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新餐飲送票啦!億歐餐飲峰會解讀變革時代下餐企的發展之道


    距離“品牌進化·組織變革”峰會舉辦僅8天!10月24-25日,億歐餐飲將于北京千禧大酒店舉辦“品牌進化·組織變革”產業峰會。大會各項工作正按計劃籌備中,嘉賓也已陸續確認。


    目前,眉州東坡董事長王剛、大成集團副董事長韓家寅、北京宴董事長楊秀龍、華天集團副總經理白森森、西貝副總裁楚學友、望湘園總裁劉慧、美食評論家董克平、西少爺創始人孟兵等等均已確認出席,正大、京東等知名企業高管都將到場分享。



    今日新餐飲作為此次峰會的合作媒體,為了回饋廣大餐飲人,特此送出20張免費門票,先到先得!


    2018年,中國餐飲市場營收規模已經超過4.27萬億,同時,隨著第四次中餐出海潮到來,很多中餐企業已走上了全球化的征途。


    據世界中餐聯合會統計,海外中餐廳約有60萬家,涵蓋了全球188個國家和地區。美團點評、瑞幸咖啡等企業正在向國際市場展示出中國式餐飲創新。


    同時,餐飲業正在從傳統手工服務業向現代工業零售化進化,行業垂直整合加劇,馬太效應顯現。


    在這樣的新餐飲時代,數百萬餐飲企業主都面臨著新的發展課題。餐飲行業的競爭日趨激烈,新餐飲企業在國際市場大放異彩,連鎖餐企們也在尋找增長動力,一些優秀的餐飲品牌在不斷地探索著新的方向。



    它們的進化往往都圍繞著“新場景、新科技、新價值”擴散,各種新理念、新技術被廣泛應用在門店管理等環節。


    除了向外的品牌升級,餐企也在比拼“內功”,也就是向內的供應鏈管理。如何將中餐食材難以標準化?


    如何解決供應鏈的本身成本高、損耗大、品控難的問題?諸如此類的問題也在阻礙著餐企的擴張。


    然而,不管是新餐飲向外的品牌升級,還是連鎖餐飲向內的供應鏈變革,最終比拼的都是整體組織力的建設。



    因此,10月24日-25日,品牌升級·組織變革 GIIS 2019國際餐飲創新峰會”將與大家一起探討四萬億新餐飲時代,國際連鎖餐飲品牌的整體組織力建設。


    正值峰會來臨之際,億歐調研了此次峰會的部分嘉賓,跟他們聊了聊餐飲行業組織力變革。



    No.1

    組織力變革



     ? 李海鵬,熊貓星廚創始人

     ? 外部刺激:“行業的變化是來自于外部環境的變化”


    今天餐飲行業的所有變化其實都是由外部力量的變化引發,它更是帶來了整個餐飲市場變化的機會。


    我們發現,這些變化其實是餐飲行業真正的紅利所在。今天很多餐飲品牌如何起來?


    其實內在的邏輯就是抓住了這個變化中的紅利,成就了它。這些變化主要集中在獲客渠道、銷售渠道和供應鏈體系上。



     ? 楚學友,西貝副總裁

     ? 用戶體驗:“創造用戶極致體驗”


    餐飲是均好型行業,即餐廳里各個細節都要做的差不多,不讓顧客在任何方面感到不愉快。這在西貝被稱為:“創造用戶極致體驗”。


    “做的差不多”是所有品牌企業在一起比較的基準線,達到這個標準之后,企業接下來要做的就是不斷跟著顧客需求不斷升級。



     ? 楊秀龍,北京宴董事長、俏江南CEO

     ? 個性化服務:“根據顧客的需求去做服務”


    未來,在餐飲行業,在保證了基本服務的前提下,誰的個性化服務做得更好,誰更能掌握未來。


    服務有它的本質,就是愉悅顧客。就像要根據顧客的腳做鞋一樣,也要根據顧客的需求去做服務。



     ? 劉慧,望湘園總裁

     ? 團隊建設:“從人性出發,企業留人不僅僅靠高薪”


    任何時候,都要從人的需要出發,就如同做顧客滿意度一樣,要從顧客需求出發,基本滿足還是超預期滿足,所能留住的人才當然有不同。


    同時,企業留人不能脫離于社會文化和時代背景,打個比方,在一個普遍拜金的社會文化背景下,企業留人就面臨著高薪壓力;反之,社會整體的文明程度高,人是有信仰的,那么企業留人就不能僅僅靠高薪。


    尤其在今天的時代,企業留人很難單靠某一兩個方面,可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多角度全方位的滿足,發展空間/成長滿足、價值與成就滿足、薪資待遇滿足、情感/歸屬滿足,甚至彈性/自由度、企業個性、領袖人魅力等,都很重要。


     ? 劉陽,前麥當勞人力負責人

     ? 激勵機制:“由企業體量制定差異化方案”


