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忠實用戶很重要。
作者|Row
編輯|喬祎
之前和同事在聊天的時候說道,為什么很多很紅的店,不消兩年時間突然就沒落了。有的店是不斷地跟老客人互動,希望這群人能夠幫助這家店繼續生存下去,而有的店則流量下滑到根本維持不下去,只能關門大吉。
如果要做具象的對比的話,餐廳的客人就如同一個論壇里的人。當上線的人大于下線的人,這個論壇才會有活躍度,如果相反,這個論壇慢慢地就會失去人氣與活力。
不過這延伸出來了另外一個問題:現在的餐飲和論壇,它的切入點往往都是小眾的。當它把喜歡這個小眾元素的所有的用戶都運營了一遍之后,如何才能挖掘新的用戶?
過去一段時間,微博上最火的是虎撲大戰吳亦凡事件。虎撲是一個準入門檻非常高的體育社區:要注冊會員,你需要回答一系列非常困難的體育問題。而虎撲社區內討論吳亦凡的一篇帖子,經由吳亦凡粉絲再到吳亦凡本人,將這個垂直社區拉到了大眾的視野里面去。幾天時間,虎撲的微博粉絲瘋長了 30 萬,微信指數日環比上漲了 1291%,iOS 應用榜單上上升了 600 多名。
▲這場大戰火到連淘寶都開始聯動了起來
讓我再舉個例子,《小豬佩奇》是一部受眾為 10 歲以下的動畫片。但是當今年早些時候,有人把《小豬佩奇》與社會人聯系在了一起,這部動畫片正式突破局限,風靡了以成年人為主導的社交網絡。
你明白了嗎?如果要突破,你需要做的是,找到那群能夠幫你產品走向另外一個層面的人。
從小生意到大企業,要做的是:突破圈層
讓我們來聊聊小米。
這家公司最開始出的是手機,針對的是“發燒友”——他們的消費能力并不是頂級,但是他們最追求的是“性價比”。而這個人群主要的構成是學生、剛工作不久的年輕人,他們的空閑時間比較多。所以在品牌建立初期,小米做了一件很多品牌不會去做的事情:設立論壇,讓用戶能夠直接與小米的工程師以及其他用戶進行交流。
▲“性價比”從來都是小米的核心戰略
當小米剛剛出現的時候,多數人會用它與魅族進行對標。因為魅族的定位也是類似的——都是為極客、發燒友而生。
但接下來的幾年,這兩個品牌走了完全不一樣的方向:當小米占領了這個圈層的心智之后,它開始向外延伸:針對原有的發燒友圈層,它依然在強調性價比,而針對這些發燒友的父母、家人等對手機沒有什么研究的人,它開始強調自己的“易用性”。所以你總能在看到許多不懂手機的中年人,拿著小米的手機。而這時的魅族,依然在堅持著自己的極客路線。
現在,魅族的估值是 305 億,上市不久的小米,市值已經超過了 3000 億。
圈層與圈層之間的墻
“圈層”是一個營銷中的術語,它是對一類特定的社會群體的概括,有時候會被叫做客群或者目標人群。
更直白的說,你可以把它理解為“圈子+層次”:你所處的圈子的層次就是圈層,餐飲老板的圈層,公司管理層的圈層,后勤的圈層……同樣職位、消費力、興趣愛好的人只能與有相同屬性的人做朋友。
而“圈層”在商業模式上的應用,則更多地與定位有關系——餐飲界這幾年常說的“定位”,其實就是在做找到圈層這件事。
湖畔大學產品模塊學術主任梁寧在一個論壇上提出了“圈層壁”理論。大概意思是,一個人對世界的認知與習慣,將限制他對于剩余世界的理解。“圈層壁”甚至一度讓微信紅包也受到限制。梁寧說,微信紅包初期有八個月時間,峰值一直停滯在 400 萬用戶,再也上不去。對于微信這樣擁有 10 億日活的產品來說,要突破圈層壁都那么困難,更別提其他的產品和業態了。
“圈層壁”這個理論在餐飲界,可以用在消費者身上:習慣吃粵菜、江浙菜的消費者,對川湘菜可能有天然就會有抗拒感;這個理論還可以用在餐飲老板身上:老板的習慣與品味,會延伸到餐飲品牌身上。一家餐廳在誕生之時,就會多多少少有圈層屬性。而一名消費者在尋找餐廳的時候,也會從自身的圈層屬性出發,去找對應的餐廳。而圈層與圈層之間,很難有交集。
▲例如之前很火,但是很快也倒掉的水貨餐廳
如何突破呢?在微信的案例中,它的底層需求是社交需求,而它所做的事情,是在社交需求上探索新的需求。如果讓那些平時見不到面的人能夠通過微信紅包表達情意呢?于是,微信選擇與春晚進行合作,在大年三十對微信紅包進行曝光。這為微信引來了新的用戶群:你的父母、長輩、對社交媒體不感冒的親戚……一夜之間,微信紅包的用戶從 400 萬漲到了 1 億。
從微信身上我們可以學到什么呢?在底層需求上發掘關聯需求。通過對這個需求的滿足,引來新的客群。
突破圈層的價值是什么?
一家主廚是外國人,菜單里主要為西餐與紅酒,客單價在 300 左右的餐廳,它的圈層肯定是 30 歲左右,收入在一定高度,并接受過一定西式教育的人。而另外一家開在居民區,人均在 50-80 的家常餐廳,它的圈層也是足夠明顯的:以家庭為單位的聚餐。但是這兩家餐廳的客群,都非常的固定。當做到一定時間,餐廳的老板就多多少少會有來的都是同一批人的感覺。
▲而且環境一定要是這樣的
很久以前,一位餐飲老板向我表達過他的擔心:他有一家門店的復購率太高了,超過 60% 的顧客都是老顧客。他害怕一旦這群人吃膩,這家門店就只能面臨關門的命運。
他的擔心或許是正確的。還記得那些網紅餐廳么?你或許不會記得這些餐廳的菜品是什么味道,只記得它們的裝修和菜品都非常地上鏡。追逐潮流的人們,一定要做朋友圈里第一個嘗鮮、第一個發照片的人,于是排隊的人越來越多。但當所有人都來拍了一輪照片之后,新的網紅又出現,于是,再也沒有人回來。餐廳的命運,自然也就不言而喻。
按照我剛才說的理論,這些網紅餐廳開業的時候,針對的人群其實是那些對潮流極度敏感、喜歡新鮮事物的人們。網紅餐廳提供了社交貨幣——又或者被成為“談資”,這個人群就是需要無數的社交貨幣的人。但一旦你沒有談資了,這群人很快就會拋棄你。
喜茶是一個正面的例子。它不僅提供了談資,而且還不斷地在提供更加多元的價值——新鮮的現做產品、有意思的門店……競爭對手換了一批又一批,喜茶門口卻依然有人在排隊。
說穿了,品牌發展一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天花板。而找到幫助你突破圈層的人,是突破桎梏的一種方式。如果小米繼續做極客生意,它可能就無法成為今天的小米,如果海底撈只做四川人的生意,它也絕不會成為今日的海底撈。品牌找到自己的真諦是生存,而突破原有的圈層,從小眾走向大眾,才是生意。
餐飲如戰場,一旦選錯品類
輕則碌碌無為,重則折戟沉沙
那么問題來了
做外賣之前,到底如何選擇品類?
本期勺子課堂為你解答
更多餐飲課程盡在勺子課堂APP
點擊“閱讀原文”,把餐飲干貨知識裝進自己口袋!
原創文章,作者:勺子課堂,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6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