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職業餐飲網 王依
想開一家店,但不知道要做什么?
磕磕絆絆,好不容易店開起來了,前兩個月生意還不錯,但是,沒想到開業活動一結束,門店業績就開始大幅下滑。
于是,開始找問題,找解決方案,不斷調整經營策略,反復折騰……這種迷茫和困惑,相信很多餐飲人都曾經經歷過。
有的餐飲人,在折騰之后,還是一蹶不振,以失敗告終;有的則是在摸索中,終于找到自己的方向,把餐廳帶入正軌。
天津的這家叫做野肆的餐廳就屬于后者。
2015年野肆創立,頭兩個月生意火爆,但是第三個月業績就下滑了近一半。創始人陳莞在這兩年的時間里,經過不斷的調整和摸索,讓餐廳的生意好轉,業績上升33%,還陸續開出3家直營店。
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呢?近期,職業餐飲網的記者就采訪到了野肆的創始人陳莞。
從火鍋到小吃,迷茫兩年才開出第一家店
80后的陳莞原本從事的互聯網方面的工作,但很喜歡做實體,所以,一開始,他是抱著發展副業的心態開個餐廳。
因為陳莞曾經在重慶工作過兩年,2013年,回到天津之后,他就決定開一家重慶火鍋店。彼時,川渝火鍋在北方市場還未全面大爆發。
但是,由于陳莞本身就是個門外漢,加上沒有全身心投入,所以在選址等各方面都遇到了很多困難,整整一年的時間,火鍋店還是沒有開起來。
結果到了2014年,火鍋品類開始大爆發,陳莞就開始懷疑當初開火鍋的決策了。
“當時心智不是很成熟,我就覺得火鍋已經是紅海中的紅海了,肯定不能再開了,重慶那么多小吃,火鍋不行就做小吃吧。”
于是,又經過一年的籌備,2015年7月,第一家野肆問世。
剛開業生意火爆,但兩個月后業績下滑近一半
店開起來了,前兩個月生意的確很火,170平的店月流水做到了30萬,但是,沒想到兩個月之后,業績就開始直線下滑,月流水降到18萬。
“前兩個月的火爆,是因為重慶小吃當時在天津還屬于新鮮事物,加上開業做的霸王餐等活動,吸引了一批顧客來嘗鮮。但是,這種火爆其實是掩蓋了很多問題,所以僅僅就維持了兩個月,生意就不行了。”
如今,回過頭來,陳莞總結,當初至少犯了以下幾個錯誤:
1、總體定位不清晰
“首先,從品牌名上來說,當初之所以會取名為野肆,是因為重慶美食辣到極致、麻到極致,‘野’最能形容這一特色,‘肆’來源于‘酒肆’,描述了場景。但是,如果光從品牌名來說,顧客其實并不知道我們是賣什么的。
其次,我們在品牌名后面加上了‘山城料理’,現在來看,這個定位就是個大坑,因為,不光是顧客不知道我們是賣什么的,到現在就連我們自己也無法解釋,什么叫山城料理。”
2、產品線設計混亂,菜單交給廚師來決定
陳莞作為一個餐飲門外漢,在產品線的設計上完全不懂,所以野肆最開始的菜單基本是全由廚師決定的,把廚師能拿得出手的產品全列上了。
“當時,我們在產品設計上基本沒有什么邏輯,菜單上有50多道菜,基本是全聽廚師的,前兩個月火爆的假象,我曾經還以為每一道菜都是爆款,但后來回過頭來看,整體設計上,既沒有引流款、爆款,也沒有利潤款。”
盲目增加產品,業績不升反降
業績的連續下滑,陳莞開始清醒過來,必須要采取策略開始自救了。
于是,在摸索中,陳莞帶領團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沒想到是調整完之后,業績不升反降。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來在調整的過程中,陳莞和團隊又掉入了另外一個坑。
1、改定位,卻掉入另外一個陷阱
陳莞意識到“山城料理”這一定位有問題之后,就將餐廳的定位改為了“吃遍川渝小吃”,但實際上又掉入了另外一個陷阱。
“當時恰逢我們團隊從川渝等地采風回來,發現當地的小吃種類實在是太多了,幾乎沒有天花板,所以,我們就定了‘吃遍川渝小吃’這個定位,但是這個范圍實在是太大了,所以,這個時期,我們的SKU達到了一個爆棚狀態,把本就稚嫩的團隊帶上了一個超高難度技術的陷阱。”
2、一味模仿假想敵,被牽著走
這一時期,恰逢弄堂里也進駐了同一個商場,陳莞和團隊開始把弄堂里當做假想敵,把之前的儲備菜品和隱藏菜品都搬了出來,連菜單版式也是在照搬弄堂里。
“當時,我們團隊的做法,就是企圖通過菜品數量的增加,來增強自己的信心,錯誤的以為多就是好,全就是專業,必須要在市場里樹立的獨一無二的權威性,但回過頭來看,弄堂里只是假想敵,這么做其實就是被假想敵給牽著走了。”
3、增加20多道菜品,毛利下降5%
因為定位的改變,加上錯誤的以為多就全、多就是好,盲目增加產品,從原來50多道產品一下增加到70多道。
不僅沒有改變此前產品沒聚焦、沒重點的狀況,還由于冗長繁雜的產品線,讓原料、人工等成本高漲,野肆后廚人員一度達到了12個人,而且難以保證出品質量,營業額下降,毛利也下降了 5%。
三招讓餐廳走上正軌,營業額上漲33%
經過一番折騰,門店業績不升反降,此時的陳莞明白了,做餐飲必須要全身心投入,于是,陳莞辭掉了工作,開始全職經營野肆,也就是這個時候,他開始學習之路,并且把學習到的專業知識,一步步運用到門店。
終于,門店的生意有了起色,營業額上漲了33%,具體是怎么做的呢?