    餐飲企業的人員流失率比其他行業要高得多,因為餐飲行業確實會比較辛苦,工資也不太高,而且大企業比較少,倒閉率也比較高。大餐飲企業和小企業有不同組織建設策略。


    像麥當勞、海底撈這些大餐飲企業需要建立系統化的組織機制,因為這些企業有發展前景,所以需要建立比較好的人才梯隊。


    然而大部分企業發展到這個程度比較困難,所以需要采用不同的留人機制,比如入股、分紅等。尤其是比較關鍵的員工,像店長、大廚等,通過入股的方法可以比較好的將人留下來。


     ? 張濤,普渡科技創始人

     ? 科技提升效率:“守正方能出奇”


    餐飲的本質一直都是產品,所以餐飲企業不能只顧著“出奇”而忘了產品這個“守正”的要素,只要沒有明顯的短板,把產品做好了都是會有機遇的。


    同時,科技改變生活,人機協作的新時代來了,機器人將為餐企解放生產力,提升工作效率,傳遞未來。



     ? 邢力,將太無二創始人

     ? 餐飲未來方向:“文化、智能與個性”


    如果要假如說對未來餐飲的用三個詞來去講,我覺得首先就是要有文化。


    以前的餐飲相對來講,我覺得文化的輸出的概念還是相對的比較薄弱;其次是智能,隨著食品工業的不斷發展,我們將智能化代入餐飲,在營銷、體驗等環節,讓餐飲變得更有活力。


    最后是個性,因為每個顧客的需求不盡相同,一定是要定制方向的發展的,這三個是我覺得是未來餐飲發展的一個方向。



     ?  王習印,禧云國際COO

     ?  產業升級:“團餐將步入精細化運作之路”王習印,禧云國際COO


    從短期和中長期來看,中國團餐市場潛力巨大,商機無限,中國餐飲市場發展速度高于生活服務發展速度,而團餐的發展速度比餐飲還高。


    在高速發展過程中,團餐已經占到了餐飲業的三分之一市場份額,達到了萬億級。


    但目前來看,中國團餐前十強的市場集中度還不足5%,尚有95%的市場空間需要深耕細作,需要進行現代化和數字化改造升級,還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


    因此團餐企業的首要目標是把國內市場做足、做強、做大,當占有了足夠的國內市場份額之后,依托中國龐大的經濟總量和團餐市場空間,就有機會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除了組織力之外,餐飲企業的競爭也在朝向供應鏈端移動。依靠網紅經濟起家的餐飲品牌不勝枚舉,然而真正活下來的品牌卻寥寥無幾。


    如何將產品標準化,保證后端供應鏈的穩定性?這是所有餐飲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借助著大數據、云端技術等新科技,供應鏈展開了一系列數字化變革,以實際、踏實的方式改善行業環境。


    No.2

    供應鏈革新



     ? 馬駿,京東零售集團新通路事業部餐飲業務部總經理

     ? 競爭三要素“成本、效率和體驗”


    供應鏈環節比拼的最終還是三個因素:成本、效率和體驗。


    “成本”說的是自身的經營成本和運輸工作量。效率這塊其實也是說成本,高成本會帶來高效率,但你怎么能把成本降下來,還能把效率提升起來,其實是一個永恒的難題。


    體驗是一個結果,客戶的體驗其實是保證第一位的,所以成本、效率和體驗這三個字怎么去平衡好,特別難。


     ? 武曉波,蜀海供應鏈副總經理

     ? 技術驅動:餐飲產業上下游整合


    餐飲供應鏈的普遍痛點是:管理粗放、人才不足、專業度不夠。這個環節的競爭歸結比拼是:效率和質量。未來供應鏈上下游將進一步整合:供應鏈企業向上游延伸做好食材產地預冷、分級和標準化,通過自建核心冷鏈物流體系和第三方冷鏈物流相結合的方式,快速搭建省、市多層級食材配送網絡。


    加強與上下游企業的系統和數據對接,通過新技術手段驅動食材流通鏈條的縮短。


     ? 張冰,九曳供應鏈董事長

     ? 冷鏈物流是核心:“多因素催化冷鏈物流的發展”


    餐飲行業變革的很大一部分在于冷鏈物流環節的發展。


    現在看來這場變革主要是由三個因素主導:


    第一,在上游,農牧漁食品行業與其他行業相比落后十幾年,現在源頭品牌商的出現讓傳統農牧漁食品行業的養殖生產者意識到,最終將產品直接銷售給終端消費者需要去掉中間超市賣場等環節,同時這也是未來發展趨勢;


    第二,在下游,線下零售超市將大量的生鮮產品調整到高比例的納入,開始重視生鮮活鮮類產品的投入,這也需要全國性的冷鏈倉配服務商來提供配套服務;


