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商場附近,有將近40%的人手里拿著一杯茶飲。今日新餐飲發現,有很多餐飲品牌在自家的店里開設茶飲。餐食+茶飲或是未來的一個趨勢,我們來聊聊。
“餐+飲”如何實現1+1﹥2
1.提高坪效
眾所周知,飲品成本低、操作簡單、所需店鋪空間小,但是利潤空間大。無論是奶茶還是水果茶,技術門檻低,毛利基本超過70%。而且在餐廳增加飲品制作,不會對廚房造成額外壓力。
比如北京有家“面與茶”,從名字就能看出它餐與飲兼顧,而且門店內外各有獨立的茶飲檔口。雖然茶飲檔口只有10㎡,不到全店面積的10%,卻吸引了50%的顧客來消費。
有老板透露,一些餐廳內飲品的利潤能占到總利潤的30%。而來自Mintel的數據顯示,飲品的銷售額占比20%時,帶來的利潤可達50%,可見飲品銷售對提升利潤的威力有多大。
2. 打造品牌
從shopping mall的繁盛來看,“懶人經濟”的說法一點兒都不假。大家基本在一個集中區域搞定多樣消費需求,而非跑多個地方買買買、吃喝玩樂,對于餐廳而言也是同理。
以呷哺呷哺旗下的副牌湊湊為例,除了定位中高端,它最大的特色是“火鍋+奶茶”,同時突出飲品與火鍋。很多人以為湊湊要推下午茶,并唱衰這一舉措——下午茶的需求太小眾。
然而,他們沒有從更宏大的視角看問題。
首先,突出特色。火鍋是紅海市場,好吃的火鍋一大把,服務好的有海底撈,細分品類的毛肚、羊肉火鍋也有知名品牌。怎么在這一領域形成顧客認知?茶飲的加入,一下子點明了湊湊的差異化。
其次,提升體驗。湊湊引入的茶飲是臺式手搖茶,用料精選、口感也不錯,不亞于獨立茶飲品牌的出品。顧客來到湊湊,既有火鍋吃,還有手搖茶,復合消費體驗得到滿足。
再者,豐富場景。火鍋可以滿足聚餐對于“吃”的需求,茶飲則能滿足休閑聚會的需求。而且,讓很多人想不到的是,湊湊還把奶茶做成了外賣,彌補經營空白時段,大大提升營收。
最后,增加粘性。如上分析都反映出飲品的引入——無論是從認識還是體驗層面——都讓顧客對品牌印象更深、更好。
3. 輔助營銷
對于很多餐廳來說,沒有精力像湊湊那樣把飲品打造得那么好,或者從定位上就沒把飲品放在那么重的位置,那飲品就是雞肋般可有可無的存在嗎?
不盡然。
就拿小吃店來說,飲品不僅能提升客單價,還可以用來做引流。火辣炸雞一些門店在開業時,就搞過“買炸雞送冰紅茶”的活動,反響很不錯。冰紅茶不用自己做,進貨成本還很低,但是消費者買一杯也要好幾塊,覺得這送的相當于白賺了。
北京一家大排檔到了旺季卻依然冷清,老板推出8折優惠活動也不奏效。陽老師策劃了一場“狂歡大排檔、啤酒免費喝”的活動,助其起死回生。
起初老板也像各位一樣有疑慮:這不是賠本賣吆喝嗎?
但活動設定了一桌限量10瓶,超出后2元/瓶(進貨價)。因為根據估算,店里四五人聚餐最多,啤酒消耗基本在15瓶左右,即營銷成本約30元,但帶來了70元的客單價。
客人覺得占了便宜,紛紛涌來。其實,相比之前打8折,這個“免費喝啤酒”的活動相當于打了個9折。最后,商家在一個月內以2萬瓶啤酒(4萬元)使得翻臺率達6次,日流水超過2萬,月凈利6萬,一舉扭虧為盈。
“餐+飲”可以怎么做?
1.與主打品搭配
吃烤魚配檸檬茶,清涼又下火,而要是換成咖啡,估計會讓人大跌眼鏡吧。
除了互補口感,還可以共用原料。比如筆者在同仁四季吃椰子雞時,回回都要再來個冰鎮椰青。對于商家而言,飲品與主打品是一個供應體系,既省成本又省事兒。
2.形成一定特色
西貝的沙棘汁因市面很少見、口感獨特,成為很多人去西貝的重要理由。即使你沒法做到西貝這樣,也可以推出鮮榨果汁。畢竟冷柜里放的冰可樂太常見了。
在餐飲行業激烈的紅海市場,打造屬于自己品牌的飲品也是打造差異化、扭虧為盈的一種方式。餐食+飲品可謂是一個更大的市場增量。
餐飲好項目,請點擊下面LOGO | |||
原創文章,作者:今日新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8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