做聚焦,提煉出爆款產品
1)發現爆款產品——糍粑
在經營的過程中,陳莞發現,菜單上有一道產品幾乎是每桌必點的,那就是豆面脆糍粑。糍粑雖然不是重慶特有的,而且在北方市場還是一個新鮮事物,但是,糍粑甜糯的口感卻非常符合當地顧客的口味,而且作為小吃可以和任何產品做組合,所以點單率極高。
于是,陳莞就決定將糍粑提煉出來,打造成爆款產品。
2)圍繞糍粑,打造品類組合
提煉出了核心產品糍粑之后,陳莞又圍繞糍粑研發了烤糍粑、糍粑球球等系列產品,價格有高有低,可以任意組合。比如作為爆品的豆面脆糍粑每份賣16元,而糍粑球球則每份5元,成為門店的引流產品。
按照六維法則,刪減了一半的產品
此前盲目增加產品,導致成本高漲,陳莞意識到必須要刪減產品了。
于是,在陳莞和團隊的梳理之下,幾乎砍掉了一半的產品,產品數量刪減到39道。這個刪減的過程,陳莞并不是簡單的依據銷量數據來進行刪減,而是有自己的一套理論依據,就是六維法則。
減菜的六維法則分別指:銷量、標準化程度、人力成本、食材成本、出品時間和保管程度。陳莞按照這六個標準來分別給每一道菜品打分,10分滿分,6分及格,最后算出平均分。
以爆款產品豆面脆糍粑為例,按照六維法則的標準,打分情況如下:
這道菜標準化程度雖然不如鹵制品高,但前期完全可以放到中央廚房來加工,在門店煎一下就可以直接上桌,出餐速度快,容易保存且不依賴于廚師,成本低,利潤高,所以豆面脆糍粑不僅保留下來了,而且還打造成了爆款。
而刪掉的產品,多是因為六維法則打分的情況下低于平均分被淘汰,以蒜蓉西蘭花為例,打分情況如下:
重新設計菜單
在重新梳理完定位和菜品之后,陳莞和團隊將重點放在了菜單的設計上。
野肆第一版的菜單,采取的是自劃單的樣式,用簡單的一張紙上羅列菜名,簡單粗暴,沒有圖片,也談不上什么設計美感。顧客拿到菜單找不到重點,不知道該點什么,自然也就沒有記憶點。
“后來,經過不斷的學習,我明白餐廳的菜單是給顧客的第一印象,而不是簡單的羅列菜品,所以,在不斷摸索的過程中,我們的菜單設計也在不斷改版,前前后后兩年多的時間里,至少更換過5次。”陳莞說。
相比起第一代簡單羅列的菜單,野肆新一版的菜單上,可以一眼看到主打產品糍粑,以及幾道特色引流產品,分類明確,主次分明,排版設計、節奏把握都恰到好處。讓顧客有記憶點,還能起到引導顧客點餐的作用,也提高了點單效率。
職業餐飲網小結:
經過不斷的摸索,折騰,如今野肆的經營狀況終于回到正軌上。而對于野肆的現狀,陳莞依然不是很滿意,他現在還在不斷做梳理,希望能夠尋找到最佳的狀態。的確,做餐飲就像是跑一場馬拉松,需要不斷的做調整,才能找到最舒服的節奏。
(本文作者王依,微信WYbeijing13,如對文章有探討,請加微信。)
原創文章,作者:職業餐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86110.html