候,也很可能是留下的“這家和那家的口味不一樣”的印象。
▲許多人看到這張圖時心里第一個想法會是“回鍋肉不是這么做的”
“辣”雖然具有天然的資本,但是它同樣也限制住了餐飲品牌的發展。這時候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彎道超車。
四川餐飲企業營收中排名第一的大蓉和,從1999 年開業至今,推出的新菜品已經有數千個,而開發過的菜品更是難以計數。它是最早就派出廚師去外地考察的四川本地品牌,也是少數的將利潤中固定的8%拿出來做菜品研發的品牌。
在研發的過程中,大蓉和創造出了“形如淮揚,味在川,色及杭幫,精其粵,地道蜀風又似湘”的新派川菜。而大蓉和創造過一道菜一年賣出千萬營收的成績,獨特的菜單也讓消費者有了記憶點。當人們想吃點什么不一樣的時候,他們就會想到大蓉和。這樣做,也讓大蓉和在顧客的心智中行程了新的定位。
而定位有多重要呢?看看眉州東坡就知道了。眉州東坡將自己定位為川菜酒樓。在創始人王剛的解釋中,它將眉州東坡酒樓定位為三個版本:園林版、寫字樓版、社區版。王剛說:因為我做的是中式正餐,我的定位叫正餐,我的樓宇也是正餐,我園林版也是正餐。
▲每年都會出現在眉州東坡菜單上的春筍
在正餐之上,眉州東坡還附加了一個“健康”的定位:眉州東坡每年都會帶著檢測設備深入四川尋找新鮮的菜品,這些菜品會出現在眉州東坡的“四季菜譜”上——你可以把它理解為“時令菜譜”。而在健康、養生的大趨勢下,眉州東坡的差異化定位讓它在一片“重油重辣”的川菜中突出。最重要的是,這條養生之路為眉州東坡提供了差異化定位,也改變了眉州東坡客群的格局。
追上消費升級之路
川菜是一個龐大的菜系。如果要介紹所有的菜品的話,需要一系列叢書。包括傳統川菜館子在內的許多餐廳都面臨一個問題:如何追上消費升級之路。
當我們說消費升級的時候,實際上談的是消費者對餐廳菜品特色、品牌定位、就餐環境及體驗都提出的更多要求。
2017年,聯合利華飲食策劃發布的《2017年輕食客餐飲潮流報告》顯示,在北上廣深和成都5個城市的菜品銷售中,酸菜魚與毛血旺并列成為最受歡迎的“國民菜”。而這兩個國民菜,都是川菜當中的細分品類。
酸菜魚或者毛血旺火爆的原因是什么?從消費者端來說,清晰的定位能夠讓他們對味型和產品印象深刻。對于商家來說,最重要的還是在精簡SKU之后,對于成本的節約。
在成都,有一個叫做柴門的品牌,它將自己,從一個做大而全的餐廳,“拆分”成一個個做單品的品牌:柴門老泡魚、柴門河鮮館、柴門頭啖湯、柴門蜀郡、柴門公館和柴門飯兒。
▲柴門飯兒一看就是針對時尚人群的品牌
柴門旗下的幾乎每個品牌都踩中了大眾餐飲的典型品類,這些天然具有高頻消費特征、市場教育成本低的品類,每個都有可能成為單獨的爆款。顧客能夠在想到柴門的時候,說出“我想去柴門喝湯”或者“我想去柴門吃河鮮”這樣的話。而減小后的SKU不僅減少了成本,更加清晰的定位,也能增加人們對柴門的認知度。
柴門的做法對運營、研發的要求比較高。或許卞氏菜根香的做法更具有普適性:在消費升級大潮來臨之際,卞氏菜根香的高層不斷奔赴北上廣等一線城市進行考察,最終決定,借鑒杭州外婆家這種餐飲快時尚等模式,將門店規模縮小,通過大數據減少SKU,最終創造出一個更能吸引年輕人的老品牌。
做好了品牌鋪墊之后,還需要考慮到的一個問題是品牌突圍。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傳播工具帶來的信息聚焦效應直接影響到品類認知的先機。
▲還記得“成都錦鯉”的活動么?
如何讓消費者知道你并記得你?不斷去跟消費者發生關系,加深大家對于品牌的印象,是大龍燚的方式。去年成都暴雨,大龍燚借著暴雨發起的免單活動,引發了全國熱論。而今年,大龍燚借支付寶錦鯉的活動做的“成都錦鯉”,更是在微博上引出了1.5億的閱讀量。
無論是閱讀量還是菜品銷售量,它最終的核心只有一個——打造品牌。在成都,各個品牌都在不斷地跟上并引領趨勢,而他們的爆發點已然在轉角。這一次,我們為你提供了一個機會,一次性去看到這些成都餐飲品牌的十八般武藝。從內功到外功再到引領潮流,勺子餐訪團讓你一次看個夠。
原創文章,作者:勺子課堂,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6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