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凌晨,蘋果新品發布會如期舉行,雖然許多內容都在預料之中,但CEO庫克開場的金嗓一亮,大家還是被“震撼”了一把。
創始人、高管為新品搭臺搞發布會、搞演講,影響力特別深遠的人物,可以追溯到喬布斯喬幫主。
在2007年第一代iPhone發布之后,演講成為一個風潮,并從硅谷吹到了已經步入創業洪流時代的中國:教育界有新東方的俞敏洪和徐小平,互聯網界有阿里巴巴的馬云,科技界有小米的雷軍……
在這些先驅的帶動下,“口才”逐漸變成創業者的必備技能,情懷則成為新品發布時的必備元素。
而我們筷玩思維《五問黃太吉》的最后一問,也終于把目光聚焦到餐飲界的“段子手”,黃太吉的創始人赫暢。
在赫暢最初的演講中,就拋出“不會講單口相聲的老板不是好老板”,并提到黃太吉和蘋果之間的相似之處之一:老板都很能演講。
在某種程度上,赫暢不僅成就了曾經的黃太吉,也一直是這個招牌的核心競爭力。
作為互聯網餐飲時代一個“神話”人物,赫暢從北京國貿建外SOHO一個小煎餅店小老板,到手握億級融資、頻頻站上講臺,向眾多渴望步入餐飲業的年輕人布道的“創業導師”,整個過程的變化,讓人訝異,而唯獨不變的,就是他的頭腦風暴和口才。
但這個獨特的力量,可能既是殺出重圍的利劍,也是刺中軟肋的匕首。
回顧:天生好口才,一人撐招牌
一開始,天時地利人和,黃太吉一樣不缺。
天時,在于其誕生在2012年微博紅利時期,個性營銷的二次傳播不僅免費,并且容易大規模擴散。
同時,互聯網餐飲剛剛興起,信息不對等,大多數餐飲人不知道如何利用互聯網,而資本剛剛開始介入傳統餐飲,一個小店獲得知名VC投資的案例還并不多。
在這三個時期交叉之時,黃太吉的互聯網網紅氣質、風向標身份和資本寵兒的光環,讓它在北京這個中青年白領聚集、對新事物最有包容的城市崛起。
然而最核心的并非天時、地利,而是人。創始人赫暢舌綻蓮花的口才,“煎餅相對論”、“小煎餅大夢想”、“世界的背面”等個人超級演講,連同口碑不佳的煎餅果子本身,塑造出黃太吉巨大的知名度,和正反對立的品牌形象。
聽眾席上,渴望得到速成方法論的創業者們嗷嗷待哺,供求對應,赫暢演講已經成為一個極有市場的活動。強烈的個人風格顯露出火熱的魅力,不僅有很多粉絲愿意買單,更有跨界人士認為這一套沒什么高深,自己也能搞出來,于是也風風火火加入互聯網餐飲的創業中。
而終究無法避免的煎餅果子品類困境,讓黃太吉開始做多品牌。多品牌、多門店戰略需要巨額資金,創始人行動了起來。
其中雙方的溝通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感受到,他們狂熱了,他們堅信赫暢之前創造的“奇跡”還會再次發生。
最終,一些投資人按照一般天使輪投資比較常見的“投的是這個人”的思路,給出了B輪本應針對商業模式是否成熟才會給出的1.8億元人民幣投資。
然而美夢并沒有成真,品牌矩陣模式落空之后,黃太吉迅速調頻到B2B,開始做多品牌外賣平臺。
當赫暢把工廠店、反向改造供應鏈這一波新概念拋出之后,期待第三方品牌能和自己產生共鳴,加入到黃太吉的戰線中。
為了讓聲音更大更集中,赫暢不再零星的在某地開“個唱”,而是開始有組織、有目標的在九個城市“巡回演唱”,巡演的名字就是“九州閉門會”。
6月21日,“黃太吉九州閉門會”在杭州開啟第一站。在這場精心籌備的閉門會上,赫暢的身份不僅僅是“主唱”這么簡單。赫暢開始宣講新模式,有些類似融資路演,但對象不再是機構和專業投資人,而是全國各地的餐飲業內玩家。
仍有許多聽眾,為獲得一張入場券、得到赫老板的面受心法而雀躍,現場氣氛也十分熱烈,和四年前并沒有兩樣。
窺探:激情演講與分享之中的暗流
在互聯網界、創投界,通過極具思維和口才的演講來發布新品、闡釋理念的創始人,除了馬云、雷軍、賈躍亭、羅振宇外,還有很多,而在餐飲界,除了赫暢,似乎還沒有找到第二個。
而以餐飲為起點的創業者每年都會大量涌現,競爭激烈,生存壓力巨大,他們太想獲得能讓生意快速好起來的理論了,一旦有一個獲得巨額融資、聲名在外,講話又很有趣的人能站出來分享心得高論,受歡迎是意料之中的事。
但從赫暢的公開論述中,可以窺視到幾個鮮明的特點,深究起來會讓人不踏實。
第一、高舉高打,站在最高點上接受世人仰視。
讓煎餅上市、做中國快餐連鎖品牌的領軍者,未來或可變成整個中國餐飲行業在互聯網時代變革的發動機,成為上游產業鏈和終端用戶的深度整合者,要做整個中國外賣行業的基礎設施……