    第三,消費升級。消費降級永遠不可能出現在食品行業,消費者在需求時更注重的是食物的品質而不是價格的高低。


     ? 馬英龍,正大中國農牧食品企業中國區資深副總裁

     ? 未來巨頭可期:“餐飲供應鏈將出現大平臺”


    未來食品廠將會替代中央廚房大部分功能:除了涉及企業的一些核心類產品,或是與調料配方相關的單一品類,那么大部分的功能性產品,食品工廠是可以進行提供的。


    食品工業發展將大幅推進餐飲的標準化進程:我們以前認為中餐的標準化是很困難的,但隨著中國食品工業的發展,這個困難點在逐漸被克服。


    “互聯網+”催生出大量大型餐飲供應鏈平臺企業:伴隨互聯網+中央廚房、互聯網+中國現代化食品企業的發展,將來在國內也會催生出一個同國外實力相當的大型供應鏈平臺,甚至是基于食品供應鏈企業之上的,一個更好的資源平臺。


    餐飲企業的成長都是階段性的,往往會先從產品開始,在經歷組織力、供應鏈的調整。


    在企業“內功”修煉地足夠好以后,隨之而來的必然是大范圍的擴張。那中國未來的餐飲服務市場在哪里?該發力下沉市場,還是出海揚帆,找尋其他更大更新的藍海?


    No.3

    連鎖品牌擴張:下沉or 海外



     ? 張濤,普渡科技創始人

     ? 下沉市場潛力可期 :先深耕當地,再逐步拓展


    至于市場方向,不同區域和級別的城市的餐飲消費是有一定差異化的,而且全國甚至全球擴張對于供應鏈、組織能力等后臺能力的要求很高,所以我們建議先深耕當地市場,再有節奏地拓展其他區域。


     ? 劉慧,望湘園總裁

     ? 深耕與下沉:“有人的地方就有餐飲市場”


    未來的餐飲市場在哪里?有人的地方就有餐飲市場!因為有需求就有市場。


    區別在于你自己要做哪個市場。對于我們的當下而言,首先是深耕,保住現有市場;同步下沉,希望挖掘占領新的市場。望湘園暫時未考慮海外拓展。



     ? 王剛,眉州東坡董事長

     ? 國際化的本質:“一端連接世界的嘴巴,一端連接中國的泥巴”


    中餐的國際化的本質其實是“一端連接世界的嘴巴,一端連接中國的泥巴”,隨著國力的增強以及全球化戰略,中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和投資者相繼出海,這已經是發展的必然趨勢。


    但在出海時需要確認是餐廳出海還是企業出海,因為二者是截然不同的,發展的路徑也有很大的差異,如果是要在海外建立中餐企業,那么企業本身需要在思想、資金、能力等多方面做好充分的準備。


    但中餐出海并非容易,這一方面要向麥當勞、肯德基以及星巴克等品牌進入中國市場時的方式學習,把海外開店改成開設跨國餐飲公司。



     ? 孟兵,西少爺創始人

     ? 揚帆出海:“餐企的大航海時代要來了”


    下沉市場、新線城市、揚帆出海,無論哪種擴張策略,其前提都是深耕當地。至于具體選擇哪種策略,這和競爭格局、企業愿景等具體因素相關。


    中國餐企目前尚無國際影響力,因為基本上沒有跨國企業。但正如以前說過的,中國餐企正在進入大航海時代,這將是一個宏大的時代。


     ? 裴梓翔,北美大圣餐飲CEO

     ? 海外藍海:“國外餐飲市場仍有較大空間”


    中國餐飲的主要市場在國內,輔以國際市場。做好產品,提升服務,跟隨市場的發展,方能立于不敗之地。在做好國內市場的前提,有選擇性、計劃性的開發國際市場,進入國外主流市場。


    國際市場仍然具備很大的開發空間,近百年中餐的國際市場基礎非常穩固,我們現在需要做的是運營升級,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中的主流市場占有率,在這方面,有一片藍海。


    歸根結底,餐飲企業的競爭就是組織力的競爭,而組織力的核心就是高效、高標準的執行。在這餐飲變革的大時代,餐飲企業如何才能抓住機遇,向高標準管理企業過渡?


    來“品牌升級·組織變革 GIIS 2019國際餐飲創新峰會”和大成、西貝、北京宴等企業高管一起來聊聊。


    此外,本場峰會還將發布:


     一、專題

    ◆  1、“洞見餐飲品牌長紅的基因密碼”連鎖品牌專題

    ◆  2、“餐飲供應鏈30+”專題

    ◆  3、“快餐小吃系列報道”專題


    二、榜單

    《2019餐飲產業服務商20強》榜單;

    《2019餐飲供應鏈創新20強》榜單


     三、行研報告

    《2019餐飲B2B食材供應鏈服務產業研究報告》


    活動直達,欲購從速!點擊原文鏈接購買!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今日新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7450.html

    (0)
    上一篇 2019年10月17日 14:03
    下一篇 2019年10月17日 16:47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