這些都是赫暢為黃太吉提出的目標,定位極高,對一些并不十分了解餐飲行業的投資人和剛剛投身餐飲的創業者們,可能會是有效的強心針或者是用來仰望的價值觀燈塔,而對真正扎根餐飲行業的人士來說,可能意味著缺乏對一個行業的敬畏。
第二、類比商界大家,為自己的模式鍍金。
同時,黃太吉要做中國的麥當勞、餐飲界的百麗、餐飲界的京東、餐飲界的宜家、餐飲界的萬達影業……傍上一個行業大佬為自己的模式做注解,是赫暢的表達特色。
以強勢品牌做對標并無不妥,但要看對標的幾個基本層面是否接近,并且不能簡單模仿。赫暢給出的語句并不能準確地算找“對標”,而是“某領域的某某”這樣簡單粗暴的類比,更容易淪為邯鄲學步,甚至有噱頭之嫌。
除了第一個對標品牌麥當勞是真正與黃太吉相關的快餐餐飲,剩下幾個都和餐飲關系不大。
餐飲行業在供應鏈、產品和服務方面都十分特殊,輕易往鞋類、家居、電商、影視甚至制造業經營模式上靠,合理性是一個問題。
一個初生品牌能否玩轉模式極重、極為燒錢的平臺游戲,可行性是另一個問題。
第三、營銷概念層出不窮。
赫暢曾經自己總結了關于黃太吉的十個關鍵詞:第三人格、個人崛起、體驗立場、信息倒灌、組織降維、傳媒消融、破立顛覆、社群經濟、價值觀通貨、中國勢力。
很多人可能聽得一知半解,但這種“思維之美”往往讓人陶醉其中,一部分許久沒有讀好書的人聽了,可能會產生對“知識”的敬畏感和對自己“無知”的羞恥感,最終統統轉化為對赫暢的崇拜感。
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真理最淺顯。看不懂的商業語言,就是在故弄玄虛。
而之后的多元化品牌矩陣、外賣航母、外賣的共享經濟,更多新概念、大勢頭,語不驚人死不休。
事實上,有些模式早已存在,只是沒有以這種醒目的方式呈現給外界。比如多品牌矩陣,國際餐飲巨頭百勝、國內優秀代表外婆家,都已經打造了多個成功的餐飲品牌,真正形成自己獨特的品牌矩陣。
運營的內功這種背后的事,或許確實也下了很多功夫,但外人較難窺探,不過耳目一新的概念卻可以讓知名度迅速提升。
從整個商業環境來看,創始人打造營銷概念已經屢見不鮮,且往往伴隨泡沫和危機。樂視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被樂視內部奉為圭臬的生態化反、開放閉環等詞匯,大都是創始人賈躍亭精心炮制并拋出的。
短短幾年時間從一個第二梯隊的視頻網站躋身互聯網大公司行列,樂視對外部需要以顛覆者、創新者的形象贏得資本市場青睞,對內部需要調動高管與員工的戰斗力,塑造的這些術語和理論,是維持商業機器運轉的重要一環。
這與黃太吉和赫暢的路線如出一轍。
而資本的投資熱度,對樂視的市值影響極大。為了獲取發展資金,賈躍亭持有的樂視網股權一直大量質押在外,一旦股價下跌引發連鎖反應,資本鏈條無法維系,可能導致整個帝國的崩塌,這種危機也和黃太吉的命運不謀而合。
多久?赫暢創業之心不死,就會一直唱下去
赫暢不服輸、不輕易被他人觀點左右的性格特點,成就了黃太吉,同時也把這個年輕的品牌,帶入種種餐飲創業者其實都會遇到的雷區,而資本的加持,讓其在雷區里趟得更加大無畏。
當初愿意資助短時間迅速成名的方仲永,肯為仲永的詩來買單的“財主”,最終還是要看到他成為真正的詩人,手上的這些“詩作”才真的值錢。
如果說黃太吉這個品牌是赫暢的孩子,從最初受到質疑開始就修煉內功,而不是常常帶著它販賣理念,或許就能避免重復“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老路。
目前看來,赫暢一直沒有停止努力,只要他不放棄,這首創業之歌就不會停止唱,聽眾也永遠不缺。黃太吉也可能會因九州閉門會的余力再在全國一露尊容,但有關生意的一切,還是要交給時間和市場來給定論,我們也希望,這不是又一個“傷仲永”的憂傷故事。
PS:歷時21天、10余次易稿、7場研討會、對話50余餐飲人……筷玩思維2016年度旗艦選題《五問黃太吉》正式面世。9月5日到9月9日,每天一問,早上八點,雷打不動。
原創文章,作者:筷玩思維,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8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